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人立时噤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他们哪能说出什么冤情?

    盼顾四周,除了兵马司一个作证的兵士,清韵斋的掌柜和护卫头领,其余全部都是衙门里的官员和差役。李家那位曾许诺他们很多的丘管事连影子都没有。

    再想想一百两银子,他们到哪里找这一百两银子去?

    当日丘管事让他们赖着不要搬走,先付了三十两银子。之后他们房屋周围开始堆积各种废料,居住艰难,丘管事又付了他们二十两。

    先后五十两银子全部用于购买新房。

    缴纳一百两罚金,岂不是真的要卖房子了?

    几人面色焦急,眼珠乱转,却终是被押了下去,等待送往劳役地点。

    直到这时,这几个人依然没放弃希望,以至于顺天府宣判之后,清韵斋这边依然清净。

    三家人存着希望跑了两天,在之前和丘管事的约定地点留话,没人接应,无奈之下只得去桂月坊李家找人。

    敲开李家一侧的小门,说明来意之后,不但没见到人,反而被领到背地旮旯,蒙头暴打一顿,放了狠话:再敢把脏水往李家泼,就送他们见官。

    眼看就是衙门限定时间的第三天,三家钉子户再没有办法,这才约好了,一起找到清韵斋窑场。

    接待他们的是乔辰生。

    乔辰生坐在门房的一张条凳上,身后站着两个护卫,面前站着那三家的八个人。

    听到三家说明来意,提出把房子卖给清韵斋时,乔辰生冷笑一声,说道:“五十两?各位觉得,你们的房子还值五十两银子吗?”

    张家老汉立时就急眼了,“我们如今正遭难,你们可不能落井下石啊。这五十两银子可不是我们说的,是你们清韵斋当时给的价钱。咱们现在不跟你们讲价了,怎么你们反倒拿乔起来?”

    唐家老娘几乎要哭天抢地了,“我儿子做错了事,自有衙门处置。房子却是我们一家老少的,我们可没犯法,你们怎能趁机用低价抢夺我们的房产?这还有天理吗?”

    一起来的男女老少挤在不算小的门房里,闹哄哄的一起责问,都是谴责清韵斋不地道,看到他们落难,就趁机压价。

    乔辰生在窑场管事已有两年多,手下管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刺头自然不少,也是见惯风雨的,见这些人闹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吵成一片,倒也不着急,静坐着看他们吵闹。

    看门人的房子是朝西的,此时七月下旬,天气依然炎热,门窗都是大开,屋里人一眼就能看到已经西下的日头。

    这些人见乔辰生不动声色,反而时不时瞥两眼窗外的夕阳,大约也想到时间紧迫,渐渐的便住了口。

    看着众人安静下来,乔辰生才淡淡说道:“各位,我和各位没法儿比,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各位这样吵闹,不但解决不了事情,还耽搁我做事。有事说事,若继续在这里喧闹,恕在下不能奉陪,就不接待各位了。”

    房间里八九号人互相看了看,最后还是张家老汉咬了咬牙,问道:“五十两银子是当初你们给的价钱,为何现在就不认了?”



    第四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倾向性

    乔辰生点了点头:“这才是解决事情的态度。既然这位老丈有疑问,那我就给你们说说。”

    “清韵斋和你们谈房价、买房子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居住区,邻里胡同井井有条,大家在这里过着日出作、日落息的日子。清韵斋因需要扩建,打乱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才以京城普通房价一倍半的价钱,一半买、一半补偿,给出五十到八十两不等的银子”

    乔辰生停住,视线掠过神色渐渐暗淡下来的这些人,继续说道:“但是现在呢?这片地方还是居住区吗?还能正常生活吗?即使二十两银子,又有哪个会买这几处孤零零的房屋?”

