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连破州郡,高翼带领冀州乡民渡河,安置在黄河、济水之间的齐州,又是元子攸斡旋,改齐州为东冀州,升高翼为东冀州刺史。
高翼父子因尔朱荣囚禁元子攸,曾接受葛荣官职,在河济之地举兵,后来元子攸脱困,一封书信也将他们诏安。
无论如何,齐州相比于要与范阳卢氏明争暗斗的幽州而言,都是一个好去处。
幽州偏远哪比得齐州治所历城县(山东济南)过得舒服。
高澄觉得高慎有了在胶东半岛的教训,应该会改过自新,但他不敢去赌,还是仔细告诫了他一番,让高慎熟背《施政纲要》,行事以其为准则,才放他离开。
而高乾则被留下来,另有交待。
“范阳卢氏远居幽州,澄父子鞭长莫及,唯赖高公看顾。”
望着高澄这和煦的笑容,高乾很想问一句,为什么不再喊乾邕,却改口唤起了高公。
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当年高澄与他初见,一口一个乾叔祖,就如同信都建义时高欢称高敖曹为叔父,站稳脚跟后便称高敖曹为高都督。
父子俩一个尿性,但仔细想想,叔父、叔祖之称还是罢了,这两人也就有求于人时才会客客气气。
“乾必当用心,不使其有异。”
其实派高乾往幽州也是无奈之举,全年一年对士族打压狠了,今年再往幽州派一个鲜卑勋贵去当刺史,难免会让卢氏多心。
往自己幕府中择人,又担心镇不住场面。
高乾却不同,他久负盛名,又是河北士族,身为高欢信都建义的重要参与者,他不可能在高氏兄弟全被高澄重用的情况下,被卢氏拉拢。
干卖命的生意,回报也要划算,如今自身的前程乃至渤海高氏的门望,都因高欢、高澄父子得享尊荣,卢氏凭什么拉拢。
高与卢共天下?
对于高乾,无需高澄去交待他上任该做些什么,那数千家丁奴仆,有高慎前车之鉴,高乾也不会再犯。
当年就是他听闻情况,求到高澄身边。
说完正事,高澄又拉着高乾好生又叙旧一番,无论是信都会面,还是洛阳叛乱,高澄聊了许久才放高乾离开。
高季式将高乾送出渤海王府,又转道回来,他向来都是跟随高澄左右,寸步不离。
但身后还跟了一个少年人,正是昨夜与高澄约好的王基之子,将要担任高澄随身侍卫之一的王纮。
高季式指着王纮说道:
“我听侍卫说,这少年与我们兄弟前后脚来的,在外边等了许久。”
面对高澄的疑惑,王纮解释道:
“世子一早招见三位高将军,自有大事商议,纮不敢打扰。”
第二百二十八章 卢氏北祖
王纮是个聪明人,否则东柏堂死的为何是纥奚舍乐,却不是他。
当然,无论如何也比某两位宰辅之才要好。
高澄与他一番交谈后,对这人的聪明印象更是深刻,这一瞬间他改变了主意。
“师罗机智,当为僚佐。”
高季式闻言瞥了一眼高澄,高澄没好气道:
“子通不滥饮,亦明至理。”
高季式这才挠着脑袋嘿嘿直笑。
这模样落在高澄眼里,终于使他知道了自己在妻妾面前不好意思时,挠头的坏习惯究竟从哪学来。
由贴身侍卫改为幕府僚佐,王纮没有什么不满,他虽自幼习练骑射,但更为爱好文学。
入高澄幕府,有他看顾,弃武从文,对王纮来说并非难事。
他没问在幕府的具体职位,一口应了下来。
高澄不可能给他太高的起点,如今的幕府不是在河北信都、邺城时的草台班子,那时候反正没多少人,任免随心。
正手给20岁的杨愔主薄,反手给17岁的崔季舒司马,当时幕府长史还是醉死的孙搴。
如今必须要顾及一众旧人的心思,哪怕进了洛阳后,孙搴被高欢征召,高澄升杨愔为长史,补陈元康为主薄,那也是对方已经担任了高敖曹的司徒府主薄一职。
而另一位同时期被从司马子如府上挖来的赵彦深,哪怕高澄明知道对方是唯一善终的高齐宰相,也选择让他从幕府文吏干起,只不过提拔速度确实够快的了。
王纮与赵彦深不同,其父王基任职行肆州事,自身又有早慧之名,无需从底层做起,高澄授予他参大将军军事一职。
这职位并不高,算是中低级军事谋士,但安置王纮,明显足够了。
也算发挥王纮文武双全的特点。
