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4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突厥人,北边面临俄国人的急速扩张,南边的生死大敌,准葛尔人偏偏又崛起了。准葛尔人的崛起,又是因为瓦剌人在白城之战中一败涂地,残部抵挡不住明军赫赫兵威,集体西迁至青海一带,臣服于强盛的准葛尔汗国,于是得到了大量人丁牲口补充的准葛尔汗国便崛起了。
  中北亚,各种势力盘根错节,这便是大明中兴带来的连锁反应。
  白城大战瓦剌人惨败,西迁投靠了准葛尓人,准葛尔汗国由此崛起,强盛起来,将北边的突厥人打的大败,此时明军全歼远东俄军,大举西进,大明和突厥人的联盟便势成必然,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因为明军与突厥人都有共同的敌人,俄国人,准葛尔人,瓦剌人。
  于是随着明军的西进,中北亚大战越打规模越大,最终将所有的中北亚势力全都卷了进来,这也是必然之事。
  到了崇祯十年六月间,战局渐渐清晰明朗了。
  明军与突厥人组成军事联盟,向北,明军正在席卷俄国人在西伯利亚的城市,要塞,向南,一万八千明军与八万哈萨克骑兵组成的联军,南下迎战准葛尔人,瓦剌人的蒙古联军,与此同时大明的西北,一支五万人的偏师正在西进青海,夹攻蒙古联军。
  再往南,李自成部已经攻占了拉萨,有意无意威胁着蒙古联军的后路。到了崇祯十年,这场大战,终于打成了席卷整个亚洲的大战,明军,突厥人,蒙古人,俄军搅在一起混战厮杀,大小汗国很快分边站队,无一幸免全都卷进大战,最后终于发展到,各东欧强国也卷进这场大战。再后来,瑞典王国,欧洲联军也加入了战争,最后发展成了世界大战。
  这一切的一切,根源便在于大明的中兴,引发了一系列不可控制的连锁反应。强大的势力拉帮结伙,大打出手,小点的中亚汗国,没落的欧洲骑士团国家纷纷被吞并,亡国。最终这场席卷全球的大战,决定了未来三百年的世界格局,直到爆发了另一场世界大战。
  大湖之畔,突厥人生起篝火,杀羊宰牛款待明军将士。
  不苟言笑的袁崇焕,面无表情摆出辽军大佬的架势,官威十足。英气摄人的吴三桂却带着一个通译,在一个个突厥人酋长,首领中间打躬作揖,笑意盈盈,与突厥人首领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所到之处,突厥人纷纷行礼,寒暄,总之是一团和气。
  可怜这些突厥人竟不知,这位吴大帅最是两面三刀的一只笑面虎。
  让吴三桂领着关宁军南下作战,与突厥人打交道,真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吴三桂这个人狡诈多智,两面三刀,在崇祯皇帝面前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节烈大将,在关宁军将士心目中,是一位勇冠三军的青年统帅,在满清贝勒们眼中,他便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此人,便是明末枭雄中的一条变色龙,最是狡诈阴险还善于伪装。
  一团和气,热热闹闹过后,入夜,一万两千明军便在大湖之畔,水草丰茂处饮马,扎营。三万突厥骑兵自然有所防备,一部留下来监视明军,大部横在草原上,挡住明军往都城突厥斯坦的路线。盟约新立,两军还在建立互信的阶段,明军又何尝不是和衣而卧,哪敢真的呼呼大睡。
  湖畔,明军大营。
  不苟言笑的袁崇焕,与吴三桂,祖大弼等将领沿湖巡视,夜间巡营,一众明军将领对这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之地,赞不绝口。这地方的水草,比贝加尔湖畔还要丰美呀。
  夜间,鸦雀无声的明军大营。
  袁崇焕官威十足又很儒雅,望着面前的大湖,竟慷慨道:“诸位可知此地,便是丝绸古道么。”
  祖大弼大字不识一个,他是真的不知道,吴三桂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自然不肯驳上官的面子。
  凉爽,风景秀丽的湖边,吴三桂便恭敬道;“这倒是不知,请袁督解惑。”
