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女最好能把她那值钱的玩意儿多搞出来一些,百姓多些做工赚钱的机会,权贵富豪为了享受奢华,愿意把自家钱袋的银子拿出来,还能充盈国库,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嗯,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皇帝如是想。
这一年,京城的上元节自是过得无比,出来观灯的人也不少。
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摒除在这种热闹之外的,越是热闹的场景,人员就越繁杂。
太孙自然一如往年,是窝在自家,看着有数的几盏灯,体会一下上元节的意境。
而成郡王和靖王之流,因心中有所图谋,自然会多方戒备,甚至连自家灯棚都不去,只当舍弃繁华,修身养性了。
而夏珂一家,踞虎山劫匪案过去没多久,形势不明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涉险。
尤其夏晏清,知道邵毅上一世的经历和他这一世的一些发现,自然不会在这种时候冒这个风险。上一世具有光电効果的大型灯会见识的多了,就算这里别具古韵,也着实不会有太惊艳的夜景。
正月十五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年,朝廷大年初一的新年仪式没有的重头戏,挪在年后第一天上朝。
因为临近过年时的踞虎山劫匪案,和还未审结的吏部卖官案,各朝臣这个年过的其实不很踏实。
但越是这样,大家越得粉饰太平,对上位者皇帝的歌功颂德自然更得多一些。
正常上奏的当然也有,但占了最大篇幅的却是借由这一年上元节的空前盛景,对皇帝各种奉承,什么英明睿智、上天护佑、千古盛世、国泰民安不要钱的往外扔。
皇帝明白大家的心思,却并不制止,心安理得的听着,一直到众多才华横溢的朝臣词穷,彻底消停下来,才开口,慢悠悠的说道:“众爱卿的盛赞,朕听明白了,原本朕也正想着,对此种状况该如何褒奖。”
“啊?”众皆愕然。
啥情况?他们没听错吧?说的居然是褒奖吗?皇上说了褒奖!
众大臣的嘴角、眼角、额角、抬头纹,都止不住的抽搐。
他们刚才赞誉皇帝英明,治下呈现出千古未有的盛世时,皇帝就听的一脸坦荡,一点尴尬都没有,显见得,是觉得实至名归。
难道听他们如此溜须拍马不过瘾,还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然后再专为此事做一场豪华祭拜吧?
祭拜倒没什么,去天坛走一遭就是了。顶多礼部官员忙碌一些,银子是一定要花的,但天下都是皇帝的,用些银子好吧,有些心疼,想到每次筹措军资和维护河堤的银子那么难挤出来,大家的日子很有些难过的。
第三百二十九章 展康文的运气
但看皇帝这势头,听这么多人拍马屁都意犹未尽,就怕祭拜之地不会选在天坛。皇上不是打算登顶泰山封禅吧???
天呐,天呐!
何守礼、展康这些还能把朝廷大事放在首要位置的大臣已经在后悔,刚才说话有点说的满了啊。他们也没及时制止之后争前恐后跟风的阿谀奉承之徒。
这可是如何是好?
泰山封禅,那仪仗、那礼仪程序、需要祭天的零零总总
'奇^书^网''q i'。's h u''9 9'.'co m '
何况,就算玻璃是千古未有的奇物,那也是人家夏家女子弄出来的,皇上您也就是走运,赶上夏家女子出生在您的庆元年间。
若说您的功绩,着实没有啊。
皇上,我们能收回刚才说的话吗?
可是,年前皇帝刚因为吏部卖官案和踞虎山劫匪案大动肝火,现在让他们把刚才信誓旦旦说出来的溢美之词收回来,谁敢啊?
若论身份和职位,这个时候最应该对皇帝提出谏言的,是阁部四个辅臣。
何守礼几人这时也动作起来了,只不过,动得不是身体。
那本该老迈浑浊的眼睛如今灵动异常,一阵的眉眼交锋之后,败下阵来的是展康。
理由还是他在皇帝面前,一向都有转圜的能力。
展康用眼刀把何守礼三人各杀了一遍,无奈之下,只得迈步出列。
“陛下,不知陛下希望以何种形式对如此盛事进行褒奖?”简单的一句问话,却是展康字斟句酌说出来的。
皇帝用很是怪异的眼神看看他,又看看殿堂中的众朝臣,继续慢悠悠的说道:“赏一块朕亲笔的匾额,再下一道圣旨。”
这又是啥情况?
