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贵族官僚以借贷形式,捐献金钱,以解财政燃眉之急。
  这位薛大人鼓动皇帝说,外廷官僚可以包在他的身上,至于皇亲国戚,非得皇上亲自出马不可。崇贞陛下居然很高兴,照办,于是他以皇帝圣旨的名义,首先在武清侯李国瑞身上开刀,要他以“借助”名义捐献白银四十万两。
  当时的皇亲国戚都凭借特权发财致富,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李国瑞也不例外,犹如铁公鸡一毛不拔,又不敢公然违抗圣旨,只得故意装穷,拆毁自家房屋,把家中杂物摆到大街上出卖,闹得满城风雨。这简直有损皇家体面,朱由检大为恼怒,下令剥夺李国瑞的爵禄,李国瑞惶惶然惊吓而死。然而“借助”之风愈刮愈烈,弄得皇亲国戚人人自危,破财消灾又心有不甘。
  京中如今是群魔乱舞,天子正忙着四处借钱呢。
  南居益枯坐在巡抚衙门里,几乎哭了出来,先帝呀你快争开眼睛看看吧,天家的体面呢,都没了呀。马城也觉得脸上无光,十分尴尬,这位崇贞陛下还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大明朝的亲王养猪政策呀,养出来的傻皇帝。皇帝管武清侯爷借钱,武清侯不肯借还装疯卖傻,皇帝急了扬言要治罪,活活把个武清侯吓死了。
  陛下开口借钱,满朝文武装疯卖傻,着实上演了一出闹剧。
  陛下给百官立了个规矩,以三万两为上等,最高一笔只有两万两,是成国公朱纯臣捐的,大太监王安捐了一万两,内阁首辅温体仁捐了五百两。京中百官耍赖,哭穷,什么奇葩事都干了出来,有的一家老小到大街上练摊卖艺,有的在自家内城豪宅上贴上标签,上书此房急售。
  花样百出,天下人哗然,折腾了大半个月筹到银子二十万两。
  二十万两可也不是个小数目了,然而崇贞陛下仍不肯善罢甘休,还让百官从自己的家乡各举荐出一位富人捐款。
  此令一出,半月之内只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
  崇贞陛下强压着心中怒火,几次大朝会上苦口婆心的晓以大义,一时间朝堂上哭声震天,百官锤胸顿足发了一番宏愿,哭完了却仍是一毛不拔,各省乡绅响应者寥寥,一场皇帝借钱的闹剧最终不了了之。马城在台湾冷眼旁观,心中叹气,哭穷的皇帝崇贞不是第一个,闹成如此尴尬的倒也少见。
  皇帝哭穷,百官也哭穷,皇家体面真是荡然无存。
  也知这位少年天子是被逼急了,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正在建设中的关锦防线便耗尽了先帝的积蓄。
  淡水,红毛城。
  南居益端坐巡抚衙门,下令台湾三司调拨现银十万两,粮五万石装船起运,以台湾士绅的名义捐出去,成为第三个响应天子号召的州府。马城没有阻拦的道理,只是对南老大人的苦心唏嘘感慨,这些大明朝的忠臣良将呀,可敬,可叹。
  台湾新辟之地处处都要用钱,新建水师,镇军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尽管如此南居益还是从牙缝里挤出财物粮食支援京师,要知道一个月前京中天子,可还要将他撤职查办呢。再看看各地被东林党把持的州府,只有南直隶和浙江给了天子几分薄面,捐了三万两银子了事。天子出面筹款,皇家体面荡然无存,折腾了一个月筹到了三十几万两银子。
  三十万两银子够做什么,大概够山海关大军两个月消耗。两个月后又该怎么办,关宁城的修筑是不可能停下来的,维持十五万兵马,二十万民夫在前线筑城需要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规模庞大的关宁锦驻军,和马城施行的精兵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彻底压垮了大明财政。
  辽饷,这玩意倒并非崇贞帝的独创,这玩意万历四十六年就征收过。
  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加征辽饷,平均每亩田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两雪花银,然而至万历四十八年就废止了,朝廷不再征收辽饷。如此可见神宗万历皇帝的精明,这天下的田亩也不是不能加饷,每亩九厘银子加征了两年,给朝廷带来一千四百万两的税收,然而却不可以为引为常例。
  神宗皇帝只加了两年辽饷便废止了,给天下百姓留了一条活路。
