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方翰墨听的一呆,他还是头一回听到如此新奇的论调,细琢磨还是挺有道理的,几千年来除了外族入侵的时期,历朝历代可不都是如此么。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朝代更迭,伴随着人口锐减的灾难性战争。
  方翰墨想了想,便正色道:“此题,可解,抑制土地兼并便可。”
  王小姐乖乖的答应了,却又辩驳道:“可为什么欧洲几千年来,没有或者说很少有这样的轮回发生?”
  这一问可是把方翰墨问住了,不远处几个公学生同样目瞪口呆,是么,欧洲很少有因为土地危机引发的战争么。一时间西湖畔,草堂外鸦雀无声,几个公学生瞠目结舌的对看了几眼,竟然被一个小女子难住了。
  “这…….”
  方翰墨嫩脸上火烧火烧的,他和这几位同学对欧洲历史大多是一知半解,这问题哪里答的上来。
  “是么?”
  方翰墨面红耳赤了一阵,终究还是老实诚恳的赞道:“小姐大才,为兄的实在答不上来。”
  王小姐不免便有些失望,柔柔的答应了一声:“哦。”
  瞧着佳人失望的盈盈转身,走回青砖瓦房的宅院,方翰墨心中羞愧之极,哪里还有什么夜游西湖的雅兴。几个公学生也没了兴致,互相打了个招呼便匆匆忙忙的各自返家,骄纵之心尽去。
  方翰墨匆匆返家,便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疯狂的翻找起来,方园的书房藏书众多,西方历史典籍自然是不缺的。他一目十行翻了一夜书,竟又目瞪口呆了,王小姐说的可真是太对了,西方历史上因为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战争还真是很少。为啥呢,方公子傻眼了,呆滞了一阵便心中凛然,再也不敢小看天下才子了。
  没几日,南京公学开课了。
  方翰墨带着这个谜题去公学报道,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终于忍不住将这问题提了出来。然而南京公学上上下下,三百多个经济科的公学生,竟无一人能答得出来,堂堂大明帝国的最高学府,竟被一个小女子活活给难住了。这件事情很快便传开了,王氏女难住公学生的话题,很快变得热门了起来。
  开城十二年,南京。
  紫禁城,傍晚时分,崇祯帝斜卧在榻上翻看着报纸,一边品着南洋进贡的香茗,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味。打从大明帝国境内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崇祯爷的生活便再也不枯燥了。
  “王氏女难住公学生,嘿,有意思。”
  崇祯帝翻看着报纸上的时事要闻,瞧见此篇,也忍不住呆滞了,这个难题深深的迷住了他。可怜见他这个皇帝,当年可不就是被土地危机,这个看似无解的轮回难题,硬生生给逼的险些亡国了么。
  这个问题他也答不上来,崇祯帝想了三天也没想明白,也睡不好,只好去请教王弟马城。马城一听说这个所谓的轮回难题,表情也十分古怪,还忍不住抓了抓头发,这个难题当然没人答得上来,这是一个经济学上著名的理论,大名鼎鼎的马尔萨斯陷阱谜题。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人口
  这事马城多少有些了解,话说从前有个人叫马尔萨斯,他年龄很大了还没有结婚,于是就成天瞎琢磨,还写了一本书叫《人口论》。在书中他 表示,人们食物的供给是有增长的,但是却增长的非常的缓慢。但是人类的人口确实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这样就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所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口必须要减少,人类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这个精神分裂的老光棍认为,人类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细琢磨这个老光棍的理论,好像掺杂了那么点个人情感呀。
  这事其实很简单,乍看这个理论很有道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上是成立的,譬如说中国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社会。千百年来中国都是小农经济,一个农民,一块土地,就可以养育出一家人,数十口,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出现大的革新,又封闭锁国的前提下,必然出现这种死循环。
  然而这个理论其实狗屁不通,造成这种死循环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小农经济,而不是人口增长。在马城看来理解的就更深刻了,当小农经济被打破了,中国人敞开国门拥抱世界了,在农业技术突飞猛进的后世,穿衣吃饭早已经不是问题了。
