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首几十位属官,也有忍不住羞愧汗颜的:“我等愧读圣贤之书,惭愧。”
一言既出,各位大人脸上都是火辣辣的,爱民,治国是圣人思想的核心,圣人是主张国富民强的,可又有哪一个读圣贤书的真正做到了。倒还不如一个军伍出身的武人看的明白,也做的明白,能不心中羞愧么。这一善政若能落到实处,那便是流芳千古的真正善政,从未有过的壮举。
崇贞四年,正月。
台湾巡抚衙门忙碌起来,属员们开始核算粮食保护价政策所需要投入的成本。
善政,也要巡抚衙门能出的起钱。
马城提出的粮食保护政策,并不仅仅是价格保护,还包括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成立农耕司,对种粮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种子耕牛,并由官府制定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如此一来,受到冲击最大的便是粮商,奸商,有效避免了奸商伤农。这个最低保护价对奸商的杀伤力有多大,天知道,因为这个最低收购价格是官府定的,而不是由粮商定的。
官府将定价权握在手里,拿捏奸商,这又是一个大杀器。
大明朝可不是后世的法治社会,还有法律的漏洞可以钻,掌握了定价权的官府会和你讲道理么,不可能嘛。官府制定一个最低收购价,你出的价格低了,百姓便将粮食卖给官府,想收粮只能比官价高一些,什么,你敢哄抬粮价么,试试看官府的刀子利不利,以南居益的性子多半会一刀两断。
定价权是好东西呀,马城得意,将一扇大门在南居益和台湾官员面前,徐徐推开。
这是明末,还是崇贞四年的明末,粮食定价权是掌握在哪些人手中的呢,奸商。马城坚决的认为在大明朝搞什么自由定价权呢,自由定价权只会导致奸商横行,尤其是涉及到救命的粮食,发国难财的奸商不要太多。将定价权收回来,日后早晚会出现物价局这种大杀器,时逢乱世,由官府掌握粮食定价权便很重要。
马城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懂官府收回定价权,将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只是因势利导,利用后世的知识影响这个时代,至于因此会衍生出什么样的问题,那是巡抚衙门属员该考虑的难题,久居上位,马城早已懂得为上之道,切不可事事都要亲自过问,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去办,上位者只需要因势利导,做到这四个字便足够了。
马城能确定的是这个定价权之争,免不了会天下震动,招来士绅阶层的反弹。
却不在乎,民意反弹又能如何,能挡的住重骑兵么,真有一日老子坐了天下,早晚要收拾那帮江南奸商。
清人是如何对付江南奸商的呢,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呀。
明朝收商税,江南人不想交,一拖再拖导致大明灭亡。
后来江南人觉得清肯定会像明那样好说话,甚至比明还要好,所以清过来的时候江南人高兴坏了,以为收税的大明灭亡了,来了一个不收税的,可惜清来了以后比秃尾巴狗还横,比狼还狠,可不像明那样好说话。
想像明那样拖延不交税,拖出去砍。
想像明那样上街示威,拖出去砍。
想私下议论,坐牢杀头。
以为清像明那样,你不交税皇帝只是骂,只是生气却不会下狠手。
清可不管这些,不听话就杀,杀到你们听话为止。
如何收税,在马城的历史知识中,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极好的,前世大清的摊丁入亩,也不过是将一条鞭法完善了,张居正是个大能人呀。马城曾经在万能的读者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清初,是完全沿用了大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征收田赋。
大明的一条鞭法,是把部分丁银摊向地亩征派,但不彻底,弊端较多。
