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靖安堡的防御工事完全建立成,大概需要四个月工期。
马城也不是工科出身,也不懂什么棱堡,但是马城懂得防御工事是怎么造的,而且还是这个时代造工事的专家。靖安堡正面城墙的加厚了很多,要厚到足以抵御大口径火炮的正面轰击,而且设计成了斜面。
此外新建了两道关墙,依着广顺关两侧的山势而建。
两道关墙如同两条长臂,斜斜的伸了出去,因为依山而建所以易守难攻,随便扔块石头下去能都砸死一片人。
战时,马城会在这两道关墙上布置长弓队,而且还是属于侧射火力。
两道关墙上的长弓齐射,足以覆盖广顺关正面了。
这也不是吝啬的时候,马城咬牙拿出了一万两银子,又得远近各堡鼎力支持,真建起来也不是什么奇迹。
很快到了农忙季节,秋粮丰收,民兵休沐,修缮工程也暂时停了下来,开原已经连续三年秋粮丰收,新粮入库,开原众将的底气也足了很多,又因为婚事渐近,马城见谁都是脸上带笑,让一众受宠若惊的亲兵反倒有些忐忑了。
至此,马城才体会到辽东的富饶。
开原城里的粮食堆积如山,城外各庄堡也囤积了不少,这辽东大地实在是膏腴,谷物,麦子撒下去就能种出来。
时光荏苒,很快一月时间过去,马城大婚。
大婚前一天,二娘派来的丫鬟,下人,把小院挤的水泄不通,婚后这个小院也不能住了,因为马府没有分家,于是二娘命下人把一处雅园收拾了出来,作为婚后马城夫妻的住所,这处雅园于夫人已经来看过了,很满意。
酷暑天气,还是上午就已经闷热难当,不远处高柳鸣蝉沸沸盈耳,蝉们有时会不约而同地一静,静得让人耳朵颇感不适。
雅园里马熠满脸油汗使劲地摇扇,突然把扇子朝一个美婢怀里一丢,不耐烦道:“给我扇凉。”
那美婢双手执扇,卖力地为二少爷扇风,马城倒是不怎么出汗,心静自然凉嘛,是弟弟我大婚,你紧张个甚。
马熠吃着井水浸泡过的西瓜,突然含糊不清道:“城弟,宣镇援兵到了。”
马城不满抗议道:“二兄,我明日大婚。”
马熠放下西瓜皮,轻笑问道:“真不想知道?”
马城无奈看着他,只能追问:“宣镇来了多少兵马。”
马熠顿时神采飞扬,拍桌笑道:“精骑八百,步卒三千,宣镇这次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大兵来援了。”
马城也稍觉有些意外,突然想起来祖父马芳是做过宣府总兵的,也就是释然了,宣府,还是肯给马老大人面子的,这就是长辈余荫祖宗保佑了。
兄弟两人闲聊了一会,起风了,天凉了下来,细细的秋雨下了一夜。
第七十二章 成亲
翌日天色放晴,大清早的,马城就像个木头人,被一帮丫鬟姑子打扮摆弄,该出门迎亲了。
十字街,马城披红挂彩骑在高头大马上,左右马国忠,丁文朝,小三小五,个个挺着肚子做威武壮。总兵府公子大婚是开原的大事,早有开原百姓沿街围观,让马城这厚脸皮的人,也浑身的不自在。
骑在高头大马上,马城突然想到了前世父母,部下,好友。
前面爆竹声响了起来,马城惊醒过来收拾心思,打起精神,哈哈一笑带着一众部下,迎亲去也。身后是一顶六人抬的彩轿,还有一个戏班子,唱着戏,一片喜庆。迎亲队伍一到,于府这边的筵席就开张了,于氏族人,还有贺喜的宾客连同来迎亲的队伍,四人一席,设了六十席,酒香菜香,热闹喜庆。
于氏祖籍山东济南府,久居开原,也便在开原开枝散叶了。
于氏族人除了在军中效命的,便是行商,家中倒也十分殷实,衣食住行都是一副儒雅的做派,说起来,开原于氏这一代倒还真出了一个举人,于凤君一母同胞的亲兄于泽明,字云昊,前几日方从济南赶来,大婚过后,便要去京城备考明年的会试,由此可见,马林对这门亲事还是很满意的,见人脸上便带着三分笑。
大明的读书人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家中出了一个举人,便可算是书香门第了。
倘若于泽明能高中进士,倘若名次不是太差,再往大些想能做上一任清贵言官,开原于氏便可算是真正翻身了。