  所以说这个老光棍完全是杞人忧天,在他狭隘的观念里,压根没考虑到农业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又或者说西方人是怎么绕开这个人口陷阱的呐,殖民,掠夺呗,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么。
  这个老光棍的一通胡说八道,还真有人信过,各位看官请不要胡琢磨,我说的是历史上的法国。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由于解除了宗教对生育的束缚,让法国的人口进一步增长,这些直接助推了拿破仑依靠法国为数众多的人口,称霸欧洲。大概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拿破仑对人口生育极为重视。
  斯塔埃尔夫人曾问拿破仑他心目中女神是什么样子,拿破仑回答道,要特别能生孩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拿破仑对生育的重视,多生孩子,对国家来讲意味着人力资源的丰富,这是国家伟大和繁荣的象征,对个人来讲,则是事业得以继承的关
  拿破仑时代,平均每对法国已婚夫妇生育五个孩子,这样的生育率在法国历史上是最高的。拿破仑统治法国期间还有一个规定,如果一个妇女生第七个孩子,政府将直接从国库里向其提供补助金。
  这就是拿破仑能够横扫欧洲,成就不世功勋的秘诀,充足的人口让他可以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士兵,打谁都是吊打。也难怪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和数学家孔德要感慨一句,人口就是命运。
  后来,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认为可以用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等预防措施调控,否则人口增长会受到饥荒、疾病、战争等因素的积极抑制。马尔萨斯提的这番观点是针对英国当时人口快速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城市治安、就业压力增加等问题提出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出版后,在英国并没有激起多少反响。直到《人口论》被译成法文进入法国后,引起法国朝野巨大的震动,为了避免马尔萨斯书中所描绘的战争和饥荒等可怕后果,法国政府开始积极践行马尔萨斯的观点,控制人口。与此同时,法国遭遇了霍乱、天花、猩红、伤寒症等疾病的袭击,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法国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然后呐,拿破仑时代吊打四方的法国,完蛋了,被人口赶超上来的德国,一度打的找不到北了。
  马城一席话侃侃而谈,崇祯帝听的似懂非懂,时而振腕叹息,时而目瞪口呆。他头一回人口论陷阱,小农经济的原罪,这样新鲜的论调让他大开眼界了,甚至有些失魂落魄了。
  马城说的兴起,索性将总理通商衙门的官员找来,印证一番。总理通商衙门的官员,又搬来两大车的人口黄册,加以作证,根据南方总理通商衙门的统计,大明南方各省如今的人口出生,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情况呐,平均一对夫妇生育三到四个子女。在环境恶劣一些的北方,这个比例大概是两到三个。
  马城觉得这样低下的人口出生率,远远不够,大明帝国已经富有四海,小农经济早就变成殖民主义了,这个所谓的人口陷阱论也就是笑话了。咱大明,起码也得向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看齐,一对夫妻最少要生五个孩子,还差不多。
  于是乎,马城挥毫泼墨写了一个条陈,叫属官抄写了三份,一份呈给总理大臣孙传庭,一份送去通政司,一份送去南京公学,给那些公学生授业解惑。这份条陈一出,关于轮回死结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马城将这个千古难题,其根源归结到落后的小农经济,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上,还是一针见血的。很快,大明帝国推出了具备重大历史意义的人口刺激计划,对多生多育的大明家庭重金奖励。关于这份刺激人口增长的国策,从指导理论,到社会认同,到重金奖励都齐活了呀。
  此事,还间接成就了一个才女,最先提出人口悖论的王氏女,王樱。作为最先提出人口悖论的王樱,也算是扬名了,马城为了褒奖她,还亲自将她请到家中褒奖了一番,还聘请她作为王府学校的女教授,专门负责教授王府贵女。
