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7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深夜,龙江府。
  夜幕下的龙江府,十分静谧,深秋的天气已经有了些寒意。一座普通的三进院子里空荡荡的,显得有些阴森。只有门厅处三五个游荡的黑衣军兵,表明了府中主人尊贵的身份。
  正房,坐着一个儒雅俊朗的男子,四十上下,看神情淡然自若。衣着华贵却没有成群的丫鬟,也无妻妾,诺大个官邸竟无半个女子,这儒雅俊朗的中年男子,从头到尾都透着一丝神秘。
  四十多岁,高官厚禄却并未婚配,不近女色,在这诺大个大明帝国,也有只有这一位白焕章,白大人了。
  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战鼓
  秉烛夜读,虽无红袖添香,白焕章却读的十分入神,似本该如此,日日如此,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夜半无声,白焕章手中捧着的书卷,似重逾千钧。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放下书卷,白焕章笔挺的身形站起,伸了个懒腰,略显疲惫的登上床榻,和衣而卧,不久,房中响起均匀纯净的呼吸声。月色如水,映照在方才看过的书卷上,印刷精美的书卷上,有几个龙飞凤舞的字迹,辽王家训。
  翌日,清晨,鸟语花香。
  白焕章隐居的白家坞,是一个圆形土堡,倚山而建,山便是棋盘山。旭日东升,见山峰如簇,好似日月星辰罗列。但见马车遍地,热闹非凡,还有一个个身穿大红军服,神采飞扬的兵学生,往来其中。除了兵学生,尚有一群……儒服士子,一个个神采飞扬,成群结队的登山游玩。
  兵学生,士子,那自然是老死不相往来。这便是如今辽东的现状,朝廷既不禁儒学,儒学自然死灰复燃。
  历史的惯性,便是如此强大,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儒学生眼高于顶,舞刀弄枪那就是俗物,儒学生游历山林,自然要表现出与自然万物交融的风致,以及触景生情、感悟于心的巧妙。
  一个老仆,一个亲兵,陪着白焕章登山,老仆挑着准备野宴的食盒,亲兵提着一个长条型的木盒,十分简朴。近十年来,县衙出资修了山道,并建了几个亭子。石阶盘旋而上,约行百余步,山道左侧有一汪清泉,泉水清可见底。
  从山下攀到峰顶的数里山路,也让白焕章大汗淋漓,而且山路湿滑,十分难走。但一路上的茂林修竹、野花老藤,还有山鸟禽雀的宛转鸣叫,都让人心旷神怡,这沈阳府周围的山,真是没有一座不美啊。
  可身体的疲惫还是很实在,攀上山顶白焕章便脱下皂靴,便拍打着酸痛的小腿,以解疲乏。
  有三三两两的年轻士子在此徜徉,有的相互激辨,有的把书案都搬到山上来了,在挥毫作画或者作书,还有的忿忿然,阴沉着脸色,咕哝着不知在发什么牢骚。这些士子见到白焕章,诗也不吟了,辩论也停止了,一个个瞪着白焕章脱掉的皂靴,大摇其头。
  “简直,不成体统!”
  “斯文扫地乎!”
  这群士人也不仅仅这样猛看白焕章,每一个后来者都要被他们这样审视,眼光挑剔得无以复加,但白焕章的俊朗风仪还是让他们惊愕了片刻,然后交头接耳问此人是谁。
  闻血手屠夫之名,众士人纷纷色变,掩面急走,避之唯恐不及。白焕章不禁哑然失笑,文人士子与厂卫鹰犬,如此这般老死不相往来,可比崇祯年间人人喊打,又强的多了。
  不久,又有一群兵学生穿戎装武服,一个个英气勃发,过来拜见。白焕章摆摆手,迈步上前,却看到沈阳兵学教授冯梦麒,微笑着看着他走上来,便紧走几步,上前施礼。
  “白大人,有礼。”
  白焕章洒脱一笑,淡淡道:“你我同僚,不必拘礼。”
  一群兵学生纷纷上前,行军礼,问安的都有,一时间这山清水秀之地,平白多了阵阵英气。细看这些兵学生军服领子上,多是授了衔的,整整齐齐的中尉官,便知是新近参加过结业大典,成绩优异者。
  果然闲坐片刻,冯梦麒叹道:“白大人,下官不日便要去职,怕是不能来此看桃花了,今夜之欢,不知何日能续,思之伤感。”
  白焕章笑道:“要调到哪里去?”
