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狂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第一狂士- 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时,角落里一个半天不说话的文书却一拍额头,恍然大悟地插口说道:“这次考试的举子里,要说到和燕云舒公子并驾齐驱的诗才惊人之辈,倒也有一个……”
  “淮扬沈渊!”
  “此人曾在瘦西湖上以三首《浣溪沙》击败了才子钱谦益,接连四场考中案首解元,听说还是个能打仗的。”
  “前些日子的江南叛乱,不就是他平定的吗?此人诗才绝顶,而且不是小火慢炖的那种,人家做出绝妙好词的时候,经常是张嘴就来。”
  只见这个文书若有所思地说道:“你若说在江南能写出这样诗的才子,或许还有几个。但在查楼前三步成诗这样的奇才,却非沈渊莫属……”
  此刻听到这句话,文书厅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这边有人说道:“我听说过沈渊这家伙,据说朝廷赐他个同进士出身都没要,这家伙可是狂傲得很!”
  而那边又有人说:“人家没要那个同进士,那是给他娘换了一身诰命,此人可是个纯孝之人!”
  “我听说,他是江南大儒陈眉公的关门弟子……”
  “……那小子打仗可有一套!我听说皇上老人家看到他十日平江南的奏本,乐得直拍大腿来着。”
  “你说人家那心窍是怎么长的?我咋就没有呢……”
  此刻在文书厅里,正当这些文书热闹纷纷的议论之际,却没人看到门外的廊檐下正有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尤其是当这些人说到“十日平江南”的时候,此人的袍服猛然抖动了一下!
  ……
  没过一会儿,考官那边吵闹的官厅外,猛然间有一个人用力推开了大门。
  一个人影伫立在门口,正午间洒进房间的阳光映出了他的身影。此人一身威严,脸带薄怒,正是主考官梅观林大人!
  只见他面色严峻,大声向着斗鸡场一般的官厅里喊道:“吵什么吵!成何体统!”
  “我等为国取士,当存正直之心!”


第929章 天下才子何足论、宣府天策、淮扬轻云
  屋子里霎时间便静默下来,就见梅观林大人站在门口,大声说道:“我要提醒诸君一句,我们要评判的不是谁最好,而是将来谁有可能更好!”
  “在这场考试之中,庸碌之辈两千出头,唯有一人正直敢言,难道他写下这篇策论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因此名落孙山?”
  “不管他策论中提出的论调是对是错,终归此人用过心思,足见智慧。为国筹谋,足见忠心。不计得失,足见勇烈!”
  “这样的人不取,你们是眼瞎了还是心瞎了?”
  听到梅观林大人这一通义正词严的咆哮,只见屋里这些副考官们立刻便一脸惊疑地沉默了下来。
  好几天以来梅大人都是看着两边争吵,他自己却是从没明确地表达意见,可现在这是怎么了?
  居然梅大人的态度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坚决,看起谁要是不把这章策论列为头名,简直就像杀了他全家一般!
  主考官大人既然都这么说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大家连忙把所有的时文诗篇、策论卷子都汇总在一起,按照名次排列整齐……别的文章也就罢了,那篇让他们吵了好几天的策论,如今终于被放在了第一名的位置上。
  在这之后大家揭开封批,把每一场考试中排列在前面的卷子整理出来,以便将所有会试举子排出名次。
  等到那篇策论的原本被翻出来,由考官缓缓揭去封皮之际,他这张桌子周围立刻就被二十多位考官围满了。
  大家都想看看这篇害他们吵了这么久的策论,到底是谁写出来的。
  在封皮揭开的那一刻,桌子周围的一圈人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而梅观林大人却是负手站在了这篇策论的面前,他的目光就停留在卷首考生的名字上。
  “……沈渊!沈轻云!”
  ……
  这一刻,梅观林只觉得眼前一阵眩晕,背后的冷汗把衣服都湿透了。
  而在诸多副考官的面前,这位梅大人脸上的神情却是平静淡漠,一如从前。
  只见他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指着卷子上那个名字淡淡说道:“白衣未登金榜,已有大功于国!此人有才能、有本事、有一身硬骨头!”
  “我大明要的就是这样的官员,庸碌之辈,要来何用?”
