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子果然聪慧,这样就能被她找到改进玻璃技术的大方向。
只不过,同等用工、同等时间,需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做到大量产出玻璃?
“这可不是个简单事情,夏姑娘可有研究方向?”曲江问道。
夏晏清说道:“有个初步想法,如果有一种熔炼炉,能够一边不断添加原料,火力持续加温的过程中,熔融的玻璃液一边不断流出”
同样都是做工匠行的,夏晏清没继续往下说,她相信曲江能听懂。
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懂保护技术
曲江果然就听懂了,不但听懂了,而且还做到了心神俱震,就好似忽然间出现了一扇大门,正敞亮亮的向他打开。
作为一个掌管工匠行业,并在其中颇有钻研和见地的官员,曲江立即就意识到夏晏清所说这个设想的价值。
现在的玻璃制作是单炉熔制,投料、升温、融化,再把玻璃液降温到可以操作。然后,蘸取玻璃液,进行玻璃制作。
所有这些工序,都占用了一个熔制炉。每进行一个周期,耽误的都是时间和人力,另外还有加热和降温所损耗的热量。
一边投料一边出料的话,则完美的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
曲江感觉自己心跳都快了几拍。如此的话,玻璃技术改进已经算是有了研究方向,只要照着这个思路进行筹划和试验,假以时日,一定能有所突破。
有了如此明确的思路,这位夏四姑奶奶为什么不自己做?却要找他来谈合作?
但是,曲江没这么问。
“夏姑娘,说说你的合作方式。”曲江说道。
夏晏清简单说了说:研制地点在窑场旁边新买的那片地,在那里修建一个单独的院落,作为专门的研究基地。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不同行业的工匠,由将作监提供。
曲江暗暗点了点头,此项研究规模比较大,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多。清韵斋没有那么多不同行业的工匠,尤其是有见地的顶级工匠,很难找。所以,夏晏清很有眼力的、立即看准了将作监。
然后,夏晏清把她草拟的那份合作书递给曲江,并做进一步解释。
研制如果成功,新技术投入生产之后的利益分配:清韵斋和朝廷一家一半,朝廷的那一半将以赋税的形式向朝廷缴纳。
新技术生产由清韵斋全权负责,除非接连三年无收入或亏损,否则朝廷不得以任何方式插手干预。
曲江听了夏晏清的解释,一边一目十行的把那份书扫了一遍。
然后,饶是他这个当朝三品大员,也被夏晏清的这些强势条款惊得眉心直跳。
初生牛犊不怕虎,指的就是这个吧。
曲江端着茶盏慢慢的抿着,过了好半天,才放下茶盏,问道:“夏姑娘可知道,你这番合作并不是与本官一人,亦或是与将作监合作,你面对的是朝廷。”
“知道。”夏晏清很诚恳的点头。
曲江也是无奈了,她这样,哪里显示出她知道了嘛?
这一刻,曲江很想把夏晏清撇在这里,找夏珂或者夏梓希来,和他们分说此事。
这位清韵斋的掌事人,生意上的确称得上能干,工匠技术也数一数二。但在面对大势、面对大局时,终究还是显示出她妇道人家的短浅见识。
“和朝廷的合作事宜,别说夏姑娘一介女子,就是世家大族,也得朝廷说了算。你这份书着实不妥。”
作为一个颇得皇帝倚重的官员,面对的又是一个经商的年轻女子,曲江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足见其人还是蛮厚道的。
夏晏清很领情,她抱歉的笑了笑,说道:“这个嘛,如果大人变换角度,从多个方面看待此事,也许就能知道,这份约定不单单是为了清韵斋一方的既得利益,与朝廷也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愿闻其详。”曲江是看在夏晏清在工匠行极有天分的份上,才极其敷衍的给了这四个字。
有道是明人不说暗话,在商言商。在这里,夏晏清是商人,虽然以玻璃的制作为基础,但本质还是为了赚钱。
所以她也不兜圈子,把她之前对夏珂父子说的话,对曲江再说一遍,听得曲江额头直冒冷汗。
夏晏清从两人中间的桌上拿起那份合约,略翻看一下,笑着说道:“其实,曲大人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份书只是草拟。大人完全可以以朝廷的口气做这些约定,一样的行,既保证了朝廷的利益,又显示出朝廷对臣民的大度和恩典,多好的事儿啊。曲大人您说呢?”
