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7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三棱刺或四棱刺也有优势,就是刀体强度比扁平刺刀大,又好打造,经试验,大明军铳剑。可以刺穿盔甲,也不容易折断,只要不是对上狼牙棒,大棍等武器。还有很有战斗力的。
  虽说这铳剑功能单一,未来有可能被淘汰,不过那是长久以后的事,目前来说,还是合适的,所谓的求生功能,便交给大明边军人人都有的腰刀吧。
  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岭北行省
  不久,一行人进了山脚下一座官厅,来到军科司研究院。这里是一大片宽广的大院,离兵营并不远,毕竟附近就是军工厂,还有火炮铸造厂,就近设立,有利理论化为实际,还有各项理论品的实验。
  院中各处人来人往,众多军匠精英汇集此处,研究各类武器,作为各项军工的灵魂大脑。开城年间,大明财政对军工的支持,可以说是无限量,因此诞生了许许多多寻常武器,也设计出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武器。
  甚至有人研究火铳从后方装弹的,让人引为笑谈。
  反对者言:“便若吾等只能从前嘴吃饭,倒过来如何用食?”
  任何一间经过实战验证的武器背后,都有一大批被废弃的设计。便如同,前一阵被多人追捧的迅雷铳,此类多管火绳枪,有着鸟铳与三眼铳的优势,看起来前景不错,但经过实验,结论是华而不实。此物,装填困难又笨重无比,不堪大用。
  马城一行,在研究院用了午膳,午后,终于迎来了重头戏,几大箱新式火枪摆在面前。大道口径三十毫米,长达三米的抬枪,小到精致绝伦的手炮,做工可说是无一不精。
  无一例外,这些都是燧发火器,经历多年的技术积累,大明或者说整个世界,在开城二十年前后,进入燧发枪时代。燧发枪的机械结构,非常类似于后期的火绳枪,但是燧发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
  经过多次改进,大明工匠以更强力的击簧,保证提供足够的撞击力度。因此它的扳机力,要比火绳枪来得费力,精度也略低。但是相对于背上一里长的火绳,打一天仗的火绳枪,仅仅需要几小块打磨好的燧石片,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和火绳枪相比,燧发枪最大的优点,不仅不用担心夜晚有燃烧火绳的光和火绳独特的气味暴露目标,而且射速更快、口径更小、枪身更短、重量更轻、后坐力更小、射程更高。
  相对于步兵武器,大明镇军的骑兵武器,发展远远超前,大明工匠,忠实的执行着马城以骑制骑的战略。
  “以骑制骑,以炮制骑。”
  在这个没有重机枪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恰当的,起码可以保证大明镇军,两百年的军事领先。
  “两百年,足够了。”
  “开箱!”
  “请千岁查验。”
  一个大箱子打开,是打造精良的全套骑兵武器,摆放的十分整齐。大体上包括一杆长枪,一杆短枪,一把手铳,一柄马刀,一套军服,马刺,马靴,内甲,外甲……加上野战口粮,重量几乎达到了一百斤。
  如此沉重且精良的装备,带来的是极其恐怖的战斗力。考虑到大明铁骑,如今早已是双马,甚至三马的配备,负重倒不是大问题。大明铁骑,大体上分为三大兵种,龙骑兵,骠骑兵,猎骑兵。
  其中,龙骑兵又是作战主力,数量最多,开城二十年最鼎盛的时期,数量达到了五十万之众。
  何为龙骑兵,大体上骑马的步兵,都可以称龙骑兵。
  这也不是马城的独创,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统帅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
