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孙出行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是经过缜密安排的。

    与以往安排不同的是,多了两支能在制高点窥测全局的千里眼。

    太孙出行,除了明里暗里的侍卫保护,在两条格局复杂、往来行人较多的街道上,分别有一座塔楼和一座酒楼的制高点。

    两只单筒望远镜,很不起眼的从最高处窗户的一角探出一小节,默默巡视着远近街道的店铺和行人。

    这是刘协第一次把望远镜用在这种地方。

    通过望远镜,刘协清楚从街上行人中辨认出,他安排的暗卫扮作常人,远远近近缀着太孙乘坐的那辆马车。

    在他这个位置上,有望远镜辅助,很容易看出行为举止有异的人。虽然暗卫做惯了这些事,但他们行走间,表现的和寻常路人很有些不同。

    刘协还看见路边的两个闲汉,在马车走过之后飞快转身,隐入巷子,不知奔到哪里去了。

    可以说,有了望远镜这个辅助,如果沿途都能布置,全程监控的话,无论太孙还是皇帝出行,安全上基本就没问题了。

    若真有刺客,通过望远镜,能在刺客开始调动的时候,就发现异常。

    至于飞奔离开的两个闲汉,刘协一点儿没放在心上。

    他掌管的内侍卫监察部在京城市井就布有眼线,顺天府的捕快也有他们自己的消息来源。

    更不要说觊觎皇储之位的靖王,还有隐在暗处、居心叵测的成郡王,这些府邸养若干闲汉一点问题都没有。

    现在刘协已经百分百的确定,成郡王绝不是他表现出来的那般风光霁月,绝对是个包藏祸心、隐藏最深的人。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成郡王府

    太孙这次来夏家做客,算是很过了一次瘾,呆足了时辰,吃过午饭,尝了夏家的几样特色饭菜和点心,午睡之后,才恋恋不舍的收拾停当。申正时分,还是来时的那辆马车,载着太孙返回燕王府。

    太孙回程走了另外一条路,还是刘协派人暗中护卫,再用望远镜选了两处制高点观察周围环境。

    一路看着太孙安全回到燕王府,刘协回皇宫复命。

    “从贤这一路可有人窥测?”皇帝问道。

    刘协坐在皇帝下首的椅子上,恭谨答道:“有人察觉到街上有暗卫,也有立即传递消息的,但没人留意燕王的车辆。”

    皇帝想到刘协之前说过,这次打算用望远镜做护卫太孙的辅助,便冲着殿中服侍的几个太监宫女摆摆手,令其退下。

    仁心堂中只留下皇帝、刘协和孙从山。

    刘协不等皇帝继续发问,已经说起使用望远镜的效果:“微臣带人用望远镜做的远程监控极有效,站在高处俯瞰,方圆几里之内有不寻常的人员调配,立时就能发现,着实是神物。”

    “是啊,如此神物”皇帝把手中书籍放在一边,略有些遗憾的说道,“将作监的望远镜不知何时才能制出成品。眼看就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边关也就是这个时候,经常会被北夷骚扰。若是能尽快把望远镜派发军中,在西北之地多建几个观察点,定能有效阻止北夷的突袭。”

    刘协迟疑一下,试探道:“要不,先把微臣手中这两支望远镜送往兵部,给边关驻军配备。”

    皇帝摆了摆手:“不必,望远镜是机密军需,运送兵将不但要靠得住,还得有高战力。为了两支望远镜动用这些人手,却是有些浪费了。再说,放眼边关的绵长防线,只两支望远镜的话,作用也不是很大。”

    说着,便转开了话题:“成郡王那里,最近可有进展?”

    这也是刘协今日进宫的一个原因,听闻皇帝询问,先端了端坐姿,回道:“正要向陛下禀报,微臣拿到望远镜之后,就安排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监视成郡王府。”

    皇帝神色专注起来:“可有发现?”

    “有,”刘协答话的语气非常肯定,“经过这些天的观察,成郡王府应该有通往外面的地道,目前看来,这样的地道有三处。”

    “哼!果然好心机。”皇帝眉头立即皱起来,“能否确定地道通往何处?”