高澄之所以临时改变主意,就是觉得王纮太聪明,十五岁就能引起侯景这家伙的惊叹,这么聪明一个人不适合用作贴身侍卫。
相对来说,高澄更喜欢心思单纯,或者说憨直一点的人来护卫安全。
高澄晋阳之行所得到另一位军事谋士,则是与他从驿舍同车抵达晋阳的王峻。
到了晋阳后,高澄就让他回府收拾整理,准备到时候携带家眷与他搬去洛阳。
留家眷为质是州郡长官该做的事。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尉景镇冀州、南汾州,高娄斤就带了尉粲随行。
享受同等待遇的还有另一位姑父厍狄干、舅父娄昭、以及妹夫杨愔等。
杨愔亲族几乎都被杀光,真要论家眷也就一个高家二姐儿论关系最亲,难道高澄还能把二姐儿扣在洛阳,或者送去晋阳为质不成。
在清一水的高家亲眷中,也有例外,比如青州刺史赵彦深。
赵彦深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为人至孝,高澄将他外放青州时,也让赵彦深将赵母带去奉养。
不过这些也都只是高澄笼络人心的小手段而已。
王纮改往幕府任职,自然无需时刻追随,高澄让他早些回府。
王基如今也六十多岁了,不是人人都像萧菩萨一般,若是没有侯景添乱,能够活得像个人瑞。
王纮离去后,高澄整理仪表,领了高季式、薛虎儿、纥奚舍乐等人往晋阳一处特殊去处。
高澄从来以大局为重,毕竟包羞忍辱真男儿,有时候委屈自己做一些违心之举又有何妨。
“你是要与我一起离开,还是留在此处做苦役?”
高澄站在一名年轻妇人面前,坦诚问道。
妇人双目大放光华:
“妾身愿意与大将军离开。”
卢氏记得眼前这个俊美的青年,当初就是他领兵抄没公公府邸。
她的公公名叫郭琼,任右卫将军,因死罪被充没官爵,处斩于阊阖门外,丈夫也未能幸免。
当日卢氏向高澄表明身份,希望能被放归河北老家,高澄却没有理会,将她与郭琼家中女眷一并送往晋阳。
但私底下却安排了人与高欢通禀自己的一些想法。
卢氏乖巧的跟随在高澄身后,她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确有几分姿色,但远远比不得元明月、元玉仪、元静仪这样的人间绝色。
高澄图她,与王氏差不多的道理都是图她背后的身份。
之所以要把她送来晋阳做一段时间苦役,也是防止这妇人恶向胆边生要为郭琼父子报仇,特意让高欢遣婢女观察几天。
卢氏家在河北,显而易见,正是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
祖父卢渊在北魏朝官至秘书监,赠幽州刺史,谥号为懿。
大伯卢道将已亡,在北魏朝任司徒司马。
三伯卢道舒尚乐浪长公主,官至冠军将军,中书侍郎,亡于519年,时年四十四岁。
其余亲叔父还有:
卢道裕官至左将军、泾州刺史。
卢道侃,亡于528年,官至幽州主簿。
卢道和,官至冀州中兵参军,527年与葛荣交战,兵败而亡。
七叔卢道约唯一仅存在世的叔父,历任累迁司空录事参军、司徒属、幽州大中正、辅国将军、光禄大夫,高岳镇徐州,卢道约被请为幕府长史。
这些叔伯虽以过世,但其堂兄弟在范阳卢氏之中,占据重要话语权。
当然,高澄最看重的还是卢氏的父亲,卢渊第四子,卢道虔。
卢道虔尚北魏孝文帝之女济南长公主,因公主骄奢淫逸,声秽遐迩,却又无疾而终,故而因谋害公主的嫌疑,被夺去官身。
但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是作为范阳卢氏北祖大房主事之人,卢道虔还健在,高澄许给高乾的幽州刺史一职,现在坐的正是卢道虔。
高澄纳娶卢氏,所图正是卢道虔在范阳卢氏之中的影响力,以及他的幽州刺史。
哪怕结亲,高澄也不可能放任卢道虔继续担任幽州刺史一职。
正如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不能担任定州刺史,赵郡李氏不能受任殷州刺史。
