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派遣心腹坐镇晋州,监视元善见一家的同时,也严令州县不许打扰了他们的平静生活,甚至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元善见时常带着高家大姐上山采药,暗中也有人护卫,唯恐猛兽伤了他们。
小高王在经济上剥削元善见,每年要划走他们大部分食邑收入用于抵债,但又何尝不是在向外界放出消息,自己会护着元善见一家,否则何苦让他每年都得还债。
其实元善见也清楚,所以他在平阳郡安心过日子,从未想过要给高澄添乱,毕竟在史书上读过南朝亡国之君的下场,高澄待他着实不错。
淮南战报早已传遍北地,全取淮南之地使得高澄声望再上一层楼,元善见更没心思去想复国,只愿学习皇帝,救不了江山社稷,却能救治一方百姓。
“夫君,先把姜汤喝了,莫要受凉。”
一身粗布衣裙的高家大姐端了姜茶进门。
其实高澄还是给元善见一家留了不少财物,足够他们过上富贵日子,但高家大姐脱下了皇后冠服,却爱上了民妇装扮。
身穿绫罗绸缎又怎能随丈夫上山采药。
一碗姜茶递给元善见,高家大姐又招呼道:
“怀仁,进屋喝碗姜茶再玩,二位妹妹也别忙了。”
元善见离开皇宫时,带走了两名嫔妃,便是高澄娶的两位公主生母。
在院子里捣药的两人闻言,放下手里的活,一家五口在这座不大不小的院落里,其乐融融地喝着姜汤。
“平阳公!我妻子害了病,能否请你帮我看看。”
门外有人在呼喊,元善见闻言,一口灌下剩余姜汤,连忙出门接诊。
由于元善见效仿汉献帝,从来不收诊费,为人扎针、艾灸、拔罐、刮痧包括自己从山上采下来的草药都不要钱,只是那些从外地购入的草药才收取成本费用,故而无论是对这位前朝天子的好奇,还是贪小便宜,平阳县附近但凡有人生了病,总要来请他医治。
这也导致平阳县其余医者,要么改行,要么换地方谋生,毕竟元善见读了那么多医书,甚至能称得上名医。
晋州刺史高思宗见元善见越发得平阳百姓称赞,曾上疏高澄,询问是否应该制止,但高澄却让堂兄莫要干涉。
元善见为自己背了太多黑锅,总得给他在后世留点好名声,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大舅子兼妹夫再兼岳丈。
见父亲出门接诊,元怀仁偷偷对母亲问道:
“阿母,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洛阳看望两个阿姊?我上次偷偷给舅父写信,他说我可以随时回去,阿爷又为何不许?”
高家大姐抚着爱子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之色,温柔道:
“你既然写信去问,你舅父自然会答应,可他当时将要南征,若你去了洛阳,会给他添乱,待你舅父回朝,你再去看望阿姊。”
说罢,瞟了眼因提起女儿而神色黯然的两位侍妾,高家大姐补充道:
“让你两位姨娘带你去。”
元怀仁不解道:
“阿母与阿爷不去么?”
“你阿爷更喜欢平阳县的生活。”
高家大姐回答道。
第三百八十一章 高澄设宴
当世名将,南梁战神萧渊明还未回到建康,有关于他在齐营的许多小故事就已经在江南流传。
比如萧渊明初见齐主高澄,高澄命五百刀斧手明刃夹道,萧渊明穿梭其中,神色自若。
高澄逼他下跪,贞阳侯萧渊明凛然无惧,义正言辞道:
“大梁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卑躬屈膝的公侯。”
高澄恼羞成怒,用刀背拍击在萧渊明的脖子上,作势欲砍,贞阳侯却面无惧色,齐主掷刃于地,目视左右,颓然道:
“欲以死,屈义士,岂可得乎?”
