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国荆湖战区已经被彻底破坏分割,彼此之间根本无法协调应援。荆湖制置使吕文德被困于襄阳,制置副使高达弃城逃入江陵,整个战区已经陷入群龙无首的严重混乱状态之中,对于元军的行动,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
    汉阳,元军以两万宋人的生命为代价破城,除了粮食与妇孺,又收获近五万宋民。
    而后,是郢州、荆门、复州、德安……
    因为破城之后不屠城,只杀士卒,反而让元军的攻城行动进行得相当顺利。甚至有部分宋人自愿前往下一座城池说降、鼓动城中百姓里应外和,以争得不当炮灰的待遇。
    一个月之间,除了襄樊与江陵,荆湖北路大半城池已落于元军之手。投降的文武官员无数。
    当然,也不缺死国之士。可是,这些人身死城破之后,总是被迅速地淹没于献城的人潮之中,甚至无人为其收尸。
    完全打通了息州南下至鄂州的道路,六十余万汉民,随着第二批元军汹汹而下。沿途每一座城池,都几乎完好无损。确实如忽必烈答应他们的那样,一入城中,便有吃的、有住的。而且还有现成分配的女人,这使得被迫南迁的这些中原百姓,一路抑郁的思乡之情被冲淡了许多。
    毕竟大部分舍不得离开亲人的百姓,或是早已潜逃或是已经消失在南迁的道路之上。
    余下之人,无非是元军大势之下,能得一苟安便可欣喜万分的芸芸众生而矣。
    乱世之中,众多挣扎的蜉蝣。
    如果说荆湖战区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那么淮南西路便是已经处于十八层的地狱。
    元军先头部队两万人,自颖水南渡淮水,攻上正阳关后,就地驻守,将安丰军与寿春的大部分宋军吸引至正阳关。又有近万部队自淝水南渡寿春,在早已潜入寿春榷场的内应配合之下,轻松攻下寿春。
    寿春,这座可怜的城池,十多年来,已经不知道第几次沦陷于北兵之手了。
    元军以寿春为基地,在淮水上以舟搭桥,源源不断的军队与百姓涌向宋国的两淮西路。
    击溃正阳关的宋国援兵之后,元军顺势血洗安丰县,不仅得到安丰县的存粮与船只,还有数万的宋国百姓。
    半个月的时间,元国骑兵横扫庐州北部各座小城与乡村,每过一处,鸡犬不留。
    三月底,三万元军,驱赶着十万北地汉民与二十万宋民,围攻庐州。
    一到庐州城下,元军便将宋民之中老弱病残与濒死之人直接填入护城壕沟,庐州城前护城河为之断流。一日一夜,壕沟悉数填平。
    而后,宋人百姓被迫举着棍棒攻打庐州城。哪怕庐州守将再不忍心,也只能下令剿杀。
    五天之内,元军以十万宋人与一千元兵的性命为代价,耗尽了庐州城内所有的箭矢,城下堆积的尸体,几与城平。
    当所有的宋人被耗尽之后,北地汉民开始持棍棒而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攻打。
    庐州城破。
    两淮制置副使、庐州守将吕文福与两万庐州宋军,尽皆战死。
    而元军的损失,包括两千士卒、六万汉民,以及十余万的宋国百姓。
    元军以超过宋军十倍的死亡率,获得了庐州之战的胜利。可是战后,元军又得到了八万的庐州百姓,以及后续而来的十万北地汉民。转眼之前便又是一支二十万的蝗军。
    庐州,以及近二十多万惨死的北地汉民与宋国百姓,被焚于一炬。
    尸臭盈于天地,寒鸦难飞。
    四月中,元军汇集六万军队与二十万南、北百姓,自庐州过巢湖往东。连破巢县、含山,直抵长江北岸的和州历阳。
    淮南西路,自寿春开始,直到和州,一路之上,除了被驱赶如骡马的百姓之外,再无人烟。
    此时,宋国整条北部防线,依然在坚守的,只剩下了李庭芝的两淮东路。
    凭着贾似道留下的数千骑兵,李庭芝早早便将防线推进到淮水以北的涟水区域。以此有效地破坏了南下山东的元军与百姓的渡淮作战计划。
    但是,苦苦守住的前线,却并不能缓解淮东的危局。数十万逃过元军铁蹄的淮西百姓,大肆拥入淮东。饥饿、彷徨、无助、惊惧带来的恐慌,使淮东所有的城池,都充斥着巨大的隐患。
    而且可想而知,数十万的宋人之中,已经夹杂着无数的北地汉民与元军奸细。一旦山东南部的元军突破淮水,自楚州南下,里应外合之下,淮南东路难逃崩溃!