清朝将一条鞭法彻底完善了,采用固定全国丁银征收总额的办法,取消了按丁按地分别征收赋税的双重标准,使征收内容、征收程序和征收方法更加简便,税负降低,有效限制了贪官污吏与土豪劣绅转嫁丁赋、苛剥百姓、中饱私囊的不端行动。其后又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完成了赋役合一的摊丁入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培植了税源,国家税收大幅增长,财政状况显著好转。
清朝的商税有盐税、关税、茶税、酒税和当税等,税目比以前历代都多,税额也逐渐增大。万历五年,大明一年税赋收入,岁入三百六十七万两,两千六百万石粮食,未分水稻还是小麦等作物。雍正年间,清一年税赋地丁银收入三千万两,盐课加关税五百万两,粮食收入更多。
总的来说,清朝年间,货币交税提高了大约十倍。
如何收税,清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照着做就是了,马城忍不住露出森森白牙,敢抗税就兴大狱,杀几个脖子硬的便可。
正月十五,红毛城,台湾镇军大营。
新婚的郑芝龙忙的脚不沾地,清点提取大批军械,准备等到春暖花开时装船,运往山海卫,再由山海卫运往铁岭卫。十万杆新式火铳是从葡萄牙人手中购得,耗银一百六十万两,葡萄牙人狠狠赚了一笔,却也解决了开原军的换装问题,买枪远比造枪容易多了,前提是葡萄牙人愿意卖。
这就是郑芝龙的能耐了,重金买通了镜壕的葡萄牙总督。
来自大明的订单可也让葡萄牙人大发横财,高达一百六十万两银子的定单,让葡萄牙人疯狂了,甚至打算在镜壕建兵工厂。以开原马氏多年的积累,一次拿出一百六十万两银子也很困难,还多亏了南居益的接济。
无论如何困难,第一批购置的五万杆新式火枪已经到手了。
第四百五十五章 通商
试枪,新式火枪的样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宽式枪托,重量也减轻了许多,比穆什图克火绳枪轻便的多,当然威力也变小了,然而马城对这款火枪十分满意。这款火枪还不错,弹丸使用铅弹,铁弹两种。铅弹的好处是便于装填,气密性好,铁弹是用来破甲的,两种弹丸开原都可以自行制造。马城把玩之后可以确定,这是典型葡萄牙风格的火枪,最显著的改善是它可以抵肩射击,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红毛城的大明工匠正在试图仿制。
这种枪械仍属于重火绳枪,射击时仍然需要支架。
红毛城南面的山中,有一座炼铁厂正在兴建,大明的冶铁技术是不是落后,马城并不关心,追究是不是中国人发明了炒钢法,毫无意义,冶炼钢铁无非就是先炼出生铁,再将生铁脱炭得到钢,或者熟铁,全世界炼钢都是这样做的,在真正的工业革命之前,哪个国家的冶炼技术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生铁是很容易得到的,大明的冶炼技术也并不落后,大明的问题在于铁矿质量太差,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马城不是什么冶金专家,可也知道铁矿质量太差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先天不足,中国的铁矿多为贫矿,质量极差。
中国的地盘上,可直接入炉的高炉富铁矿太少了,少到可怜,并且中原出产的矿石普遍含有较多杂质,如硫、磷等,甚至有少数矿石含有铀元素,硫会使铁变脆,在稀土族元素被利用到冶铁业之前,一直是冶炼行业的梦魇。马城猜测中国缺乏富铁矿的现状,是由中国地质发育的特点决定的。
马城隐约记得,似乎世界上拥有富铁矿最多的前苏联地区,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都具有大型,特大型优质富铁矿。因为在历史上,印度是大马士革钢的产地。而苏联的钢甲在二战中是世界闻名的。任何一名穿越众,想在大明大炼钢铁都是不现实的,炼出来也只能制造农具,当菜刀用。
这和大明的冶炼技术无关,实在是因为铁矿石质量差,先天不足。
除非能提前两百年来一场技术大跃进,这就更不现实了,马城虽然不是冶炼专家,起码知道大马士革钢,印象更深的是苏联装甲。利用有限的历史知识,马城轻易便决定了在大明冶炼钢铁的正确方向,前苏联地区是想都不要想了,太远,只能将目标瞄准印度,印度是盛产富铁矿的呀。
