夏晏清看着刘夫人的神情变化,心里直后悔取错了名字。如果取名叫做官运亨通猫,是不是效果更好?
“这两个空心球做的也甚是灵巧。”刘夫人随口夸了一句,再次拿起招财猫端详,“这是你想出来的样子吗?心思真是灵巧,竟似比那真的小猫还招人喜欢。”
徐清慧在夏晏清打开匣子,露出银白缎子上的三个物件时,原本风淡云轻的脸色就僵了一瞬。
这时,听到刘夫人的话,她心里更是发颤。
如今,王家陪刘夫人时间最长的人就是她了,虽然刘夫人并不多说夏晏清什么,她却知道,刘夫人是不喜夏晏清的。
可这时,刘夫人居然眉开眼笑的夸夏晏清心思灵巧。
夏晏清才折腾了几天,就又是才女天赋、又是心思灵巧的,若再得了刘夫人的喜欢,她这个妾岂不是要做一辈子,再也没机会抬头了?
第五十二章 全靠运气
这样的夏晏清,让徐清慧心中隐隐的危机感大增。
她进王家之后,就发现夏氏不简单,并非人们传言的那样不堪。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夏氏渐渐有了变化,看起来不那么形销骨立了。随着身形变化的,还有夏氏的气质,那是一种寻常女子没有的爽利、舒朗,让人看着很是舒服。
徐清慧不怕妻妾争斗,她有王晰的偏宠,在王家有先入为主的基础,和王家上下对她的认同和歉意。
这种情况下,凭她的聪明,若是夏晏清和她有了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她敢保证,她一定能让夏晏清遭所有人嫌恶,让她再没机会翻身。
怎奈这女人根本就不给她动心眼的机会。
不知怎么搞得,这女人虽然是王家的媳妇、是王晰的正妻,却总是游离于王家众人之外,也不像别家正妻那样,对丈夫的宠妾行为咬牙切齿。
而是整日窝在秋月苑里,就算出来走走,也是捡了人少的时候,尽量减少和人接触。更别说兴风作浪,和人起冲突了,那根本没机会发生。
之前,徐清慧有意刺激夏晏清,每天早上和王晰一起过来萱北堂,给刘夫人请安。还掐着时间,赶在夏晏清之后,就是为了让她亲眼看见她和王晰如夫妻那般,相携恩爱。
可夏晏清这个异类,竟对此无动于衷。
开始的时候,刘夫人和袁氏还隐晦的提醒过两人,就算恩爱,尽可能会自家院子,总要避着点儿正妻。
大概就是所谓的熟视无睹,随着时间过去,夏晏清对王晰和徐清慧出双入对没有任何不满表示。渐渐地,王家众人竟也习惯了她二人的恩爱。
可徐清慧对此却郁闷的厉害。这样的夏晏清,让她无从下手。
总不能她去秋月苑找茬儿吧?那样子,就算找了茬儿,能把夏晏清陷于不义之地,只怕她也得落王家埋怨。
徐清慧心中百转交集,甚至忘了逢迎刘夫人,说些讨喜的话。
夏晏清一眼看见徐清慧神色沉郁,明显和往常不一样。既然已经对刘夫人表达了心意,为了免除麻烦,还是赶紧走人的好。
她听刘夫人夸她心思灵巧,连忙谦虚,说这里面大部分是白先生的功劳,她只是做了些辅助。
几句话说完,夏晏清推说,需要为午后学规矩做些准备,便起身告辞了。
刘夫人看着夏晏清的背影,再看看炕桌上的几个小物件,心里琢磨,夏晏清的确聪慧,又是个大度的。以后,若是儿子能勉强接受她,到时候娇妻美妾俱全,儿子一定过的顺意,王家家宅也就安宁了,不用时时担心夏氏回娘家告状。
可是再看陪在身边的徐清慧,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心中又是不忍。这孩子着实可怜了,好端端的正妻,结果沦为妾室,说起来还是自家行事不慎,愧对这孩子了。
这么想着,原本打算把三个小物件给王晰看看,让他对夏晏清改观的心思就淡了许多。
夏晏清不知道刘夫人转了那么多心思,她得再烧几炉陶器。待到手艺果然纯熟,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后烧制玻璃时,若是有人探看疑心,她可以随时烧一炉陶器应景。
大概是之前的运气太好了,一上手就瞎猫碰到死耗子,制出几件成品陶器。
接下来十天,连着烧了三炉,出来的几乎都是残次品,就算能够成形,也有很多瑕疵,完全拿不出手。
