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4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从来没有人给他定过任何的罪责,但只要他敢复出到前线领兵,就自然可以坐实他的“戴罪”之身。
    权宋天下

第1016章 流民安置
    幽蓝的海面上,天高云阔。
    一只海鸟,低空滑翔,偶尔会突然折身,如离弦之箭扎入海面,而后叼起一只小鱼,仰着头冲向天空。它很兴奋地拍着双翅,扭着头展示着今日的战利品,却见一只海东青正缓缓从自己头顶掠过。
    海鸟一惊,梗着脖子吞下小鱼,迅速地贴下海面,猛力地拍着双翅而去。
    高空中的海东青只是微侧脑袋,留下一丝睥睨,继续北去。留下寂静无波的海洋,一直荡漾到天际。
    五月的渤海,分外迷人。如温润的新妇,令人忍不住想要俯身而握。
    然而,一具漂浮而来的尸体,打破了眼前所有的美丽。
    尸体早已面目全非,泡得泛白的尸身边上,一群小鱼正翻腾追逐。
    倚在船舷边上的赵权,微微地叹了口气。
    一张渔网自船上撒入海中,兜住尸首,打捞而起。几个带着口罩的士卒,扯开一块油布,连着渔网与其中的尸首一起裹紧,放入船尾的一个大瓮中。又有士卒往瓮中放入一些松木枝,洒入一些火油,再扔进一根燃着的火把。
    船尾便飘出一股黑烟与浓浓的臭味。
    烧烬凉却之后,瓮中余灰被掏出放入另一个小罐之内,密封置于底舱。
    底舱之内,整整齐齐地摆着百多个这样的小罐。这些小罐在船只靠岸后,将择地集中埋葬。
    船只缓缓地靠在登州之外,庙岛的简易码头之上。
    庙岛虽然在半年多前,被元军驱赶的百姓催毁。但是岛上建筑大多是一坚固的水泥建筑,稍微修整之后,依然能用。有些被当作救护室,有些是存放物资的仓库。
    这里已经成为了登州流民向辽东、萁国迁移的中转站。
    密密的帐篷,错落有致。
    几万人的营地这内,没有腥臭之味,也没有喧嚣吵闹。只有浓重的生石灰味道与低低的抽泣声。
    所有人都瘦骨嶙峋,也许来一场台风,就会被刮得不知所踪。
    无论是衣不蔽体的老人孩子、或是遍身褴褛的妇人,眼中都看不到一丝的光亮。生命对这些人来说,似乎只剩下了茫然的惯性。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到底去了哪,他们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更不知道明天的自己,还有没有必要活在这个世上。
    赵权慢慢地在帐篷之间穿行,一言未发。胸中如有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营房之中,奔出一个老者,清癯而修长的脸上,布满疲惫之色。宽松的右衽薄衫,让他的身材显得格外削瘦。
    此人急行至赵权眼前立下,整好衣裳,双膝跪地,躬身大礼而拜:“属下,见过国主!”
    “起来吧。”赵权淡然说道。
    虽然他屡屡强调,在大权国内部,所有人对自己都不用行跪拜之礼,但是总有人愿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
    久而久之,赵权似乎也有些习惯了。
    只是,印象之中,这位忽必烈的前首席幕僚、如今的萁国国相刘秉忠,还是第一次对自己行如此大礼。
    刘秉忠缓缓地撑起身子,看着赵权,微红的眼眶之中,泪光隐现。
    “刘先生,出什么事了?”赵权有些诧异地问道。
    刘秉忠摇了摇头,并未答话。
    赵权也没放在心下,拍了拍刘秉忠的肩膀,说道:“刘先生操劳多日,还是要多加休息,你若是倒下了,影响的可不止是数百上千的百姓!”
