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此同时,高澄也鼓励他们在不违反朝廷法令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贸易。
  北齐并不在政治层面抑商,只要你缴足了商税,并且不违法令,子孙也照样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甚至在渡过了财政最困难的时期后,高澄已经放开了朝廷对食盐市场的垄断,允许私盐的出现,可该有的税,是一分都不会少收。
  这算是高澄对于北齐治下士族的一点补偿,包括淮南士族在内,强迫他们交出大量土地,释放隐匿人口与奴仆婢女,因均田制,禁止买卖公田,总得给人三瓜两枣子,吃一点甜头。
  但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尤其是关系到民众日常所需的商品,对于敢以此牟利之人,更是重拳出击。
  与此同时,高澄也对淮南士族做出承诺,科举并不会抱有地域偏见,一切全凭才学,不会因为你是淮南学子,而有失偏颇。
  这是淮南士族此行最关注的问题。
  北齐与南梁录官选官制度不同,北齐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二者并行。
  如高澄两个庶弟高浚、高淹出任刺史,便是走的荫官途径,以父荫授职。
  而南梁虽然有开创五经馆,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渠道,但依旧是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
  北齐占据淮南,欲将其全面纳入自身体系,自然不可能再任由淮南士族以九品中正制出仕。
  对于淮南士族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在科举制下,遭遇朝廷的偏见,北方士人的打压。
  得了高澄一个承诺,也让他们此行终于有所收获,只不过相较于过往无论愚贤都能出仕的九品中正制,所谓承诺,也只是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比如淮南士人若真能在进士榜单上占据决大多数,那自然会有一支看不见的手,自背地里做出调整,以保障北方,尤其是河北士族的利益。
  这也没什么值得抱怨,正如此前高澄所说,河北士族舍生忘死跟随高氏创业,凭什么在与淮南士族一起接受打压的同时,还得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那他们跟着高氏创业,图什么。
  这样的政治优待不会长期维持下去,例如北宋,赵匡胤曾言:不用南人为相。
  根源就在与北宋以北并南,必须优先保障自己基本盘的利益。
  但仅过了数十年,到了宋真宗时期便被打破。
  也许到了高澄统治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开发,才会着手收回北方士人在政治上的特权。
  翌日,即昭德元年(548年),九月二十一日,高澄在合肥发布诏令,废除南梁在淮南之地的一切苛捐杂税,命令士族豪强交出隐匿人口,释放奴仆、婢女,可以改用雇佣的形式,但严禁虐仆。
  同时,告知淮南各阶层,此前田契一律作废,重新按照均田制的规定,分配田亩,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予露田80亩,女子40亩。
  男子另授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不得超过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虽是世业田,终身不还,能够流传子孙,依旧限制私人买卖,却可以向官府贩售。
  政令一经发布,无数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也有人抱怨不休,并非士族,而是富农阶层。
  南梁田契一律失效的公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也许均田制下,他们能分得的土地不会比原有更少,甚至更多。
  但原有土地属于他们私人所有,如今所分得的田亩,哪怕更多,也属于公田,相当于是向朝廷租赁,是要交付租税。
