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城装作点头受教,心中暗赞,郑和,袁可立并不懂什么经纬度,然而大明的航海技术并不落后于西方,牵星盘,庚酉针这些发明足以保证远洋舰队不会迷航,这便是大明人的智慧,并不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人。
  和袁可立两人相谈甚欢,说起迎娶蒙古太妃娜木钟。
  袁可立翻脸教训道:“荒谬,你是教化番邦还是贪恋美色?”
  马城汗颜,羞愧道:“自是为了教化番邦,不敢欺瞒袁公。”
  袁可立重重哼了一声才拿出一个铁盒,哼着闽南小曲儿扬长而去,留下马城一个人在书房发呆。打开铁盒取出一篇文章,精神一振,竟是袁公出马炮制的一篇雄文,替他开脱辩解,前内阁次辅的锦绣文章,自然是比他和柳自华弄出来的文章有气势的多,通篇不过说了一个理字。
  只是这个理字,便让马城拍桌叫好,心中暖意四起。
  袁公便是这样一个面冷心热的人,这是将前内阁次辅的声誉都押上了,替他站台,与天下读书人理论。这篇锦绣文章分量极重,袁可立是什么人,前内阁次辅,无党无派的孤臣,直臣,连东林党也不敢说真能抹黑他。袁可立,南居益,方从哲这些神宗万历朝的老臣便是定海神针,便是马城敢于和江南士商翻脸的资本。
  过不多时,袁家二子进来陪客,言老父闻戚金两万浙军覆灭于辽阳城下,呆坐了三天没吃饭。马城黯然,东江镇是袁可立倾山东之力,耗时三年建设而成,是袁公的心血,也难怪他如此做派,哀莫大于心死。
  向着袁公之子袁枢拱手道:“伯应兄,久违。”
  袁枢不敢怠慢,见了礼,两人上次见面还是天启年间的京城,再见面时心中凄然,相视无语。这时才发现箱中还有几纸内阁的行文,都是天启年间戚金在东江镇时报捷的文书,还有内阁的批复,这都是袁公做内阁次辅时的收藏,全当是留个念想。
  马城随意拿起一份,天启二年十二月,戚进深入阎王寨与奴贼大战,斩级三百七十一颗,生擒真夷四十名,请发赏功银两。
  另一份,奏戚帅屡获奇捷疏: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戚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有此奇功!
  马城不忍再看将箱子合上,轻声道:“兄长可愿出仕,今朝鲜国尚缺一主事之人,兄长可一力担之。”
  袁枢吓了一跳,有些心动又委拒道:“愚兄不过一监生尔,如何能当此大任,不妥,不能。”
  马城讪道:“做不得八股文章罢了,又如何,兄长只管去做。”
  袁枢还要推拒,外面传来一声咳嗽,袁公子吓了一跳慌忙答应了,去朝鲜做个主事么,那便是要和毛文龙共事。
  外面袁可立端着架子,教训道:“只需记得四个字,锐意进取,即可。”
  袁公子不敢怠慢乖乖答应了,马城展颜一笑,有其父必有其子,袁枢虽然是监生出身没有功名,可也是个大大的人才。袁枢刀法,箭法,骑术都是不错的,与其父袁公一般身材高大健壮,披重甲上阵是能做到的。最重要为人忠烈又沉稳,可以弥补毛文龙的不足,还有一层考虑是给袁氏乡党,旧部一个机会。
  袁公在登莱做巡抚日久,手下也有一班人马,实力最大的登镇总兵沈有容,也是一员擅长海战的悍将。袁可立去职,登镇总兵沈有容自然便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这位老将也是海战奇才,在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数十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台湾。
  大明遍地都是人才,万历朝涌现出的名将不知凡几,然而当今天子偏信偏听,不懂得使用这些人才,因此马城便笑纳了,将这些出挑的人才,将才纳入麾下。马城和袁枢商议,袁枢即可启程去登莱,召集袁公旧部乡党,驻军朝鲜东华岛,一应粮草军需由毛文龙支应。书房外面,袁可立重重的喘了口粗气,沉重的脚步声走远了。
  马城心中稍安,袁公也是不甘寂寞之人,让他在台湾养老也真是难为他了,如今旧部,长子都有了前程,老大人的心病也应该去了大半。当即取出印信给毛文龙写了一份手令,命其照应好袁公旧部。
  说来好笑,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大帅,生平最怕两个人。