  袁崇焕谈兴正浓,便斯文道:“此地,确是丝绸古道无疑,这突厥人又分大玉兹,小玉兹,中玉兹,便是咱们史书中记载的大账,中账,小帐,咱们驻扎的这处大湖,便是突厥人的大帐所在。”


第九百零九章 代理人
  吴三桂笑道:“袁督胸中自然锦绣万千,末将不如。”
  袁崇焕心情大好,却正色道:“不要唤什么袁督了,袁某,如今不过是大都督府一高参尔。”
  吴三桂只是从容一笑,仍与袁大人旧部自居,夜游西域。
  突厥斯坦城,深夜。
  突厥人各部苏丹也陷入争吵,将明军迎入突厥是好是坏,明人只派了一万两千骑来,能起多大作用呢。并且明人的要价太高了,要求突厥各部每月出两万头羊,五千头牛,还要提供一万两千人的军饷,这对处境不妙的哈萨克人来说,负担太重。
  上首,叶思木汗是主张和明国结盟的。
  哈萨克汗国,刚刚结束了与南方布哈拉汗国的战争,损兵折将正是虚弱期,却又被准葛尔人,瓦剌人大举入侵,便有些招架不住了。叶思木汗也算雄才大略,果断与南方的布哈拉汗国停战,寻求支持,布哈拉汗国雄踞中亚,人口众多,兵力数十万众,并且同为伊斯兰汗国,同宗同源。
  哈萨克汗国相当于北突厥,布哈拉汗国相当于南突厥。
  叶思木汗原本是要向同宗同源的布哈拉汗国求援,请求援兵共同抗击蒙古人,然而布哈拉人的要价太高,要求将有争议的草原南部,河中地区通通交出去,叶思木汗自然接受不了。
  此时,明军又和俄军在西伯利亚大战,明军大胜,俄军惨败。
  叶思木汗是心知肚明的,哈萨克人的选择不多,站队的时候到了,哈萨克汗国要选一边站了,逞英雄的下场就是被蒙古人,和明人两面夹攻,十多万兵力挡的住蒙古人和明国人的两面夹攻么,自然是挡不住的,于是摆在哈萨克人面前只有两条路。
  哈萨克汗国是夹在蒙古人和明人之间,两头受罪。
  要么臣服蒙古人,与蒙古人联盟对抗明军,要么倒向明军,引明军南下攻打蒙古人,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一群苏丹商议过后,天平很快倒向了明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明人的信誉当然比蒙古人好呀,要选边站,当然是选择做大明帝国的附庸啦。
  嗡嗡的议论声中,叶思木汗咬了咬牙,不就是牲口和金银么,给!
  站队要趁早,不顾自身国力盲目耍个性的都死绝了,叶思木汗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各位苏丹,大明帝国那是仁义之国呀,明军要钱要牲口是狠了点,可也总比贪婪的蒙古人强吧。最最重要的是,明军难道能永远驻扎在中亚不走么,这是不可能的嘛。
  这位汗王在心中将算盘打的乱响,明国人,天朝人,从来都对中亚的草原没兴趣。
  用明国人的话说,蛮夷之地,取之无用。
  叶思木汗做出了精确的判断,天朝人嘛历史上又不是没强大过,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彬彬有礼的,引明军南下歼灭蒙古人,明军讨要些好处便会走的,到那时候,给些银子牲口打发走了明军,那些蒙古人的地盘不都是咱们的么。
  退一万步讲,就算明国人突然改了性子,想留在草原上不走了,明国人又不懂放牧,不过是一群只懂种地的农民,难道突厥人会害怕这样一群农民么,古往今来也没怕过呀。
  “拿锄头的明国人。”
  叶思木汗掐着胡子,一切尽在掌握,做出一个高深莫测的样子。
  “呵呵。”
  “哈哈。”
  下首,一群苏丹畅快的笑了起来,怦然心动,再也没人反对与大明结盟了。叶思木汗举起酒杯,下首,各位苏丹纷纷笑着举杯共饮,明国人,天朝人信誉好呀,偌大的草原,大江大河大湖说不要,那是绝对不会要的,蛮夷之地嘛,取之何用。
  一位位苏丹喝的面红耳赤,开怀大笑,咱汗国崛起有望了。
  深夜,明军大营。
  袁崇焕对旧部们耳提面命,威严道:“诸位,晓得如何做了。”
  吴三桂心领神会道:“末将明白。”
  袁崇焕一挥手,暗处,转出来几位皂衣军官,竟是军情司从海参崴要塞调来的好手,暗线。一场近代历史上最大的颠覆行动,就此展开,主角是大明军情司远东分部的情报官们。
  “在下马伏波,皮货商人,富胜商行大掌柜。”
  “小人李南华,瀚海城军械司主事。”