    而此时的宋国朝廷,依然沉浸于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
    只是,现在的朝堂不同以往。
    先帝在时,争吵还有听众,哪怕当时的贾似道权势滔天,毕竟皇座之上,还有一个深得臣心的官家,会给大家做出一个最终的决断。
    可是如今皇座之上,是一个年方二十四,总是茫然地看大伙的新皇。
    他还只是个孩子!
    一想到这个现实,许多朝臣连吵架的力气都会瞬间失去。
    贾似道辞相之后,左、右相之位一直虚席以待。签书枢密院事的马廷鸾,上任不久便丁母忧而归乡服丧。
    自叶梦鼎否决了太后垂帘听政的议请之后,朝堂之上,便成了他的一言之堂。
    一个参知政事,如今拥有的权势,已绝不弱于先皇之时的贾似道。连现在这个年轻的皇帝,都已经失去了对他的制衡之力。
    这些日子以来,朝廷之上的争吵,并非是因为派系之间的争权或是夺利。而是因为最该为元宋之战承担责任的叶梦鼎,一直处于沉默之中。
    权宋天下

第1015章 朝堂之争
    叶梦鼎的沉默,意味着他不觉得自己应该去前线领军御敌,那么谁去?
    宋元的和谈一直是叶梦鼎在操持与推动。虽然协议始终未签,但是宋国已经收获了许多实在的好处。
    刘整虽然还未回归宋国,但一些前些年降了蒙哥的将领已经被送了回来。
    正式交易的战马,虽然只有五百匹,但是另有一万良马已经到了随州。
    元军虽然还没完全交回利州,可是已经让出了几座川北的山城。
    随州、樊城、息州、寿春等地榷场的开放,让边线阃帅有了大量的隐性收入,也使叶梦鼎在军中的名气大涨。
    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叶梦鼎的晋身之资。
    然而,如今却发现,元国所谓的和谈竟然是一场天大的骗局。所有宋人,都被忽必烈玩弄于手掌之中。
    这倒也罢了,元军大举入侵,北部防线已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到底应该如何遏制住元军的攻势?
    否则,临安危矣!大宋危矣!
    “必须马上调动重庆守军,顺流而下汇合江陵军队,收复鄂州!”
    “利州元军已经南下,你这是在空出重庆,把整个四川拱手相让与元军吗?”
    “荆湖南路、广南西路守军可以北上……”
    “兀良哈台已回到云南,这是忽必烈为了牵制这两路兵马留下的伏笔!”
    兀良哈台!
    此人当时就是叶梦鼎一力主张,让其回到云南,安排云南复国之事。
    叶梦鼎依然没有吭声,朝堂上的争论还在继续。
    赵禥扭了扭屁股,脸上现出不耐烦的神色。
    “陛下,微臣以为,应当迅速派出两路和谈使。一是与元国继续和谈,令其退兵;二是与大权国联系,希望他们可以与宋国南北夹击元军。”
    叶梦鼎眉角微微一抽,终于有人提到权国了。他本身对权国倒是没有太多嫌恶,只是深知权国与贾似道勾结已久,与权国的和谈,唯有贾似道才能胜任。
    这便意味着贾似道将会重归朝堂,这是叶梦鼎最不能接受的事。
    “与元国的和谈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并无任何进展。”有人出声反对,“而权国,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他们与现在的元军,又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别人的,速速整军,击溃来敌,方为上上之策!”
    “如今前线军队,深受贾似道荼毒,可战之师,早已损失殆尽,拿什么去阻挡来敌?”
    “是,所有过错,皆因贾似道一人!”
