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夏家、清韵斋、夏晏清再次被京城各个势力关注。
“啪”的一声,靖王一掌拍在一旁的桌案上,“中书省参议!父皇想把夏珂调往中书省,接替薛世英任参议之职!”
中书省参议本就能接触到很多朝廷重要事务,而薛世英这个参议做的,把参议的重要性更家彰显出来。
夏珂做事低调,但却以能吏著称,很多难以决断的事务和案件,在他手中都能得到有效处理。
把这样一个人调去接替薛世英,可见他会得到怎样的重用。
靖王耿耿于怀的不是参议这个职位没落到他这里,而是因为这么一个重要的职位,被夏珂这个和太孙亲近的人占据了。
同在房间里的,还有李家家主李博远和靖王的幕僚蒋先生。
蒋先生此时也是沉默无语,薛世英两次上折子请辞,皇帝都没准,害得那些对这个职位跃跃欲试的官员,很是失望了一把。
结果,就在大家都意兴阑珊的时候,御史弹劾夏珂,竟被皇帝意外提起。
这绝对是暗示。
李博远也在那里恼怒着。他本来计划给夏珂找些麻烦,最好能闹个降职什么的。世上多是逢高踩低的人,夏珂若能降职,多得是找清韵斋寻衅的人。
却哪里知道,御史弹劾竟然让夏珂有了升职的理由。
这种情况,清韵斋的势头更加如日中天,完全遏制不住了。
他之所以能任李家家主,只因他在经营上很有决断。虽然李太后早早故去,但李博远把李家的几个大田庄经营的有声有色,其进益让李家在京城权贵中很显豪富。
还有他手中经营出来的南北通货行,从京城一直开到了南边,半个国度的繁华城郭,都有南北通货行的分号。
不得不说,同样是权贵,豪富的权贵就是比囊中羞涩的权贵更显得有实力,更容易让人信任。
但是现在,因为玻璃生意,李家的实力即将受到质疑。
之前,他李家想经营什么,那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这两年,在玻璃生意上,李博远却是屡屡受挫。由他提议做起来的玻璃生意,现在就是勉力维持状态。
清韵斋扩建受阻这件事,他是放手让管事去做的,并未指望能把清韵斋如何了。能给清韵斋制造些障碍、别让他们太得意就好。
如果真能额外弄到清韵斋的一些技术、或者探听到清韵斋的某些都打算,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没想到一点好处没得到,却惹了一身腥。
还有皇帝,也让他感觉很恼火。认真算起来,他还是皇帝的表兄呢,大家都猜到御史弹劾夏珂是李家发力,可皇帝却给了他个没脸。
“夏珂在大理寺呆了这么多年,过手的案件应该很多。俗话说,哪个庙里都有冤死的鬼。殿下能否找个由头,把大理寺这几年的重大案件清查一遍?我就不信,找不到夏珂的一点错处!”李博远恨恨的说道。
靖王沉吟片刻,说道:“本王之前曾派人留意过夏珂经手的事务,夏珂做事严谨,性情忠直,想寻他的错,怕是不太容易。不过,也可以试试,若是因忙碌导致的无心之错,倒也不是没可能。”
第四百一十五章 正能量
蒋先生在一旁看的大急,这种时候,殿下和夏珂较的什么劲?李博远之所以能当李家家主,只是因为他善于经营,能让李家更加繁盛。
而他的缺点也正在于此,他和夏珂如此较劲,其实都是因为玻璃的巨大利益。可王爷谋的是那张龙椅,和他这求财之人掺和个什么劲?
本打算开口阻止,却瞥见靖王微不可察的给他丢了个眼色,心中安定了些,便不再多言。
接下来,李博远和靖王说的,都是怎样让夏珂的仕途艰难,怎样在清韵斋和关家合作的玻璃技术上获利。
最后,李博远拿着玻璃技术开发处的卧底工匠传出来的作坊图,并得到靖王保证,探听到的、玻璃技术的任何细枝末节,都将在第一时间送到李家,李博远这才告辞离开。
李博远离开,靖王才问蒋先生:“你刚才可是想说什么?”