原本王家各人,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思,关注客院里的炉灶。刘夫人和袁氏几人虽没亲自来查看,却也差下人,每天好几次拐弯抹角的打探。
听说连着三炉,都没出一件完好物件儿,王家众人各自都熄了心思。
原本怀着遗憾的刘夫人,想到夏晏清只是走运,才烧出几件陶器,她之前在夏晏清和徐清慧之间摇摆的心,也就安定下来。
徐清慧则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夏晏清的威胁还在,可这事儿却着实是她栽了个跟头,很有些灰头土脸的意思。
至于读书学画,那可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还有时间。就算夏晏清有天赋,可想要全面超过她,那也得三年五载以后了。
三五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她生儿育女,到那时,她的位置就稳稳的了。
夏晏清和白先生,却在因三次的失败闹心。
虽然她知道,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经验积累,所以,并不气馁。可她的几个丫鬟却垂头丧气了。
后面的两次烧制,夏晏清还投了一些玻璃原料在灶炉中。
不知因为温度不够,还是放置原料的小坩埚没有直接接触到火焰,最后坩埚中烧结的东西,只是一团坑坑巴巴的不规则固体。
虽然那东西表面也有光泽和硬度,却绝对称不上玻璃。
客院,夏晏清听课的房间里,白先生坐在桌案一侧,手里托着一只走了形的陶碗,再一次屈起手指,用指节轻扣陶碗边缘,仔细听敲击之下发出的声音。
那声音很沉闷,还带着杂音,完全不像第一炉烧出的陶罐那样声音清脆。
白先生遗憾的放下陶碗,问坐在锦凳上的大壮媳妇:“你们可问过,怎么解决火候和火力是否均匀的问题?”
烧制失败之后,夏晏清让张大壮使些银子,问问内行人,她们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大壮问回来的结果,说有可能是因为升温和烧制的火力不稳定,致使陶土转化过程不连续。
大壮媳妇是个壮实的中年妇人,听得白先生发问,欠身恭谨回道:“奴婢和当家的一起去的,那烧窑工人说,火力如何,都是掌窑师傅掌握的。师傅们全凭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经验,烧窑的工人只管听吩咐做事,他们不懂火候如何。”
白先生皱眉,对桌案另一侧的夏延青说道:“烧窑师傅有多年的烧制经验,咱们才开始做,又是在后院,不好请人来看。可怎么掌握火候?尤其升温阶段,要有足够的温度,还不能温度过高。以咱们的经验,着实把握不好。”
第五十三章 咱学过物理
夏晏清安慰白先生道:“会有办法的,先生且容我想想。”
她这几天也在考虑温度的问题,现代有各种形式的温度计。烧制陶器和玻璃的温度,一千多、接近两千的温度,能用的也只有声波和红外测温了吧?
可这个时代,到哪儿找声波和红外线去?
这时的古人,很可能没有很系统的测温概念,所以,烧窑的火候,就只能凭借烧窑师傅的经验了。
可她这是在后宅制陶,她扯出的大旗,烧制陶器,是用来陶冶情操的,绝无可能请烧窑的师傅进府帮忙看火。
分别侍立在两边的心秀和巧儿,被这几天连番的失败打击,早失去了早先的兴奋。听说烧制陶器还要掌握火候,心里的那点儿希望更是没有了。
烧窑的火候,那怎么看?这可不是烧水做饭,水开了、油热了,那都是能用眼睛看出来的。
烧陶的炉灶,那怎么看它有多热?
白先生也是失望,她叹了口气,说道:“咱们几人,只怕短时间很难有经验积累。唉,还是多烧几炉,最好看火的人也能固定下来,便于积攒经验。接下来,我和巧儿一起烧窑炉吧。”
“那怎么成?”夏晏清摇头道:“怎能劳动先生做这个?在没有好的办法之前,咱们暂时不烧了。”
若是都凭师傅的经验,她哪儿还能大规模的制造玻璃?小作坊可不是她的理想。
白先生错会了她的意思,急道:“二奶奶没听巧儿娘说吗?这活儿得经常做,手熟了,有经验,才能看出烧制火候。暂停怎么行?”
