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曲江和他带来的两个人坐在议事厅当中主事人的桌后。曲江居中,另两人一边一个,坐在他身边。

    接下来两侧的长桌,一侧是关家兄弟和曹武。另一边长桌后,是夏晏清、康掌柜和乔辰生。

    曲江给两方人介绍,将作监派往玻璃技术开发处的负责人姓陶,叫陶明生,在将作监任监作之职,从九品。职位不高,但以工匠出身,能坐到有品级的职位,不是手艺超群,就是善于经营。

    关家兄弟和曹武听到这位是派在他们这边管事的,连忙起身拱手,算是见礼。

    陶明生微笑,示意他们坐下,不必多礼,看起来很好打交道的样子。

    关家三人坐下,曲江又指向他左侧一方,对夏晏清说道:“这位方大人,名朝来,是将作监派往清韵斋,主持玻璃研制事宜的”

    曲江说出方朝来的名字时,夏晏清分明从关家兄弟和曹武面上看出了惊讶。

    她不由得也多看了那位两眼,难道这位还真是个人物?

    这位方朝来五十多岁的年纪,面色黝黑,胡须打理得很整齐。虽有曲江在座,方朝来面上神色平静中透着一股子倨傲。

    夏晏清身为女子,在座诸人又都是白身,都不好打量这几位有将作监身份的人。这次着意看过,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方朝来不是个好打交道的人。

    夏晏清又瞟了曲江一眼,再看关家那三位。看起来,关家这几个做的是皇宫的生意,知道有这么一号人。

    可是曲江呢,什么意思?怎么给她弄了个刺儿头来?

    曲江像是没看见夏晏清的反应,依然在热情的介绍方朝来,什么手艺精良、涉极广,精通各项工匠技艺什么的,极具溢美之词。

    之前有关家三人做榜样,待到曲江介绍完毕,夏晏清等三人有样学样,也连忙起身,各自行礼。

    方朝来丝毫不见动容,面色依然严肃,只“嗯”了一声,算是和三人见过。

    没示意他们坐下?夏晏清看向曲江,曲江无奈,只得抬手,还没做下压的手势,夏晏清已经麻溜儿坐下了。

    曲江显然也知道方朝来的性情,见夏晏清听了他那么多介绍,这时却没多少敬意,反而看到方朝来的傲气之后更加随意,不由瞥了方朝来一眼。

    果然方朝来的脸阴了几分。

    曲江面上不显,心下却纠结了一把。

    他和这两人都打过交道,方朝来自不必说,手艺好,对多个工匠行都有涉。所有涉及皇上的起居、出行、以及使用的物品,都由他管辖制作,是皇上很得意的一个工匠。

    说来也是正常,有本事的人,总是有些傲气的。

    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夏家女。

    这位女子看起来和善,但人家有本事,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果真遇到对她言行不敬的,只冷冷瞥一眼,便不再多话,却也再无可能在她那里寻到什么好言语。

    这也是一种倨傲,只不过这个倨傲若是不触发,不会显现而已。

    这两人打交道曲江抚额,难道他以后还要给这两人断官司不成?关键是人家方朝来也没乐意来做这事儿啊。

    皇上真是没事找事,净给他添乱。



    第四百一十七章 面对质疑

    接下来,将作监把两套施工图分发给关家和清韵斋。

    关家兄弟和曹武两人都是管事的,土建工程上的事情并不在行,而且其中牵扯这玻璃制作,三人之前在窑场的玻璃作坊参观过,但对于真正的制作工程没有深切认识。

    所以两卷图纸摊开,以关彤为中心的三人只是略翻了翻,最后,把关注点落在了那张总图,只看现在的作坊能容纳几座池窑。

    至于投料试生产,则全权交由将作监的工匠了,关家也派来一些工匠,有几个还是很资深的,却也只是给将作监工匠打下手,顺便在试生产的过程中学习技艺。

    这些都是朝廷下达书之后谈好的,所以关家这三位对于看不懂图纸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清韵斋这边,康掌柜掌管的是生意,对土建工程更是不懂。