    “是!多谢国主挂念!”刘秉忠躬身应道。
    赵权有些奇怪地看着刘秉忠,多日未见,这位先生似乎变得有礼貌了许多。
    自刘秉忠出任萁国国相后,理论上他只需要向侍其轴与梁申两位负责,因此与赵权之间并没有太多见面的机会。赵权也放任他,给了他最大的权限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萁国。
    李璮起兵之后,刘秉忠自山东迁移了数十万的百姓去萁国,让萁国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就重新焕发出生机,堪称治国有方。这使刘秉忠拥有了相当超然的地位。
    此次因忽必烈惨绝人寰的举动,令中原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大权国上下被迫出动所有可用的人力,尽可能的挽救这些被抛弃的老弱妇孺。刘秉忠也自愿承接山东百姓的安置事宜,已经在庙岛驻守了近半年的时间。
    看到刘秉忠大礼参拜,营地中的百姓终于有了动容之色。但是,眼光中更多的却是深深的畏惧。
    赵权在营地中逡巡而走,两眼不停地向帐篷中探视。刘秉忠错开半个身子,与大嘟嘟紧紧跟随。
    一个老妪,盘坐在帐篷之前,双腿之间,窝着一个如猫般的瘦小丫头。
    老妪左手端着一个木碗,碗中粥可映人。右手往碗里探出一根手指头,颤微微地捞了一会,指尖粘出一颗米粒,小心翼翼地抹在丫头的唇上。半闭着眼睛的丫头,下意识地伸出舌头,将这颗米粒舔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着。
    老妪眼中,泛出一丝温和的笑意,随即又将手指头探入粥中,继续捞着。
    赵权涌出无数心酸,不忍再看,别过头继续前行。
    “粮食,还能撑多久?”赵权轻声问道。
    “不知道。”刘秉忠的声音,有些缥缈,“我不知道登州、益都,还有整个山东,到底还有多少百姓需要救助。更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熬到我们有能力去救助他们的那一刻……”
    粮食……
    大权国如今辖下国土,早已超过中原,但是人口依然远远不如。北高丽本非产粮之地,萁国生产刚刚恢复不久,以东北一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大权国百多万民与军队所需,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突然多出的两百多万张嘴,却让大权国粮食储备彻底见空。
    此时若是忽必烈突然反攻中原,大权国军队甚至连出征的粮食都很难充足供应。
    “臣下无能,只能给这些百姓最少的粮食配给,尽可能吊着他们的命。”
    赵权缓缓地摇了摇头,“不是你无能,是我无能。是我没有做好储粮的准备,是我没能预料到忽必烈会歹毒如斯。我其实早该不顾一切的代价,杀了他才是!”
    “不过,杀他还在其次,如今,到底哪里还能找得到粮食,来解救这些百姓呢?”赵权喃喃而语。
    权宋天下

第1017章 解惑
    “马——”大嘟嘟突然说道。
    “什么马?”赵权一怔。
    “肉马,海参崴那,还有三万多匹的肉马。不过……”
    “对啊!”赵权扶额而叹。
    梁申十多前,培殖出来的肉马,奔跑能力不行,根本不堪在战场上使用,却一直被骑兵当作移动的粮仓。
    不过,这些肉马归军部所有,一旦耗尽,军部可真的连最后的存粮都没了。
    “先调一万匹肉马来山东再说。”赵权咬着牙说道:“马上给辛邦杰去信,就说是我的意见。”
    “这,合适吗?”刘秉忠看着赵权的眼神,期盼之中带着纠结。
    “一匹马的肉,一天之内起码可以吊住数百人性命,比那些稀粥好得多了。不管如何,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饿死!”
    刘秉忠呆呆地看着赵权,眼泪缓缓流淌而下。
    赵权被吓了一跳,“怎么了?”
    刘秉忠再次跪伏在地,以头抢地,哽咽而言:“国主,臣错了!”
    赵权弯下腰,想把他扯起,却没扯动。只好蹲在刘秉忠身边,说道:“刘先生,你这……”
    刘秉忠直起上身,泪水和着黑泥,糊满了半张的老脸。
    “自年幼时,臣便立下宏志,当为这乱世寻找一位明君,以平息北地数百年来动荡不息的战乱,为中原百姓谋得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臣万万未曾料到,臣寄予毕生希望之人,忽必烈,竟然会是一个如此残毒暴君!中原百姓在他眼中,草芥不如!
    臣瞎了双眼,才会去辅佐一个如此歹毒的蛮夷之徒!
    中原数百万百姓,遭其荼毒、流离失所、赤地千里,臣罪不可恕!”
