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6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有一位黑龙江府观风使,面见了马灿,便睁大了眼睛瞧着这位小辽王,如何处置。
  观风使,这也是辽东新政,摄政王马城当年亲自定下的规制。
  观风使没有品级,不算官员,由民间各行各业,德高望重的乡贤,行会首脑担任,对官府有监察之权。知府衙门,三法司,观风使这套制度,在辽东实行多年,早已经有效的运转了起来。
  这便是大明皇朝中兴之后,步入近代文明的,一套独特的社会制度,行之有效。
  众目睽睽之下,就连伽利略,托里拆利师徒也走出宾馆,好奇的看着这位大明元帅,会如何处置他醉酒闹事的下属。
  楼内,马灿脸色黑成了锅底,走过去,一脚将那队官踢翻在地。
  马灿眼睛一瞪,怒气冲冲的骂道:“殴伤百姓,扰乱街市,李金平,你该当何罪?”
  那李姓队官酒醒了,俯首认罪,一个头磕在地上,懊悔的跪在上官面前。
  不过,上官的问话,他不能不回答,只得硬着头皮答道:“回大帅的话,军官无故殴打百姓者,重则力斩,轻则棒打,扰乱街市,当鞭笞。”
  马灿瞧着他,心中不忍,却仍是勃然怒道:“你既然知罪,拉下去,砍了!”
  左右亲兵都吓了一跳,慌忙劝阻:“大帅息怒,虽然他有些错处,到底没有致人死伤,
  念在他跟随大帅多年,求大帅网开一面,饶了他一命罢!”
  一片哗然,喧闹中,拍马赶来的黑龙江知府也吓了一大跳,刚忙劝阻。
  “万万不可,还请马帅三思,念在这位李队官忠勇可嘉,勇武过人的份儿上,从轻发落。”
  马灿却怒气难平,咆哮道:“从轻发落,这等胆大妄为的东西,怎么从轻发落,忠勇可嘉,我辽东十余万将士,谁不忠勇可嘉,这等腌臜货色,烂泥扶不上墙,给老子拉出去,砍了!”
  他这里大发雷霆,那犯事的部下也羞愧难当,俯首道:“标下知罪。”
  这时候,那告状的苦主,围观的驿站官员,仆妇们,倒有些心中不忍了。
  苦主先替李队官,求情起来:“过了,过了,小人不告了。”
  “撤了,小人不告了,小人撤案。”
  周围,求情声此起彼伏,满场数百人,不多时,替李队官求情的倒有了八成以上。
  马灿怒气这才消了些,低喝道:“此事,不必劳烦三法司诸位大人,死罪可免,你也活罪难逃,带下去,军棍四十。”
  “取了他领章,帽盔,李金平,你去辎重营当个马夫吧!”
  那队官捡回一条性命,汗流浃背,砰砰又磕了两个头,才低着头羞愧的走了。
  处理过此事,在百姓钦服、敬畏的目光中,马灿朝着三法司官员拱了拱手,黑着脸回客房去了,那扇房门重重关上了。官员,衙役,苦主百姓鱼贯而出,散了,不敢再来骚扰这位马帅。
  此时一员将领,五短身材,穿一身笔挺的大红将官军服,领着几个校官同袍走了进来,见此情状,都有些惊奇。
  “六爷,咱老张来了。”
  五短身材的将官长笑了一声,房门打开,马灿惊喜的迎了出来,他和张水子久别重逢,心中欢喜,些许不快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北海郡王
  马灿与张水子等人久别重逢,不胜欢喜,冲淡了些许不快。
  马灿与一干旧部在道左相逢,又正值休沐,众人都有几天假,便坐下来把酒言欢,几条粗犷的汉子,如今都是彬彬有礼的一方大员,谈吐不凡。可几杯黄酒下肚,脸涨红了便一个个本性毕露,敞开军服,吆五喝六了起来。
  “那道员的婆娘,那模样真个标致,三番五次,许是看上老子英武不凡,想同我动些手脚。那几日她常来我府上走动,拿起个果子,吃了一半,剩下一半仍在堂上。”
  “那一半,你吃了么?”
  “没吃,那半只果子,叫猫上了桌,叼走了。”
  “哈哈,哈哈哈哈!”
