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他经营的势力开始出现凝滞状况,差不多就是从芷容县主笼络夏氏不成开始的。
这个念头,让成郡王烦恼不已。他甚至想去皇觉寺烧香,问问佛祖,夏家女是否他的克星?从而导致了成郡王府如今的困顿局面。
联想到皇帝这半年来对夏氏父子的提拔,还有太孙和夏家的关系,夏珂的长孙夏涵已经每日进出燕王府,俨然就是太孙的伴读。
难道皇帝已经以夏家为中心,开始培植辅佐太孙的势力了?
如果是这样,也许关家也是这个势力的一部分?那么,遏制夏晏清的势头就势在必行。
成郡王嘴角牵起一抹冷笑,他自认这十几年来的筹谋,做的极为隐秘,不会有人知晓。
有心算无心之下,只要清韵斋下辖的作坊接连出事,那就是说,他们的玻璃制作技术不过关,需要用百姓的性命谋取利益。
有了这个舆论,鼓动朝廷严查之后取缔,或者让他们停滞几年,柳大富就有部署的时间,在玻璃和琉璃生意上占据主动,这巨大的利益就是成郡王府的了。
靖王得知清韵斋和关家合作琉璃瓦,不由得也是皱紧了眉头。
他不像成郡王,名不正、言不顺的包藏祸心,他是名副其实的皇长子。皇帝唯一一个嫡出的皇子,也就是太子早逝,而嫡孙年幼,其他皇子也都是庶出。
所以,依附于靖王的朝臣,基本上用不着他花银子笼络。说不得,若是他需要银子周转,一些官员还会替他筹集。
他的俸禄,还有皇家供奉,名下的庄子,以及逢年过节皇宫的赏赐和各家送的年礼孝敬,足够他和属下朝臣联络感情。
但是,新近投靠过来的李家,谋的却是富甲天下,如此被一个四品官员的女儿踩着,心情着实无法舒畅。
这不,李家这一任家主,李太后的侄子李博远正坐在王府外院的会客厅,对着靖王大倒苦水。
“玻璃这么大的市场,千家万户都用得到,却被她一家独霸。这也就罢了,琉璃瓦可没那么大的用处,这种使用范围很窄的材料,清韵斋居然也丝毫不给别家留一丝余地。难道天下的银子,都是她一家的不成?”
第三百九十一章 第一次商讨
蒋先生其实对李博远的一些言行很看不惯,但是,李家在李太后的扶持下,在朝堂内外很有些势力。
靖王能得到李家的支持,可谓实力大增。
所以,很多时候,李博远的一些做法,他们总要想办法帮扶一下的。
李博远的苦水都吐到靖王面前了,蒋先生不得不做些劝慰:“王爷已经帮李大人在关家修建的作坊派了人,等到清韵斋和关家的连续投料技术进行的差不多,便让他们作坊出一次大事故。
到时,王爷再帮衬说几句话,以后清韵斋和关家就和玻璃生意无缘了。李大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让南北通货行加紧研制玻璃技术,希望能比唐州等地更早做出技术突破。”
李博远点头,感激道:“是呢,这件事多亏了殿下。不过殿下应该也知道,南北通货行琉璃瓦做的不错,虽然颜色和质地比清韵斋的差些,但若没有清韵斋做比较,咱们的琉璃瓦还是极上乘的。
下官的意思,关家在其他地方修建琉璃瓦作坊,让当地衙门做些阻碍,最好出些玻璃作坊那样的事故,干脆不允许他们再做这样的生意才好。这个事儿下官可以派人去做,但朝廷的导向,还得殿下帮忙表个态。”
在这些事情上李家有能力做到,只不过清韵斋的东家是夏珂的女儿,其中又有邵毅参股,算是手眼通天。
