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为何愁眉不展?”

    到晚上,朱由校与皇后同寝后,皇后因此问了起来。

    朱由校则道:“朕今天不得不准予严惩一个敢为民出头的人!这是不利整个华夏民族发展的,朕到底是不能背叛自己的角色,朕一旦背叛,就更乱了章法。”

    “陛下是担心以后天下没有逆贼了吗?”

    皇后莞尔一笑,含情脉脉地看着朱由校,问道。

    “这倒不是,古往今来,对造反百姓残酷镇压的不少,倒也没见没有百姓起义的,只是朕到底是个不一样的皇帝而已。”

    朱由校说着就道:“传魏忠贤来见朕!”

    没多久,魏忠贤就来了朱由校这里:“皇爷!”

    朱由校则对魏忠贤吩咐道:“那个桂忠不要让他活过今晚!”

    “是!”

    魏忠贤退了下去,并因此感到诧异。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位皇爷还真是很不一样,对于犯事的权贵官绅是毫不手软,有时候他都觉得过于狠辣了以点;但对庶民却是出奇的仁慈,数百万流民因其重新回归安定的生活不说,到如今整个大明已没了徭役,甚至连民间女婴都被亲自关照到,直接严旨要求不得被父母抛弃溺死,违者父母俱杖毙,发生弃婴案的当地知县治失察罪,也规定女子不得被缠足,违者父母俱流放。

    现在又让自己把桂忠提前除掉。

    魏忠贤因此可以确定,自家皇爷并不是一个真的内心阴鸷极度自私的人。

    毕竟一个帝王对庶民尚且如此宽仁,何况自己身边的人。

    只要自己守规矩,善终还是可以做到的。

    “桂忠,这个毒药毒性很大,你吃了后会很痛苦,但也很快,这样就不用几天后受凌迟之苦,你忍一下,事后,就算是最厉害的仵作也瞧不出端倪,这是陛下的意思,服了他吧。”

    魏忠贤对桂忠如此说道。

    桂忠有些意外,但也明白皇帝的好意,也就接过了毒药:“请公公替我谢谢皇上!皇上始终是好皇上,只可惜,其他人未必是好人。”

    桂忠说后就服了毒药下去。

    “死了就死了吧,靠剐一个贼寇就想震慑住数百万雇工,并不现实,我华夏汉人虽软骨头不少,但也不缺骨头硬有血性的人!”

    在政事堂的朱由校得知桂忠在东厂大牢突然暴毙后就如此说道。

    接着,朱由校又对袁可立道:“欲使民众如何利用律法,还是得加强教化!”

    “陛下圣明!这也算不了什么,现在最紧切的还是东虏被剿灭后的封赏事还未处理,另外,与东虏结盟的鞑靼是否也要对其用兵的事,以臣之见,当早拿出决策!”

    袁可立回道。

    朱由校听后说道:“爱卿是政事堂首席辅政大臣,便与枢密院的朱燮元着手主持一场廷议,议论这两项事。”

    “遵旨!”

    于是,袁可立便和朱燮元主持起这样一场廷议来。

    而这场廷议开始后,大臣们最先争执起来的就是关于平定东虏这一件战事要不要封几个世袭勋爵的问题。

    因战功而封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不过,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鸽派的大臣。

    毕竟永远都有对军事战争不感兴趣,而更在乎国民经济的人。

    “东虏,不过是边陲一较有势力的反叛外虏,灭之亦算不得大功!能比肩于开国之功,靖难之功?故,以臣之见,封爵没必要,不过略封几个有功者以世袭锦衣卫职便足矣!”

    此时,同毕自严一样,在政务能力上比较强而被推为的阁臣李国普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没看重这次剿灭东虏之事。

    另外,善于后勤调度的能臣王在晋也不赞成朝廷再发动对鞑靼即林丹汗势力的战争。

    他自然也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他的政治观念让他觉得,战争不是值得提倡的事,因为他的实际经验告诉他,战争真的很劳民伤财。

    所以,王在晋也在这场廷议上说道:“以臣之见,用杀戮的方式来制止两国纠纷是不明智的,只会劳民伤财,乃至增加仇恨,还不如用道德感化之!以礼相待,使其从心归顺。”

    “道德若能感化胡虏,那边镇何必派边军镇守,不如派一群德高望重的大儒去镇守!让这些大儒去感化他们,我想问,这有用吗,诸位真想让朝廷这样试试吗?”

