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7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灭人欲,人人都应该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可惜朱熹连自己的人欲也灭不了,他自己娶了两个尼姑做老婆,还和儿媳妇偷情被人举报了,然后他自己还承认了。
  一个国家的读书人成天研究这些扒灰裹小脚的破事,你不落后谁落后,你不挨打谁挨打。
  中午,沈园里热闹了起来。
  连九十多岁的方老夫人都出来了,给工匠们预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工匠们赶忙和老夫人寒暄起来,说今曰建这墙门分文不取,要沾沾喜气,一家人热热闹闹的闹腾了起来,左邻右舍也赶来恭送贺礼。
  方老夫人被众星拱月一般围着,喜道:“方才说是打门,着实吓了老身一跳,不知祸从何来。”
  左邻右舍,匠人们忙恭维道:“老太太,这是大喜事,令孙高中榜眼,必要改换门庭的,不然如何显出府上的气派。”
  老太太欢天喜地道:“再雇一些吹鼓手来,好极,好极,这回定要吹久一些。”
  老太太一身吩咐吹鼓手又闹腾起来,这大明盛世再怎么浮华,有些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改不了的,比如尊老爱幼,比如孝道,比如家国天下的文化传承,这些文化里优秀的部分都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众人正纷纷向老夫人道喜,正闹哄哄,听得有人大叫道:“大老爷回来了,大老爷回来了。”
  大家伙一瞧,外头一辆豪华的四轮马车,在侍卫随扈下缓缓停了下来。一个气度威严沉稳的老者跳下了车,却正是赋闲在家的前首辅方从哲,方世鸿忙上前叉手施礼,将老父迎到正厅坐了。
  儿子,媳妇也都过来拜见,方从哲笑呵呵道:“世鸿有子如此,可喜可贺,我的好孙儿,十七岁便能改换门庭,这是我方氏先祖的德泽,过几日等门庭换好了,随我去祖堂祭祖报喜。”
  “是,父亲。“
  这又是中原文明优秀的传统,祖宗是永远摆在第一位的,真对祖宗有敬畏之心,哪里还会干出那些投敌叛国的丑事。一个人倘若连祖宗都不认了,那又和茹毛饮血的畜生有什么区别。
  这几曰,来恭喜的贺客如走马灯一般,一直到夜里戌时末还有人来拜访。
  方家第第三代子孙现在还只是一个公学生,就有人上门巴结攀矫情,竟还有人请媒人说亲的,方府对这些是一律拒绝。如今这情势大家伙看的明白,方府子弟又有真本事,考取了一个公学生的身份,将来的前程怕是不可限量。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这一个公学生起码可以保松江府方氏,百年的荣华富贵,这可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呀。在这样波澜壮阔的盛世里,大明帝国的上流社会,有识之士便开始琢磨着富贵传家了。谁说中国人没有贵族基因的,这不是扯蛋么,富贵传家,这也算是大明人的优良传统了。
  穷不是道理,富也不是原罪,人品低劣的暴发户才招人恨。
  没过几天,方府宅前的墙门赫然建成,四扇墙门,青砖砌成,一排排琉璃瓦作为装饰显得十分华美。下人们站在墙门外左看右看,乐不可支,觉得这样的门那才叫气派,作为应门的下人也神气。
  这曰一早去方士祠堂祭祖,方氏五服之内的成年男丁都来参加。方从哲主持祭祖大典,夸奖了争气的孙子,又要本族年轻子弟以他为楷模,好学上进,考进公学,搏一个大好的前程。开城十二年各专业的公学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可以说是十万人挑一个,后来大明帝国的高级官员,大多出自这些公学生群体,因为专业。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阳明
  开城十二年,八月。
  热闹过后方园里平静了下来,只等着半个月后公学开课,之后便是同学之间走亲访友的悠闲时光。盛世皇明的江南,大明人日子过的还是很悠闲的,悠闲中又透着一丝繁忙和劳碌。 中国人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子孙后代计如何如何,所谓富贵传家也便是如此了。
  盛夏时节,西湖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
  白堤之上刻着白居易的一首诗词,一旁还有个花岗石碑,印着瘦西湖三个金字,瘦西湖这三个字还是辽王马城亲笔所题。原本这里不过是一片野湖,有了当年辽王殿下的亲笔题字,自然也便火爆了起来。