他做下这些事之后,希望靖王能在朝堂上做些辅助,在李家不好说话的时候,靖王能够发声。
靖王点了点头:“李大人尽管放心,别的不好说,若地方上的作坊和生意危及百姓性命,本王说个公道话还是没问题的。”
“那就好,那就好。”得到靖王的应允,李博远心下大安。
他不求这些举动能把清韵斋的生意铲除干净,只希望能把他们的势头遏制住。
等到靖王继承大统,玻璃和琉璃生意就是南北通货行的天下了。夏氏识相些,及早把生意收了,把这块市场让出来,求个安稳。不识相的,那就等着因财招祸吧。
各方又有了各自的打算,事情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琉璃瓦生意需要尽快扩展,这么大的生意,开展的又急,全部安排给关家管事显然不行,需要把原本就负责琉璃瓦生意的关云升调回去,主持此事。
这样,京城的玻璃技术开发就需要交代给其他人,好在关本和此次前来,带了两个孙子。
这两人也是关家从小就培养的,关于技术方面的事情,有清韵斋和将作监负责,关骁和关彤在曹武的辅佐下只提供财力支持,两人完全能拿下来,顺便也是个历练。
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有了对清韵斋的了解和信心,关本和离开京城之前,很想知道这种称之为技术开发的事项,清韵斋打算怎样进行下去。
经过近三个月的建设,玻璃技术开发处,也就是大家习惯称之为作坊的地方,管事房已经完成了修建。
夏晏清得知关本和留下两个孙子主持技术开发事宜,但他离开京城之前,想了解她接下来的研究打算时,很爽快的答应了。
从朝廷下发公开始,到现在快三个月了,将作监的曲江已经不止一次的派人询问,什么时候开始讨论一下研发情况。
夏晏清准备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聚在一起,说道说道此事,顺便也让关本和安心回去。
曲江知道玻璃技术开发是以连续投料为基础,这几个月来,他做过很多次设想,但把这些设想延续下去,却总是无以为继。
所以,这段时间很是闹心。
突然听闻技术开发处的管事房建成,夏晏清要就此事进行第一次讨论,不由得心情大振。通知的辰正时分到场,卯时末,曲江和将作监两个工匠已经来到技术开发处。
以关本和为首的关家人,作为这里的东道,这是第一次在这个作坊接待朝廷官员和夏氏女,当然是慎之又慎,早早就到了,提前做好各项安排。
却没想到最早到的是朝廷的从三品大员。
曲江是皇帝近臣,掌管事物繁多,自然有一份气度。虽然在夏晏清面前会不自觉的收敛一些,但面对关本和这样的巨贾,却毫无压力。
接受了关家四人见礼,被关本和毕恭毕敬的迎进准备议事的待客厅,曲江很自然的坐在上位。
作坊的小伙计上了茶,曲江打量一番房间里的简单陈设,笑着对关本和说道:“关老先生果然不负皇商之职,朝廷突然的一道公,关家就能及时铺展事务,爽快高效的很呐。”
关本和连忙谦虚:“大人谬赞。如今,天下人都知道玻璃之名,此项产业更是获利非常。原本关家在这个行业上难望其项背,朝廷却选了关家和清韵斋合作此事,草民一家上下,着实是受宠若惊,受宠若惊啊!”
