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正看着阁部推荐上来的补缺官员,太监进来禀报,将作大监曲大人求见。

    皇帝对曲江的工作那也是相当满意的。

    虽说之前在望远镜的研制上,落在了清韵斋后面,但那时的将作监连普通玻璃都没做过,也算是情有可原。

    并且在之后的望远镜制作极其给力,只是在第一批望远镜制作上花费的时间多了点,其后就陆续有出品,很是让边关守军建立了极大的优势。

    前几日,将作监更是拿出一个倍数更高的望远镜,让兵部几个老家伙喜不自禁,边关将士和物资的损耗终于可以降下来了。

    并不官员以后不用频繁追着户部要兵饷、要兵源,再不用看人脸色了。

    不知曲江这次求见,又有什么好消息?

    “宣。”



    第三百五十一章 反对

    曲江从清韵斋窑场出来,先回的将作监,把负责望远镜制作和烧制玻璃的主事工匠找来,商议连续投料、连续出料制作玻璃的可能性。

    在众人都觉有可能的情况下,曲江才进宫求见皇帝。

    进门,参见、平身、赐座这些正常流程完成,看着曲江坐定,皇帝笑眯眯的问道:“曲爱卿所来何事,是否将作监技术又有精进?”

    曲江暴汗,连忙欠身,惭愧道:“微臣愚钝,不是微臣,而是清韵斋的夏氏,她在玻璃制作方面有个构想。

    “哦,说来听听。”皇帝更有兴致了,难道他找夏珂谈话的事情有着落了?可是,曲江怎么能先他一步知道此事的?

    曲江哪里知道,夏晏清的这个提议,都是因为皇帝找夏珂谈话所致。

    他先拿出的是夏晏清草拟的那份合作书,又如此这般的解释了一遍。

    他在清韵斋窑场花了那么多时间,把方方面面的可能,都在夏晏清那里找到了答案。这时不用皇帝提问,也是从方方面面阐述这件事如果想尽早成功,就只能和夏晏清合作。

    最后,曲江很好心的替夏晏清解释了这份合作书中的霸王条款。

    “微臣看过了,清韵斋提出的建议虽然也是为了清韵斋的收益稳定,但是于朝廷的好处更多。”

    皇帝拧着眉,很不开心。

    他这九五之尊的职业,说白了就是在以国事为重的基础上把握人心。把朝臣的心思把握到位,善加利用,皇帝这个职位就做好了。

    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当皇帝的都懂。

    就算天子威仪无比,臣子无比恭顺,也不可能把人性中的私心全部剔除。

    这份合约中约定的利益分配,以及不答应朝臣干涉清韵斋的具体事务,的确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

    但皇帝还是超级不开心,很有种被人挟持的感觉,而这个人还是个年轻女子,这让皇帝情何以堪?

    皇帝看着曲江,再次确认:”如果没有夏氏参与,你带着将作监的工匠,的确没把握把这项技术研究出来?”

    曲江再次瀑布汗:“微臣来之前已经召集将作监手艺好的工匠商议,臣等有把握,有了夏氏的提示,将作监一定能研究出这项技术。”

    皇帝精神一震,同时也有些奇怪,既然这样,曲江来他这儿说这些又是为的什么?

    却听曲江说话还有转折:“但是,臣等却不敢保证研究何时能有成果。还有,这技术能提升到何种程度,也是未知数。”

    皇帝那振奋的精神,立即转为扫兴。他之前怎么没发现,曲江说话还有大喘气的毛病?

    扫兴之后,想到平民百姓难以度过的冬日,却也只能叹一口气,认命了。

    谁让他手下的大臣都不给力呢。

    却没想过,朝廷取士,向来都是通过科考,取的也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手艺人就算有再高的技艺,又哪里有登堂入室的机会?

