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始就成为汉人的世居地,对大明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世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世居地,就丧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依据。
  北宋的统治区域并不比秦朝少多少,甚至实际有效控制区域比秦朝还大,可是就因为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终北宋一代始终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即便极为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当发现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很想抓住以求名留青史。所以不管后金在辽东如何的兴风作浪,大明是断然不能承认后金对辽东的侵占的。
  议和,大明是将里子面子都丢光了,关键还是要看皇上,内阁的态度。
  东林党自然是不会背这个黑锅的,当今天子么,那是个死要面子的性子,因此马城可以肯定议和这事成不了。这样分析后参谋们也认同了,议和八成是议不成的,内阁不愿背黑锅,皇上面子挂不住,只有杨嗣昌一干人上蹿下跳,这事儿成不了。皇太极也知道这事八成没戏,这是缓兵之计。
  马城阴沉,卢象升沉默,倪元璐气的拍桌大骂:“先前跋扈,今又来求和,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
  马城不语,卢象升则决然道:“和议未成,则仍有决胜之机。”


第三百九十六章 关城
  马城有些无趣的解散了军议,心知这大明与建虏在京畿决战之机,多半是错过了,没人比他更了解东林党的德行了,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猖。东林内阁不会表态支持议和,也不需要表达,偷偷给大军下几个绊子就行了,内阁,六部尽是东林党人,清流显贵,下绊子动动手指头就能办到。
  皇上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那是个没主见的人,优柔寡断。
  马城也是三朝元老了,从万历,天启两朝两位大明天子身上见的多了,这两位天子都拥有身为一个帝王最重要的内功,坚强。这词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高,既不是霸王举鼎的武勇,也不是豪气千云的长啸。帝王的坚强,意味着一种承担重负的担当,放在风雨飘摇的困难年月,更是不惜面对利益集团披荆斩棘的勇气。
  拿捏臣子的权谋,靠的是坚强,是内功。
  谁有这内功,往远一点说,变法的秦孝公,逐匈奴的汉武帝,都是此中高手。往崇祯家里人说,迁北京的明成祖,反腐败的明宣宗,改盐法的明孝宗,废海禁的明穆宗,都是想干点好事,却被利益集团抱团阻拦,然后软硬兼施扫平,支撑各种妙招的,就是这强大内功,大明天子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刚登基的时候,崇祯曾经以为,他在这事上很强大。就连臣下捧他是汉文帝,都把他给捧怒,觉得这是羞辱他。以轻松扫平魏忠贤的自信,他以为这事简单。可真遇到一件事,他才明白自己有多怂 ,韩一良事件。
  这件事的起因很荒唐,穷得掉渣升迁没路的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为搏“出位”,写奏折大骂朝政腐败,还标榜自己廉政。一下引得朝野哗然,却叫崇祯喜上眉梢,正想反腐败树新风,打瞌睡韩大人送来枕头。立刻反应热烈,先在御前会议上公开诵读,通报学习,又将韩大人提成右佥都御史,回馈超大礼包。但崇祯的礼包从不白给,刚收下大礼的韩一良,接着就当场派了任务:朝中谁是你奏折里说的贪官,谁给你送过钱,一五一十给我说。
  这下韩一良可崩溃了,他本想投机搏出位,却被崇祯一把拉上船。可这位真是色厉内荏到底,被崇祯连番威逼,却咬死也不再说话,摇头晃脑的装糊涂,就是不肯再指认,最后还干脆认了欺君罪 :皇上您别问了,要罚就罚我一个,韩一良为啥这么怂。
  其实也容易理解,腐败发展到这时,已经内外同气连枝,简单一句话,就是千百人的食物链,轻易碰不得,于是宁可罢官回家,也不碰这霉头。饶是崇祯气炸了肺,把他一顿痛骂后罢官回家,还是咬死不说话。
  其实崇祯如果稍微温习下明史的话,就会知道这种臣下抱团捣乱的恶心事,明朝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更恶心的场面,明孝宗十八岁上台时就遇到过,三个阁老号称纸糊,啥事不管不说,听说要整顿,立刻串联了集体撂挑子。可明孝宗丝毫不慌,一顿借力打力,收编了有能力的刘吉,弄臭了最无耻的万安,跟韩一良类似的出头鸟,冒头了更别想躲,软硬兼施用到底,终于弄出了“弘治中兴”。
  而在这场闹剧面前,崇祯的处理方式,却从头到尾幼稚到可笑,开始是误判局面,毫无准备的就把韩一良捧上去,不想这厮属泥鳅,反把崇祯本人放了大鸽子,更叫崇祯看到了群臣抱团挤兑韩一良,掩盖贪腐真相的现状。
  然后,他竟怂了。
  惹事的韩一良,被他恼火撵回家,却到底熬了个全身而退。本打算高调上马的反贪运动,这下黯然收场,慌不迭的就翻篇了。这就让臣子们留下这么一个印象:这位新领导表面霸道,其实很怂。于是从这场闹剧后,饶是崇祯大杀四方,经常性重办大臣,但更奇特的景象是,只要崇祯打算重大整顿运动,群臣们就抱团反对。
  群臣抱团一反对,崇祯就耸了,就让步了,他没有祖宗们的治国权术。
  马城心中胡思乱想着,权术呀,往近了说神宗皇帝算是玩的出神入化了,先帝玩的也不差,神宗皇帝玩权术是棉里藏针,先帝玩权术是大开大阂,都能将东林党,群臣,文官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今天子么,洗洗睡吧,马城突然觉得意兴阑珊,终究是白费工夫。
  崇贞三年,二月,京畿大旱。