文武有别,马城对这位举人大舅哥,还是有几分好奇的。
到了申时初刻,马府派来催妆的礼生每隔半个时辰就来一拨,到了第三拨催妆者到来,日已薄西山,新娘子应该启程了,于泽明作为于凤君最亲的人要护送妹妹去马府,上彩轿还得于泽明抱上去。
髻带珠箍,额垂璎珞,婚衣鲜艳,容色照人的于凤君拜别堂上宗亲之后,披上红盖头。
被亲兄于泽明一手托膝弯、一手托背抱起来,于凤君眼泪顿时就下来了。
于夫人陈氏赶紧上前用绢帕帮女儿拭泪,抚慰道:“莫哭莫哭,小妹莫哭,会污了脂粉的。”
于凤君眼泪却止不住,于泽明横抱着小妹往堂外走去,两个送嫁老一左一右随侍,一人托着于凤君的高髻和盖头,生怕发髻歪了,盖头滑落,另一个牵起于凤君的裙裾将双足遮住,四个陪嫁的丫鬟跟在后面,还有两个随嫁的十二岁的小厮衣帽一新早已在院中等着。
于府依足了大家族的礼数,出手算是极阔绰的,生怕女儿被马府看轻了,这份亲情,也让马城心中有些感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轻轻触动了一下。鼓乐声中,于凤君上到彩轿中,在夕阳斜辉下起轿,于泽明跟在轿边,前面是先行的戏班,然后就是二十箱彩笼,嫁妆,引的开原父老啧啧赞叹,为于府嫁女的大手笔叫了几声好。
临近马府,十二名梳双髻、扎红绳的红衣绿裤的喜童早已在桥东等着,这十二名喜童都是六到八岁的样子,一个个眉清目秀,脸蛋涂得红扑扑好似年画里的福娃,立在一边让戏棚和挑妆奁担子的过去。
待看到彩轿,喜童欢天喜地地迎上来,叫着:“新婚大喜,多子多福。”
于泽明心情大好,命陪嫁丫鬟就将事先准备好的用红绳串起的九十九枚铜钱,每个喜童一串,挂在他们的脖颈上。”
到总兵府时,天已经黑下来,迎亲的爆竹“噼哩啪啦”响起来,烟花灿烂,一股硝烟的气味弥漫开来,硝烟味在这时闻起来就是一种喜庆的味道,总兵府二进的大院子里,早已扎起十个大凉棚,每个凉棚可摆八席,贺喜的宾客这时已经将这六十席坐满,都在翘首等待新娘子到来,来贺的宾客当中除了开原军将,还有本地乡绅和名流,可以说开原的头面人物都到了。
新郎马城周旋于众宾客间,在唱礼的傧相引导下,和于凤君饮了合卺酒,然后手牵手进到厅堂,厅堂正中有“福禄寿”三星像,鼓乐声中,夫妻两人向外拜天地,向内拜福、禄、寿三星,再是夫妻交拜。
这时,马林和二太太吕氏走出来,坐在福禄寿三星像下,马城牵着于凤君拜见高堂,吕氏喜得合不拢嘴,拉着于凤君的手不住抚摩,笑眯眯说着什么,披着红盖头的于凤君不时点头说“是”,吕氏把一双金镶玉摺丝手镯戴在新娘子手腕上。
婚宴开始,马城携于凤君向众宾客敬酒,十个大凉篷八十席敬下来,虽然喝的是冲淡了的米酒不至于醉人,但这小半个时辰周旋下来,马城是没什么,于凤君就觉得脚痛了,她的高底弓鞋穿着不舒服,还好她不缠足,不然绝对支撑不下来,当然,象这样要敬八十席酒的婚宴也很少有。
“新郎新娘入洞房喽。”
喜童们欢快地叫着,很卖力地推搡着,马城牵着于凤君都有些跌跌撞撞,忙道:“别推得太急,慢慢走。”
闹了一阵洞房,十二名喜童被四个陪嫁丫头拖拽着送了出去,两个送嫁老请新郎新娘坐在床边,给二人各喂七颗小汤团,这叫“喂子孙汤团”,又叫“七子保团圆”,一个送嫁老把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的甘蔗交给马城,马城将于凤君的红罗盖头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两个送嫁老随即麻利地放下帐门,退出洞房,并将门从外锁上。
马城刚用甘蔗挑去于凤君的红罗盖头和花冠,还没来得及细看佳人的容颜,光线一暗,红纱帐从床檐两边垂下,那两个老快步出门,听得金属碰撞声,门反锁上了,马城愕然,他不知道还有这规矩,门反锁是什么意思。
正眼看于凤君时,于凤君一手撩起额前璎珞,眸光盈盈看着他,神情亦羞亦喜。