曲江闻言,很是怀疑的再次拿过那份合约,从头到尾又仔细看了一遍,把其中各个条款,变成朝廷的决定。
没想到真行,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
曲江:“”他决定收回他之前,认为夏晏清在面对大局和大势时见识短浅的话。这位,身为女子,着实的耽误了。
只看这项合作考虑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她身为女子,不但耽误了她自己,于朝廷也是损失啊。
心中有了这个认知,曲江才开始真正考虑合作的可能性。
他说道:“想来夏姑娘也知道,将作监向来只负责宫中事务。和清韵斋合作这事,无论将作监的官员,还是本官,都做不了主。此事得禀明皇上,得到皇上允许才行。”
这个当然,夏晏清自然知道这个道理,而且此事本就是皇帝提议,她不担心皇帝不答应。
夏晏清欠身,致谢道:“有劳曲大人了。”
曲江摆摆手,表示不用客气,之后接着说道:“其次,从夏姑娘讲述中,此番合作,清韵斋只有夏姑娘一人参与。”然后这位姑奶奶就狮子大开口,要合作成果的一半收益。
夏晏清眨了眨眼睛,坦然道:“清韵斋不是还提供研制资金和场地吗?还有一应杂事,也都是清韵斋出人负责。”
曲江捻着胡须,呵呵呵的笑了几声,便不再多言。
若朝廷致力于此,难道还缺那几个银子和打杂的人手不成?
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有道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别说只是一个院落,如果事情重要,围出一座大庄园又有什么关系?
夏晏清见曲江迟迟不语,琢磨了好半天,才把握到他刚才嘿嘿笑的那几声,有可能表达的含义。
“曲大人是否并不认可民妇所言?”夏晏清问道。
曲江依然意味不明的笑两声,并不回答夏晏清的试探。
这位姑奶奶聪明是聪明,但并不很懂保护自己的技术,早早就把她的设想说了出来。
有了这个研究方向,还有将作监的顶级工匠,再有朝廷的财力支持,这事儿并不是非要和清韵斋合作,才能实现。
夏家姑奶奶,还是太年轻了。
夏晏清见曲江忽然就不说话了,便也沉默下来。
好一阵之后,她很突兀的开口说道:“当然,将作监人才济济,现在已有了改进技术的明确思路,完全可以自行研究。民妇相信,将作监的研究一定能成功。”
第三百五十章 钓到一条大鱼
这些话,夏晏清说得很坦然,并没露出丝毫不悦或者控诉的情绪。
可曲江被一个年轻女子如此点明了想法,而且改进技术的明确思路,又是前不久由这位女子亲口告知的。
这个曲江神色间很有些讪讪的,一大把年纪了,他还真没做过这种事。
曲江万分纠结,但他离开这里,要面见皇帝禀报此事的。
皇帝所有有可能的发问和决定,他都得有所应对才行。总不能皇上有不同意见,然后他对皇帝说,他不清楚该怎么办,还得来问问夏家女才行吧?
却听夏晏清继续说道:“只不过,就算将作监有思路、有工匠,却不一定能最快、最好的实施下去。很有可能要耗费曲大人和一众工匠师傅毕生的精力,才得以实现。”
这几句话又切中了曲江的要害。
是啊,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年近半百。如此大的工程,如此大的功绩,耗费毕生精力研制出来,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就拿之前的望远镜,如果没有邵毅和夏晏清之前的偶然发现,仅仅给出一个构想,怕是他耗尽一生,也不见得能研制出来。
曲江微微皱了眉,有了之前望远镜的前车之鉴,他一点不怀疑,面前这个年轻女子,一旦召集了人手,定能超过将作监,先一步、甚至先几步把这项技术研究出来。
这下好了,他给皇帝回话的时候,不但要说明官场上那些乱七八糟、影响玻璃生意收益的事情。还得向皇帝承认,即使有了夏氏的研究思路,他依然不能保证,将作监会比清韵斋更早研究出玻璃改进技术。
这,他这得多无能,才会屡屡被一个年轻女子比下去啊?