待客厅建的扩大敞亮,原本就是为了能容纳很多人在一起,当做会议室来用的。
七个人在房间里坐着,桌椅又设置的宽阔,却一点儿不见局促。关本和关云升陪着曲江说话,其他四人都在一旁作陪,默默的听着。
两方人都惦记着玻璃技术开发,却又都因为不得要领,谈话内容基本上不涉及这些,天南地北的很是闲聊了一通。
距离辰正时分还有一刻多钟,夏晏清的马车驶进了玻璃技术开发处。
曲江是朝廷官员,当然不必出来迎接。可关本和几人只是合伙人,却不能大咧咧的坐着。
听得外面报进来,关本和带着关家其他三人向曲江告罪,便迎了出来。
夏晏清听说曲江已经到了,并不怎么意外。对于自己最后一个到达,也未觉得不妥。
她一个年轻女子,若是早早来了,无论哪一方未到,她都得陪着另一方尬聊。
若是其他两方人都没到,只有她自己敲开门进来,那就更没意思了。
夏晏清进到待客厅,给曲江见礼完毕,落座之后,几人略寒暄几句,便切入正题。
说白了,这一趟就是夏晏清给这几位讲解一下玻璃池窑技术的开发思路。
关云升已经照着夏晏清的要求,做了一块三尺长四尺宽的木板,用刷墙用的石灰浆反复刷了几遍。
她自己则准备了粗碳条。
至于为什么不把木板刷成黑色,只是因为她找不到用来做粉笔的东西
第三百九十二章 池窑技术
当那块木板在一个架子上支起来的时候,夏晏清分明从在场七人脸上看到了茫然。
关云升的茫然比之其他人要轻一些。康掌柜给他捎话,需要准备这样一个木板和木架。当时他也曾做过猜测,但鉴于他见识短浅,没有夏晏清那样的千年积淀,费劲脑汁,他也没猜出这么个木板能用来做什么。
这个时候,夏晏清要求把木板支起来,关云升想当然的以为,这东西一定和连续投料玻璃技术有关。至于关联在哪里,那就不知道了。
夏晏清把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但这种事情也不需要作解释,只要一用上,那是比什么样的解释都有用。
而对于黑板的普及,她也没有过多想法。
古代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读书、背书,先生讲解,不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需要讲述算式、方程式、图解什么的,完全没有普及的必要。
只不过,她现在要说的,却是需要用黑板辅助一下,才能简单明了的把想法阐述清楚。
夏晏清倒是没要求把待客厅弄成课堂那样,只是指使着两个小伙计,把木板支在客厅的侧前方,方便让众人都能看见。
看着两个小伙计退下,夏晏清才开始讲解:“各位应该都知道,今日咱们讨论的是连续投料玻璃技术。”
她站在木板前,回身用手中的粗碳条在木板上写了“连续投料”四个字。
写完,才后知后觉的问了一句:“咱们在场的人,都是信得过的吧?”
众人还沉浸在这块木板的作用中,都没想到,这位夏家女居然会用这种方式做讲解。
最有体会的是关骁和关彤。想当初,先生给他们讲课的时候,那都是他们捧着书和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认下来的。
若是当时有这么一个东西,先生把童子们要学的东西写在木板上,大家接受起来是否更容易一些?
其他人离开学堂的日子久了,这些体会少些,但对这样的讲解方式也大感新鲜。这时猛地被问了这么一句,都是怔了怔。
曲江看看房间里的人。关家祖孙三代,人家当然都是自己人,一旁侍立的两个丫鬟,那也是贴身伺候夏晏清的,反正他每次去清韵斋窑场拜访,无论说的是什么内容,这两个丫鬟全不用回避,自然是信得过的。
余下的,就只有他领来的一个官员一个工匠了。
关本和哪里会让曲江先开这个口,就算知道夏晏清主要问的是将作监三人,他也得做做样子,“夏姑娘放心,我这两个孙儿,是关家自小培养的掌事人,和老朽父子一样靠得住。”
曲江跟着干咳一声,说道:“本官带来的这两位,都是玻璃技术研制的关键人物,信得过。”
夏晏清并不觉得她问话不妥,这么重要的事,总是要预防个万一。从当事的另两方人口中得到保证,才足够万无一失。
“那就好,现在外界都知道,玻璃技术改进要从连续投料上下手。如今的大方向有了,其余的,就要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咱们今日说的就是细节,若是不小心被别家知道今日所说,再结合人自己的想法,说不得,咱们的技术开发会落在人后。那时,可就没什么利润可言了。”
这番话说下来,在场众人面色都郑重起来。玻璃技术开发参合进来的三方人,都等着通过玻璃技术获利呢。
关家和清韵斋自不必说,事关自家银子进账,关于保密,当然要慎之又慎。
曲江三人也一样,玻璃技术收益虽然不是他们自家银子。但他们身在将作监,和其他民间作坊不一样,事关皇宫事物,保密那几乎是下意识的素质。
如今这事儿虽然和皇宫无关,但却是皇帝惦记着的国库的进项,说什么也不敢让差池出现在他们这里。
曲江知道夏晏清在很多事情上,不时就有很出奇的想法,对她接下来的讲述充满期待。
其余人虽有期待,却也有些怀疑夏晏清一个女子,在一个还未展开的事项上,是否能有出人意料的办法。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