靖王刚才和李博远说的热闹,可了解靖王的蒋先生却听出了里面的敷衍。这时被靖王问起刚才急着插嘴的举动,很有些汗颜的答道:“属下以为李大人胸无大志,眼睛只看到钱财和面子,生怕殿下抹不开面子去帮他。现在想来,殿下早已明了,是属下多虑了。”
此时,靖王的神情已经放松下来,淡淡笑了笑,说道:“李家有太后在时培植的势力,如今表叔又因玻璃生意和夏珂杠起来。用李家的势力打压夏珂,对咱们有利,本王总要表示一下的。否则,凭什么让人家一个家族追随。”
蒋先生点了点头,可在内心里,对靖王府插手玻璃技术研究这档子事儿,觉得很不安。
京城关于夏珂和中书省参议职位的议论和纠结,并不止在靖王府发生,很多对这个职位有意向、并进行多筹谋的人都是捶胸顿足,很是不清楚夏家到底走了什么大运。
而夏珂再一次被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家族关注,却不敢有一点松懈和张扬,反而更加小心谨慎。
他先是把三个儿女叫到书房,挨个儿严肃叮嘱,这种时候,他们一家人、尤其是夏梓希兄妹三人,更要注意言行和差事,一定不能出差错。
一旦被人抓到错处,有的是落井下石的人。到时候,不单是他们一家的前程受阻,更重要的,会落了皇帝的颜面,这才是真正险要的地方。
夏晏清听着夏珂的严肃告诫,不由得啧舌:“原来升官、被皇帝看中,也是很凶险的啊。”
怪不得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了。原来这危险不单单来自于皇帝的喜怒,还有那些羡慕嫉妒到一定程度、恨不得取而代之的同僚。
夏珂听了她的话,严肃的面上反倒浮起笑容,“只要踏入仕途,只要差事做得出色,就有可能招人嫉妒。难道只因为怕人嫉妒,就寂寂无声的缩在角落,虚度一生吗?”
“这个”夏晏清语塞。当然不是,人生一世,不对,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当然要拼搏进取,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
就像她便宜老爸这样步步高升
问题是,她来到这里时间不算长,依然保持着以前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职场还是官场,业务好、业绩好,同事因为羡慕嫉妒恨,说个风凉话、给上司打个小报告什么的都可以。
但若真下绊子弄出些大事,那是会把他们自己也搭进去的,这事儿一般没人干。
可是在这里,她来这里还不到三年,却是革职的、降级的、甚至杀头的,还有公然在踞虎山打家劫舍的,可以说见识了很多。
古人的生存之路险象环生,果然艰难。
夏梓堂被夏珂的话燃起了斗志,正能量满满的说道:“能升官谁不升啊?官做得越大,够资格算计咱、打压咱的人就越少,咱的能力也就越大、能动用的人手也越多。只有这样,才更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踏平世间的更多不平。”
夏晏清惊讶的张大了嘴,半晌才磕磕巴巴的叹道:“原来四哥有如此远大的抱负,真是了不起。”
她是真的意外,差点儿就要闪星星眼了。这位大概是夏家心思最简单,正能量最足的一位了。
他老爸也可以,想法和做事都很正直,但心里却清楚很多暗地里的勾当。
最贼的大概就是夏梓希了,看起来风轻云淡,片叶不沾身的在书院潇洒。可是,年纪轻轻,就能在那等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混的风生水起,心眼儿绝对少不了。
果然,紧接着夏梓堂能量满满的宣言,夏梓希就对夏晏清说了很实际的话:“你的玻璃技术还没开始,皇上已经把玻璃技术研制出来之后,你将受到的损失做出了补偿。晏清还是赶紧卯足了劲,赶紧把你那池窑技术弄出来才好。”
夏梓希说的是那次皇帝把夏珂找去,说起池窑技术研制成功之后,朝廷只管向经营池窑技术的商家收重税,却不会负责池窑技术的保密。
夏晏清握了握拳,说道:“嗯,我知道。还是父兄的官职重要,只有父兄的官做得足够大,才能庇护于我和我的生意。只不过,官做的越大,官场倾轧就越严重,最劳心的还是父亲。父亲和两位兄长辛苦了。”