    但乔辰生已经主持了几次扩建,对坩埚窑以及各种退火窑、陶窑、琉璃炼制窑等等,全都了然于心。这池窑的施工图虽然是第一次见,却也大略能看明白。

    夏晏清也是乔辰生这种情况,她原本的专业不是这个,但接受了十几年现代教育的工科生,接受这些比乔辰生这个古人快得多。

    加上来到这里之后,通过各种书籍,没少恶补这方面的知识,这时打开施工图便开始有选择性的观看。

    她知道连续性池窑是个什么工作原理,也能在计划书里尽量详细的描述出来。但是,以她的专业程度,想把这种原理展现成实物,也就是现代工业化所说的:把工艺技术工程化。

    这种工程化化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士,绝不是凭某个精英人士的一人之力能够做到的。

    这也是她虽然知道池窑的工作原理,短时间内却无法实现的缘故。

    现在,她看的就是工程化之后的实物图,这些事情她做不来,但看着工程化之后的实物图,从中挑挑不足之处的本事却是有的。

    事实证明,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容亵渎。将作监给出的图纸,起码现在看来很合理,无论窑炉、烟道、投料口、融化池、还有隔离板的设置,都很到位。

    甚至连烟道和空气的换热隔墙,都考虑到了换热效果。

    唯一差些的大概就是烟道阻力方面,似乎考虑的差了些。

    夏晏清这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只要给出一个标题善加引导,几乎没有他们做不了的事情。

    她这里正在感叹着,却听上首位置发出一声冷哼。

    夏晏清闻声望去,只见方朝生面色冷淡的望着他,里面有明显的不屑。

    哦,果然是这位在向她表达不满,夏晏清没觉得意外。只是,不知道这位的不满是源于古代对女子的轻视,还是她或者夏家是否惹到过这位。

    夏晏清没有对号入座、自找不痛快的爱好,便打算继续把施工图看下去。没成想,却听方朝生开口了:“不知夏姑娘可看出这图中有什么不妥?”

    这还真是夏晏清多想了,方朝生还真不是因为个人原因看她不爽,而是很看不惯这个年轻女人的装模作样。

    是的,他以为夏晏清气定神闲的坐在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中间,是在装模作样。

    他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派他来这里,在她看来,夏家女不过是机缘巧合之下,学会了玻璃制作。他参与玻璃技术开发,自然听曲江详细讲解过玻璃的制作方法,只要掌握了配方和火候,对于他们这些工匠老手来说,玻璃制作很简单,只要不如冶炼铜铁来的难。

    一个年轻女子而已,能学会玻璃制作,已经是天大的机缘,别的方面,他是真不相信这个年纪、还是个女子的,会有多少本事。

    至于将作监秘密制作的望远镜,对不起,他这个级别的,又是皇帝坐卧行走缺不了的人,自然不能调去从事秘密任务,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还有望远镜的存在,更不要说夏晏清在望远镜中起到的作用。

    而且,在他看来,夏晏清之前给出的那份计划书,里面有个很严重的缺陷。这个缺陷很难达到计划书中提到的蓄热功能。

    所以,这位很理所应当的看不惯年轻人的不虚心。

    夏晏清却不知道这些,只是笑了笑,说道:“将作监做出的施工图,当然合理且严谨,至于实际使用效果,没试过,却是不好妄加定论。”

    方朝生却没接夏晏清的话,只是看了曲江一眼,给出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可是,夏晏清的话却没说完:“目前看来,烟气的排放和窑炉供气方面,似乎有些欠缺。”

    “欠缺在哪里?”曲江和方朝生同时问道。只不过,曲江的语气中带着意外和急切,方朝生的问话中则满是讥讽。

    无论是曲江的意外,还是方朝生的讥讽,其实都在情理之中。

    京城地处北方,冬季时天气寒冷。而皇宫中住着天底下最尊贵的人,房屋也比寻常人家的居所大上很多,偌大房屋中的温暖,全靠火墙和火炕来维持。

    可以说,将作监集中了全天下最顶尖的烟道专家。可这时,最专业的烟道专家做出的烟道图,却被夏晏清质疑了这,果断不能忍啊

    关家三人却有些看傻了,这些图他们看不懂。可这位夏姑娘不但能看懂,而且还敢说出其中有问题要知道,这可是将作监做出的东西,那位方朝生,连皇帝都伺候的了,他参与事情,不会有问题吧???