    “传阁部四位辅臣觐见。”皇帝吩咐,事情牵扯到赋税,总要通过阁部和户部的。否则,赋税可就容易被人钻空子,就乱了。

    孙从山领命,也没往下吩咐,自己亲自出门安排人给阁老们传话。

    出了御书房的门,孙从山才长长的吁了口气。

    夏家这位姑奶奶果然不是一般人,这都不带有商量口气的,就给出了这么一份书。

    建议新技术收益分账,以赋税方式缴纳也就算了,最胆大的是她那护食的姿态。和朝廷合作的生意,居然敢说不允许朝廷插手。

    她还真不把朝廷和皇帝的威仪看在眼里了啊。

    好在当今圣上是个明事理、顾大局的,她这份书里的条款也着实对朝廷有利。否则,那是真会因此而获罪的。

    四位阁老来得很快,一边往御书房走,一边很是奇怪的猜测着皇帝有什么事。他们刚离开御书房不久,怎么就又被召进来了?

    然后,四位进门看见曲江也在,就更不明白了。将作监负责的是皇宫里的事物,多少年了,也没让阁部和朝廷官员操过心。

    四人疑惑的被皇帝赐了座,听到皇帝很平淡的开口:“朕闻听清韵斋正在招募工匠,有意更新玻璃制作技术,以图大幅度降低玻璃价格,能让天下百姓都拥有一方明亮天地。”

    皇帝这一开口,首先放下心的就是曲江。

    按照皇帝的开场白,此事就要以皇帝的口吻吩咐下去了,夏晏清那份草拟书中提到的所有事情,将出自皇帝之口。

    四位阁老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很有些发呆。

    这啥情况?他们四大辅臣的地位何其重要,事情多着呢。一个民间作坊打算做什么,和朝廷有什么关系,找他们来干嘛?

    四位老臣,目光炯炯的看着皇帝,等待皇帝的下。

    皇帝神色不变,接着说道:“此桩事情若是成功,可造福百姓。民间工匠的手艺普遍不佳,清韵斋的招也很艰难。所以,朕有意让将作监派工匠与清韵斋合作,共同推进玻璃制作技术改进。”

    何守礼四人有点头的。也有皱着眉,觉得不妥的。

    点头的是展康和刘敏,这两位没把这当成多大的事儿。皇帝愿意把服务皇宫的工匠派出,帮助一个民间作坊,这是皇帝自己的事儿,他们没立场反对。

    而那皱眉的何守礼和高启,却觉得不妥。

    将作监的地位超然,所以将作大监这样一个在国事上并不重要的职位,才会有三品的高位。

    而将作监的工匠,手艺之精湛,那是全天下拔尖儿的。也只有皇宫,才能用得上这样顶尖的工匠。

    可是,这样顶级的、只侍候皇宫的工匠,却要介入民间商贾之事,这叫什么事?

    他们的意思还没来得及表达,皇帝就接着往下说了:“将作监的工匠也是有差事要做的,不能白白耽误自家差事,去帮他人做事。”

    四人大惊,已经隐隐猜出皇帝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朕决定,这项玻璃新技术,当作为朝廷和清韵斋的合作生意。若研制成功,所得收益,清韵斋和朝廷五五分账。朝廷应该分得的这部分,以利税的方式缴纳户部。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以为如何?

    这还用问吗?



    第三百五十二章 分出一部分

    四人中,反应最大的是何守礼。

    何相爷一大把年纪了,平日里走路都迟缓了很多,这时却“噌”的一下站起身来,躬身拱手,情绪激昂的说道:“陛下不可。我堂堂天朝,怎能行商贾之事?和民间商贾合作,事后还要相互分账,着实有失朝廷威仪,微臣以为此事大大不妥。望陛下明鉴。”

    皇帝不悦,紧皱着眉头。

    他就知道事情会这样。这些老古董们,就算知道国库吃紧,谈的也一直都是老调调。不管有没有用,清一色的鼓励开荒,鼓励耕织,鼓励百姓多多生育等等不着调的建议。

    只要一提加强通商贸易,给商贾多些便利,这些家伙们就像被踩到了尾巴,个个跳脚。

    他就奇怪了,贸易繁荣,那不就意味着赋税的增加吗?从商贾那里收缴的赋税,难道就不是银子吗?

    皇帝声音沉了沉,说道:“此事刚才已经说清楚了,将作监帮扶清韵斋进行玻璃技术的改进,新技术所得收益,将以赋税形式收缴户部,朝廷和将作监并不参与清韵斋商贾事务。”

    皇帝语气不善,他这是不允许朝廷官员参与清韵斋玻璃行的事务。若是真个添这么个官职,就算低品级,这几位只怕立即就要谋划,怎么把自己一系的人安插进去,而不是在第一时间跳脚反对。

    何守礼认为自己在原则问题上一点儿都不含糊,怡然不惧。

    “但是,朝廷终究要与清韵斋签一份合约。清韵斋只是一个商铺,没身份,也没资格和朝廷合作。”

    皇帝面色阴沉的看着何守礼,这是在咬嚼字的挑刺儿吧?

