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宴客厅外的一群人,个个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极为不解。
这位夏梓堂是个讲规矩、讲道理的人,若没有实在忍不了的理由,没道理处在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冲上去和邵毅一众人硬扛上啊。
可他居然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肯说,就这么走了,这是啥情况了?
而这位邵小爷和那一帮纨绔也真的就让他走了。这若是邵毅等人好端端的就被夏梓堂找茬儿,哪有可能善了?
张岳阳见夏梓堂甚是坚决,便也不再留,让管事带着小厮跟上去,派了马车,小心把二人安顿出府。
他这边,虽然儿子成亲,手头的事情很多,却不能扔下这几个纨绔不管。
别人倒也罢了,邵毅却是一定要找大夫看过,处理伤处,确认无碍才行。
不是他不担事,实在是这位小爷身份太过特殊。
当今皇上有一位一母所出的胞弟,两人相差五岁,早在就失去了母妃。在血雨腥风的后宫里,兄弟两人相互扶持,关系甚是亲厚。
成年后,皇上受封政亲王,胞弟是襄亲王,两人在皇宫外各有府邸。
一日,襄亲王在皇兄府上相中了一位舞姬,心中爱极。却因王妃善妒,怕这位舞姬进了王府日子不好过,不敢接进王府。
于是,政王爷办了件糊涂事。他没动用襄亲王的人手和银钱,另外给胞弟置办了一处院落,把这位舞姬送了进去。
这件事悄无声息的过了八年,那个叫做邵秀儿的舞姬,给襄亲王生的儿子也已经六岁了,就是现在的邵毅。因为养在外室,所以没正式起名字,家里家外的,都叫他毅哥儿、小毅儿。
这时,皇上登基也两年了。
就是这一年,年纪尚轻的襄亲王得了一场急病,昏迷不醒,连身后事都没来得及安顿一句,就一命呜呼了。
此时的襄亲王府已经有两个嫡子,两个庶女。
襄王妃三十几岁的年纪,顷刻间失去了丈夫,已然痛不欲生,邵毅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下来。
之前,皇帝和襄亲王都想着,小毅儿年纪还小,事情先就这么拖着。待到他成年之时,那时襄王妃的年纪也大些了,想来脾气会绵软些,那时,再把他的名字记入皇家玉牒。
谁料想,襄亲王忽然之间撒手人寰。
没有了襄亲王的暗中转圜,邵秀儿母子很快就进入襄王妃的视野。
襄王妃得知去世的丈夫居然养了外室,而且还养了这么多年,儿子都六岁了,悲痛之余,不禁大怒。
若不是有皇帝的人看顾,襄王妃当日带着仆从,只怕就把这对母子俩打杀了。
一场轩然大波之后,皇家宗族出面调停,襄王妃寻死觅活几次,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肯把邵毅记在襄亲王名下。
于是,还没有正式名字的小毅儿就随了母亲的姓,叫了邵毅。
邵毅母子身边有之前政亲王安排的得力下人,手头也有颇丰的资产,再加上皇帝看顾,每年都有固定的俸米供应。所以,母子俩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安逸。
只是,不知是偶然还是刻意,接替王位的襄郡王和他两个兄弟,时不时的就会和邵毅碰面。每次碰面都会冲突。
邵毅小的时候,是护卫之间的打斗,他最多也就是听几句辱骂。
随着年纪渐长,邵毅也知道了自己身份的尴尬,恼怒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亲自上手打群架。还专门因此找武师,学了些拳脚功夫。
再以后遇到襄郡王府的人,也不用人家找茬儿,他直接就上去冲撞,然后痛痛快快打一场架。
三不五时的,襄郡王府和这位邵小爷就要闹一场。几年下来,京城上上下下都知道了邵毅的名号。
他们两方人打架,一般是没人管的。
襄郡王府是皇亲国戚,皇帝的亲戚惹事,寻常衙门当然是有多远躲多远。
邵小爷虽然不是王府的人,可人家也是皇家血脉啊。人家还是三不管人物,襄郡王闹得过分了,宗人府还会对其警告一番。邵毅这里,则干脆无人过问。