  一个个情报官纷纷打拱作揖,给吴大帅见礼,吴三桂看着这些商人打扮,或是军需官装束,心中暗叫厉害,这军情司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这几位,人人都是伪装潜伏的好手,应是很快便能打入突厥人的上流圈子,成为各位苏丹的座上宾。
  打入突厥人的上流圈子,又如何做,无非是行分化,拉拢之策。
  吴三桂正沉吟时,暗处又走出一位潇洒公子,年不过三十许人,做行商打扮却风度翩翩,难以掩饰那种锋锐之气。那中年公子朝着袁崇焕,吴三桂两人拱了拱手,竟含笑不语。
  袁崇焕竟还了一礼,和气道:“这位燕先生,纵横家之后。”
  吴三桂大大的吃了一惊,纵横家后人,那还了得,难怪袁督对他竟如此和气,转念再一想倒也释然了,如今儒教一统之势不复存在,杂学兴起,冒出一个纵横家后人也没什么奇怪的。
  十余日后,一支明国商队出现在哈萨克草原上,庞大的商队在哈萨克汗国引发了轰动,为哈萨克牧民带来了茶砖,瓷器,香料,大明商人的步子越迈越大,从南洋一脚迈到了哈萨克草原。大明商人未必懂得经济掠夺,商品倾销这些理念,却本能的靠逐利的天性,大发横财。
  三天后,哈萨克汗国南部。
  巴巴苏丹领着他的两千护兵,在他的汗账外翘首以待,等到苏丹大人都有些不耐烦时,一支明军骑兵护送着一支商队,出现在北边的地平线上,土城外,高大的城门处顿时群情积愤,两千突厥骑兵蜂拥而出,去北边迎接远道而来的明国贵客。
  巴巴苏丹,便是大明军情司,袁崇焕,吴三桂试图拉拢的第一个突厥人的苏丹。这个苏丹很不老实,标准的野心家,这位苏丹本来是布哈拉汗国的一个苏丹,后来却又投靠了哈萨克汗国,标准的墙头草,随风倒,然而这位苏丹的实力还很强,便成了大明军情司在突厥人地盘上,扶植的第一个代理人。


第九百一十章 扶植
  数千骑兵护卫着商队进了巴巴苏丹的汗城,一座地处边境,有些破败的大型土城,城墙上还能见到激战过后留下的痕迹。百多匹驮马,十余辆大车进了汗城,城门轰然关上,巴巴苏丹的护卫队长便迫不及待打的打开箱子,取出干草包裹的一杆火绳枪。
  有些老旧的火绳枪型号,属于被明军淘汰多年的旧货,却被巴巴苏丹的护卫们当成了宝贝。大肚子,络腮胡的巴巴苏丹喜不自胜,毕恭毕敬将大明使者请进王城,款待贵宾,不多时外面便响起了砰砰砰朝天放枪的声音。火绳枪,在突厥汗国装备率不高,欧洲人不会卖武器给突厥人。
  欧洲人对突厥人防备甚严,即使最贪婪的欧洲军火商,也不会将武器卖给可怕的突厥人。中亚突厥汗国的火器,来源于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正在与欧洲人连年征战,便是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宗教战争。
  如今,中亚的突厥汗国终于有了稳妥的火器来源。
  突厥人值得信赖的盟友大明帝国,英明神武的辽东亲王阁下,半卖半送,向突厥战士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大明帝国不但送火器还帮忙训练军队,第一批来自明国的军训官已经从瀚海城出发,一百二十人的一个精锐骑兵哨,帮助巴巴苏丹训练他步下的八千突厥骑兵。
  突厥苏丹们对大明帝国的慷慨,友善,反响强烈。
  大明军情司的官员们,很快成了各位苏丹的座上客,贵宾,大明军情司打着军事援助的大旗,很快融入突厥人的上流圈子。
  翰海城,大都督府。
  袁崇焕打突厥斯坦回来,整个人似乎变的精神焕发,重新回到大明核心权力集团,袁大人自是神清气爽,将兵学山长的职位交割出去,领了大都督府参谋次长的头衔,稳居卢象升之下,成为大都督府第三号实权人物,主管军械司,军情司。
  随着大都督马城威信日深,大明新军的组织框架渐渐清晰起来。
  大明新军制,天下兵马统规大都督府管辖调遣,大都督府下设参谋司,军令司,军法司,通政司,军械司,军情司,作训司等一系列部门,直接掌管各地兵备道,通过各地兵备道将命令传达到地方,是一套完全独立的军事体系,各地督抚不得干预军事指挥。
  各省多如牛毛的总兵分批裁撤,进入地方兵备道,或者各省标营任职。
  大明常备军分为三大部分,主力野战部队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