  迎宾楼响起轰然笑声,马灿也不免哈哈大笑,和这些旧部们胡吃海喝,尽说些粗鄙不堪的绣榻野史,每每叫人大笑着喷饭。依稀似乎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打天水数千里奔袭成都的戎马生涯。
  他这一干旧部,凭军功各有升迁,前程大好,平日在人前气派不凡,人后,终究还是那些个杀人如麻的粗人。张水子,积功升迁至黑龙江府守备,少将官,他这个位子极为重要,麾下有精锐标营步骑两万,都是装备精良的新军。
  他这个黑龙江守备,战情紧急时,南边辽东行政中枢,北边远东之地,都在他的驰援范围内。说是标营,其实和地方巡抚,道台分属不同系统,黑龙江标营直属于五军大都督衙门,这便是摄政王马城提倡的,军政分离。
  军政分离,经济独立,开城三年的大明帝国,真正解决了地方豪强,军阀割据的隐患,从此长治久安了。
  谈笑间,马灿笑的直喘气,笑骂了起来:“尽编瞎话,逗闷子,你这一脸的胡子拉碴,哪里英武不凡了。”
  那部下急了,面红耳赤道:“六爷不信么,我身上,还带着那妇人赠的定情信物。”
  “哈哈哈哈!”
  “拿出来,好样的,你拿出来!”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将上房里的伽利略师徒都惊动了,上房里响起几声咳嗽。
  此时众人已醉态可鞠,人人喝的东倒西歪,尽兴了,各人的亲兵将人都架走了,厅中便只剩下马灿与张水子二人,命人撤了酒席,换上一壶香茗,借着几分酒意,秉烛夜谈,尽说些戎马生涯的陈年往事。
  马灿放下茶碗,唏嘘道:“水子,你如今有几个儿女?”
  张水子伸出四根手指头,笑着说道:“四个,三儿一女。”
  马灿便有些艳羡,叹道:“你是个有福的,如今儿女双全了。”
  张水子便凑了过来,戏谑道:“怎的县主夫人,不肯配合么,这便是六爷你的不对了,功夫练的不到家。”
  马灿恼羞成怒,一巴掌拍了过去,笑骂起来:“滚你的,老子功夫好的很。”
  两人正秉烛夜谈时,外头驿丞,亲兵来通传,说几位黑龙江府豪绅求见,其中一位还是马灿的亲戚。
  “亲戚?”
  马灿可不记得有这个么亲戚,便有些不悦,哼道:“夜了,不见。”
  张水子只是笑而不语,这么晚了,三更半夜跑来迎宾楼的亲戚,能有什么好事,多半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没想到刚打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到天亮时迎宾楼外面,已经挤的水泄不通,本地商人,豪绅,亲戚蜂拥而来,车水马龙,把马灿给堵在楼里,动弹不得。
  马灿心中十分不悦,正有些脸黑,此时,任谁都知道圣旨下了,这位辽王府出身的六爷,要一飞冲天了。
  楼内,瞧着外头人山人海的盛况,张水子含笑道:“贺喜六爷,贺喜六爷。”
  马灿尚未说话,外头街上已然锣鼓喧天,磨磨蹭蹭的几个月,羞羞答答的圣旨终于到了,开原马氏第六子马灿,灭国之功,敕封为北海郡王,开府设衙,仪同三司,治所就设在黑龙江府。
  这位新鲜出炉的北海郡王,还同时荣升五军都督府,副大都督。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职位,相当于天下兵马副统帅,这个北海王管辖的范围,南起黑龙江府,向北一直延伸到到北极,连同中亚各部明军都得听从调遣,算上各族仆从军,麾下兵马何止百万,管辖土地何止万里,怨不得这圣旨姗姗来迟。
  自然,这从纯粹是个军职,不掌钱粮,不干涉民政,只管连兵打仗的事。这个北海王治所的建立,让关外北方各部明军,士气为之大振,军纪为之肃然,各地混乱的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这回,马灿被堵在黑龙江府,更是寸步难行了,关外各地官商士绅蜂拥而来,贺礼堆满了迎宾楼内外,每天都是人声鼎沸。有动作快的,已经在筹款,为这位三十岁不到的北海之王,修建王府了。
  各路商贾,官绅云集黑龙江府,不到半月便筹集了一笔巨款。
  这座新建的北海王府,按照规制,规模比抚顺辽王府,略小一些,然而气派,奢华却远胜辽王府。摄政王马城有没有私心,自然是有的,但凡是人总会有私心,他的私心发作了,便造就了一个威名赫赫的北海郡王。
  此后历任北海郡王坐镇北僵,统帅二十万大明常备军,始终保持着纯粹军人的本色,殊为难得。
  开城三年,二月。
  马灿也是个闲不住的人,才刚敕封了一个郡王,不等王府建成便走马上任,召集张水子等一干旧部,纷纷提拔升迁,并且开始整肃治下兵马。马灿又模仿当年兄长马城在开原的做法,在兴安岭设立新军大营,将北方各部常规明军,轮番拉进大营整训。自此,常备军轮训成为定制。
  北海郡王马灿其人,是个很纯粹的军人,其麾下将官莫不是如此。