  一怕马城,二怕袁可立,因为毛文龙还是义州游击的时候,袁公任内阁次辅,火爆脾气时常将出格的毛文龙训斥的抬不起头。毛文龙报功,袁可立在回函中破口大骂,说他虚报战功,骂的毛文龙两股颤抖,战战兢兢。
  马城另一重考虑是毛文龙权力太大,是该有个人分一分他的权了。
  毛文龙此人是真正的桀骜不驯,也是个真正的混蛋,换一个人也未必能容的下,不然,前世袁崇焕怎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他先斩后奏了。袁崇焕容不下的人,马某人却容的下,这便是眼界心胸的不同。毛文龙要教化朝鲜,毛文龙还觊觎倭国,任他施展,日后封他一个朝鲜王又能如何。
  这便是眼界立场的不同,马城是最了解毛文龙这类人的,这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者,也是个混蛋。然而这个混蛋终究是汉人,就算他折腾到天上去了,他也还是汉人,以马城的立场来看这便足够了。戚金死的壮烈,东江镇实际上无兵可用,失去了牵制建虏的一路重要力量。
  毛文龙在朝鲜万万不能有失,马城要用他的野心牵制建虏,这是极重要的一环。
第四百五十三章 保护价
  两日后,巡抚衙门。
  虽然不知道马大帅为何要吃番薯,厨子还是找来了几斤番薯精心烹制后,做成了几道美味。马城见到洒了香料的几盘番薯一时无语,番薯么台湾是有的,不只台湾有番薯,甚至福建,山东都有人种番薯,野史真是信不得呀。马城叹气,番薯还用的着去北美洲找嘛,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到大明了,万历之前的吕宋早就有番薯了。
  那么在明末搞番薯救国么,行不通,死路一条。
  到了马城这个高度,对大明的农业生产状况是了解极深的。
  明末北方大旱,粮荒,南方粮食产区却无力供应整个北方的需求,不是靠大种番薯就能解决的。这是因为明朝的农业高度发达,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普及了,比如棉花,已经在全国普遍栽种,开原也有种棉花的,棉花种植已经普及到什么程度,普及到传统的米粮产区被棉花这些经济作物取代。
  传统的米粮产区被棉花侵占,主要米粮产地便集中到了湖广地区。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这可不是一句什么好话,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代表着明末农业的结构已经严重失衡,不是靠几个番薯就能解决的,因为棉花,桑树这些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导致湖广要承担全国的粮食供应。甚至湖广的米除了供应北方,还要长途运输到江浙,闽广地区,这对大明朝这样的农业社会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旦湖广粮食产地遭受战乱,便不可避免的出现大范围粮荒。
  说白了,番薯救不了大明,因为大明的百姓不愿意种,主要粮食产区的百姓不愿意种,这是一个死结。种番薯的收入能和种棉花比么,种番薯能比的上养蚕抽丝么,你知道大明的生丝贸易量有多大么。如此大规模的生丝交易,生丝是从哪里来的,自然都是大明百姓种出来,养出来,抽出来的。
  说白了,大明的农业经济已经严重失衡了,这是后世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财帛动人心,全国的粮食产区,种粮食的越来越少,种棉花,养蚕的越来越多。这是拜大明发达的商业所导致的必然,太平盛世自然可以做到湖广熟,天下足,突然天下大乱便成为致命的隐患。流寇遍地,天下大乱,道路断绝,湖广的粮食运不出来,棉花,生丝又不能吃,诺大的大明王朝自然就轰然倒塌了。
  百姓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种棉花,养蚕赚的钱多,谁还去种麦子种水稻呢,不能将责任推到百姓身上。
  以山东为例,大明嘉靖年间,青州府临朐县,“民勤耕务,亦颇种棉花为布。”万历年间,兖州府汶上县:“棉花,漕河以西,地多宜之”,“布:河西乡民多纺织之”。棉花在山东作为商品大规模种植还是在运河流域。如运河以西,黄河以北的曹州府濮州,在万历年间,“其他肥饶。木棉一亩,可拾二百斤。有万亩之家者,其尚奢,楼观相望”。该州有“木棉成家者二三人,各巨万。”