    刘协摇头:“微臣及部署只能从成郡王府的人员来往中确定,郡王府有三个房间人员来往有异,应该是有地道的。至于地道通往何处,却是查不出来。”

    “嗯,朕明白。”皇帝面色缓了缓,他也是太着急了,才问了这么不着边际的话。

    自从邵毅告知成郡王行为有异,以刘协的手段,查了这么长时间,却一直没什么突破性进展。

    能查到成郡王府有地道,也是因为望远镜能远距离观察成郡王府内情况,可那是望远镜,却不可能穿透房屋和地面看到地下情况的。

    刘协做事的确雷厉风行,拿到望远镜之后,立即开始寻找观察点。

    朝廷在建筑上是有限制的,尤其是皇宫,皇宫周围大片地域,不得有高出皇宫的楼宇和房屋。

    京城中其他官员和宗室王府也有这样的忌讳,不愿意自家府邸近旁高楼。毕竟,谁也不愿自家的生活能被人一一看在眼里。

    只是朝廷并未在这方面给予他们太有力的保障。

    所以各家官宦勋贵府邸,也只能仗着权势,不允许自家宅院周围建有二层三层的楼阁。但再远处,没有被窥测可能的地段,那就没必要限制了。

    刘协也正是借助这个便利,选了两处有楼阁和参天大树的宅院,用来监视成郡王府。这样的宅院,就是日后没有了成郡王府,用于监视其他地方也有用处。

    经过这些天的监视,刘协不止一次的遗憾,如果他拿到望远镜时,是树木葱笼的春夏之际,那这监视工作可就方便多了。

    那是参天大树啊,树冠比三层小楼高多了,直接隐身在树冠中,视野会更加开阔。

    不过,现在也不错了,好歹是查到一些倪端。

    没有望远镜辅助时,查探工作步步维艰的刘协很知足,他继续说道:“微臣已经让擅长画像的人,通过望远镜观察,把通过地道出现在成郡王府的人画下来。这就着手让人在京中暗查。”

    “这倒也是个办法。”皇帝点头。如果找到这些人,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应该能查到和成郡王有联系的朝廷官员。

    最让皇帝闹心的就是这个,如果单单处理成郡王的话,那是很方便的。

    就像现在,成郡王府中有三条地道通往府外,只这一条,成郡王就没办法解释,心怀不轨是跑不了了。

    但是,作为暗自筹划谋逆的成郡王来说,查到依附于他的势力,才能把这股势力连根拔除。

    刘协还有爆料:“有一次,成郡王的书房开门之时,一个监视的侍卫依稀看到,书房里有个人的轮廓很像户部侍郎柴茂。”他见皇帝眼睛都瞪圆了,忙加了一句,“只是说有点像,不敢百分百的肯定。”

    成郡王府书房就是刘协能肯定的三个地道出口其中的一个。

    能从地道出口的房间出来,在王府中走动的,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重量级的人物,就像成郡王的书房,若是有朝中大员来访,那一定是在书房中谈事情,谈完立即走人的。

    依照成郡王的谨慎,绝不可能让重要人物出来,在府中溜达。

    之所以能看到柴茂,运气的成分居高。也亏得如今像样的府邸的门窗用的都是玻璃,房间光线明亮,仅仅是开门关门之间,就足以看清楚屋中情形。

    虽然皇帝早就猜测成郡王周围一定依附有朝廷官员,可是亲耳听到,还是忍不住愤怒。

    刘协没肯定那一定是柴茂,但他既然说出来了,那就有一定把握的。

    “柴茂吗?很好,很好!”皇帝阴着脸。户部侍郎官居四品,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了,日日上朝,年年领着朝廷的俸禄,却怀着谋朝篡位的心思,简直罪不容诛!