    张老汉张了好几次嘴,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倒是唐家老娘挣扎着说道:“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我们不过晚卖了几日而已,怎的就扯出这么多话?你们用的是地皮,又不是用来住的。你说的这些,和你们当初给的房价没关系。”

    乔辰生转向她,平静说道:“正因为你们晚卖了这些天,清韵斋不得已,只能在扩建时另外起了围墙,弯曲着把你们占据的这片地圈了出来。其中的材料人工花费多少?看守这片拐进去一块、视野受阻的院落,又用了多少心力?我们东家人善,不和你们算这些损失,却不是我清韵斋的银子没地儿花,非得扔在这里。”

    这些人越听越觉希望渺茫,神色越加黯淡。这时,才深切体会到风水轮流转是个什么感受。

    他们搬离这里有几个月了,但初始没搬走的那段时间,却是亲眼见证了清韵斋是怎样修建围墙的。

    眼看着那道不规则、凹进去的围墙,他们当时是幸灾乐祸的。嘲笑清韵斋不肯给出足够高的价钱,导致砌出这么一道蜿蜒丑陋的围墙,简直太丢脸。

    另外,还有些不能宣之于口的、阴暗的窃喜,感觉什么官宦之家的小姐做的、响彻京城的大买卖,面对他们平民百姓的坚持,也一样得吃亏。

    可是现在,那道原本没必要修砌的围墙立在那里,就是在彰显他们给清韵斋造成的损失。

    这可怎么凑够一百两罚银啊?张老汉哆嗦着嘴唇,问道:“那乔管事你看,这房子应该作价多少?”

    乔辰生站起身来,说道:“我若给出价钱,你们大约以为不公道。找牙人吧,明日一早,咱们两方各找牙人看房子作价,大家都别吃亏。”

    说完,两个护卫一个在前分开人群,一个落在最后,当中是乔辰生。三人径自出门,多一眼都没看他们,便离开了。

    一群人怀着各种心思而来,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个个神情惨淡。唐家老娘更是瘫坐在地上拍着腿哭嚎,差点儿被清韵斋一个凶神恶煞的护卫扔出去。

    他们那三处房屋如今处于一片狼藉之中,前后左右哪儿都不挨哪儿,一看就是废弃房屋。让牙行来估价,还能值几个银子?

    张四的儿子刚才倒是试图拉住乔辰生,想多求几句来着。可是,跟在乔辰生身后的护卫把手一伸,像根铁棍一样,就把他伸出的手挡开了。

    明日就是府衙限定交罚金的时间,他们得加紧筹钱,这里好歹也是房产,除了请牙人来做价换些银子,还能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两方请来的牙人共同看过三家的房屋和周围环境,给出了十二到十六两银子之间的三个价格,在几个女眷的嚎啕恸哭声中钱物两清,房契地契送交衙门重置。

    三家钉子户各自回去,卖房子、卖家当、找亲戚朋友,筹借顺天府衙的罚金,自是不提。

    清韵斋窑场这边,则是利落的把这一整片地方的地契拿到衙门重新办理,一边已经派人推倒房屋、清理现场,重垒围墙。

    桂乐坊李家得知清韵斋已经开始真正的扩建,自是恼怒异常。

    这趟事情失策之极,失了百来两银子是小事,李家被人非议、失了面子才是大事。

    不但失了面子,事情还没办成,极其窝囊、极其不甘,太后的娘家,是随便任人欺负的吗?

    清韵斋的围墙砌得很快,围墙补齐第二天的早朝,一个御史出列,弹劾大理寺少卿夏珂,纵容女儿从事商贾事宜。

    另外,在一场未遂偷盗案中,为了给女儿撑腰,利用职权左右顺天府衙办案,导致人犯判罚过重。

    御史的话一出,朝堂上一些朝臣就开始交头接耳。一家买卖字号进贼,别说没丢东西,就是真的被偷儿得手,也绝不是什么大事儿。

    但清韵斋那是多盛的风头啊?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被人关注,何况存有机密技艺的作坊差点儿被偷,事情最后还牵扯到已故太后的娘家。

    想不关注都不行啊。

    于是,大家的心声:李家面子过不去,这是在反击?

    这种时候,就很能显示皇帝的倾向性有多给力了。

    皇帝听着御史的弹劾,似乎深有感触,很是沉吟了一会儿,转头问何守礼:“夏珂在大理寺任职多久了?”

    啥啥啥情况?夏家最近风光的很呢,这就要惩治吗?