让四姓五族在本地任州郡长官控制地方,这是高澄不愿见到的现象。
而高澄所要使用的手段自然是先与卢氏联姻,示好卢道虔,再将他改任地方,甚至可以用并州刺史来交换。
大不了让司马子如腾腾位子。
而同为河北士族的高乾,想来也是范阳卢氏能够接受的人选。
第二百二十九章 孀妇进门
高澄的如意算盘打得飞起,实际却是在挖自己心腹的墙角。
如果没有他的捣乱,卢氏将会被高欢赐予陈元康为妻。
从这可以发现两点,第一,高欢对陈元康的喜爱,以卢氏的身份背景却能将她嫁给陈元康。
第二,卢氏并非倾国之色,否则以高欢好孀妇的尿性哪舍得予人。
陈元康已经三十二岁,这么大年纪不可能是头婚,他也并未丧妻。
其妻李氏与他相濡以沫多年,面对高欢的赏赐,陈元康立即休妻再娶。
这一行为引得时人的讥讽,却也符合他谄媚善事人的特点。
人性就是这般复杂。
这么一个毫无原则,贪婪无度的谄媚之人,却能深得高欢信任,并在危难之际,挺身护主,与高澄相抱死。
小高王对待卢氏曾有过犹豫,究竟是自己领进门,还是将她留给陈元康。
可仔细一想,自己常宿陈宅,与陈元康的妻子李氏多有交往。
糟糠之妻不下堂,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腹背上嫌贫爱富的臭名声,高澄最终决定自己上。
反正自己名声再臭又能臭到哪里去。
有这么一个为下属着想的主公。
他真的,我哭死。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陈元康和卢道虔结亲,与高澄自己娶卢氏,做卢道虔的二手女婿,那是两码事。
出于补偿陈元康的心理,高澄离开前,还特意挑了一名容貌美于卢氏的罪妇,准备赠予陈元康为侧室。
一换一,他陈元康不亏的,小高王永远那么公道。
卢氏心怀忐忑地站在高澄身后,她眼睁睁看着了一个比自己更美的妇人被高澄送进陈府。
府门外主仆二人的‘感人’场景,让她倍感迷茫。
所以,我又该被送给那个下属为妾?
“你是我的。”
陈元康进府后,高澄转身认真的对卢氏说道。
末了,他还补了一句:
“谁也夺不走。”
卢氏眸中光华再现,她感觉到不可思议。
作为曾经的洛阳贵妇,高澄常常是她与手帕交们谈论的中心话题。
他的权势、相貌、文治武功,以及他贪花好色,洛阳甚至有流言说他曾夜宿瑶光寺,秽乱群妃。
曾经远在身边的人就这般走到了自己面前。
她哪有追逐爱情的权力,待字闺中时,是父亲联姻的用具,如今沦为罪妇,还不是任由对方处置。
但卢氏真没想到色名昭著的高澄居然会在送走一名士族美妇后,对自己说出这番话。
“不愿意?”
他微微皱眉,语气中流露一丝不悦。
“愿意!妾身愿意!”
卢氏急忙道,她再也不愿回到那地方与婆婆姐妹们做苦役,等待将来赐予功臣为侍妾、奴婢。
同样是给人做妾,还有比嫁入渤海王府更好的归宿吗?
洛阳哪个妇人不羡慕元玉仪的荣光。
一个孙腾府上的卑贱家伎,摇身一变,成为琅琊公主,风光进门。
而曾经欺辱过她的兄长,高阳王元斌,却被惩为奴仆供她出气。
别说是未出阁的小姑娘,就连她们这些妇人,也会为之神往。
得到卢氏应允,高澄双眉舒展,嘴角微微上扬道:
“你不会后悔的。”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在卢氏眼中如梦似影。
“别愣着了,随我回府,我先带你去拜见父王。”
卢氏赶紧追上高澄的脚步,心中带了几分窃喜。
她的人生,再次迎来了转机。
也许这样想,对不住亡夫,但妇人在这个世道哪能自主。
并非所有人都如尔朱英娥感念高欢对她的礼敬,任由高洋胁迫,宁死不屈,最终被其砍下头颅,守节而死。
卢氏是第一位还未进门,就被高澄主动带去拜会高欢的侍妾。
高欢早就清楚高澄的全盘谋算,对于这桩亲事,也是乐见其成,尤其是在见到卢氏容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