  然而如今辽饷之议又起,将田课由每亩九厘提高到了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两,触目惊心。
  这个辽饷计划是温体仁提出来的,天子已经准奏了。
  温首辅的加税计划里除了辽饷,还有剿饷,练饷合称三饷,也是大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加税。温体仁计划加征剿饷二百八十万两,主要来源于因粮,也就是亩输六合,每石折银八钱,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溢地,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裁撤天下驿站节省费用二十万两。
  练饷,合计七百三十余万两,主要包括田赋,按照温体仁的说法大江南北地狭粮重,乃照地亩,每亩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万一千八百余两,以及赋役七十万,兵部所裁站银五十万、关税二十万、盐课四十万、契税二十四万、账罚二十万、典税三万、公费节约,杂税合之二百七十八万。
  那么这三饷到底从百姓的口袋里掏走了多少银子呢,马城和南居益估算了一下,去年,朝廷正常的岁入额为一千四百余万两,其中归入内府作为皇帝六百余万,属于户部用于政府开支的,不过四百余万两。而加派的三饷,竟然高达两千万两,甚至远远地超过了正税的收入。
  分析了朝廷的加三饷计划,南居益坐立不安想要上书力谏。
  却被马城阻止了,南居益在衙门呆坐了整夜,最终还是把奏章一把火烧了,罢了。
第四百五十七章 急先锋
  三饷政策一出天下农户的税负达到了五税一,甚至惊人的三税一,乱局已现,一派末日将至的悲观景象。加派的三饷一部分给了袁崇焕,一部分分润给了杨嗣昌,杨大人招安流寇的军费有着落了,情势如此,加征三饷便如同饮鸩止渴,倘若一两年内仍无起色,任谁都知道情势不妙了。
  不再去想这些烦心事,眼下台湾三司也遇到极大的难题,银荒。
  银荒,这是马城也毫无准备的大麻烦,随着台湾三司,开原两地的大宗花销越来越多,便出现了银荒的迹象。在马城贫瘠的知识里,大致懂得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也好好上了一堂经济课。
  终于明白为何直到嘉靖年间,金银才正式成为朝廷承认的流通货币。
  因为大明朝的白银产量实在太低了,嘉靖四十三年,帝国正式承认白银为货币两年后,户部有了这样的奏报:太仓全年岁入不过二百万两白银,半年不到就已经花掉了一百七十万两,过头税也不能再收了,顺天府正税每年不过十万两白银,额外加征的税银已经到了十一万两,所辖大兴、宛平两县,无论穷富,全村逃亡的不在少数。
  隆庆皇帝刚刚登基,就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大明帝国缺钱,想铸钱没有银矿,想发行纸币又没有人承认。时人慨叹:天下之民最缺的并不是五谷锦帛,而是白银乏,天下之民,惶惶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
  如今台湾行省,开原府便面临这样严重的问题,白银不足,出现货币危机了。
  随着大宗白银被用于购买军火,战舰,两地官府中的库银已经出现了枯竭的迹象,就连铜钱也严重不足,民间已经出现以米易物的苗头。在马城贫瘠的经济学知识里,也知道这是后世常说的通货紧缩,台湾三司,对通货紧缩也并非一无所知,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开原生产的大宗羊毛制品,在台湾,福建等地出现了滞销。
  三个字在马城脑子里冒了出来,大萧条,货币危机。
  马城切实感受到银荒带来的可怕后果,也就是供大于求,因此带来的可怕萧条。当开原手工业基地的规模扩大,产量增加遇上银荒,带来的便是产品滞销,从而引发生产大萧条。南居益也是亲民官出身,也是精通经济之学的能臣,和马城两人带着三司官员通宵查阅史料,熬的眼睛都红了。两人再也无力去管朝廷的事情,银荒,滞销,便足以摧毁开原,台湾两地的发展势头。
  台湾的土产,开原的羊毛制品卖不出去,这后果会有多可怕。
  马城揉着酸痛的额头苦笑,资本的原始积累果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治国,更是不容易呀。治理一府,一省便如此艰难,治理一国又该有多难。资本主义萌芽呀,马城苦笑,这算是哪门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多多脑仁疼。