  在大明京畿,直隶一带掳掠了小半年的后金大军,徐徐往喜峰口方向撤退,京畿三十万明军按兵不动,只装模做样的追到了通州。此时通州金军早已经人去楼空,留下了一个十室九空的京畿门户,倒是释放了一些通州官员。想来皇太极也是大明留了几分脸面的,释放了通州官员主动示好。十余万后金军在遵化集结,二十万明人青壮,女子,大批粮食财货先行,大军殿后往喜峰口方向而来。
  喜峰口,前线。
  高处,千里镜中后金大军滚滚而来,大军前面是二十万百姓,数量无法计算的牛马,大车,财货。二十万人走在一起是什么概念,前面已经走到喜峰口,尾巴还在遵化城,都是手无寸铁的青壮,身体健康的年轻女子,老弱病残早死绝了。二十万奴隶能给后金带来多少新鲜血液,仿佛一针强心剂。
  二十万明人很快就会奴化,成为后金崛起的养分,这养分还很充足。
  喜峰口前线,青山关。
  关城上,山脊上,前沿十营开原辽兵严阵以待死守青山关。关内,官道上挤满了被堵住的大明百姓,关上辽兵将士沉默肃立,官长沿着防线巡视都在安抚士卒。马城站在关城上,身边众将也默然不语,这是皇太极在示威,在挑衅,在嘲笑开原辽军的忠勇被朝廷出卖了,气氛压抑。
  马城反倒十分平静,所部残军还能守的住青龙关,还能守的住喜峰口么,不能。经过几次补充后的近三万辽军已经伤亡过半,军中有大量无法作战的新兵,下级军官大量阵亡短时间内无法补充。死守青龙关能守多久,三天,五天,前线十营兵就该打残了,二十万百姓后面还有十万后金大军,还是皇太极亲自督战,归心似箭的后金军。
  沉默,马城平静道:“守好关城。”


第三百九十七章 流芳
  众将官看着关城外大量苦喊喧闹的百姓,更沉默了,百姓中必然是夹杂着大量细作,这是虏军惯用的伎俩。真要蠢到开关门救助百姓,那就蠢到掉渣了,指不定这些百姓里有多少汉军旗细作假扮的。汉军旗本就是明人,长的一模一样换上粗布衣裳,如何能分辨是百姓还是细作。
  开原兵和后金军长期作战,这种亏已经吃的够多了,早学乖了。
  对峙,死守,马城一口唾沫吐出去,想大摇大摆通过喜峰口么,去你姥姥的,不付出点代价休想走的成!
  三日后,关前。
  混在百姓中的细作也知被识破了,索性嚣张起来从大车上,从粮袋下抽出兵器,大咧咧的到关前挑衅。一个个穿着粗布衣服,歪带着头巾的汉军在关前上蹿下跳,马城勃然大怒给老子打!关城上佛朗机炮齐发,大抬枪瞄准了一通乱枪乱炮,将那些蠢物打的抱头鼠蹿,再也不敢来挑衅了,对喜峰口明军强悍的火力也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五日后,大队虏骑到了关前,远远停在射程之外。
  第六日,一个汉官来青山关送信,一封皇太极亲笔写的长信,当然也未必是亲笔写的,皇太极应是没有这等文采的。
  致明开原总兵书,自古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弃暗投明,逃满身之罪案,通权达变,免瓜葛之嫌。
  蓟州,喜峰诸城已成笼中鸟,釜底鱼,望将军早做决定。
  时局之变,本汗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明国总兵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为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明国之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明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明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大金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与我大金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
  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仆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建州。切原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阁下幸垂听纳焉。
  贵国史册所载,雪会稽之耻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今合,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甚数倍耳。第今日阁下之所宜决者,厥有二端:任夫贵国依然不悟,墨守常经,以跻于至否之极,而同归于尽乎?亦或蓄留余力,以为他日之计乎?
  一封劝降信写的花团锦绣,文彩斐然,马城懒的去看那些废话,视线却停在了蓟州二字上,这是威胁。蓟州力竭,危如累卵,蓟州还有马城的家眷,多年经营的商铺,存银,还有不能见光的新式大炮,新式火药,最要命的是蓟州快断粮了。断了粮,天险,大炮都化为灰飞了。
  马城犹豫,卢象升大惊失色:“万万不可回信!”
  马城懂得卢象升的意思,两军阵前给虏酋回信,这封信必然会转给大明天子,临走前这又是一条毒计,反间计。马城默认了卢象升找来一个会写字的秀才,写下了几个大字,留下百姓,放你过关。半日后那汉官又来送信了,皇太极同意释放两万百姓,还奉送了一批粮食,自称悲天悯人不忍百姓冻饿而死。
  马城连生气都懒了,讨价还价,十万百姓可换你十万大军安全通过喜峰口。十万大金将士还不如十万百姓金贵么,一命换一命公平的很,皇太极自然是不肯的,还价三万,一来而去讨价还价起来,关前百姓已经有冻死饿死的,遗尸关前极多。马城最终接受了后金用三万青壮,换取喜峰口的价钱,这已经是皇太极的底线了,条件是三万青壮得由明军去挑,不能用老弱充数,皇太极满口答应了。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李争鸣主动请缨去关前挑人,马城准了。
  崇祯三年二月十五日,青山关前。
  李争鸣只带了他的一营兵,没带武器进了虏军大营,全军上下没人愿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