这么多年下来,邵毅就成了京城首屈一指的纨绔。
尚书府请太医自然便捷,太医来的很快,给邵毅、展鸿飞等人一一看过,诊了脉,确定无碍,张岳阳才算松了口气。
这几位小爷习惯了打架,完全没有离开的打算,可他们脸上带着打架的幌子呢。为了免得节外生枝,张岳阳特意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小厅,专门招待这几位。
这场事情才算暂时消停下来。
尚书府的后宅,姜夫人、夏晏清还不知道夏梓堂在外院和人打架了。姜夫人为了多和女儿呆一会儿,有意和刘夫人坐一处说话。
夏晏清也分外乖巧懂事,笑盈盈的陪在一旁,很让姜夫人安心。
好一会儿,两位夫人被另外几个相熟的夫人叫走,夏晏清才得了功夫,又去找陶小娘子。
对于夏晏清来说,搭讪、套近乎这种事没什么难度。
第三十三章 陶小娘子的祖父
夏晏清本意是想跟着自家嫂嫂的。
自家人一起,若是她对杨氏和高氏说,自己看着陶小娘子的琉璃金钗稀罕,想和陶小娘子说说话儿,想来两位嫂子一定会给她制造机会,结识陶小娘子。
可她若是对袁氏这么说了呵呵,袁氏就算嘴上不说什么,只怕也会用眼神谴责她不懂事。
问题是,这个时代,女子一旦嫁做人妇,那就是夫家的人。公然撇开婆家,和自家嫂嫂形影不离的亲近,那绝对要不得的。不但自己会被夫家视若外人,连娘家也会被人诟病不懂规矩。
所以,夏晏清只好跟着袁氏,听她和那些已婚妇女应酬交流。暗中寻找和陶小娘子接近的机会。
陶云卿是未出阁的闺阁女子,有人家自己的交友圈子,虽然里面也有个把年轻妇人,但那都是自小交好的闺蜜。
夏晏清一边低眉顺眼的跟着袁氏,谨守规矩,做着必要的应酬。一边让心淑注意外面游廊上的陶云卿。
终于,陶云卿和另一个女孩子起身,离开游廊上的一群闺秀,往凉亭外的小径走去。
夏晏清得到心淑的眼风,寻了空档,轻扯袁氏的衣袖,凑近她,低声说道:“大嫂,我想去更衣。”
袁氏闻言回头,微微皱了眉,目光在夏晏清、李嬷嬷和心淑之间转了一圈,看起来很是犹豫。
夏晏清无辜的回看她,等她应允。
这事儿还用犹豫吗?人吃五谷杂粮,上个厕所,那是天经地义的吧?
人家古之圣贤都说了:管天管地,管不了人那啥那啥。难道您一个凡人还能不同意?
李嬷嬷在一旁看着,心知自家二奶奶下了决心的事情,那是拉不回来的。
再看袁氏犹豫,索性上前半步,低声说道:“大奶奶放心,有奴婢服侍二奶奶,一定不会走岔路的。”
袁氏看看李嬷嬷,姜夫人给女儿安排的贴身嬷嬷,自然是挑了最得力的,应该靠得住。
她这才勉为其难的点了头:“嗯,那就早去早回,不要在外面多做逗留。嬷嬷把心淑也带上,谨记着,二奶奶身边不能离了人。”
夏晏清连连答应,三人屈膝告退,这才得了机会,退出花厅。
之后就简单多了,夏晏清远远缀着陶云卿两人和丫鬟,看好她们回来的路,在一个岔路口的花丛旁装作看花,等陶云卿走过来。
瞄着陶云卿几人的身影走到近前,夏晏清从花丛旁退开两步,然后转身。
陶云卿没料到,好好看花儿的年轻妇人,忽然间就会后退转身。她一时躲闪不及,被夏晏清撞了一下。
好在两人只是轻轻碰了一下,旋即被丫鬟扶着站稳了,陶云卿二人也看清楚了对方相貌。
夏小娘子嫁入王家,成了王家二奶奶,那是名噪一时的热点新闻。
刚才在二门处,夏晏清又被众人明里暗里围观了好一阵子。陶云卿也在围观的行列里,当然认得她,也知道这位是她爹顶头上司、王侍郎府上的家眷。
夏晏清撞了人,忙着施礼道歉:“对不住两位姑娘,是我举止莽撞了,二位姑娘切莫见怪。”
陶云卿和闺蜜对视一眼,这位夏二奶奶看着还好啊,遇事还算知礼,也没见露出胆怯、不知所措的神色。
因着王侍郎是自家老爸的上官,陶云卿不敢怠慢,连忙回礼说道:“没关系,不过是轻轻碰了一下,没大碍的。”
见两人没什么事儿,她也不打算和这位乡下来的女子多做交往,便屈了屈膝,看着是打算离开了。
夏晏清好不容易才偶遇这位带了琉璃金钗的小娘子,哪会让她这么快离开。
她并不回礼,却把视线移到陶云卿发髻上,露出震惊的神色,惊叹道:“姑娘的钗子好漂亮啊!上面镶的是什么宝石,居然会这么晶莹透亮的?”