  万历末年,巨野县的棉花,已经由以前的“白一色”,而发展到“紫花、湘花、茧花、豆花四种”。荷泽县“地多木棉,以棉为布。木棉转鬻四方,其利颇盛”。郓城县“其地广衍饶沃,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定陶县“所产棉布为业,它晶皆转鬻”。东昌府之“高唐、夏津、恩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 居人以此致富”。
  治国艰难,千头万绪,马城也考虑过解决明末的粮荒,种番薯是万万不行的,如今只有一条出路,海外殖民,引进海外的粮食养活明人。
  今日之议,台湾巡抚衙门就在考虑出一条政令,在台湾的荒山上推广番薯种植,台湾开发还是一张白纸,随意涂抹,推广番薯种植不存在百姓的抵触。当然也不仅仅是种番薯,南瓜,土豆,玉米,荒山上能种的都可以种,务必要在三年之内自给自足,三年之内建设成粮食产区。
  当然,台湾自给自足之后,难免又回到经济作物侵占粮食作物的老路。
  这是无法避免的,只要种棉花,种经济作物的收入高过种粮食,百姓就会趋之若骛,升斗小民哪会去管什么粮食危机。经济作物侵占粮食作物的大问题,就连四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才有了粮食保护价政策。
  粮食保护价,是马城提出来解决根本问题的,大杀器。
  马城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强行推广番薯种植是荒谬的,不现实的,是要天怒人怨的,粮食保护价才是解决问题的大杀器。眼下,大明复制不了清朝的番薯盛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商业高度发达的大明,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为什么清朝会出现番薯盛世,大明不行,因为明末清初经过了长期战乱,农村遭受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出现了田多人少的局面。因此才出现了番薯盛世,因为番薯容易种植呀,既然无法复制番薯盛世,那么政府提供补贴,制定粮食保护价便是解决之道,后世就是这么做的。
  后世的粮食保护价,是为了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为了解决卖粮难。马城提出的粮食保护价,是为了解决经济作物大量侵占粮食作物的症结,殊途同归,都是极高明的政策。这想法一提出来,南居益眼睛的就亮了起来,巡抚衙门一众属官也微觉错愕,便满堂喝彩,这是善政!
  南居益这等老臣,能臣,一眼便看到了这个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巨大价值。这不仅仅能抑制经济作物的泛滥问题,不仅仅保护了基本粮食作物的生产,这还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善政,只此一道政令就能让天下归心,四海称颂,让台湾之地永为大明国土。下首属官们窃窃私语,南居益死死盯着马城,就差当堂质问你意欲何为,要收天下人之心么。
  马城面不改色坐的腰杆笔挺,南居益慢慢将锐利的目光收了回去。
第四百五十四章 善政
  良久,南大人才沉吟着道:“此为善政,然,多有不妥。
  一干属官哪还敢插嘴,行此善政,让皇上,六部部堂,内阁重臣如何自处,让天下人如何去想,去做,又如何看待台湾三司的居心。
  马城面色不改,堂皇道:“圣人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一干巡抚衙门大员听的哑口无言,马城心中冷笑,这是当年东林党嘴炮们攻讦先帝的原话,如今被老子一字不差的照搬,送给朝中诸位谦谦君子,这就是报应呀。老子倒要看看朝中诸位东林大员如何自辨。南居益有些恼羞成怒,这是将他架在火上烤呀,朝廷可还在廷议,要加农税呢。
  加农税,征辽饷,这事其实是东林党和温体仁合伙干的。
  朝廷在商议着加农税,征辽饷,台湾巡抚衙门偏偏搞出个粮食保护价,到时候天下人唾骂,温党,东林党一个都跑不掉,这不是和中枢对着干么。
  良久,南居益才咬牙道:“可,拿个章程出来吧。”
  下首几十位属官,也有忍不住羞愧汗颜的:“我等愧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