    “臣请斩贾似道……”
    “斩了贾似道,忽必烈就会退兵吗?”有人阴阴说道。
    “起码,可以防止贾似道与忽必烈勾结,出卖宋国而求荣。”
    朝堂上许多人听到这话,心里不禁都涌出奇怪的念头。据忽必烈所说,贾似道一心与其求和,但此事真假难辩。可是通过与元议和真正得到荣华富贵的,却是叶梦鼎。
    “宋国前线,还有近万艘战船、十数万水兵,为何不派他们出去御敌?”有人赶紧转移了话题。
    “元军前锋已至和州,建康水军必须严守长江防线。”
    “沿海制置司的水军呢?他们的战船一样可以纵横于长江之中。”
    “沿海水军绝不能动!一旦海防空虚,权国水军来袭,以何抵御?”
    权国水军理论上确实是个威胁,但是自宋元大战爆发之后,所有权国船只都已消失不见。防备是必须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一旦临安危急,沿海水军还得承担着临安皇室以及这些朝堂重臣撤出临安的重任。
    这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
    所以,沿海水军不能动;沿江水军不能动;荆南、广南守军不能动;四川重庆守军不能动。
    那该如何是好?
    众人又一次看向叶梦鼎,他依然无动于衷。
    宋国不是没有兵,而是缺乏一个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战争角色的统领。
    这才是叶梦鼎一直无法做出决断的主要原因。
    前线诸将,吕文德与李庭芝都是贾似道的嫡系。而且这两人,一个被围困于襄樊,一个被牵扯在淮东,已经无法跳出泥潭统领全局。
    而被自己寄予厚望的高达,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失守鄂州。
    不能从战场上提拔统帅,只有从朝堂之上派重臣过去。
    本来,这种事非马廷鸾莫属,可是他却偏丁忧在身。而且,还拒绝了自己夺情起复的要求!
    自己去前线统领防线,也未尝不可。
    若从能力上来说,叶梦鼎自信朝中无人能与自己比肩。
    只是皇帝年幼不经事,中枢只余自己一人,一旦离开,朝堂必乱!
    大战之时,无法保障一个绝对安稳而且运行有效的大后方,前方将士再如何拼命,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再等等?
    或许战场上会出现转机。
    叶梦鼎不相信忽必烈此战存着灭宋的决心,也许他只是因为中原天灾不断,想南下劫掠一些财货,同时期望通过战争以消耗一些老弱人口来缓解粮食的危机。
    草原上的蒙古人,不是一向都是如此吗?但凡遭遇天灾,必定是他们南下劫掠之时。
    而且,哪怕元国已经有了水军,已经突破了淮水防线,叶梦鼎也觉得他们根本不可能还有余力再破长江防线。
    以不变应万变,将元兵拖入无休无止的攻防战之中,也许三个月也许半年之后,事不可为,忽必烈自然只能选择退兵。
    到时自己再上前线,率百万将士,予以坚决的反击并顺势收复失地,岂不又是大功一件!
    到时,朝堂之上,那些对自己心生不满的臣僚,应该就无话可说了吧。
    “陛下——”朝堂上,那个语气阴沉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皇座之上的赵禥,懒洋洋地哼了一声。他知道,这些正在吵架的大臣们,口称陛下,其实没人在乎自己听了没,也没人期望自己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反应。
    所以,赵禥的心思也从未在朝堂之上做过多的停留。
    叶梦鼎却有些警惕地看着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臣。
    江万里,是现在朝堂之上,年纪最大的一个大臣。虽然他师承朱熹门下,太学出身,却是理学一派中与贾似道最为亲近之人。
    “微臣以为,元军悍然入侵宋国,其根源是在于贾似道,若非他当年主动与忽必烈求和,也不会惹出如此恶果。既然如此,何不诏示贾似道,令其即刻奔赴前线,无论与元和谈也好,击退元军也罢,全由贾似道负责。若是未能建功,数罪并罚,当斩贾似道!”
    叶梦鼎轻皱眉头。
    这江万里,是在为贾似道复出铺路,还是准备给贾似道挖个大坑?
    自己不能离开朝堂,前线阃帅不能用,贾似道可以吗?
    他会不会凭着掌控的军权,倒逼自己让出朝政大权?他能否抵挡得住裹胁百万平民百姓的元兵?他会不会再度勾结权国,而给宋国带来灭顶之祸?
    叶梦鼎一时有些犹豫,但是终于没有出声反对江万里的提议。
    如果贾似道可以接受“戴罪立功”的条件,倒是可以接受他重掌前线军权。
    虽然从来没有人给他定过任何的罪责,但只要他敢复出到前线领兵,就自然可以坐实他的“戴罪”之身。
    权宋天下

第1016章 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