不出夏晏清所料,女孩子被人夸赞自己的首饰好看,那是绝对的心花怒放。
陶云卿一听这个话题,本打算离开的脚步,立即就迈不开了。
她这是琉璃呢,可不是哪家都有的。尤其她这支钗子上镶嵌的,那都是精挑细选,又用心研磨,才有了这几粒七彩琉璃。
她抚了抚了发髻,刻意低调说道:“二奶奶说笑了,我家世寻常,哪会有这许多宝石。这钗子上镶的是琉璃,不值什么的。”
她身边的女孩子满眼艳羡,听她说的轻描淡写,不由嗔道:“什么叫不值什么?这可是琉璃!你钗子上这些琉璃,那可都是上品,少见的很呢。”
夏晏清一见陶云卿眼里的光,就知道她的话题,正中陶云卿的下怀。
说起来也是,古代后宅的女子,每日里圈在家里,就算有好东西,家里穿戴也没多大意思。也就是出门参加个宴会、花会什么的,能展示一下自己的相貌、衣着和首饰,有机会嘚瑟一下下。
看陶云卿的神色,再听另外这个女孩话里的意思,琉璃可不像袁氏和王嘉玉说的那样寻常,应该是稀罕东西。
夏晏清眼里露出适度的羡慕,问道:“原来这就是琉璃啊,真好看。不知姑娘可否告知,姑娘的金钗是哪家银楼打造的?竟然能把琉璃做得如此璀璨?”
陶云卿这次回答的不怎么痛快了,她含糊说道:“京城两个大银楼都会购进琉璃,只是,需要看有没有货罢了。夏二奶奶若是喜欢,可让人给银楼留话,他们只要有货,就会派人通知府上。”
夏晏清的眉梢微微上挑。这陶云卿,不愿意透露她首饰上琉璃的出处?不过,她话里透露的意思,即使小粒的琉璃饰品,也是难得之物吗?还得提前和银楼打招呼。
另外那个女孩则插嘴说道:“卿卿钗子上的琉璃虽然颗粒小,却是上品,这可不是银楼能拿得出的东西。”
陶云卿扯一下她的衣袖,制止她继续往下说。
夏晏清假装没看见,闪着星星眼追问道:“真的吗?居然连银楼也没有这样的琉璃。那陶姑娘你的琉璃是哪里来的?”
她是真被那姑娘勾起了兴趣,想知道这琉璃的出处。
若是有专门做琉璃的作坊,银楼应该不会缺货才对。看来陶云卿和这个姑娘知道点儿内情。
陶云卿简单敷衍道:“这是家里长辈给云卿的,云卿并不知具体出处。夏二奶奶,我们这就回了。”说完,完全不顾她走的突兀,只管拉了同伴的手,对夏晏清微一屈膝,一点儿不停留,带着丫鬟走了。
夏晏清讶然,不过是问问她的琉璃从哪里买的,有什么不能说的?居然这么决然的走了。
“京城的小娘子都这么不友好吗?一言不合就给人个背影?”她转头问李嬷嬷。
李嬷嬷见夏晏清被人家不留情面的撇下,一副蒙圈儿神情,不由觉得好笑,“陶小娘子的祖父很早就扔下一家老小,当了道士,醉心于修道炼丹。据说,她家的琉璃,多是这位道士祖父带回来的。”
所以这位小娘子不愿意提起祖父,也不愿让人议论祖父。
夏晏清立即扶额,对啊,她怎么忘了。
第三十四章 炼丹和琉璃
夏晏清经李嬷嬷这么一提醒,才想起来,很早之前的琉璃,正是道士炼丹时搞出来的副产物。
而陶家那位修道炼丹的祖父,他能有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是炼丹过程中,丹药材料中的铅和坩埚接触,再有足够高的温度加持,因而烧制出琉璃。
陶云卿那只凤仙金钗上镶嵌的琉璃片,最大的也不过小指甲大小,极有可能是从炼丹炉或者干锅中剥离出来的。
夏晏清那一脸的恍然神情,把李嬷嬷看的很是诧异。如此看来,二奶奶的确对琉璃很感兴趣,可二奶奶这一脸的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