  冯梦麒道:“南洋。”
  白焕章微微错愕,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洋之地……”
  一时竟有些语塞,不知如何安慰,南洋不毛之地,成天与土著蛮夷为伍,辽东兵学生不愿前往,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冯梦麒正愁眉苦脸时,山下兵学方向,骤然响起阵阵鼓声。
  “咚,咚,咚。”
  鼓声由缓而急,四座皆惊,冯梦麒与众兵学生不禁面面相觑,旋即纷纷色变,长身而起。
  “这是,聚兵鼓?”
  嗡的一下,棋盘山上炸了锅,开水一般沸腾起来。文人士子,富家小姐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看着山中各处,成群结队的兵学生向着山下,鼓声响起的方向疯跑,蔚为壮观。
  一呆,白焕章身旁竟空无一人,只余阵阵鼓声在山间回荡。更惊起飞鸟无数,在山林上空盘旋,久久才落下。白焕章倒是不急,他如今隐退在家,身上并无官职,急也急不来。瘦长的身形缓缓在亭中坐下,深邃犀利的双目抬头看天,似乎看破了苍穹。
  “朝廷,要动大兵了?”
  不知是泄露了天机,山涧中,再也听不见文人激辩声,不远处几个儒生自觉无趣,悄然隐去。
  沈阳兵学,营房。
  大批兵学生涌入,险些将岗哨也撞翻了。
  冯梦麒大喊:“回营房,取兵器!”
  他挽起袖子冲在最前面,营房门前几个当值的卫兵愕然,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便被一拥而入。这聚兵鼓只要一响,除去休沐不在的,半个时辰不到,那可是要吃军法的。
  数千兵学生涌入营房,各取兵器,火枪,棉甲,忙着戴头盔,穿内甲一个个兴高采烈,忙得个不亦乐乎。
  “不会是空欢喜一场,又练兵吧?”
  “啊呸!”
  不久,兵学生云集于校场之上,一行行一列列,枪如林,铳上肩,由动到静的转换,极具震撼。
  “王命!”
  传令军尉高高在上,宣布王命,经由当今陛下崇祯皇帝钦命,辽王马城集大明天兵二十万,挂帅西征。王命,本届辽东兵学结业生,调令作废,全体跟随辽王殿下出兵平叛。
  一阵死寂,校场上山呼声四起。
  “我大明,万胜!”
  “万胜,万胜,万胜!”
  山呼声直入云霄,这一年是开城十九年,这一年的辽东兵学结业生,也不知交了什么样的好运,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了。随着一道道王命发出,大明王朝的战争机器,缓缓开动了起来。
  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军械
  这一声令下,辽东,这大明帝国最大的储备兵源地,便好似开水一般沸腾了起来。各地新兵整营整营的集结,老卒也被征召起来,预计十日之内,二十万大军便可集结完毕,并且补充了大量兵学结业生作为军官。
  辽王府以西,马城率属官出巡,不久后,到达一条河边,这里沿着河水两边设立了一个军工厂,规模颇大,工匠达到千人以上,四面有高厚围墙,岗哨林立,等闲人等,不得进入。
  有如军队一样,厂内工匠,皆有制服,他们皆头戴狐帽,穿着短身罩衣,颜色为青,内有鸳鸯红衣,走动时,不时露出两袖红色。这些人,行色匆匆,去年时,东路划分工匠等级,分匠士、匠师、大匠师三等,目前来说,整个幕府下,还没有一个匠师,他们大部分是下等匠士,一部分中等匠士,少部分上等匠士。
  对工匠们来说,成为匠士容易,但成为匠师就难了,因为需要文化考核,考核要求还很高,大匠师需要出书立作,享誉全国,就更没影了。不过与军队一样,幕府下的工匠,很多人已经成为先富起来一批,特别那些有发明,或是出让技艺的人,更是获得“专利”,坐着收钱便是。
  一旦有专利被军方采纳,成为制式武器,可谓是财源滚滚,就算是将专利出让了,同样每年收入丰厚。沿着河水的两岸,共设立水力钻床一百座,为了提高水流的稳定性,河床上建有水坝。
  马城到了这里,就见沿着河岸,长长的工棚排列,工棚内,摆放着一架架钻床,河水流过,钻头便不停的旋转。这些个钻床,受力的部件,全部换成了铸铁。还有旋转的承轴,一样换成铸铁,比以往的木制结构,承受力,还有使用寿命,都提高了不少。