  说着梅大人转身就走,在大家注视的目光当中,梅大人一边转身离开一边沉声说道:“抄录金榜,放炮张贴!”
  眼看着梅观林大人昂然而去,官厅里这些考官愣了一下之后,随就便飞快地忙活开来。
  ……
  此刻在文书厅里的曹宝还不知道,自己的一场见闻和一番闲谈,居然提醒了犹豫不决的梅大人,让梅观林猜到了策论的作者是谁,还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浪。
  当他们这些文书听到官厅里唱名抄录,翻动卷子的声音哗哗作响,这些人知道会试的最终结果,终于还是出来了。
  不过这一科的会元是谁,在这贡院大墙外的所有人,却是一无所知!
  ……
  沈渊他们这些人来到查楼里面之后,见到里面的布置却是让人耳目一新。
  这查楼不像茶楼,他们一进去就看到隔着一个极其宽敞的大厅,正前方是一个大戏台。
  在戏台和入口之间的大厅里,摆满了横四竖六、二十四张可以坐八个人的八仙桌,同时大厅的左右两侧还摆设着座位。
  甚至还有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二楼的长廊都贴在左右墙壁上,分布着一个个单独的雅间。坐在上头既可以品茶聊天,又能居高临下看到戏台上的情形。
  这二楼就像是后世电影院的二楼,看这意思就和最前排的座位一样,都是最方便看戏的所在。
  沈渊他们四下一看,这里已经是高朋满座,儒生云集,一桌桌全是围满了人在高谈阔论。
  这里边的学生,大多数是以同乡来划分聚集在一起,各地的口音泾渭分明。桌上杯盘交错,布置着美酒佳肴,两三百人或是窃窃私语或是朗声谈笑,声音汇聚在一起,一片嗡嗡作响。
  眼下二楼的座位已经被人占满,前排也坐的全都是人,沈渊他们被查府的家丁领着,来到了后排边角处的一张桌子上坐下。
  一张桌子是八个人,在他们之前已经来了三位,沈渊这怡园四杰和那个宣府书生,也和他们拼成了一桌。
  大家各自坐下,沈渊有意把那个出自宣府的布衣书生让到了自己身边的座位上。
  在这桌上另外的三位,听口音似乎是山东一带的考生,见到沈渊他们过来,也和后来五位点头示意。
  沈渊拿起酒壶来,给那位宣府书生倒酒之际,就听那三个考生正在谈论这次的会试……在这个场合下,这个话题当然是免不了的。
  其中一位山东考生看起来人很机灵,消息倒是分外灵通,只见他喝了几杯酒之后,脸上也是满面红光。他笑着对身边的两位同伴说道:
  “今科英才汇聚,有几个来春闱的都是大有来头,依我看这一科的会元,必在这几位之中。”
  “你可算了吧!”这时他旁边,却有另一位山东考生摇了摇头道:“场下莫论文知道不?”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华学识的举子,一到这春闱就是铩羽而归?净有一辈子都摸不着进士门槛儿的。”
  “那你是孤陋寡闻了,”而这时之前的那个举子也摇头反驳道:“我刚才说的这几位,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论起时文可是比别人好上一大截,自然可以脱颖而出。”
  “而且我说的还不是一个,他们总不可能个个都不冒头吧?”
  听到他说的“冒头”这个词,把这几位才子形容得跟蘑菇相仿,他身边的两个人也都一起笑了出来。
  这时的神童沈涣在旁边听得有趣,于是也向那位山东学生拱手问道:“不知道这位兄长所说的,这几位才子都是谁?您说说,我们也长长见识。”
  只见这个山东学生拱手回礼连称不敢,之后才笑着解释道:“这一科据在下所知,有把握金榜题名的有三个。”
  “家在京师的北地第一学子燕云舒、山西举子薛天策、淮扬举子沈渊!”


第930章 遍地英才纵横论、大王在此、口外农人
  听他这么一说,沈渊这边的几个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的表情都很怪异。除了沈少爷面色平静淡然之外,大家都有点儿想笑又不敢笑的意思。
  这个山东学生高谈阔论,却没想到他谈论的目标就在自己的对面坐着,这场面也真是有意思得很。
  而这时的神童沈涣嘴角带着笑意,又向着那个山东学子问道:“那据仁兄看来,这三个人同在咱们这一科,这几人之间有没有高下之分?”