  白天太热,方翰墨与两位同学夜游西湖,其乐也融融,三五个公学生着青衫,款式却和儒服有些区别。传统的儒服是圆领大袖,上下衣连为一体,如今的公学服,上下衣则是分开的,还把袖子截短了。
  其实儒服的改良没有任何政治目的,纯粹是因为传统的儒衫,实在太不方便了。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穿的长袖飘飘,上下衣又缝在一起,还真是应了一句话,手无缚鸡之力。
  每天穿着这玩意,别说捉鸡不太方便,跑起来也不方便,这些还倒罢了,关键这玩意上厕所也不方便呀。 改良后的儒服样式大致不变,不过是将袖子截短,缩紧,又将上下衣分开了,瞧着甚是端庄典雅,又透着年轻人勃发的英气。
  夜色凄迷,西湖畔人来人往,其中不乏大胆的娇美女子,与人同行,说说笑笑的倒也惹人瞩目。这年月社会风气开放了许多,男女同游已经不是什么禁忌了。随着朝廷主导的社会舆论,对程朱理学的深刻批判,从宋代开始束缚在大明女子身上的枷锁,渐渐便松动了。
  可不要小看这件事情,让闺中女子走出家门,对大明帝国的意义实在太重大了。大明人出生于深闺内院,生长于妇人之手,怎么和从小骑马射箭的女真人,蒙古人打,更别提从小学习狩猎,剑术,摆弄火枪的西洋人了。
  所以说,朱熹这一帮北宋无耻无人,到底干了些什么遗祸无穷的蠢事,真应该从坟里挖出来鞭尸。程朱理学最丧心病狂的大明朝,最流行的文化是兔儿爷,断背山,能说深闺内院的生长环境没影响嘛。故此朝廷拨乱反正,让深闺中的女子走出家门,这也渐渐成为时尚。
  要说大明朝的读书人里,有没有好的呢,也不能一棍子全打翻了。
  读书人里还是有好人的,譬如说王阳明,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就主张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玩意说起来拗口,其实道理很简单,他是在批判朱熹的言论,朱熹说什么呐,先知而后行,听听,这不就是鼓励大家伙放嘴炮么。
  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放嘴炮之前先考虑一下,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得到。你自己都做不了圣人,和儿媳妇偷情扒灰,偏偏满嘴放炮要求别人去做圣人,你这不是耍流氓嘛。
  当然王阳明没敢这么说,他说的还是很隐晦的,只不过要求大家伙满嘴大道理之前,先拷问一下自己的本心,换位思考一下,你放的这些嘴炮自己能做到嘛,自己做不到凭什么让别人去做。
  并且阳明先生的人品,还是很高洁的, 当年他的徒弟王心斋是盐丁灶户出身,社会地位与奴仆差不多,也是靠自己勤奋好学得到了王阳明的赏识,王阳明不拘一格不论出身,收王心斋为弟子,终成一代大儒,且建立了大名鼎鼎的泰山学派。
  而泰州学派由此具有浓烈的平民色彩,门下弟子三教九流都有,所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就是泰州学派的观点,还是很接地气的一门学说。
  故此大明帝国对儒教,进行了疾风暴雨一般的批判之后,在开城十二年这个时间点上,还是逐渐恢复了理智。大明朝的读书人开始认真思考了,儒教有哪些思想是先进的,可以继承的。
  于是乎,近水楼台先得月,阳明心学又被人提了出来。对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大明朝廷的态度是默许的。平心而论王阳明此人的学说,还是比较中肯厚道的,是大明朝有良心的读书人,对本心的自我拷问,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时期的大明朝廷,还是很开明,很务实的。
  是夜,月色如水,方翰墨和几个同学要拜访的,便是隐居在西湖之畔的一位心学宗师。
  西湖畔,居然草堂。
  说是草堂,其实也有五间青砖瓦房,方翰墨几个公学生报了姓名,叫人通传,不一会便有一个妙龄女郎走了出来。
  一个明眸皓齿的二八佳人,走了过来,说道:“兄长有礼,家父请几位过去。
  方翰墨眼前一亮,忙还了一礼,进得青砖瓦房便瞧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七八十岁了,须发如雪,精神矍锋,坐在一张醉鼻椅上,腰背挺直。这位老人家是谁呐,王阳明的再传子弟,王良,还是万历朝的进士。游学,这也是大明人的优良传统,真正学术上的交流,不过有美相陪却生色了不少。
  “末学后进,给王公见礼。”
  “快请坐,坐吧。”
  寒暄过后分宾主落座,一侧是七八十岁的心学宗师,垂垂老矣,一旁确实英气勃发的公学生。这一对比,这就是如今儒学和新学的真实写照,阳明心学或许可以复兴,然而儒学的没落却已成定局,不复当年的荣光了。气氛便有些尴尬,方翰墨一进来便有些悔意,这一趟实在不该来的。
  终究是老者厚着脸皮,轻咳道:“几位,可读过阳明先生的著作?”