  龙骑兵,还有一个现代的准确说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种快速反应机动部队。维持数量庞大的龙骑兵团,这也是由大明帝国,为了平定海外殖民地叛乱的巨大需求,所决定的。
  大体上,龙骑兵的装备和训练,都是按照步兵的标准进行的。均装备有昂贵的骑兵用长短枪,也配马刀,甲胄。军服和正规骑兵有很大区别。就连编制也类似步兵,基本编制单位是中队,而步兵是连,龙骑兵就是以连队为基本编制的。
  一个龙骑兵中队,人数在两百,到三百人不等。如此庞大的快速反应部队,保证了大明帝国始终对海外殖民地,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威压。
  此外,专业的骑兵部队又分骠骑兵,猎骑兵。
  骠骑兵数量较少,是一支主要适应冷兵器作战的传统骑兵部队,部队编制比较特别。即便在燧发枪时代,龙骑兵部队转入下马作战时,较稀疏的阵型,还是需要依赖传统骑兵的侧翼掩护。
  骠骑兵的主要作战人物,是冲阵、追击、马上格斗、也包括马上射击,装备破甲枪,马刀,骑兵手炮,以团为单位作战。
  此外,专业骑兵还包括了最精锐的,猎骑兵。
  大明猎骑兵,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轻骑兵,比拿破仑的轻骑兵团,早出现了大概一百年,意义却完全不同。拿破仑组建猎骑兵,纯粹是因为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利于扩编和补充,成本低廉。
  然而大明猎骑兵,却是一支纯粹由老兵组成,装备精良,来去如风的真正猎人骑兵部队,也是大明军中的精华所在。大明帝国鼎盛时,共建立了五个猎骑兵军,数量大约在五万人上下。
  猎骑兵身经百战,在马上射击技巧,高速机动方面无可挑剔,既可以大规模集群作战,又可以作为散兵使用,他组成先遣队和侦察队。
  如此一来,马城此番出征,所部主力渐渐清晰起来。以十五万龙骑兵为主,两万猎骑兵,三万骠骑兵……总计二十万骑兵部队。这便是,大明开城十九年,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机动部队,首次投入作战。
  开城十九年,大明帝国,岭北行省。
  岭北又称漠北,汉时外长城,唐时燕然都护府即是此处。元时又称岭北行省,元朝行中书省之一,政治军事中心和宁,统辖大体鞑靼瓦剌地区。辖境包括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直到北冰洋。东与辽阳行省接壤,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相接。
  大明开城十五年,岭北行省恢复,设总督一名,巡抚,提督各一名。
  和宁府,以东三十里。得得声音,几十匹快马顺着平整的道路,在官道上飞驰,马上各人,个个身着锦衣,别着腰刀,他们鲜衣怒马。沿途所见之人,无不投去羡慕的目光。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和林
  马蹄声跑的欢快,众骑奔到一处山脚下。一条河流环绕而过,沿着山边与河水边,一座座宅院林立,宅院间,皆以青石板与鹅卵石道路连接,景色秀美。
  何宁府,居住的军官太多了,所以幕府后勤司,便在军营之旁,建造了一片宅院,背靠大河,水草丰美。
  如此这里,尽是衣着光鲜的男女,还有孩童们,依大明边军的福利,军校级别的军官,可以分得一处房舍。当然,只是普通标准的一进院子,想要更好的,自己建吧。眼前,一座座带有后院花园假山的宅所,若放在外界,至少价格要翻个两三倍。
  不过,在这边远之地,这几乎成了边军军官的标配,便是军尉,甚至队官想要购买一座宅院,并不是难事。
  “得得!”
