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4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东方人生硬的叫嚷声中,拍在队伍最前面的农奴,渔民贪婪的把黑面包,奶酪往袋子里塞,将一个大袋子塞的满满的,偷看一眼面带笑意的红衣骑兵,才点头哈腰的走了。不远处,一群年轻人正在喧闹,叫嚷着瓜分老爷家的渔船,耕地,争抢地契。
  罗鸿将小女孩放下,眼睛笑的眯起来了,朝着东南方拱了拱手,心服口服,大都督的判断如此精道,这俄国南方便是一个大火药桶,一点就着,如今已经迸发出一点火星,早晚会烧起熊熊烈火。
  五天后,两千骑兵从要塞赶来,罗鸿所部却早已不知去向。
  俄军指挥官面对空荡荡的庄园,大门口挂着的几十颗脑袋,暴躁起来,对附近村落的暴民采取了极为粗暴的方式,两千俄军骑兵分兵四出,以极其粗暴的方式将一个个农奴,渔民从家中赶出来,挨个审问,俄军军官们提着马刀火铳,咒骂着这些低贱的奴隶,竟敢哄抢贵族老爷家的面包,那还了得!
  消息传回托博尔思克要塞,暴跳如雷的总督大人下令以残暴的法律,弹压暴民。抢了地契,渔船,马匹,财宝的通通绞死,抢了面包的通通扔进监狱,三十二个农奴被当众绞死,喧嚣的村镇重新安静下来,却有一股看不见的暗流涌动,躁动在酝酿着。
  崇祯十年,六月中。
  自贝加尔湖畔西进的明军剿灭了布里亚特蒙古部,从地图上彻底抹除了这个部族,得到加强后的前锋骑兵集团便大举西进,兵锋直指俄国人在新西伯利亚建立的要塞伊尔库斯克,掀起又一场大战。此时,战局变的复杂起来,李争鸣有些拿不准了,八百里加急请大都督定夺。
  明军前锋轻骑在伊尔库斯克西南方五十里,与哈萨克汗国的轻骑打了一仗,付出阵亡八骑的代价,歼灭,俘虏了哈萨克汗国的一支轻骑百余名,连俘虏都被李争鸣送回了瀚海城,是战是和还请大都督定夺。
  夜晚,一片平坦的哈萨克草原上。
  三万明骑在一条小河边扎营,修整,侦骑四出同时防备着西,南,北三个方向。北边五十里外就是俄人的要塞,南边五十里外是哈萨克汗国的地盘,西边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实力不弱的汗国,哈萨克汗国南边还有个准葛尔汗国,还有西迁的瓦剌人大军。
  李争鸣起身,吐掉一块羊肉咒骂道;“这蒙古人比牲口还能生!”
  一侧,陈演轻声道;“哈萨克汗国倒并非蒙古人,是突厥人。”
  李争鸣颇为不耐道:“老子不管是蒙古人,突厥人,包打!”
  陈演无奈咧了咧嘴,这几天倒也想明白了,他的这个老搭档说的倒也没错,打东汉起中原王朝便妇人之仁,本有机会尽灭北方游牧民族,却被一个女人将大好机会错过了,搞什么内迁归附,数十年后被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缓过气来终于酿成大祸。
  东汉时是妇人之仁,后来确是中原人打不过人家了。
  此消彼长到唐朝时在中亚连吃败仗,便将头埋进沙子里装鸵鸟,装着装着,便等来了蒙古人这头吃人不吐骨头的巨兽。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不思进取,到了大明中兴如今大军西征,才知西征竟如此艰难,这一路从辽东打过来,竟然处处遇敌,到处都是游牧民族的骑兵大军。
  走一步就得打一仗,多亏了明军实在太过精锐,装备精良,不然,早就在这塞北之地碰的头破血流了。三万明军在哈萨克草原东头露营,默默的吃着干粮畜肉,入夜气温降低,那大红衣甲上竟结了一层寒霜。
  瀚海城,深夜。
  马城披着一件大氅,在侍女服侍下用了夜宵,一个参谋官便送来一份加急军报。
  前线请大都督定夺,于哈萨克汗国是战是和。
  马城摸着下巴上的短须,竟也有些沉吟,哈萨克汗国可不是个弱国,这个强大的汗国百年千最鼎盛时有人口过百万,骑兵三十万,如今虽说国力弱了一些,十几万兵力也还是有的,十几万骑兵那可不是十几万头羊,稍有不慎就得吃个大败仗。
  沉吟良久,马城便亲书几份手令,用了大印,一面加强李争鸣部的实力,从各部抽调兵力,将李部骑兵加强到五万,以十万步骑的绝对优势兵力,先打俄人北边的要塞,然后再返身一击对付哈萨克人,这算是一个四平八稳的打法。
  两日后,哈萨克汗国竟派遣使者求见大明辽王殿下,递上国书,请求结盟,哈萨克人不干涉明军对俄人的作战,并请求强大的明军派出骑兵,共击南边的准葛尔人,瓦剌人。马城翻看着哈萨克王的国书,心中会意,哈萨克人与南边的准葛尔人,瓦剌人还真是生死大敌。
  一侧,卢象升坐立不安,沉吟道:“与虎谋皮,这岂非重蹈汉末覆辙?”