  为了褒奖这个王樱,辽王马城甚至专门成立了一间女校,历史上第一所专门的女子学校。自然这都是借势而为,顺水推舟,醉翁之意不在酒,褒奖王樱不过是个借口,成立一所女子学校才是马城的本意。
  于是乎,王樱摇身一变有了个新身份,王府学校的女官。女官,这个话题实在太敏感了,大明帝国的风气还远远没有开明到,让一个女子做大官的程度,将来一两百年内也不太可能,然而女子是可以做教授,是可以上学校,学知识的。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云间别院
  开城十二年,八月。
  辽王马城在江南的别院,建在松江府,松江府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华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破荆州,擒关羽,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华亭一词始见于史籍,今又称云间。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马城隐居的云间别院,便建在此处,被林立的豪宅包围着。大名鼎鼎的王府学校,就建在一旁,本属嘉定县管辖。然而随着松江府的日渐繁华,成为南北海商来往的交通要道,在开城十二年初松江成为府治,且受南京总理通商衙门直接管辖。
  王府私学占地面积不大,学生也不多,满打满算也不过三百来人,然而这所私学的名气却越来越大。这倒也是,这三百多学生都是些什么人,权贵之家的子弟,大明帝国最上层圈子的子侄,儿女,还未必能挤的进来。倘若有人能进辽王府私学,走出去之后,那自然便高人一等,便如同有了金字招牌。
  私人学校,和私塾可不一样,私塾里只教四书五经,做道德文章。辽王府私学的课程分门别类,可就多了,一个学生打从进了这里,总计需要学习多少门课程呐,平均每一年多大二十几门课程,种类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一个七八岁童子刚一入学,竟然要修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游泳、剑术,茶艺、陶艺,古曲等十余种科目。
  既然入了学,就不能像在家中那样随意涂涂写写了,而是得学习书法,同时也得学会星期、月份、阿拉伯数字、常见的色彩、自己的名字地址以及学校名字地址的书写。除此之外,连演讲,背诵诗歌,讲真实和构想的故事,也在课程之内,要求学生在众人面前大声朗读,并且参与讨论。
  这所私学,便是马城隐退之后,花费的心血之所在,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大明社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杂学大兴,可是杂学没落了上千年了,早已不成体系。杂学的种类也太多了,并且大多是混迹于街头巷尾,流行于贩夫走卒之间,说实话是有些上不了台面的。
  话说从西汉末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种情况便早晚会形成。 到了宋代,丧心病狂的程朱理学大兴之后,杂学百家就再也难以登上历史舞台了,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没落了如此之久的杂学百家,想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任重而道远。
  马城所作所为,潜心办学,是要将杂学百家重新体系化,理论化,并且精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比如艺术,数学,天文,地理方面的人才,让这些人可以扬眉吐气,摆脱儒教的长期打压。杂学复兴,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
  于是乎,便有了这所辽王府私学,对外统称为云间别院。
  八月间,松江府。
  清晨时分,一辆军兵护卫的马车进了云间别院,一个轻纱遮面的二八佳人,手脚麻利的跳下了车,又和军兵一道从车上,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者搀了下来,瞧着应是一对父女。这对父女也不是别人,便是心学宗师王良和他的女儿王樱。
  王大师可以说是父凭女贵,随着才女王樱的大名不胫而走,王良也跟着沾了光,他信仰了一辈子的阳明心学,也很快复兴了。可以说是运气来了挡不住,王良一辈子穷困潦倒,早些年心学更是被理学大肆打压,何曾想到会有这样扬眉吐气的一天。
  心学这一复兴,响应者云集,在报纸上发表心学评论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连马城也觉得匪夷所思,原来信奉心学的人这么多,看的出来,早些年这些阳明心学的徒子徒孙,可是憋屈坏了呀。这一来舆论汹汹,竟有江河泛滥不可阻挡之势,大家伙这是憋了多久的情绪,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