    皇帝眯了眯眼,缓缓说道:“清韵斋立意高远,为的是让贫苦百姓冬日里多一份温暖,此事朕是一定要支持的。清韵斋如今招收工匠困难,唯有将作监的工匠最适合做此事。

    朕找你们来,是要阁部拟定这份书,并定下新技术的收益,怎样变成合理的税收。决不能因此被人寻了空子,把朝廷的赋税搞乱了”

    皇帝语气如此坚决,何守礼听了,立即跪倒:“皇上,此项合作一出,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自古以来,商贾投机牟利,为世人所不齿。皇上此举,无疑在天下人面前抬举商人的地位。

    自此以后,若世人不肯辛苦耕种,学子耐不住性子苦读,人人都去追逐经商利益,怕是用不了多久,将国之不国啊,陛下。”

    “大胆!”皇帝一巴掌拍在了桌案上。

    明明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他们这些老朽口中,居然就变成了亡国之举,简直荒谬!

    首辅大人和皇帝僵在了一处,引得皇帝震怒。

    阁部其他三人早就惊在那里,就连曲江也看的发愣。

    这时见皇帝震怒,也都坐不下去,纷纷站起,悄没声的跪在何守礼身后。

    曲江心里一遍又一遍的梳理着此事的来龙去脉,怎么看这事儿都没错啊,怎么何相爷就扭住这股劲了呢?”

    高启是赞成何守礼观点的,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事情已经僵成这样,他却不好、也没胆子敲锣打鼓的和皇帝对着干。

    只何守礼一人和皇帝较真,皇帝也许会念着何守礼勤勉耿直,不和他计较。但若再添一人,恐怕就不好说了,组队和皇帝打擂台,找死的样子啊。

    一时想不到缓解的办法,高启只能连连给展康使眼色。

    这种时候,通常都是展康充当润滑的角色,把紧张场面缓和下来。

    展康这个和事佬一直当的很好,这时自然也不能看着皇帝把何守礼怎样了。

    何守礼在他们这一干老臣中,算是资历最深的。

    如果今天因为何相爷反对皇帝抬举商贾,而被皇帝责罚,于何守礼、于皇帝都没什么好处。

    事情闹到不可收拾,何守礼自然是要遭殃,不管降职,还是辞官,对何守礼来说都是损失。

    而皇帝,为了扶持夏家生意,为了抬高夏氏的商贾身份,把一向勤勉的何相爷处置了,于皇帝的英明神武形象,也没丝毫好处。

    展相爷脑筋一向转得很快,也就是几息之间,就找到了当和事佬的切入点。

    展康先磕了个头,声音缓和的说道:“陛下息怒。微臣以为,此事的确应慎重对待,妥善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展康的话,皇帝还是能听一听的,兼且这语气也很能平复心情。

    “还需要商议什么?”皇帝问道。

    “就如陛下所说,玻璃技术如果真能大幅度提高,能让玻璃进入平民百姓之家,这样的话,玻璃的产量和销售量将极其巨大。”

    皇帝眸光闪了闪,他听明白展康的意思了,而且这个问题他也早想到了。

    在他看中夏珂的中正,打算重用夏珂和夏梓堂的时候,就想到了夏家的财力。

    只不过,目前他还没有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虽然他想用这个财力支持太孙上位,但也知道这种做法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也不知夏家女是否愿意。

    而现在,展康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你接着说。”皇帝语气有所缓和。

    高启等几人大大松了口气,心里也在感叹,展康这和稀泥的本事,不知不觉就能让皇帝消了气。

    展康说道:“让夏家在如此巨大的一个行业中一家独大,于朝廷于夏家都没有好处。臣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另外再找一家大商贾参与技术改进,用于分散夏家在玻璃行业中的独断地位。这家商贾最好是皇商。”

    皇帝瞥了眼匍匐于地的何守礼,展康的这个提议,依然解决不了清韵斋缺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