众朝臣又是一阵发呆,完全搞不清状况。
赐一块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给皇帝自己?干什么用的?挂在皇城的哪个门比较好?
还要下一道圣旨,圣旨用的着下吗?皇上您随便想写几张写几张,拿玉玺挨个儿盖上,封存起来不就好了吗?
就算以后的继位者会以此发笑,那也是日后的事。
这种事,着实用不着在早朝上和众大臣商量吧?
或者是皇帝没听够他们的溢美之词,以此为由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否定这个提议,借朝臣之口说出前往泰山封禅的目的?
绝大部分人已经思绪混乱,要把这当成真相了。
一时间,众朝臣低头的低头,假装没听明白的就站在那里睁着好奇的眼睛发呆。如此惹骂名的事情,谁爱说谁说,反正自己是不会开口的。
皇帝心下的确奇怪,这帮滑头是什么反应?
他要褒奖一个做工匠行、并经商的和离女子,这些一向以“惟有读书高”自居的家伙们,难道不应该以头抢地,痛心疾首的反对吗?
皇帝完全没想过,他说的话有语病,让这帮大臣们脑补的歪楼了。
反倒是何守礼和展康听出其中的不对。
何守礼刚想迈步出列,展康已经先一步开口:“匾额上书何言?圣旨又当如何措辞?”
皇帝沉吟片刻,说道:“圣旨交由礼部拟写,匾额吗?朕已经想过,就写大国重匠、兴国利民这八个字,众爱卿以为如何?”
大国重匠?这,原来皇上不是要褒奖自己啊。众朝臣着实又抹了把汗,随即想到匾额的内容,大国说的自然是大梁朝,可重匠呢?
刚才大家说的好像是玻璃。
众朝臣齐齐把惊愕的目光投向皇帝,难道皇上要用这样的措辞,褒奖夏家那个做生意的和离女?
众大臣立即就不干了,这怎么行?工部下辖的作坊、替军中打造兵器的匠人,还有将作监的精湛工匠,就算褒奖匠人,哪轮得到一个经商牟利的女子?
大家惊愕之余,反倒忘了位于众朝臣中的夏珂。
夏珂那里,狠狠捏着把汗。他着实没想到,皇帝没和任何人商量,也没放出风声做个铺垫,在年后开衙的第一天,就闹了这么一出。
别看大家之前以为皇帝有可能想登泰山封禅,都觉得那事儿劳民伤财,花费太大,一百万分的不应该。
但真让哪个出面反对,却是谁也不肯。
这时,把登泰山封禅变成没什么花费的圣旨和匾额,之前讷讷不敢言的大臣,敢于出面阻拦、拼死谏言的人就多了去了。
何守礼那里,肠子都快悔青了。展康这个老小子,不但滑头,而且气运极佳。
眼看着刚才出面相询,皇帝只要把自己的意思说了,他就得发表意见。
大家可都以为皇帝想登泰山封禅的。毕竟,历代皇帝都是找机会、找理由的想去一趟。现在世上出现的玻璃,和大家刚才一窝蜂的赞誉,就是一个绝佳的理由。
如果皇帝对他说:朕的丰功伟绩,足以登泰山封禅。
难道展康敢说皇上您不够格吗?
可他也不敢说“皇上圣明,您早应该去了”吧?
赞成,那就是奸佞之臣,登泰山封禅一定会记入史册,那么阁部次辅展康就是那个有铁证的大奸臣。
不赞成,劝谏?那不是找不自在、自断前程吗?
哪知道那老小子出面询问,屁事没有,人皇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个意思。
危机解除了,大家伙儿现在还来不及理会这个茬儿。
可事后,人们在想起今日情景,就都会想起,大家都不敢出声的时候,是人家展相爷毅然决然的出面,当了那个中正之臣。
这是何等的大义凌然啊!