夏珂欣慰,自家女儿通透善良,还能体谅父兄的负担,是个好孩子。
夏梓希说的一点儿不错,皇帝借着这次御史弹劾的机会,给了夏珂调任中书省的暗示,说不得就有敦促加快玻璃技术研发的意思。
夏晏清把池窑技术的计划书给了将作监,就是想让曲江利用将作监在工程方面的技术实力,设计出连续性池窑的施工图。
这份施工图当然不能要求一步到位,最起码,能在施工时有个依据。
她自己也没闲着,也在回忆自己学过、还能记着的那点专业知识,希望在修建池窑的过程中,提供一些自己的帮助。
尤其是烟气和冷空气的热量交换,最好想办法做到鼓风和引风同时起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流通畅的效果。这种观念还未在古代形成,更别提使用了,不是个简单事情。
七月底,将作监终于拿出他们设计的连续式玻璃池窑施工图。
第四百一十六章 第一次技术会面
关家那边,玻璃技术开发处的作坊已经建成。作坊内部空旷、面积较大,便于在其中修砌池窑。
这个时代只能手工取料、手工成型,所以池窑的面积很受限制。尤其现在是研制阶段,夏晏清给出的计划书中,建议的熔池面积比较小。
即使研制成功,如果玻璃成型技术没有大的提升,熔池面积也只能维持十几平米以下。再大的话,取料和成型速度跟不上,多出来的熔池面积不能及时消化,最终也是浪费。
清韵斋窑场的作坊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小打小闹,为了大量出货,作坊面积也很大,不妨碍在作坊里修砌池窑。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两家都做好了准备,只等将作监的池窑施工图到位。
连续投料的概念已经泄露出去,现在最需要保密的就是窑炉的形式,就是他们所说的池窑。
之前,关家修建作坊,因为没有保密需要,施工的泥瓦匠和木工等几乎都是从京城当地雇来的。
随着关家从北河府陆续派了一些人过来,有不少雇用的工匠和工人结算工钱离开。
但是,接下来不但要修砌池窑,还要进行投料试验,维持一个窑炉的连续生产,佣工着实不少。
除了北河府派来的人,还有将作监主持研究事务的工匠,外围等不重要的地方,依然留有之前雇用的杂工。
将作监给出的池窑图纸、和之后的修砌池窑、以及池窑外观,需要百分百的保密,这些杂工绝不能出现在池窑作坊里。
清韵斋就简单多了,从最开始雇用工匠泄漏玻璃制作配方以后,清韵斋窑场再补人手时,基本上都是通过牙行买来的家奴。
之后这两年,随着玻璃作坊的不断扩建,清韵斋窑场补充佣工,依然都是有身契的。
一些有手艺的工匠,比方说机巧、木工、磨工这些方面手艺高超的,只要打算进入窑场做事,也都签了活契。依照他们从事事务的保密程度不同,分别签了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的身契。
身契中严格界定了保密条款,一旦查实泄露窑场机密,不但倾家荡产,还会以背主论处,极其严苛。
好在清韵斋的工匠收入极好,托人想进来做事的大有人在。并且想签活契进入清韵斋,那也得手艺好、有人品担保才行。
所以,严格来说,清韵斋窑场需要的,只是将作监的强大技术后援。比方说,将作监今天拿出的玻璃池窑施工图,就是这种技术后援的实力体现。
有了池窑的施工图,将作监只需要象征性的派两个工匠做技术指导即可。待到运行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把这难题报给将作监,求取技术援助。
其余的投料试验,清韵斋自己的工匠和工人就可以完成。
不过,在曲江还没提出人手紧张的时候,夏晏清并不打算把窑场的现状说给他听。
玻璃技术开发三方获利,朝廷就占去百分之五十。曲江若是能派出全套的研发工匠,自是最好,窑场省下来的人力可以给自家做事赚银子。
这次是三家的第一次技术性会面,这里的议事厅和清韵斋一样,都是长桌形式的。
曲江和他带来的两个人坐在议事厅当中主事人的桌后。曲江居中,另两人一边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