马城微笑道:“原来是怕新娘子跑掉,所以门要反锁。
于凤君赧然道:“为何要跑掉。”
马城心中大乐走回婚床,红纱帐低垂,撩帐进去,于凤君端端正正坐在床檐,嫁衣鲜艳,明眸皓齿。
第七十三章 欠饷
马城早按捺不住心中火热,温柔道:“世妹,把鞋脱了,上床吧。”
于凤君双颊绯红,低低应了一声,脱履上床,跪坐着,既害羞又局促,不敢抬头,听得声马城也上床了,于凤君抬眼看了一下,又赶紧垂下眼睫,心“怦怦”直跳,却是一阵天旋地转,嘤咛一声,被马城看着俏脸凑过嘴来。
良久,云收雨散,这新婚夫妇你亲我爱,极是甜蜜。
次日一早起床,丫鬟便送来一对红衣绿裤的木头娃娃,置于床上,焚香奏祷,这就叫送子。
新婚夫妇沐浴毕,便去龙潭寺上香,这也是规矩。
回到宅中,夫妻两人再拜福、禄、寿三星,新妇给翁姑行礼、捧茶,于凤君从娘家带来的四个丫鬟,两个小厮也上前拜见,各有赏钱,然后是白青华婀娜多姿,领着下人婢仆来拜见少奶奶,于凤君也一一给见面礼,待白青华来拜见时,于凤君亲自扶起,让她站在自己身边,以示亲厚。
白青华用手帕掩着嘴,笑吟吟道:“少奶奶真美,像是画里走出来的人呢。”
于凤君知她要来作怪,却又不忍责她,只是赧然之中又有七分甜蜜,心中其实是很感激她的。马城看着一个清冷娇媚的白妖精,一个娴静可人的于世妹,呵呵傻笑,方知温柔乡是英雄冢,此中滋味无人道。
婚后,小夫妻仍是住在总兵府。
马林是极传统守旧的人,分家,是他绝不会答应的。
于凤君嫁了过来,连马城在府中地位也有些不同了,毕竟是副将大人家的千金小姐,言行举止都带着三分贵气,不怒自威,连总兵府下人见了这位新嫁娘,都要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少奶奶,这便是于凤君官家小姐的气质使然,那七分娴静,三分贵气,是庸脂俗粉万万学不来的。
马城这才深深体会到,为何古时候娶亲讲究门当户对,过了门的新妇身上没有这三分贵气,怕是连下人也压不住。马城和于凤君商量过后,本意将白青华也娶了过门,却被白青华一力阻止了,说是才方娶亲便要纳妾,怕于家面子上不好看,只能作罢,由此于凤君对这手帕交更加感激,以姐妹待之。
婚后数日,开原大营。
马城终于见到了宣府援兵,两千马军,三千步军,由一名副总兵,两名参将节制,实打实的宣府镇军精锐,甲胄马匹齐全,士卒也较为精壮。宣镇,这回是把家底都掏空了,也让马城需要重新评估万历朝,对九边将领的控制力度。
万历朝对九边重镇,控制力度还是很强的。
这一战,九边却是精锐尽出,家底便只有这么多了。
收了秋粮,开原眼下不缺粮草。
八百宣府精骑日日在城外放马,开原营兵加紧操练,护送军械的骑队每日出没,让开原内外逐渐弥漫着大战将起的肃杀氛围。
就连马城也接收了一批军械,一道军令,让开原团练正式成军了。
虽是战时编制,却也让马城这个团练指挥使,有了实权。
一次性接收了五百套棉甲,三百张硬弩,一百张步弓,检查过后,马城赫然发现这批军械都是库存,可见大明为了打这一仗,连兵部的库存都搬空了。眼下开原大军不缺粮,不缺军械,缺军饷。
宣府马军是月饷一两,步军五千,五千兵马每个月的饷银就是三千五百两雪花银,这笔军费眼下自然是由开原府负责筹措的。每月三千五百两银子的军饷支出,算上人吃马嚼,不出三个月便能让开原财政崩溃,无力供养这样一支兵马。
宣府精兵总算是能领到军饷的,大批卫所兵可是领不到军饷的,三万,辽海两卫可是已经欠饷半年了。
大战在即,欠饷自然是发下去的,起码也要发一部分。
马城粗略一算,只是补发开原大军欠饷,就需要近十万两银子,这笔钱巡抚衙门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的。于是马林奏请补发欠饷的折子,在辽东巡抚衙门和内阁转了一圈,又被内阁,兵部推了回来,饬令开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