问题是,这个话他一定得告知皇帝,皇帝才会打消撇开夏晏清,由将作监自行研制的念头。
就像之前的望远镜,皇帝可不会认为,这技术是夏家女子提出来的,应该归夏氏所有。天下都是皇帝的,这不过是一个提议、一个想法,朝廷怎么就不能用一用了?
唉,想他曲江,自从年轻时进到工部,在工匠行上显示出不一样的才能之后,就进入将作监。
一路坐到当朝三品的将作大监,在工匠技术方面,谁都得称一声了不起。
没想到眼看着到了迟暮之年,反倒接二连三的被一个年轻女子打击心塞啊!
夏晏清看着曲江神情变化,知道他已经想通了,便心情大好的提议道:“民妇是商人,讲的是赚钱。要不这样,咱们这项合作,以将作监曲大人为主导,所得成果和声誉归将作监,其余条款不变。曲大人以为这样可好?”
曲江很是郁闷的瞥了夏晏清一眼,站起身来。
前前后后所有事情都已定下,他实在在这里呆不下去了。和这个女子讲话所受的打击,要把他这半生的认知和成功都推翻了。
曲江连告辞的客气话都没说,起身溜达着便走了。
临走时,还顺走了夏晏清草拟的那份合约。合约是夏家女子写的,多方考虑之下的提议,也是夏家女子给出的,处处都有替朝廷考虑。
他可没那个脸,冒名向皇帝提议。
皇帝这几天心情不错,过年之后开衙,刑部和大理寺利利索索把年前那两桩案子了结了。抄没的家产,人犯流放的、从军的、秋后问斩的,一一落定。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吏部除了获罪官员,另外还有监察不力的诸多官员受到牵连。
也就是说,吏部有很多职位空着,需要大量补缺。
然后,各路宵小就都跳了出来。
靖王身为皇长子,并不怎么掩饰自己的意图,他那一系的官员都在活动。
这个,皇帝不怎么在意,流于表面的东西没那么险恶的用心,容易控制一些。
另外还有江王,也在那里小小的活动着,把他自己相熟的人和江王妃的兄弟子侄,尽力往上推荐。
这些都不算什么,让皇帝大感兴趣的是成郡王那边。
现在已经可以肯定,户部侍郎柴茂就是刘协所说、出现在成郡王府的那个人。
而当朝太师刘建,已经两次向阁部推荐柴茂,说他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完全可以胜任吏部尚书之职。
这时,吏部尚书只是因黄征案被人质疑监管不到位,还没到革职查办的地步。
四位阁老当然不知道成郡王的事,更不知道柴茂曾经通过密道进入过成郡王府。
所以,他们很正常的看待了刘建的推荐。刘太师这么重量级人物的意见,他们得上报啊。
所以,四位阁老把一众有意向调任吏部的官员,连带着刘太师的推荐,一并呈报皇帝,把皇帝乐呵的不行。
没想到成郡王还网罗了这么一个大人物。
太师嘛,这么有资历的老臣,和他关系密切的人多了去了,大收获啊。
没说的,再多盯一个人就是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反正刘协那里有人手,而且现在盯人也没那么难了。不像过去那样,前门后门侧门什么的,都得留人,还得经常换脸生的上去,怕人发觉异样。
现在有了望远镜,选个有利地点,能把半个府邸看得清清楚楚。
没想到,襄亲王妃和江王妃惦记夏家的玻璃产业,惹到邵毅,不但挖出了黄征,给朝廷拔出一个毒瘤,居然还把刘建这个老臣也揪了出来。
说起来,三朝老臣不见得一定要忠于现在的皇帝,说不定人家多年以前,在他父皇继位的时候,已经有了立场,一直心有不忿呢。
皇帝正看着阁部推荐上来的补缺官员,太监进来禀报,将作大监曲大人求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