  不过在士族妥协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反对也无足轻重,尤其是北齐由此获得了更为广大的贫农、奴婢阶层的支持。
  况且这点租税,与南梁之前的苛捐杂税相比,也算不得什么,故而也只是停留在口头抱怨,对于高澄的这项政令,还是愿意接受的。
  南梁的税赋极重,萧菩萨不止优待士人,佛教更是无需纳税、不用服徭役,但朝廷的用度不能少,可不就指着糟践底层民众,总得有个剥削对象吧。
  哪像小高王,不管是什么人,他都一视同仁,都得给他缴税,该有的,少一分都不行。
  萧菩萨优待士族,自然把对底层民众征收的税额定的极重,总得有个剥削对象吧。
  由于各阶层都属于纳税群体,再加上公田的租金能够补足国家一部分用度,故而北齐的税收实际比南梁低了许多。
  政令一经发布,淮南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了释奴分田运动。
  其实南梁也是分过田的,萧衍早年间曾下令,凡是荒田废宅被没收为公田的,除官府已垦种的部分外,都分给贫民,同时禁止宗室士族侵占公田。
  但以萧衍对宗室士族们的纵容,这所谓的禁止令又能有多大效果。
  举个例子,萧衍六弟萧宏与萧衍长女永兴公主私通,并与其谋划篡位,指使仆人刺杀萧衍,事败,萧衍处死刺客,永兴公主受惊而死,而萧宏虽被降职免官,但很快又为他恢复官爵,520年升任太尉、扬州刺史、侍中,526年,萧宏病重将死时,萧衍七次前往探病,萧宏死后,又以极高的规格为他下葬。
  萧衍对宗室的宽容,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也是萧渊明能够继续受到重用的原因。
  萧宏刺杀萧衍,与萧衍之女乱伦都能被原谅,何况萧渊明在留学北齐期间,可是为南梁挣了不少脸面。
  就在淮南各地为民众分配土地的时候,大量北齐新铸货币也运抵淮南各州县,高澄也着手拟诏。
  北齐建国后,由高隆之主持,新铸昭德通宝,同样是足称货币,民间可以用大将军五铢钱交换,由官府赎回,赎回的大将军五铢钱则熔后继续铸造新币。
  昭德元年(548年),九月二十七,高澄又下诏,禁止原有的南梁足陌钱流通,淮南百姓可与当地官府等额兑换昭德通宝。
  收集起来的足陌钱,高澄并未如大将军五铢钱一般熔铸新币,而是计划暗中将它们运往南梁,在萧渊明的帮助下,采购偷运物资。
  至于萧渊明是否会同意帮这份忙,倒无需担忧。
  虽然收了萧渊明四名美妾,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毕竟小高王发动北齐文武为萧渊明造势,撇清八公山之败,这份恩情可不是能够轻易偿还。
  况且章、于、王、阮四女本就是北齐俘虏,又不算是萧渊明赠妾。
  如今萧渊明镇守丹阳,节制巡江水师,这么好的职位,不用来走私物资,着实浪费了,当然,高澄也不吃独食,其中利润,百里抽一,留给萧渊明与他麾下的巡江水师喝点汤水,结个善缘。
  高澄用等额的昭德通宝兑换了大量的足陌钱,毕竟足陌钱是南梁指定通用货币,若民众不使用,则要接受三年劳役,诺大的淮南,足陌钱的数量还能少得了吗,本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额存在。
  而足陌钱在南梁,又是另一番价格,35钱便能当作100钱使用,其中存在65钱的差值。
  哪怕算上运输成本,利润也能海了去,可想而知高澄计划给予萧渊明以及他麾下3000巡江水师百分之一的利润,究竟是多大的财富。
  也许有一天北齐试图偷渡长江,会发现巡江水师早就被自家天子给买通了。
  高澄并没打算命高隆之伪造足陌钱,他估计等淮南这批足陌钱砸向江南市场,足以将钱币价值给打下去,等市场反应过来,断不可能再出现35钱当百钱使用的乱象。
  你看,高澄这个孙女婿多体贴,还为萧衍的货币市场操心,结了这么一门亲事,萧衍赚麻了。
  只是足陌钱贬值,又加之高澄买去大量物资偷运至北方,双重作用下,只怕会使得钱贱物贵,而此前囤积足陌钱的士族豪强们若是出于恐慌,大量抛出,再给南梁经济以重击,江南会是个什么局面可就不关他小高王的事了。
  没给你萧衍伪造足陌钱雪上加霜,就不错了。
  事后,据高季式统计,光是使用淮南足陌钱对南梁进行经济掠夺,所获取的收益,足以抵消此次南征物资耗用,以及战后封赏、抚恤,相当于高澄白赚一个淮南,以及南梁赎买战俘的十余万匹布绢。
  也不能忘了热情的南梁君臣为小高王送上的新婚贺礼,满满十屋子贺礼,外加萧衍所赠一万匹丝绸。
  好人啊。


第三百八十三章 风波