她还不知道琉璃是否能做成,但这几次她们做的生陶胚,却被她看出了商机。
二奶奶起意的小玩意儿,个个都异常新颖、趣味盎然。即使琉璃不成,就是制作陶制小玩具,开个专门供应富豪人家的店面,那也是能赚不少银子的。
大壮媳妇见主家为难,试探道:“先生是读书人,自是不好做这些营生。要不,烧窑的时候,二奶奶唤奴婢进来,奴婢带着巧儿烧窑好了。”
夏晏清正有此意,闻言笑道:“咱们这里还真缺人手,等再开窑炉时,就唤你进来做事。”
见大壮媳妇一叠声的答应,她又转向白先生:“先不急,我有点儿模糊的想法,待我寻了书看看,咱们再商议。”
刚才说话的时间,她又回想学过的温度测量方式,好像有一种膨胀类型的。其中一个,是利用两种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达到测温的目的。
只不过,那种方式测量温度精度很低,在现代,没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现在,烧窑的炉火,并不需要很精确的温度,那种测量方式应该够用。
当天晚饭后,夏晏清拿了书籍,去白先生的院子查阅。
她来到这里,差遣陪房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处淘书。
市面上,关于工物方面的书籍很少,但也不是没有,加上她还有个博览群书的哥哥,倒还真让她买折腾来几本。
白先生对烧制陶器这事儿,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她自己是没辙的,但见夏晏清好像有了目标,当下也不敢打扰,只在一旁捧着一本书看,心里却在想着,若是实在没别的办法,也许可以雇用制作陶器师傅的家眷,总好过她们在这里瞎撞。
夏晏清已经想起那种简陋的测温方式,她在白先生这里翻看书籍,也不全是装样子。她在努力为自己找一个理由,一个制作测温小构件的理论出处,哪怕只有相关的一点儿也好。
翻了大约近两个小时,夏晏清感觉自己狂扫繁体字,被那不熟悉的繁复字体晃得要吐了,才在朝廷工部内部使用的一本书里,找到一段关于锻造金属的阐述。
她放下书,长长的吐了口浊气,特么的,原来做个穿越女这么难啊。
那边,白先生已经发现夏晏清从书籍中抬头,她迟疑问道:“二奶奶可是找到了办法?”问话的时候,白先生自己都不相信,这么短的时间,夏晏清能找到办法。
但这位二奶奶实在聪明有灵气,给她的惊喜太多,她衷心希望,她的灵气能有更多体现。
心秀原本坐在门口小凳子上,长时间没动静,主子也不吩咐做事,她已经昏昏欲睡了。
忽然听见白先生说话,小丫头立时清醒起来:啊?二奶奶想到法子了?
她推了推靠在她身上的巧儿,她们喜欢的小玩意儿有指望了吗?
夏晏清点点头,但回答的语气不是很肯定,“我觉着行,但还要找铁匠做出来,试过以后才能确定是不是能用。”
她扬了扬手中的书,“这里面有讲述,说不同材质的金属,若同时用于工程,需要考虑它们冷热交替时,不同的伸缩长度。”
那个测温构件,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热膨胀不同,造成的弯曲程度不同,用来测量温度。
只是,金属的热膨胀是有温度限制的,好像五六百度的样子。而烧制玻璃和陶器的温度,却是一千多度。
但目前看来,只有这个可以用。而且,测温构件也不用放置在窑炉里面,若是把构件安装在窑炉外面,做些温度补偿,应该够用。
至于其它那些几千度的射线式测温仪,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完全没可能实现。
夏晏清之所以没给出肯定答复,是因为金属和金属冷热交替的伸缩,在古代并不是普及知识,更何况她一个乡下长大的女子。
白先生生出些许希望,她站起身,来到夏晏清身旁,看着她给她指点出的几页书籍中的内容。
然后,发现她看不懂。
“二奶奶能看明白这里面写的是什么?”白先生问道。
那些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