于是命人为萧渊明松绑,从此奉为上宾,不敢以俘虏看待。
又比如萧渊明数次哄骗齐主靠近城池巡视,以期守城的梁军将士能够一箭射死北齐天子,但奈何那些州郡兵射术不精,又尽皆丧胆,匆匆而降,枉费了萧渊明的一番苦心。
这些都是写在后世史书上的事情,做不得假。
诸如此类的小故事还有许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萧渊明回到建康城,他收获了英雄般的待遇,建康百姓夹道欢迎,妇人投掷木瓜,以明心意。
至于八公山大败的罪魁祸首,夏侯譒的府邸前,总有顽童砸石子。
萧渊明载着满车的瓜果,受命径直去往宫城拜见其叔父萧衍。
“臣有负陛下重托,本无颜再见天子,欲回府以死谢罪,然陛下遣人相召,臣不敢违逆,此番面圣,臣归府自裁以谢天下,唯愿陛下千万岁,永葆大梁社稷。”
萧渊明拜见萧衍,叩首泣涕道。
萧衍为之动容,亦抹泪道:
“痴儿,八公山一役,朕已知晓原委,保城桓侯(夏侯夔)虎父犬子,夏侯譒有愧社稷,才有淮南之败,与你又有何干。
“你委身齐营,却能持节自守,使北虏不敢轻视江南人物,大涨国朝威风,有功无罪,何以至此,且留存有用之身,北虏狼子野心,日后更有大用。”
萧渊明啼哭再拜谢恩,别过叔父萧衍,才回府中,就得府中管事禀报,原来天子早就在私底下遣人送来布绢五千匹,以作守节嘉奖。
在府中歇息了两日,负责和谈的萧渊藻登门,萧渊藻与萧渊明同是萧衍兄长,南齐宰相萧懿之子,萧懿功高震主,被齐帝萧宝卷所杀,才有了萧衍起兵反齐,萧渊藻在一众兄弟中排行第二,萧渊明排行第五,兄弟俩素来亲善。
此前萧渊藻身负谈判重任,为了避嫌,并未与萧渊明见面,今日一进门,便连声称贺,原来萧衍所言另有重用并不是随口说说,今日萧渊藻就是来告知,萧衍将以萧渊明镇守丹阳,同时节制宁远将军王质等水师将领,巡弋江上。
高澄在合肥城中醒来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榻上除他以外,还有未着寸缕的女子,入眼便是一片雪白。
自打送走了萧渊明,高澄移师合肥,曹丞相那年纪出征在外,时间久了也要寻访城中妓女,何况小高王年富力强。
萧渊明出镇寿阳时,携带四名宠妾北上,即章、于、王、阮四女,四妾并有倾国之色,萧渊明之艳福亦为时人称羡。
比如原时空中,萧渊明北伐被擒,四妾被送回建康,时任萧渊明长史的夏侯譒依旧念念不忘,投降侯景以后攻破建康,闯入萧渊明府宅,将四妾占为己有。
萧渊明离开前不曾闻询四妾下落,高澄食髓知味,更是不会主动提起。
细心为人盖上被子,睡梦中还带着尽兴的笑容。
高澄才站起身,便感觉到腰痛,嘶!寻思处置完正事,便让全元起为自己施针。
此番出征,全元起全程陪同,要不怎么叫专职医生。
与南梁达成和议以后,高澄已经遣返了民夫,却并未急于班师。
夺占淮南只是第一步,将淮南完全纳入北齐体系才是重中之重,若是处置不好,一旦回军洛阳,淮南必会民变四起,故而高澄决定留在淮南这片古战场上,亲自微操。
昭德元年九月二十,高澄于临时落脚的住所摆酒,宴请淮南士族豪强。
这套路,河北士族最熟悉了,所谓宴无好宴,凡是小高王设宴,哪次不是要从他们身上割肉。
淮南士族不明实情,个个欢天喜地前来赴宴,甭管这淮南插的是哪家的旗,维系统治不还得看他们这些地方豪强。
然而高澄在宴席上抛出的第一个话题,便让在场淮南士人坐不住了:即均授田地。
高澄见众人脸色难看,他语带威胁道:
“我大齐承袭元魏,以均田制为土地国策,怎地,你等是不愿受大齐治理,一心要做梁人?”
一名士族老者颤巍巍起身,壮着胆子向高澄施礼道:
“陛下,据草民所知,均田制所分配的是无主公田,陛下何以要分我等祖产,这都是我等先祖辛苦积攒所得。”
高澄冷哼道:
“不过剥削佃农而已,谈何辛苦!你说自家田地并非无主公田,可有凭证?”
老者连忙回答道:
“有田契为凭。”
高澄却笑道:
“盖的是哪国印信?”
众人闻言一愣,老者猜到了高澄心中所想,却也只能硬着头皮道:
“陛下新得淮南,还未替我等更换田契,如今田契盖的自然是梁国印信。”
高澄闻言重重拍在桌案上,怒道:
“以梁国印信,证我大齐土地,若萧衍老儿在洛阳归属的文书上盖下印泥,朕是否便要迁都,将洛阳城拱手相让!”