  沿着鹅卵石道路,还有石桥,众人策马到达对岸,这片宅院,并未修什么围墙,现在这地界越来越太平,很多富户百姓,纷纷在城外修建花园宅院,都不建什么围墙之类。
  一行十余人,都穿着锦衣,戴着三山帽,显得颇有气势,策在马上,沿途引来纷纷侧目。眼下,大明边军很多低级军官,普遍的,都拥有了良田数百亩,便是拥有千亩土地,也是等闲。
  这塞外之地,地广人稀,多的是土地可以分赏。土地,便是千百年来的梦想,心下处最深的热诚。马城也不担心各人小富即安的心理,若想退伍,则参军满五年,立时便可申请退役,而他们的位置,也立时会被后来之人补上,并不会有人才的缺乏。
  而且马城认为,进进退退,也可保持流水不腐,使军队,长久的保持活力与生命力。若没了进取之心,反而不是好事。
  “得得。”
  十余骑进了乡堡,不久,堡内便开水一般沸腾起来。又不出半日,数千骑鲜衣怒马,簇拥着一众高级将领赶到堡外,就在这河边上安营扎寨。城,马城是不会进的,沿途躲在退伍边军聚居的边堡中,稍作驻留。
  洗去一身尘埃,马城兴致不减,登上一座小山坡,往远处看。和宁此城,背山面水,看当年蒙古帝国残留的遗迹,在各处山岭蔓延,乡堡一个连着一个,只是,古城各处,许多地方已然残破。
  山岭之间,大河之畔,种植着绿油油的菜苗,成片的高寒作物。这便是大明人,能耕种的地方绝不会浪费。三十里外,更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拔地而起,代表着大明人建筑的天赋。
  此时数十将领,属官都聚在马城身边,指一处,看一处,赞江山如画。
  这和宁是什么地方,四百年前,这里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大半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这座城市的权力和威势之下。
  昔年,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都在这里汇集。各种宗教和文化都在这里融合,大汗的诏令从这里发出,送达世界各地蒙古大军。
  这里集合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从中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南亚诸国抢掠来的奇珍异宝,金银珠宝,数以万计。
  俱往矣,如今这座古城迎来了新的主人。
  从这里,骑兵可以一路快速机动到喀山汗国,长达三千公里,一片坦途!所以历史上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大概和从岭北机动到杭州是一样的,轻而易举。
  登高远望,马城不禁感慨万千,徐徐道:“此城,易守难攻,此为兵家必争之地,永乐二十年,成祖第三次亲征漠北,大军挺近此地,阿鲁台不敢战,尽弃辎重,逃往北面。”
  “可惜,宣德五年时,大明失大宁,废兴和,阳武侯薛禄多次奏请,大明遂弃地三百余里。”
  左右众将,随着他的思绪回溯,不禁唏嘘,一眨眼,距成祖永乐大帝兵临城下,竟然已二百余年。
  “宣德缩边后,宣德五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北虏大规模入寇,就有三十八次,从此北顾,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一旁,白焕章哈哈大笑:“虽说咱也是读书人,不过却没有殿下,如此多愁善感,这进进退退很正常,这不,我明军不又出塞了?”
  “哈哈哈!”
  马城不禁笑骂:“你老白,算个什么读书人。”
  “哎,人老了,就爱悲春话秋。”
  左右,忙恭维几句:“这是什么话,殿下年方四十,正当年。”
  “如今,不同了,这次来了,咱明人……就不走了。”
  一夜无话,马城就在堡长家,安然入眠,堡外数百里之地,却是铁骑滚滚,正应了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塞外温差很大,甚至再过段时间,就要打霜,而且紫外线很强。所以众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秋冬衣,裹着棉甲,骑着健马。
  这地界风力猛烈,雁飞过此,如今已是农耕文明,与草原牧民杂居之地。便是此城,尽见中国之兴废。
  两日后,拔营西进,众骑在山谷山道上穿行,不时可见野兽出没,出了山口,眼前一亮。疏林、柳丛、草地,还有河水蜿蜒,湖泊处处,一片片的桦树,枫树,很多树叶,已然慢慢呈现金黄,内中携着火红,金叶交辉,叠翠流金!感觉,就象看到油画。
  越来越多的屯堡,星星点点的装饰着,居民多种植小麦、大豆、甜菜等物,且这里草原广阔,水草丰美,还有众多畜场设立,皮毛、肉食等加工厂,也一个个设立。沿途过去,不时可见屯民正在干活,这些新屯堡,主要是采取私有制,类似一个个大农场,屯民们,就象雇工,每月获得口粮衣食,工钱盐茶等。
  不过,拥有自己的田地,是中国之民千百年的期盼。当然,也不全是私有,也有官府衙门,这里的衙门未必清廉……却绝对高效。毕竟,单人独户,可能有兴修水利,对抗灾害的能力吗?
  对游牧民,只要是干活认真者,可优先获得归化籍与汉籍,优先分得田地,各屯堡实行营田还是有效的,也有利于开荒种田,推广马耕等。这些屯堡,不但屯田,周边,还有属于他们的畜场,鸡鸭场,菜园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