    赵权默然不语。
    刘秉忠投靠自己,其实一直心有不甘,因此宁愿去经营一个完全破败的萁国也不愿入职权国中枢。他心里大概也一直在赌气,觉得大权国未必就能击败忽必烈,到那时再出山主持大权国军政,便能彰显出他的能力。
    不过刘秉忠虽然有些小心思,赵权倒是相信,他的确一直在为中原、为北地汉人谋求出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忽必烈作为君王的底线。
    所谓虎毒不食子,一个君王再如何残暴,也应当善待自己的子民。
    被忽必烈驱离元国中枢,刘秉忠心里有所怨怼,但其实很理解忽必烈的行为。可是这一次,忽必烈却让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
    曾经辅佐过这样的君王,也许将会成为刘秉忠一辈子的耻辱。
    帐篷里,衣裳褴褛的百姓,呆呆地看着痛苦流涕的刘秉忠。
    “国主乃大德之君,可恨刘某,牛目识草不识珠!
    忽必烈为了谋求一战之胜,可以牺牲数百万百姓。国主却为了百姓,可以放弃对天下的攻伐!
    今日之后,臣刘秉忠,当奉国主为天下之君,誓为君之牛马,但凭驱使!”
    一个如此骄傲的人,俯身在自己的脚下,献上他的忠心。赵权却没有丝毫的成就感,这代价,太大了!
    如果能够选择,他宁愿把刘秉忠还给忽必烈,也不愿意看着数百万的百姓在生死边缘挣扎。
    这段时间,过得太艰难了!
    甚至比刚到南京府时,还要艰难。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妻、儿,都饥不裹腹。
    幸亏中枢所有的文武官员,都支持自己的决定,否则很可能中原百姓没救多少人,大权国内部却已经先陷入内乱之中。
    赵权努出一些笑脸,说道:“刘先生,起来再说吧。否则你一旦累倒,遭殃的可是等着你救护的百姓。”
    大嘟嘟扶起刘秉忠,两人继续跟在赵权身后,渐渐地离开了营地。
    “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刘先生能否为我解惑?”
    “臣,知无不言!”
    “你觉得,忽必烈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发动全面的攻宋之战?”
    刘秉忠沉吟片刻,答道:
    “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北地的汉人,数千年以降,最强的战力都是以骑兵为尊。然而,大权国却生生地改变了这个局面。
    这是连我之前都未曾预料到的局面。
    当忽必烈发现,权国水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渤海,拥有无可匹敌的海上力量时,他便知道,战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反的变化。
    元国军队可能在局部区域的战场上击溃权国军队,但是要想彻底灭掉权国,完全不可能。
    而且,元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商业,发展的潜力与速度都远远不如大权国。再给大权国十年或是二十年时间,大权国必将拥有辗压元国的实力。
    中原虽然占据天下中心,但四面皆敌,无险可守,除了人口,再无任何优势。
    忽必烈受罪于蒙古人,失去对漠北的控制之后,连最后退路都没了。
    攻取宋国,据江淮而守,当是忽必烈唯一能想得与大权国相抗长衡之路。
    此时若得宋国,给忽必烈十年时间,也许他真的可以与大权国划江而治。”
    赵权频频点头。
    刘秉忠之言,解了他心中最大的疑惑。
    看来,忽必烈对权、元两国之间未来实力的对比,还是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赵权相信,不需要十年更别说二十年,只要再给自己五年的时间,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兵马,便足以从经济上彻底催毁元国了。
    尤其是对于海上军事力量,这是元国朝堂上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得了的事物。
    为什么要建立海军?如何建立?海军与水军到底有什么区别?如何使用海军?如何防范海军?
    就是连刘秉忠,也是在萁国呆了数年之后,才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才明白为什么忽必烈会知道了权国海军的强大之后,会宁愿选择攻打貌视庞然大物的宋国,也不愿再与权国过早地爆发决战。
    忽必烈,他是想通过接管宋国的水军,打造一支可以与权国海军相抗衡的军事力量。
    哪怕不能超过权国海军,但只有守住海疆,才有可能在陆上的决战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
    “忽必烈哪来的自信,就可以一战而灭掉宋国?”赵权接着问道。
    “一战灭宋,忽必烈未必就有十足把握。臣以为,五六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理宗在位四十年,宋国国势渐弱,但是整体国力并不输于元国。
    如今新皇,据说天生愚钝。只会袖手空谈的理学门人,开始把控朝堂。如此,君不君、臣不臣,内忧外患却无人可挽将倾之大厦。
    其实若是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