    已回京担任兵部尚书,且算是鹰派的孙传庭对此表达了异议,且问了起来。

    “仆得替自萨尔浒之战以来,阵亡于东虏之手的大明将士和被东虏屠戮的士民说句公道话,或许有些人觉得,朝廷这次剿灭东虏算不上是大功,不足以彪炳史册,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对他们实实在在的报了一次仇,也算是没辜负他们为之失去的生命!”

    “另外,以仆之见,剿灭东虏,非同于一般平叛,对于国朝,对于华夏而言,甚至比汉灭匈奴还要重要,因为在汉匈对峙时,匈奴再强,却无灭汉之可能,但对于陛下即位之初的大明,东虏却有亡我天下之可能!”

    袁可立说到这里就声音大了起来,回荡在整个大殿。

    接着,袁可立又说道:“你们可能觉得仆这话是在胡说八道,但这的确是仆想了很久所认为的!不是说东虏不很强就不能亡我汉家天下,以仆看来,在陛下即位之初,朝堂上党争激烈、文恬武嬉,早已病入膏肓,而在民间,不法商人已勾结文臣武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甚至有一干自私自利之官员士子,数典忘祖,自甘下贱,主动投靠东虏,主动且积极帮东虏灭我汉家天下!如李永芳、宁完我等辈,与喜宁一样!若不是陛下英明,用人不疑,坚持让熊公镇辽东,而使其不受党锢之祸,后又整肃朝纲,如今国势已糟糕至何等地步,只怕东虏早已据辽阳、沈阳,乃至有机会,控制草原诸部,并趁机入关扣掠,而使我大明日渐不支!所以,这次剿灭东虏,记于史册,的确算不上辉煌,但对国朝而言,却是力挽狂澜之壮举,值得在大书特书!”

    李国普这时候似乎因为廷争争到激烈时而忘了分寸,所以,直接说道:“久闻元辅以刚硬铁血媚上,故时人多以此对您多有非议,如今想来,元辅的确似有穿凿附会之好,陛下固然英明神武,然这不代表熊公当年就真是最适合做辽东经略之人,在当时并没有公论,若是袁大来袁应泰袁公当时为经略,或许早已剿灭东虏,还不用等到今天。”

    “袁大来能与熊公比?你这个李阁老,分明是在信口雌黄,若论驭将驭兵,十个袁大来也比不上熊公!老子算是明白了,你们这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这次大胜,否定我们的功勋!”

    已升任枢密副使作为武将代表的周遇吉在这时候直接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且指着李国普就是一顿怒斥。

    同样官职的卢象升把周遇吉拉回到了座位上。

    李国普对此觉得颇为生气,暗道:“若不是陛下崇武,也不至于如今军机廷议还能有武臣参与,甚至还敢指着自己一阁臣的鼻子骂!真要是借此次剿灭东虏之事大封一批勋贵,天下文臣只怕连和武将平起平坐的可能都没有,如若不彻底否定这次战争,就不能阻止将来的战争,必须否定!”

    卢象升这时候为避免其他人借此斥责周遇吉粗莽无礼,便立即开口,以转移所有人的注意,道:“戚公曾有诗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诸将士灭东虏并非全为功业,但是,在下并不认为元辅对东虏于国朝乃至于我华夏之威胁的推论是穿凿附会,在下与东虏交战过数十次,他们的确是一群有野心智谋也很厉害的人!不然,也不足以使那么多自甘下贱的汉家士子投奔”

    整个廷议争论的颇为激烈。

    但因为各自利益诉求不同,所以,谁也说服不来谁,即便从清晨吵到傍晚,也没有达成一致。

    朱由校倒也没指望他们能吵出个结果来,毕竟自古以来,政治理念不同,就没有和解的可能,要么你打倒我,要么我打倒你,甚至直接肉体消灭!

    朱由校让他们争论不过是想看看自己的大臣们哪些是鹰派哪些是鸽派而已。

    “让他们继续廷议,虽说天下由朕主宰,但天下事天下人也是可以议议的。”

    朱由校因此在得知大臣们还没讨论出个一致结果后就如此说了起来。

    而也因为皇帝的纵容,这场廷议也就不停不休地继续了下去,甚至还让民间的很多人都知道了此事。

    “李阁老等是对的,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每一场战争!杀戮不过是君主喜欢玩的游戏,而天下士民只求安宁,不否定战争,就无法限制君王的欲望!使天下万民因其受累!”