    第三百二十八章 意外

    说成郡王,那是谋朝有点儿过了,但篡位是真的。

    大家同在京城,若合得来,成郡王和柴茂大可以光明正大的来往。通过密道见面,其用心可见一斑。

    皇帝思维都混乱了,足见他快被被气糊涂了。

    孙从山一向给自己的定位很正,皇帝和刘协讨论的是机密要务,所以他只保持了比较低的存在感,侍立一旁。

    这时见皇帝动了真怒,气的脸都青了,忙从一旁的茶炉上提起壶,换了杯新茶递上去,分散一下皇帝的注意力。

    刘协自然也看出皇帝气得不轻,忙说道:“皇上息怒,微臣已经派人注意柴府以及柴茂交往的各色人等,希望能找出他的同党。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皇帝是个能听人劝的,端起茶盏,抿了两口,缓了缓情绪,说道:“辅成说的不错,就按你说的来吧。”

    气归气,总不能现在就把柴茂抓起来斩首示众,那才叫打草惊蛇,再被人蛰伏下来以谋后动,着实的后患无穷。

    情绪缓解一些,皇帝说道:“就依辅成说的,这事儿的确急不得。就算成郡王这些年有些积累,短时间也成不了大器,要紧的是,你的人查案时不要被人察觉到异样。”

    皇帝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如今天下太平,不敢说百姓安康富足,但绝大部分也能维持生计。只要他还在位,就算有人有异心,也没有发动政变的理由。

    没有旁的事情,刘协便告退了。虽然皇帝震怒,但也变相证明,他的探查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总算是打破了僵局。

    待到仁心堂只剩下皇帝和孙从山主仆两人,皇帝翻了翻刚才正在看的书,又索然无味的放下。

    想到朝中像柴茂这样的官员不知还有多少,口中手里捧着圣贤书,讲的都是大道理。可内心图谋的,却一直都是加官进爵、谋取更高的权势地位如此看来,此等想法做法,和蝇营狗苟的商贾又有什么区别?只是,他们谋求的东西更高而已吧?

    眼看着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年的上元节可谓灿烂辉煌,街上的灯饰花样繁多、璀璨绚丽。

    前一次的玻璃宫灯,那是皇帝把自己仅有的几盏让出来,让给百姓看看稀罕的。

    当时的情形,围在玻璃宫灯周围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久久不散,的确让百姓、乃至很多富贵之家见识到,原来世间也可以由如此神物。

    今年的灯节,如此盛景依然还在。各家商户和富贵之家做的各种玻璃花灯,花样层出不穷,夹花玻璃的,白玻璃上绘制图案的,还要用多个玻璃小碗和玻璃酒盅做出的花灯,各种光辉夺目。

    灯节有三天,古代少有娱乐节目,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各种人家大都会出来凑趣。

    看过第一天花灯的人,把街上的盛景口口相传。再一天时,观灯的人更是多了不知凡几。

    连京城外各村镇的人,有条件的也都往京城中来,硬是让京城有了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繁华热闹。

    好在顺天府和兵马司的人有准备,顶多估摸着看灯的人太多,把轮值取消了,全员上岗维持治安。

    听闻今年上元节有如此盛景,皇帝悄没声的登上皇宫东南方向的角楼,看着灯火辉煌的京城夜色,心中竟有了一种自豪。

    虽然这种繁华是玻璃带来的,但玻璃的出现,的确从天下权贵富豪的钱袋里掏出了大量银钱。

    凡是经营玻璃的地方,豪绅官宦之家、甚至富足小康的人家,无一幸免,全部在这件事情上付了足够的银子。

    其余因为地处偏远没有玻璃的,也不乏有人耗费人力财力远途运输,给自家涨门面的。

    经营玻璃的商家固然获利不少,可是在玻璃制作,以及上下游的采矿、精选、破碎等各种原料加工,还有成品和原料运输中捎带的其他物品流通,让大梁朝这一年的商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

    相关地区有关商贸的赋税,都有大幅度增长。

    这其中还不算望远镜带来的间接财物收益。

    如果望远镜能在军中得到有效应用,边关军民不用遭受骚扰和掠夺,能安心种地经营,其中的获益是最直观的。

    一旦有战事挑起,有了望远镜做侦查和观测做基础,必定能大幅度增加争战的胜算。尽早获胜、结束战争,这其中节省的兵马粮草绝对是巨额的。

    国库一方面能在玻璃行业的兴起中,增加大额赋税。另一方面,最为耗费国库的军需物资和粮草又能大大减少。如此,不出几年,国库吃紧的状况就能得到缓解。

    皇帝思量着,截止到现在,依然出品稀少,价格居高不下的琉璃。

    夏家女最好能把她那值钱的玩意儿多搞出来一些,百姓多些做工赚钱的机会,权贵富豪为了享受奢华,愿意把自家钱袋的银子拿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