印度,如今叫做莫卧儿王朝,大概是这个王朝最鼎盛的时期。马城起码知道印度盛产富铁矿,却没有什么贵重金属,这就好办派舰队携带大笔金银,去印度换富铁矿,这是解决大明钢铁冶炼的根本之道,也是造出现代化铁枪铁炮的最终解决办法。莫卧尔帝国和大明差不多,却因为地理位置的问题,率先接受到西洋国家的冲击。
如今在印度做生意的有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当然少不了荷兰人。
从福建到印度的航线,早在两百年前郑和就开辟过了,郑和就是宣德八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的。
航线不成问题,然而郑和绘制的海图,如今却已经只剩下残本了。
前日在南居益家中看到的郑和海图,就是残本,记载于矛元仪武备志中,只剩下相关的图纸目录。郑和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官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详细记录了郑和七下西洋时代,自刘家港至东非大地的所有水文航线,更包括沿途各主要国家的天气地貌甚至风俗民情。每一个字甚至每一笔图,都是那一代航海家的心血结晶。
其全面的文献记录和精确的资料整理,更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文明遗珍。以“价值连城”来形容,丝毫不过分。但如此重大的文明遗宝,却在大明朝中期以后,神奇般的消失无踪影。只在明朝人矛元仪的《武备志》中,保留其相关图纸目录。
仅这点鳞爪般的残留,就已令代代研究者惊叹不已,其精确的绘制与丰富得包罗万象的内容,闹得近代无数学者捶胸顿足的追问,如此强大的宝贝,到底是被哪个人毁了,这个问题马城是知道的,后世就有好些人千人踩万人锤,毁图的罪人是谁,大家铁板钉钉指向一位,明朝成化至正德年间的名臣,刘大夏。
刘大夏,字时雍,湖广华容人,生于正统元年,科场登第入仕于天顺三年,此后几经浮沉,成为明朝成化至正德年间的重量级政坛人物,人送称号“弘治君子”。就是这位弘治君子,愚蠢短视的所谓道德楷模,这个蠢材竟然将民族的瑰宝,价值无法估算的郑和海图一把火烧了!
《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这太荒唐了!
当时在场的刘大夏振振有辞,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这张海图确实是无价之宝,但在刘大夏眼里这张海图是皇帝沉醉玩乐,不思进取的代表。如今郑和海图只剩目录,台湾水师想远航印度,只能找葡萄牙人带路。
崇贞四年,二月。
台湾水师四条风帆战舰,护卫着五十余条商船,满载着金银,丝绸,瓷器等财货远航印度,发卖财货同时购买富铁矿石。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大明水师头一回离开母港远航,这一天澎湖水寨人山人海,百姓,官兵都来一睹为快。四条购自葡萄牙人的风帆战列舰,跟随两条葡萄牙战舰缓缓起航,马城胸中热血上涌,这是何等壮观呀。
南居益也老脸涨的通红,一封手书,命快船送去广东。老当益壮,南大人理直气壮请广东水师护航,名为护航实为拉拢,南老大人是人老成精的人,怎会错过拉拢广东三司的机会。广东三司识趣的,便组织船队去印度发财,不识趣的便随他去吧,想来广东三司也不会和银子过不去吧。
第四百五十六章 三饷
船队出海,鞭炮齐鸣,万众瞩目,由台湾出海的商船队由葡萄牙人带路,满载着生丝,瓷器,丝绸,茶叶往印度远航,庞大的商船队担负着购买富铁矿石的重任,也象征着台湾府的海外贸易步入正轨。
几日间,朝中又闹了起来,温体仁又提拔了一位阁臣,看着这位温大人在首辅位子上,居然还坐的稳稳当当,马城便觉得世事奇妙,莫过于此,这位温首辅实在没有半点治国才能,满脑子的阴谋诡计,然而温首辅日子过的越来越滋润,月前又提拔了一位心腹入阁,薛国观。这位薛大人一入阁,就给皇上出了一个馊主意,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借钱。
就是要贵族官僚以借贷形式,捐献金钱,以解财政燃眉之急。
这位薛大人鼓动皇帝说,外廷官僚可以包在他的身上,至于皇亲国戚,非得皇上亲自出马不可。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