    赵进美此时就因此事对吴伟业等士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百七十三章 追加张璁谥号皇帝大于礼制

    “朝臣否定又有何用?”

    吴伟业苦笑了一下,回道。

    接着,吴伟业又问着赵进美:“你可知逆犯桂忠于东厂暴毙的事?”

    赵进美回道:“自然知道!逆犯能突然暴毙,很明显是东厂做了什么!”

    “这里面透着圣意呢!”

    吴伟业叹气回了后,又道:“摆明了如今天子不希望庶民不敢与官府朝廷对抗,而一味顺从当顺民,故不愿如朝臣所愿,严惩其人,而使天下百万雇工被震慑住,从无胆闹事,因此,就使其于处决前暴毙,如此之天子,本质和桂忠一类人一样,像是庶民之仆,而非肉食者之主!类若太祖!”

    赵进美点首:“你说的有理!他甚至比太祖还过分,还要把庶民们当回事,太祖至少对造反的刁民不会手软!他是直接把心偏向了庶民,从即位以来,他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帝王,仿佛这天下之主,不是他自己一样,或者说,他虽以天下文武之士为官,却始终把贱民放在第一位,还欲使这些贱民人人皆可富贵,而因此宁肯在外邦面前大损国体!”

    “是啊,从古至今,天下黔首能不作哀哀饿殍之世,便可为太平盛世!可我们这位帝王用心深远,竟要使庶民真的习礼仪、知文化、足富贵,故而,他不忍凌迟桂忠,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庶民能像桂忠一样有血性!这还得了!黔首若也如士子一样识文断字、敢于发声,那士林的优势何在?!”

    吴伟业说着就反问起来。

    赵进美突然神色有些激动地道:“所以才要限制君权!”

    接着,赵进美就补充道:“比如遇到现在这么一位翻篇史书都寻不到类似的帝王,若不能加以限制,就会使我儒林易遭受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旦由此下去,驭民之术就不能只为我等少部分能读书读得起书的人掌握,而知驭民之术则更多,民智就会大开。”

    “民智大开,士者就会无立锥之地!如今不仅当今天子一人意欲使天下为天下汉人所有,朝廷允许设立的兴明社里,社员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下去,的确会改变如今名教格局!今天他们敢让桂忠不被处以极刑,那么,明天他们就能纵容桂忠这样的逆民造反,后天他们甚至敢让这样桂忠这样的人进入朝堂!”

    吴伟业很色是严肃地说道。

    而赵进美则冷笑了起来:“不过,桂忠这个愚民到底是没读书,不知道用《大诰》里的法子来讨薪,按照《大诰》规定,民众是可以扭送非法官员进京,并向皇帝告御状的。”

    “《大诰》的确乃太祖留于后世士大夫们的一头上之剑,最好不要让天下黔首知道此物!”

    吴伟业神色严肃地说道。

    ……

    “通州之乱和这次的廷议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一是民众还不够聪明,二是很多官员的思想还是偏于保守和懦弱,造成这样问题,自然不能只怪他们自己,毕竟这是上千年来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痼疾,我们要医治,自然也不能下急药,得一步步的治疗!”

    朱由校召秘密见了兴明社的大臣袁可立、孙传庭、卢象升、周遇吉、方世鸿等人,且在这些人面前,提出了自己这个帝王对于最近这次通州之乱和还在进行的一场激烈廷争的真正看法。

    兴明社是朱由校之前让方从哲发展的一个组织。

    立社的目的是团结一批和朱由校这个皇帝在思想上一致的有识之士。

    但因为人社是秘密推荐制,且考核严格,所以没多少人入社,甚至外人都不知道兴明社有多少人。

    朱由校此时说后就又道:“这次廷议,很多大臣们既然想从根本上否定这次剿灭东虏的战争,甚至用各种理由来阻止我们接下来的战争行为,那我们就偏偏要在大肆宣扬这次大胜,不但要封侯伯,还要封公,另外还要绘功臣排位图,大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