  昭德元年(548年),九月二十七日,高澄去信萧渊明,暗示自己需要在江南采购物资,由丹阳运往江北,希望镇守丹阳的萧渊明能够提供便利,愿意拿百分之一的利润作为报酬。
  齐主高澄亲自去信要做的生意,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利润,换算成铜钱,也足以将萧渊明与他麾下的3000巡江水师给砸死。
  十月初一,高澄即收到萧渊明的回信,他表示自己回到江南以来,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报答高澄的恩情,如今既然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又何必再说什么报酬。
  但高澄还是大手一挥,依旧许了百分之一的利润,命散骑常侍王伟坐镇历阳,专门负责与萧渊明接洽,安排人采买、运输,以及贿赂。
  随着第一批淮南足陌钱在萧渊明与巡江水师的掩护下运抵江南,高澄也为南梁埋下了一颗经济炸弹。
  十月初二,高澄再次发布诏令,为了方便安插大将镇守,将淮南划分为寿、合、扬三州。
  任段韶为寿州刺史,出镇寿阳,领淮南北部地区。
  命高岳为合州刺史,出镇合肥,领江北西部地区。
  以厍狄干为扬州刺史,出镇广陵,领江北东部地区,节制五万水师。
  同时,王伟被任命为扬州长史,只是他这个长史不处理政务,专职负责采购、转运江南物资。
  偌大的淮南之地,只被分为三州,其实并不妥当,当北齐在淮南的统治深入人心,日后自然会对三州进行细分。
  高澄为淮南三州各留了一万战兵,归于三州刺史直接统辖,又迁徙家属至淮南,以安将士之心。
  此外,三州各有三万州郡兵,这一次高澄倒并没有如关陇一般与三河州郡兵对调防区,究其原因是宇文泰也分田,高澄无法施恩,便也不敢让他们与旧主相邻。
  而淮南不同,萧衍可没给淮南州郡兵分配田地,如今高澄以土地施恩淮南州郡兵,为了防止南梁卷土重来,士族收回土地,这些州郡兵们也得一心一意跟着北齐,更何况州郡兵也是有军饷的,虽然少于战兵,但也不是给南梁卖命能够比拟。
  安排完淮南诸事,高澄对段韶、高岳、厍狄干一一叮嘱交代。
  尤其是他姑父厍狄干,命其分批分次与对岸的萧渊明发生水战冲突,既是练兵,也是给萧渊明刷功劳,当然,更重要的是为偷运物资打掩护,一举三得,说不准还真能让萧渊明刷战绩刷成当世名将,而非如今只局限于口头上。
  万一真让萧衍误以为萧渊明水战无敌,让侄儿当上水师大都督,那更是意外之喜,萧渊明有几斤几两,连他自己都被吹迷糊了,信以为真,可高澄哪还不清楚,就是自己手里的玩具。
  镇守扬州期间,厍狄干出色地完成了高澄交待的任务,屡战屡败,甚至险些将北齐水师的信心都给打没了。
  甚至到最后,高澄都不得不调北齐水师去剿巢湖水匪,才让他们重振信心。
  不过水战技艺倒是越发老练,都是跟萧渊明搞军演,练出来的。
  在厍狄干屡屡战败的情况下,弹劾他的奏疏络绎不绝,高澄每每发文训斥厍狄干,却又不做任何惩处。
  以致后世有人以此为由,抨击高澄任人唯亲:你看啦,这厍狄干当了那么多年水师大都督,打萧渊明赢过的没,没有啦,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而细数南北朝名将,萧渊明绝对是不能被绕开的人物,后人总要感慨,他打了一辈子胜仗,最后一战却输了个彻底。
  不过哪怕最后一战输了,连北齐都承认,这不是萧渊明的错,而是队友拖后腿。
  高澄硬生生给吹捧出了一位青史名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十月初三,高澄领五万骑卒,七万步卒以及剩余州郡兵由合肥启程北上回朝。
  同行的除了高洋、高演两兄弟以外,还有萧渊明四妾章、于、王、阮,高澄准备将她们四人送入洛阳瑶光寺安置,那间尼寺如今早已变了性质。
  高澄篡国时,曾有意放出那些未被他宠幸过的北魏妃嫔,但她们都不愿意走,在瑶光寺里住了一二十年,早就不指望再寻夫家,回娘家也是受兄弟白眼,还不如留在寺里,由国家供养,有婢女侍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富贵悠闲的日子。
  说不准哪天高澄来瑶光寺串门,进错了庭院,还可得一夕欢愉,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
  一路不紧不慢,高澄于十月二十渡过淮水,抵达豫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