  马城沉吟着,便咧嘴笑道:“这天下间可没有永远的对头,也没有永世的盟约。”


第九百零七章 大义
  卢象升心中终有些犹豫,担忧重蹈汉末之祸,当年汉军与南匈奴结盟攻灭北匈奴,并将南匈奴从内蒙内迁到山西,陕北,曹操时更是将其分化为五部,引导其汉化归附,然而汉化的匈奴人终究还是匈奴人,汉化的匈奴人杀汉人杀的更狠,更凶。
  马城一笑,宽慰一番,盟友之间翻脸的也不是没有。
  兵不厌诈,如今大明强势,匈奴人也好,突厥人也罢,想结盟自然要付出点代价。便提起笔来回了一封国书,结盟可以,派骑兵南下,协助哈萨克人攻灭准葛尔人也可以,但是,哈萨克汗国必须为明军提供军粮牲口,阵亡明军将士的抚恤,也得由哈萨克人承担。
  一句话,就看哈萨克王愿意花多大本钱,出多少血了。
  卢象升沉吟良久方赞同了,由哈萨克人为前线提供补给,则西征大军的后勤压力可以大大缓解。三日后,袁崇焕押送补给自海参崴要塞赶来,听闻哈萨克人寻求结盟却是极力赞成的。袁崇焕负责西征二十二万大军的补给事,早焦头烂额揪掉了无数根头发。
  从海参崴要塞,辽东到中亚漫长的补给线,让袁大人累的心力憔悴了。如今哈萨克人既然愿意分担补给压力,何乐而不为,盟约一成,则明军向北进攻俄人要塞再无后顾之忧,向南,向西进攻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袁崇焕掐着胡子,笃定道:“盟约既成,西征之战当可省下两三年光荫,上万条性命!”
  卢象升竟无法反驳,有了十万哈萨克轻骑助战,大明征服西北的速度便可大大加快,这是事实。至于西北平定之后该如何处置哈萨克人,袁崇焕眼中凶光一闪,到时候自是随意寻个理由,歼而灭之,天下都平定了还留着盟友做甚,到时候偷袭,暴起,鸿门宴,帐外埋伏五百刀斧手,摔杯为号,将那些汗王,首领通通杀了!
  袁大人一面凶狠,狠狠一拳砸在桌上,杀气腾腾道;“与此等蛮夷讲什么道义,通通杀了!”
  马城看他一面凶狠,险些将一口茶喷了出来,卢象升咬着一口江鱼往了咽下去,两人呆看着杀气腾腾的袁崇焕,这还是那个温文尔雅,行使一丝不苟的袁山长么,原来这才是袁某人的本性么,怎的如此不要脸,连偷袭盟友这种不仁不义的阴险事情都做的出来么。
  咕咚,卢象升将一口肥美江鱼咽了下去。
  马城一时竟啼笑皆非,也不知这袁崇焕,是来了辽东以后学坏了,还是本性如此,竟与他的全盘谋划一般无二。这种不仁不义背叛盟约的事情,自然不能落到大都督头上,那不是给大都督英明神武的形象抹黑么。袁崇焕肯将这不仁不义的骂名揽过去,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袁崇焕竟振振有词道:“身后清名不过是小义,国家存亡此乃大义,大义所在,袁某当义无反顾。”
  “何为道,何为理,兵强马壮便是道理,哪顾忌的了那么多。”
  马城忍不住轻拍巴掌,给他喝彩,这位袁山长是大彻大悟了,竟悟出了拳头大就是道理的这一句名言,这是彻底不要脸了呀。
  马城稍一思索,便含笑道:“好,从今日起元素兄要挑起重担,元素兄,便将军情司的担子挑一挑吧。”
  袁崇焕心中狂喜,面上却肃然道:“顾所愿也,不敢请尔!”