  入夜,淡水红毛城。
  马城揉着酸痛的额头,研究着手中三司送来的史料,尽力想搞懂其中的经济学原理。银子是什么,银子就是购买力,出现银荒,出现产品滞销怎么办,马城这个粗人索性给出了最简单直接的解决办法,两条对策,双管齐下,一手抓紧殖民地搞商品倾销,另一手便是抢,到殖民地去抢银子!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呀,新大陆,殖民地出产的金银养肥了欧洲列强,洋人不会乖乖把银子交出来,那大明缺银子怎么办,只能生抢。
  台湾府终于走上了殖民主义的道路,这是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高度发达,出现大宗商品滞销,出现货币危机之后,台湾府必然走上的一条道路,不以人力为转移。自从马城打开了魔盒之后,台湾府便注定要走上这条对外扩张的道路,不扩张,大宗商品出现滞销,闹银荒,大家便只能抱在一起死。
  只是马城依稀记得世界十大白银生产国,有一大半都在美洲,墨西哥,中南美洲是盛产金银的天堂。实力不足呀,以台湾行省如今的能力,远征美洲只是个笑话,却并不影响马城的野心,新大陆的白银天堂呢,怎么能不抢。
  美洲新大陆呀,传说中全世界主要的金银产地,这一世还是有机会染指的。
  马城胸中热血沸腾了好一阵,才重新冷静下来,回归到现实的问题,银荒,产品滞销,既然实力不足暂时还无力远征美洲新大陆,那便只能对外扩张解决问题。台湾的对外扩张大致有三个方向,朝鲜,日本是一个方向,东南亚是另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印度次大陆,强盛的莫卧尔帝国。
  马城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软柿子,盘踞在缅甸的缅王,被大明屡次征讨后苟延残喘的缅甸东吁王朝。去缅甸抢银子,搞倾销,马城很快下了决心,征讨缅甸,不发动几场灭国之战,怎好意思说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翌日命三司找来缅甸的史料,资料倒是出奇的详尽。
  缅甸如今有七个势力,六家是大明册封的土司,势力最大的东吁王朝如今盘踞在缅甸南部,早已被大明朝在万历年间便打的苟延残喘,真真是个软柿子。天赐不取,反被其咎,如今正是攻略缅甸的天赐良机,这是灭国之战,堂堂一个缅甸王朝的库藏银子,应该能极大的缓解银荒。
  马城已经在朝鲜捞足了好处,深知这种灭国之战带来的战争红利,是会让人疯狂,让人上瘾的。
  南居益是十分犹豫的,缅甸,太祖钦定的不征之国呀,然而马城已经急眼了,这种软柿子不捏难道让给西班牙人么,如今,西班牙人在缅甸南部可是有一支雇佣军的,人数约有七百人,还有一支小型舰队停泊在缅甸港,正在从孱弱的东吁帝国身上大发横财。
  南居益犹豫不决,麾下将领颜思齐,杨天生等人却按捺不住了,苦劝起来。
  南老大人此时才发现他的部下们,在征服台湾的征战中,已经变成一头头出了笼子的野兽,无法控制了。崇贞四年五月间,台湾镇军一万五千兵力,主力战舰八艘陆续集结,准备发起征讨缅甸东吁王朝之战。马城的征讨大业徐徐展开,海盗出身的颜思齐,杨天生等人成为征讨大业急先锋。
第四百五十八章 征缅
  五月,淡水红毛城。
  台湾镇军大小将领百员,济济一堂,共商大事,征讨缅王可不是一件小事。
  南居益也并非迂腐顽固之人,端坐上首也有些胸怀激荡,就连赋闲在家的袁可立也破例出席了军议。如今北方各省经历了数次兵灾,陕西固然是赤地千里,河南山东之地也民生艰难,朝廷的政令勉强能传达到江南,对福建,广东,台湾边陲之地实在无力管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从未如此无力。
  尽管如此,南居益,袁可立两人还是翻出史料,要写几篇锦绣文章。
  要讨伐属国总要师出有名,两位老大人亲自操刀,天朝上国的面子总还是要的。
  前内阁次辅袁可立面沉似水,侃侃而谈,如今占据缅甸南部的东吁王朝,历史要追溯到嘉靖年间,嘉靖末年缅甸东吁王朝完成缅甸的统一后,曾入侵大明云南边境,对云南边境安全造成威胁。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边境战争,大明朝战败,大明丧失了原来在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