  长者为尊,方翰墨还是老实回答:“读过阳明先生的格物要旨。”
  老者面色便有些欣喜,忙道:“那你且说说,可有心得。”
  方翰墨只略一思索,答道:“己、礼,非一非二,克己即是礼,不别求礼。”
  老者便欣然笑道:“方氏子果然好学敏悟,克己即是礼,说得好呀。”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谜题
  王良瞧着方翰墨的做派举止,越发欢喜,此时一个老妇人从厢房里出来,方翰墨等人赶紧起身躬立,口称老夫人。就见王夫人由女儿陪着来到厅上坐了,方翰墨等人上前见礼。
  王夫人赶紧将几人扶起,含笑道:“方公子年方十七,就入泮进学,真是让人欢喜,令尊养得好儿子。”
  吩咐女儿好生款待几位公子,留下来用晚餐,说罢便起身回内院,俏佳人一直在看着方翰墨,出厅时也是频频回首,王夫人只拉着女儿的手不放。不久,王良命厨下将羊宰了,烹羊剖鱼,各色鲜蔬,与几位公学生对坐饮酒,今曰兴致高,老先生酒喝得有些过量,待到戌时初几个公学生告辞时,王良已是醉态可掬不能相送了。
  方翰墨几人出了草堂,看看天色还不算太晚,便打算寻一艘画舫夜游西湖。
  “方兄!”
  王氏佳人的声音从墙门内传出,几人回头,就见一道长长的人影先映了出来,影子在前,佳人在后。二八佳人并未改扮男子,只是原来的闺中装束,身后跟着一个小婢,往墙边左侧走了几步。
  佳人在昏暗里,说道:“方兄,我和你说几句话。”
  方翰墨忙应了一声了一声,走过去作个揖,等着佳人说话。佳人好半晌不作声,这时是戌时初刻,远未到缺月升上天空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透,星辰也就黯淡难辨,墙门里的昏黄灯光映照出来,渐远渐淡,好似流水渗进了地表。佳人不作声,方翰墨也不急着问她有何事,只在昏暗中陪她那样默默地站着。
  他的同学互相使了个颜色,走远一些,低声道:“这王小姐怎么了,找方兄有事却又不说话。”
  另一人则微笑道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一出,几个公学生暗自得意,不料今日闲游西湖竟有这样的收获,瞧着方兄与王小姐眉来眼去的,竟是有些难舍难分。
  那边王小姐终于开口了:“恭喜方兄高中。”
  方翰墨瞧着夜色下她柔和模糊的面容,说道:“这公学也不难考,譬如这商学一科,只需精通算术,朝廷条令,账目的进出采纳……等等便可。“
  王小姐眼睛便亮了起来,欣喜说道:“小妹近日研读西学典籍,有一事不明,还请兄长解惑。”
  方翰墨 一呆,白净的面皮便有些发烫,原来佳人追着他并非是为了儿女私情,竟然是请教西学的学问,这便有些尴尬了。却未曾料到一个心学宗师家中,竟养出了一个喜爱西学的女儿,这也真是太奇葩了。
  清了清嗓子,方公子只好沉稳道:“小姐请说。“
  王小姐聪颖灵动的大眼睛眨了几下,快言快语的说道:“纵观我中原天朝,古往今来的许多战争,朝代更迭都是由人口过多,产出不足所引起的,最终以人口大量减少而结束。”
  “此题,小妹日日苦思,却不得其解,人口过多产出便必然不足,产出不足必然引发战乱,战乱过后人口减少…….这莫非是一个无解的轮回?”
  “啊?”
  方翰墨听的一呆,他还是头一回听到如此新奇的论调,细琢磨还是挺有道理的,几千年来除了外族入侵的时期,历朝历代可不都是如此么。一个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