    夏晏清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把她已经看过的烟道局部图抽出,递给曲江,一边说道:“为了能让窑炉的供气有足够高的升温,已经通过迂回等方法,加强了烟气的行程。这就造成了烟气流动的不通畅,而且在冷热气流的交换过程中,烟气的温度逐渐降低,自然排放怕是有些问题。”

    在玻璃制作和玻璃性能方面,曲江是很信服夏晏清的,但是,对于她现在说的这些,则有些迟疑。

    人为延长烟气的行程,会阻碍烟气排放,这个道理他明白。但是

    “这个排气的话,和气流的冷热有关系吗?”曲江问道。

    “一定有。”夏晏清很肯定的点头。

    方朝生不以为然。他作为一个对多种工匠行都有涉的人,参与了池窑设计。烟道问题他们很多人都考虑过,而且,他也不以为气流的冷热会对排气有很大影响。

    “夏姑娘说的这些,怕是有些想当然了吧。你可以再往下看看,送进窑炉的气流有几台大风箱推送,排气不是问题。”



    第四百一十八章 技术保障

    夏晏清当然知道,这一系列工序中,必定要有风箱的。无论什么时代,只要需要充足的火力,就必须要大量的空气进行助燃。

    虽然古代把这种助燃方式集中在鼓风上,但在他们潜意识里,也有引风设置。

    比方说烟囱,只不过这个烟囱是遵循了自然之力,只是人们的经验使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根据。

    将作监设计的池窑的鼓风方式,也像寻常的窑炉那样,有风箱、有烟囱,最大的毛病是烟囱不够高,也没有恰当的引风措施。

    夏晏清相信,在座的,包括曲江在内的三个将作监人士,对他们的烟道专业知识很有信心。

    在缺陷还没有展示出来的时候,凭她一个并不擅长工匠行的年轻女子,只看了看图,就提出质疑,绝不可能让这种专业人士信服。

    这样一个新技术,在投料试运行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次就顺利推进下来的。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正道。

    否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怕是早就冲破宇宙,突破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她便也不纠结,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方大人对池窑鼓风的推力如此有把握,晏清便也多了份信心。如今的连续性池窑技术,也只是在推论上能够成型,具体的使用情况,还要等真正运作起来才能知晓。接下来,在投料熔制过程中看效果吧,如果能畅通运作下来,自然是咱们大家都希望的。”

    这番话,听的曲江、方朝生等三人沉默半晌。

    池窑技术的构思是夏晏清提出来的。

    而夏晏清自己也说了,若研究顺利,最少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若不顺,十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未见成功也是有的。

    这本就是玻璃制作的一个大变革,若是成功,同样的时间、人力、燃料,产出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增加。

    如此大的增益,试验过程怎么可能一次性成功?

    这份设计,在试验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多次改进,之后能成功,算是大家的幸事了。

    反倒是关家三人心中有数,并不以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

    关家是做生意的,其中也有类似于传统琉璃瓦那样的作坊,自然知道做实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而且这个实业并无前车之鉴,仅存在于想象阶段,实施的话,坎坷着呢。否则,清韵斋又怎么会找人合作?人家独自赚这份钱不好吗?

    他们暗自惊讶的是夏晏清一介女子,面对将作监官员的态度,完全就是以一种三家平等协商的姿态谈事情。

    他们在场的商贾,面对此种场景,含有压力啊

    夏晏清转开话题:“对于工程和工程图,清韵斋是外行。想来曲大人这趟把我们找来,并不是讨论施工图是否有缺憾吧?”

    “嗯嗯,对的。”曲江连连点头,这事儿,差点被方朝生带歪了。

    把这两套图纸交给清韵斋和关家,是让他们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