这到哪说理去?何相爷连出面刷个存在感的心情都没了。
第三百三十章 国之重匠
在蠢蠢欲动的一干朝臣中,最先出面的是礼部尚书张远泰,也就是张小五的祖父。
别人倒也罢了,他是皇帝钦点的、拟写圣旨的人,他得表个态,让人们知道,他家小七虽然和邵毅玩儿的好,但公事就是公事,他是不会徇私情的。
张远泰出列,先躬身行礼,才问道:“敢问陛下,您所说的褒奖,不知褒奖的是哪位?”就算已经猜出,那也得问这一句。
这才对嘛,皇帝看着众朝臣的反应,这才把一颗纠结的心落了地。这些人刚才那反应,他还以为他走错了地方,或者表达有问题呢。
众朝臣:陛下您真相了啊,您的表达真的有问题!
“当然是清韵斋的东家,玻璃行创造者、夏家女夏晏清。”皇帝施施然的说道。
“陛下慎重啊。”张远泰立刻就跪倒了。
同时,就像张远泰希望的那样,不少大臣这时都抢出来,呼啦啦跪倒一大片,都是以头杵地,激动地重复着“陛下慎重”。
皇帝往一旁瞥一眼,孙从山跨前一步,手中拂尘一扫,“肃静”两个字出口,声音那叫一个洪亮,那叫一个悠长。
殿中瞬间就是一静。
这位孙公公已经好长时间,没给大家展示他这洪亮悠长的嗓门了。
当年庆元皇帝刚继位时,朝堂中各种势力交错复杂,孙从山没少用这种嗓门儿呼喝。而且一旦听到这种声音,十之八九就会有人倒霉。
“由礼部拟写圣旨,不知有何问题?”殿中安静,皇帝才继续开口。
张远泰虽然心中有算计,可他哪里知道,反对褒奖一个和离女子,让皇帝着恼的程度,完全不下于他们反对皇帝泰山封禅。
呸呸呸,张远泰又是一个激灵,千万不能这么想啊,万一一个不小心,把心里的嘀咕说出来人家皇帝啥时候说要登泰山封禅了?
他这一开口,只有两个结果。一个就是提醒皇帝封禅,日后他就是代替展康老鬼的奸佞之臣;另一个就是皇帝大怒,他身为臣子,居然没来由的诬陷皇帝。
哪个他也不敢担啊。
但刚才已经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导致连个退缩的理由都没有,只好实话实说了。
张远泰磕了个头:“禀陛下,微臣以为,夏氏晏清不过一介女子,且如今是商贾身份。无论制作玻璃还是经营玻璃,其目的都是敛财。不但不能登大雅之堂,还应该予以打压,遏制其势头。至于陛下下旨褒奖,微臣以为过了。”
张远泰说的尽量温和一些,决策权还是皇帝的。
但他身旁却有胆子大的,想当年耗尽家财,多次应试才取得功名,很是不忿一个商贾女子得此殊荣。
如今有人带头反对,这人便也磕了个头,说道:“禀陛下,经商之人一向把敛财视作首要,重利而轻义。他们行事,何来兴国利民之说?微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把视线转向展康,“展爱卿有何见解?”
展康完全没有走了大运的欣喜感,反而觉得他现在就是被架在火上烤。
“微臣听着,皇上似乎是褒奖夏氏的工匠之才。”
一旁的何守礼听了这句话,忍不住的啧舌,展康这家伙果然狡诈,面对皇帝问话,只点出皇帝说话的重点,让他人重新理解。
皇帝对展康的回答挺满意,再把视线转向众人:“原来朕说话,众位爱卿都不听的。”
殿中众人又跪倒一片。
那个请皇帝收回成命的大臣连忙磕头,他哪里没听啊?他听得清清楚楚好吗?
“禀陛下,臣等当然听到陛下之言,夏氏选择经商,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算其也做工匠事物,左不过是任人驱使、靠卖力气和手艺吃饭的行当。陛下若想奖赏,给些许银钱,赏个物件儿即可,国之重将、兴国利民一词,着实过了。望陛下明鉴。”
皇帝扫一眼低眉敛目的何守礼等人,再看看如同坐蜡的展康,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明眼人,着实不好意思再把他推出来挡刀剑。
“匠人的身份真有你们说的那么低贱吗?”皇帝的语气淡淡的,相当不悦,“相传,上古时有了有巢氏,人们才有栖身之所,避免了因豺狼虎豹攻击而丧生。”
众人齐齐翻白眼,那能一样吗?而且您不也说了,那是传说,哪辈子的事儿了?
皇帝语气不变,继续说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