  一侧,卢象升大摇其头,却戏谑道:“好一个狗头军师,不意袁山长竟是个坏鬼书生。”
  袁崇焕正在兴头上,哈哈笑道:“不敢当,大义所在,不拘小节。”
  马城不免失笑,心说这大明朝的读书人呐,没理也能瞎掰出三分道理,如今大明朝的读书人都学坏了,这都无师自通晓得背后捅人刀子了,心中畅快,大明中兴有望了呀!出兵就出兵,打仗就打仗,抢地盘就说抢地盘,非要占个大义,名分,这叫自欺欺人,何必呐,
  老子们二十二万大军云集西伯利亚,不是来抢地盘的,难不成还是来旅游散心的么。摆酒,留饭,与两个温文尔雅的大明二甲进士共商些阴谋诡计,颠覆别国的歹毒计策,何其畅快。大明的读书人要是坏起来,那阴谋诡计自然是层出不穷的。
  不过是千百年来,中原的读书人都是将阴谋诡计用在了窝里横,自己人身上,自己人捅刀子时诡计多端,嫁祸,栽赃,泼脏水,下黑手无所不用其极,对外却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圣人形象,中原王朝的读书人,也算是世界历史上最奇葩的一群极品。
  当大明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卢象升,袁崇焕之类不再醉心于党争,内斗时,便在对外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大明的读书人论聪明才智冠绝天下,只是将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
  袁崇焕在辽东蛰伏多年,终不甘寂寞,从此走进大明的权力中心。马城将军情司在塞北的人员,暗线,通通交给他,对哈萨克汗国展开大规模渗透,瓦解,收买,各种阴招都使了出来,对袁崇焕这方面的才华,马城还是极信重的,这是个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真小人呐,这种人背后算计人是最可怕的。
  酒至半酣,马城面红耳赤亦吐露些真情,放肆道:“古往今来事,惟成王败寇。”
  袁崇焕轻拍大腿,赞道:“精辟之论!”
  平常一本正经的卢象升也本性毕露,喷着酒气摇头晃脑道:“当与那哈萨克王掰扯清楚,粮草,牲口要多给,我皇明将士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出征打仗呐!”
  马城哈哈一笑便一手一个,将两个坏鬼书生拽起来,心中得意,卢象升坏起来比袁崇焕还阴险,那哈萨克王怕是打错了算盘,他想引明军之力南下,替他攻灭生死大敌准葛尔人,瓦剌人,算盘打的啪啪响,却焉知不是前门拒狼,后门拒虎。
  以卢象升,袁崇焕两人的自负,才智,将那哈萨克王玩弄于股掌之间,易如反掌。将两人的手搭在一起,喝到面红耳赤的马城心中暗笑,那哈萨克王,怕是不知大明朝这些坏鬼书生的厉害。


第九百零八章 突厥
  前线,哈萨克草原东头。
  盟约既成,明军便脱离了与哈萨克骑兵的接触,改为监视,加强到五万的骑兵大军压力顿时消失了大半,不必陷入被南北夹攻的窘境。陈演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李争鸣对这个盟约却不以为然,却毫不犹豫的执行了大都督行营的军令,纵兵北上。
  五万骑兵以席卷之势,自哈萨克草原东端分兵,三万铁骑自草原左方大范围穿插,包抄,深入伊尔库茨克要塞后方,断其粮道后援,中线大军步骑加强到七万之众,缓缓逼近俄人在西伯利亚最大,势力最雄厚的军事堡垒,伊尔库茨克要塞。
  崇祯十年,六月初。
  北方大战在即,同时,突厥斯坦城。
  三万突厥骑兵护卫着一万两千明军,在巴尔可什湖畔的草场上奔驰,红衣红甲的明军将官与骑着骆驼,穿着白袍的突厥首领把臂言欢,在突厥斯坦城外的大湖之畔,缔结盟约。辽东兵学山长,明军大佬袁崇焕领衔,南下与突厥人结盟的是一万两千关宁骑兵,主帅是吴三桂,副帅是祖大弼,作战骁勇,人送绰号祖二疯子。
  六月初,突厥草原进入雨季,水草丰茂起来,一片绿意盎然。
  大湖之畔,一队队骑兵往来穿梭,身穿大红军服的明军将领,与行伊斯兰礼节的突厥人,把酒言欢,很有一钟历史的维和感。倘若一个后世人见到这副画面,竟然会惊的目瞪口呆,这纯粹的军事联盟看起来实在太违和了。
  然而,突厥人眼下的处境并不妙,与明军结盟是委曲求全。
  百年前曾经强盛一时的哈萨克汗国,到明末时势力渐渐衰落,曾经的百万人丁,三十万大军如今只剩一半,原因便是连年征战,生死大敌便是南边的准葛尔汗国,和北边的俄国人,也爆发过小规模的战斗,却以突厥人的步步退让作为结束。
  突厥人,北边面临俄国人的急速扩张,南边的生死大敌,准葛尔人偏偏又崛起了。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