    众朝臣好多都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努力看着听着,生怕错过了什么。

    何守礼迈步出列,躬身回道:“禀陛下,夏大人在大理寺已任职八年,任少卿之职已有五年。”

    皇帝似有感触,点了点头,自语道:“的确有点久了嗯,没什么事就退朝吧。”语气之随意,变换话题之快速,让依然呆立当地的御史差点出岔了气。

    “陛下”御史见皇帝已然起身,忙着唤了一声。

    皇帝倒也给他面子,说道:“把弹劾折子交到阁部,阁部看过再安排人核查是否属实。”

    御史:“”他这是白说了的意思吗?

    御史和那样与李家走的近的官员来没回过味,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看了看位列两边的大臣,再次问何守礼道:“中书省参议薛世英上一次请辞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何守礼眼睛飞快瞟过几个相关朝臣,有弹劾夏珂的御史,有和李家有关系的官员,还有一些对参议之职有兴趣的人。心知,这个参议的职位,很多人怕是没得想望了。

    好在皇帝并没要他答话,好像只是随口一问便作罢似得,挥了挥衣袖,这次是真的下朝走了。



    第四百一十四章 揣测圣意

    皇帝接连几个大跳转,之后甩袖子走人了。

    可留下的大臣们很纠结啊,御史这次弹劾,表面和内里的意思,大家伙儿都知道。可是皇帝这态度,却很耐人寻味。

    皇帝的背影消失,朝臣们再看御史矛头直指的方向、位列末端的夏珂。

    夏珂那张脸好像没什么变化,依然严肃,依然不苟言笑,完全没有被人弹劾之后的忐忑。

    这啥情况?众人面面相觑。

    这是御史弹劾知不知道?!就算是最后查无实据,被咬上一口,那也要掉二两肉,足够人闹心的。

    是夏珂的定气功夫太深?还是有外人不知道隐情?

    当事人哪里什么都看不出来,找茬的御史则怔怔的没反应,决策的皇帝更是走的连影子都没了。其他打酱油的自然不会继续聚在大殿数手指。

    朝臣们三三两两的退了出去。

    大庭广众之下,各位官员不敢揣测皇帝前言不搭后语的几句话,有什么潜在联系。

    可退下之后,和相交甚好的同僚、或者政见一致的密友凑到一起,却是一定要讨论一下的。

    这一静下来就看出,这事儿还真有些意思,难怪人夏珂完全不担心的样子。

    御史弹劾夏珂纵容女儿经商?

    有没有搞错?!

    人夏珂那女儿,那是寻常意义上的经商吗?只看京城这两年,有点身份的人家的住处,就能看出人家这经商,给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带来多大的好处。

    连朝廷都下了公,委托夏珂女儿研制低成本玻璃技术,以便让玻璃惠及天下百姓。惠及百姓的事情,那是简单的经商?

    桂月坊李家这事儿办的有点急了,这弹劾不怎么能成立啊。

    然后,就是指责夏珂左右顺天府衙办理清韵斋偷窃案。

    这事儿是这几天的热点话题,人们已经把事情的前前后后扒了个清清楚楚。

    判罚过重吗?

    太后娘家的势力大,这是拿准了衙门不会追究这三家受何人指使,所以才会肆无忌惮的让御史弹劾。

    如果照着顺天府衙开堂审理案件时,邵毅的证言追究下去,说不定真会追到李家。到那时,李家就算把姓丘的管事推出来当替罪羊,也会因护不住家奴失了面子。

    如果真的追究到这一步,判罚的可就不单单是那五个平民百姓了,还有李家舍弃的家奴。

    相比之下,现在的判罚,已经很轻描淡写了。

    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吧?

    所以,御史弹劾夏珂之后,皇帝只问了问夏珂在大理寺多久了,便宣布散朝。

    这就是皇帝的态度:有事说事,没事散朝。御史的弹劾,在皇帝看来,就是没事找事

    然后,皇上他老人家又说什么来着?

    好像很关键的事情呢先是问过夏珂在大理寺任职时间然后,浮皮潦草的应付了御史

    对对对,接下来才是关键,皇上忽然问起中书省参议请辞之事

    凡是有心情探讨此事的人,最后注意的都是这个:中书省参议薛世英两次请辞,皇上说:夏珂在大理寺呆的挺久了。

    一时间,夏家、清韵斋、夏晏清再次被京城各个势力关注。

    “啪”的一声,靖王一掌拍在一旁的桌案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