  于是上行下效,他麾下将领大多醉心于兵事,于民政,经济,经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从不干涉。三月,开原嫡系的李争鸣,携妻儿老小,缓缓行至黑龙江府,成了北海郡王府治下总参谋官。北海郡王府治下的大明常备军,很快又恢复了当年人人济济的局面。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
  摄政王马城,也怕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在地方上安逸的太久,都荒废了,一个个都塞进北海王府治下。二十万北军人才济济,将星云集,加之中亚,欧洲小规模的冲突不断,故此百年间大明北境之军,战斗力保持的十分惊人。
  中欧前线,维也纳城下。
  打打停停了小半年,在吴三桂的威逼利诱恐吓之下,加之南线亚平宁明军,屡次犯境,中欧人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东欧,大片肥沃的土地荒芜了,征战日久,欧洲开始出现了饥荒。
  饥荒首先在神圣罗马帝国所在的普鲁士,亚平宁北方发生,并迅速开始向欧洲腹地蔓延。这两个地区,原本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核心区域,战时征召了大量平民,马匹,牲口。因此一旦战事久拖不决,出现大范围饥荒,几乎是必然的。
  更糟糕的是,随着伤亡的增加,维也纳城内的军营里,开始出现了传染病。于是乎,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诸多小国,撑不住了,不再理会枢机主教和西班牙军团长们的叫嚣,暗中和明军接触,求和,希望今早结束这场战争。
  任谁都知道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战败了,放不下的,只是红衣主教们的面子,贵族骑士们的所谓尊严。然而面子,尊严,在饥荒和瘟疫面前,不值一提,于是开战前隐隐恢复些许荣光的神圣罗马帝国,再次变的四分五裂。
  首当其中的奥地利人,早已被十几万联军人吃马嚼,弄的不堪重负。
  开城三年,三月。
  不堪重负的奥地利人,作为维也纳的主人,深夜发动了兵变,解除了精锐西班牙军团的武装,并且将红衣主教们圈禁了起来。这一夜的维也纳城内,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忠于教宗的骑士团,和以平民为主的奥地利军队,大打出手。
  一夜血战,天亮时,熟悉地形而又人多势众的奥地利军队,很快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城外明军在吴三桂约束下,并未趁乱攻入维也纳,而是以隔岸观火的姿态,静静的等待着中欧人的内讧,分出胜负。
  翌日,下午。
  控制了维也纳全城的奥地利人,打出白旗投降了,并且全盘接受了明军苛刻的和谈条款,其中包括了明军在维也纳驻军,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解散军队这样苛刻的条件,都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奥地利人实在撑不住了,十几万联军云集维也纳,人吃马嚼,每天消耗的物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打下去,奥地利公国可就要尸横遍野了。随着奥地利国王在和约上签字,画押,十余万中欧联军作鸟兽散。于是,早已和明军达成秘约的法军,率先西撤,在明军的纵容下,一路撤回法国本土了。
  和约达成,奥地利人按照和约条款,将大批骑士,红衣主教们交了出来。人数多达两万的骑士团,贵族,红衣主教们排着长长的队列,走进了城外的战俘营,第二次北方战役,以维也纳条约的签订,做为了终结。
  维也纳条约的签订,意义重大,因为它彻底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中欧的统治。从此,中欧陷入四分五裂,冲突不断的军阀混战,长达百年的军阀,教派混战,很快蔓延到西欧,北欧,很快将整个欧洲,都卷进了百年战乱。
  长达百年的战乱,欧洲的发展几乎停滞了,战乱导致了大量学者逃亡,文艺复兴结下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
  条约签订后,三天。
  吴三桂此时春风得意,他瞧着俘虏营里,一个个面色死灰,绝望的贵族,骑士,红衣主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