  每台钻床的后方不远,摆放着大箱,上面放着一根根钻好的铳管,马城随便走到一个箱前,拿起一根铳管,就见钻孔平滑,均匀,不由点了点头。由于使用多年,又因为建坝,钻床的调速问题基本解决,加上丰富经验的工匠增多,生产出的火枪堆积如山。
  马城颇为满意,使用机器,就是比使用人手,来得有效,稳定,只可惜河水受季节性影响大,枯水期间,比较麻烦。这军工厂,除了打制火枪,还生产盔甲与兵器。打制盔甲并不简单,宋时的步人甲,甲叶达一千八百多枚,还有穿孔,细磨多道工序,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近月时间,西方的板甲。制造一副,同样要一个月时间。
  大明边军如今的制式盔甲,虽然简化不少,要成形一副,仍然不是简单的事情。穿过一些厂房,里面颇多的军妇,大明棉甲的缝制与镶嵌,需要耐心,由女子来做最为合适。
  她们收入都不错,有些人,甚至收入比家中男人还高。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来,走到一处颇大的厂棚,这里热气逼人。火光四溅,这里便是打造铳剑的地方。厂棚内,聚集了众多的军匠,来来往往的忙活着,他们分为多组,每组,都有经验丰富的管事与老匠,他们负责打造一些关键部位,还有武器打造后的质量检查,个个非常仔细。
  毕竟,军工厂制度严格,武器不合格,事后追究的人员之一,便会到达他们头上。这些管事,他们戴的头上狐帽颜色,还有罩衣两肩、领上,镶边颜色也与普通军匠不同,处处体现出等级。
  穿行在厂棚内,军匠们忙个不停,个个聚精会神,甚至没注意到巡视的马城等人,走到后方仓库,一箱箱的铳剑,也抬过来堆上。武器入库,还需要经过一次的检查关口,这些铳剑,质量的标准之一,便是套口大小,需要附合一定的标准,使用时,可以劳劳套到铳管上,不能大了或是小了。
  不过检查的结果,除极少数,基本上附合标准,这也是马城早早实行武器标准化,使用制式度量衡的成果。大明的度量衡,其实是非常规范的,早在洪武元年,明太祖就令铸铁斛斗升,用以校勘,降其式于天下,各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赴官府印烙,乡镇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
  大明度量衡管理完备,误差极微,大的方面,从丈、尺、寸,小的方面,从分、厘、毫、秒,甚至到忽,营造尺、裁衣尺上,都有精细刻算。
  虽说随着商业活跃,商人们勾结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造成一定混乱,不过只要恢复到明太祖时的度量衡标准,用来制造武器,便没有丝毫问题,零件标准化更没有问题。
  如今,在引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之后,这度量衡已经可以精确到秒。那些负责铳剑质量检查人员,便是各人持着鸟铳,将铳剑一一套上,感受铳剑合度,还有若干道程序,方能入库,他们也不敢马虎,一旦出事,轻则失去饭碗,重则下狱,由不得不小心。
  而打制出精良武器,各人则有奖励,此消彼长下,大明军武器名闻遐迩,就可以理解了。马城取起一把铳剑观看,感觉放在手上,还是有些沉沉的,这铳剑,除了套筒与前方弧起圆滚滚部位,余者部位,与印象中的刺刀有点不一样。
  不是那种扁平的刺刀,而是整体都圆滚滚的,剑身观之,便若一尖长的铁棍,剑身前端约三分之二地方,都开有血槽,倒象莫辛那干四棱刺。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无奈下的选择。
  金属加工工艺不够先进,又需要结构强度,必然会设计成这个形状,后世法国陆军元帅戴沃邦设计出套筒式刺刀,靠枪管上的卡笋和刺刀上的卡槽将刺刀固定,截面呈十字棱形,便是这个样子。
  最早,欧美国家都使用过三棱刺、或四棱刺,不过随着炼钢工艺的提高,这种功能单一的军刺很快被淘汰。毕竟,白刃战中,军刺只能刺,不能切割,而扁平似刺刀刺空后,往回收枪的时候,还可以切割。尽早一步进入二次进攻,而且扁平刺刀,还有多种求生功能,军刺被淘汰,这是必然。
  当然,三棱刺或四棱刺也有优势,就是刀体强度比扁平刺刀大,又好打造,经试验,大明军铳剑。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