  这就是故意捣乱了,沈涣问出这句话之后,立刻就看到沈渊没好气地向他瞟了一眼。
  沈涣可不管这个,他知道那个山东学子无论说出什么来都会好玩得很……果然就见那个山东青年听到他的这个问题,立刻笑着答道:
  “在下还是比较看好燕云舒……人家是正经读书人,心无旁骛,专心治学,学业才华都是一等一的。”
  “那另外两位呢?”这时沈涣一边接着发问,一边在桌子下用脚抵挡柳如青的脚尖儿……
  柳如青也觉得他有点过分,想让沈涣不要再胡闹下去,万一人家说出不好听的话来可咋办?
  可沈涣却没管他的暗示,直接用脚把柳如青的鞋尖儿给踹了回去。
  之后他们就听那个山东学生接着说道:“山西那个薛天策不太熟悉,听说是耕读传家,农户出身。”
  “至于那个淮扬沈渊……此人才华是有的,可惜有点不务正业。”
  “听说他在扬州不是破案就是剿匪,前些日子还跟江南反贼打过一仗,杀得人头滚滚。”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呢!”只见那个山东学生说到这里一拍巴掌,笑着看了看大家:“我听说在会试进场的时候公人搜检,那个沈渊把衣服一脱,身上净是伤疤!”
  “像这样的人,便是有多少天赋之才,也多半被他浪费了,”只见那个山东学生正色说道:“像沈渊这样三心二意,如何能做得好文章?”
  “对呀!”这时的沈涣用指节一敲桌子,深以为然地应和道:“就这样不务正业,这沈渊怕是要危险!”
  此时的柳如青和华潜都在强忍着笑意,而那个宣府书生也意识到桌上的情形有些诡异。
  他默默地看了看沈渊这边一伙人,又看了看那个高谈阔论的山东学生。
  只见那个山东学子咂了咂嘴,遗憾地摇了摇头说道:“原本说到才华,这三个人是差不多的。没奈何除了燕云舒是个正经读书种子以外,一个薛天策是口外农夫,一个沈渊是野路子山大王光棍儿风格,所以今科会元,依我看多半是燕云舒得了。”
  “有道理有道理!”这时的沈渊他们几个,听到这个山东学生的话,也连连点头附和。
  其实沈渊心里明白,之所以这个山东学生在天下才子中就挑出这三位,其实还是有道理的。
  因为会试的录取名额就分为三卷,分别是南卷、北卷和中卷。从地域上来分,大致就是以淮河秦岭为界,南面就是南卷,北面就是北卷、然后川陕山西一带是中卷。
  因为在大明这时候消息传播很慢,这些考生品评人物的时候,基本上都局限在自己的地域里。
  所以你要是问这一科的江南学子里,谁是最有名的一位,那当然毫无疑问的回答就是沈渊。而北方的学生熟知的就是京师燕云舒,西北自然是他们的土特产薛天策了。
  所以才形成了这样三大才子争金榜的局面,这也是无可厚非。
  其实这是按照名气来排名的,说到真实才华,倒并不是真的天下以他们三人为前三。
  等到山东学子这通话说完之后,才想起来大家应该先互通姓名再寒暄。显然这个消息极为灵通的年轻人,还想从沈渊他们身上打听点新闻。而这个时候,沈渊听到这个山东学子请教他们高姓大名,他又忍不住向着那个宣府青年学子看了一眼。
  他们两个人惺惺相惜,互相帮忙,可到现在还不知道对方是谁呢。
  于是就见山东人那边的三位各自报出了名姓,沈渊这头也从年龄最小的沈涣开始,大家接连报名,从沈涣到柳如青然后是华潜。
  等轮到那个宣府布衣学子的时候,就见他微笑着向桌上的众人一拱手,把目光转向了沈渊说道:
  “在下宣府人氏,口外农夫……薛天策!”
  “啊”听见这话,一桌子人都愣住了!
  而这时的沈渊,也笑着向薛天策拱手说道:“在下淮扬举子,野路子山大王……沈渊!”
  “我去!”
  这俩人一自我介绍,桌上那三个山东学生顿时就惊掉了下巴。要不是有桌子接着,恐怕都要砸着自己的脚面了!
  而华潜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