高澄话音刚落,随侍亲卫纷纷瞠目拔刀,以作威吓。
在场士族皆知他是在胡搅蛮缠,哪怕心底把高澄骂出花来,明面上却也只能唯唯诺诺一再请罪。
高澄余怒未消,气愤道:
“河北士族能保祖产,是随我父辛苦创业,你等对高氏有何功劳,也敢有此奢望,朕今日只取田亩,不问余财,已是开恩,难不成非要我将你等尽数迁往邙山,为我父守陵!”
众人经此恐吓,无不胆战心惊,数年前的北方迁民浪潮,他们也有耳闻,若真的惹恼了对方,将他们这些士族迁往邙山还算好,至少在中原,要是跟那些随梁人南下的合肥百姓一般,迁往辽州苦寒之地,肠子悔青都无用。
第三百八十二章 足陌钱
有的人讲规矩,对待上层阶级有如春天般温暖,比如萧衍,自南梁立国以来,始终秉持优待士族的政策。
还有的人不讲规矩,吃相极其难看,例如尔朱荣,为了走捷径,实现野心,悍然于河阴屠戮公卿。
当然,这世上也不乏嘴上讲规矩,但吃相却好看不到哪去的人,北齐天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众所周知,小高王是讲规矩的,只不过规矩得由他来定,不管这规矩合不合理,只要在他治下,你都得认。
北齐继承北魏的均田制,为百姓分配无主公田,政令明文规定,自然要遵守。
但什么叫做无主之地,这就得是高澄说了算,不能萧衍说这田地是你的,那就是你的。
北齐承袭北魏,可不是承袭南梁,南梁的契约,小高王不认,也不能说是无理取闹。
自打韦孝宽亲下江南,告知他江南士族是如何利用足陌钱疯狂剥削民众的时候,高澄就已经明白,他对南方士族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萧衍。
南梁如果有实力北伐,他们依然会恭迎王师,毕竟在北齐过日子,哪有萧菩萨治下舒坦。
既然无法通过拉拢,使南方士族倾向于自己,那不如直接走底层路线,将被淮南士族豪强们所占据的土地,尽数收归公有,以此分配给广大贫苦大众。
底层百姓或许能够轻易被蒙蔽,这种事高澄没少干,但他从来不敢轻视这些人的力量。
只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北齐就能在淮南扎下根来,士族豪强若敢闹事,将那些人尽数迁徙去给高欢守陵,绝对不只是高澄的恐吓。
所谓皇权不下乡,需要士族协助维持地方秩序,大不了迁徙一部分三河地区与关陇士族的旁支来淮南。
归根结底,在北齐的兵锋下,这群淮南士族并不具备使高澄退让的条件。
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弊端,淮南士族的遭遇被江南豪强看在眼里,兔死狐悲,将来再要渡江南下,注定会激起他们的顽强抵抗。
但相对应的,士族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拼死抵抗齐军,但底层百姓为了能够分得田亩,也会站在北齐一方。
这年头有人将北朝视作蛮夷,把高澄看成索虏,如在泰山郡面南而死的羊鸦仁,但更多饱受欺凌的底层人士,却不在乎所谓民族大义。
侯景渡江,苦于兵士不足,依策逼迫豪族释放奴仆、婢女,由此得到奴婢们的拥护,迅速壮大。
一个羯人尚且能被接受,更何况高澄亲近鲜卑之余,始终在标榜自己渤海高氏的汉人出身。
或许将来北齐渡江南下,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奴隶解放运动。
江南的底层民众暂且不知道何时才能盼来曙光,但淮南的奴仆、婢女们却实实在在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高澄摆下这场宴会,当然不只会局限于授田,释奴是他砍向淮南士族的第二刀。
但相较于夺取他们的土地,淮南士族明显对释奴早有心理准备,毕竟这不是新鲜事,高澄早些年就在逼迫北方士族豪强们释放奴仆、婢女,北方士族受到的迫害,没道理他们能躲过去。
眼看在场的家主宗老们一个个乖巧懂事的模样,高澄摆摆手,众侍卫随尧师把刀收起。
接下来的谈话轻松且愉快,对于高澄所提的要求,诸如交出隐匿人口、奴仆婢女,配合官府为他们登记造册,分配田亩,成为纳税人口。
与此同时,高澄也鼓励他们在不违反朝廷法令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