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明此道的徐庶叹息不已。
“孔明,我们是违逆不了天下大势的,天下大势就在眼前,过去,荆州是难得的净土,为了生存,家中长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并不难以理解,但是风云突变,世事无常,如今,局势已经不同以往了。
北方已经基本平定,魏公已经占据了司隶,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天下十三州,魏公一人独占其八,天下大势在哪里,孔明难道看不出来吗?此番论才大典,就是我等的最后机遇!
昔日里,长辈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但是时局突变,你所做出的变通,难道就没有意义吗?继续留在荆州,孔明,你当真可以振兴诸葛氏吗?魏公南下已成定局,你留在荆州,难道要为刘景升抵抗魏公吗?”
诸葛亮一愣,随即摇头。
“螳臂当车罢了,那种事情,我如何能做?亮不是看不清天下大势之人。”
“所以,孔明,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想法我也清楚,可是,大势如此,我等是无法违逆大势的,无论是我,还是广元,还是公威,还是之前就离开的崔公,难道我们都是看错了大势的人吗?”
徐庶握住了诸葛亮的手,苦劝道:“别等了,没有可能了,魏公迟早南下,天下迟早会被魏公扫平,我等如果不离开荆州回到家乡,难免遭遇兵戈之祸,这难道是你愿意看到的?”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这绝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可是,我若离开了,家姐怎么办?她们是走不了的,庞氏和蒯氏,都是荆襄士人,他们才不会离开,魏公一旦南下,家姐岂不是危险?”
“除非蒯氏和庞氏铁了心要和魏公作对,否则魏公怎么会对蒯氏和庞氏下手?就算荆州被攻破,真正会遭难的,估计也只有江夏黄氏了,其他几家,哪一家是愿意跟着刘景升反抗魏公的?”
徐庶面带讥讽之意的笑道:“蔡氏吗?蔡德珪盛赞魏公为国为民之心,甚至为此还亲自写文章称赞魏公的功德,咱们学业堂哪个不知哪个不晓?依我看,若是魏公南下,第一个投降的就是蔡德珪!”
诸葛亮不说话了。
一般人不知道,但是身在上层社会的圈子里,又在学业堂里读书,天下发生什么事情,他们这一批人一定是整个荆州第一批知道的人。
说难听点,蔡瑁就像是郭鹏的舔狗一样,经常出言称赞郭鹏的丰功伟绩,仿佛郭鹏才是他的主君,而刘表不是。
刘表对此倒也不是没有意见,但是也是无可奈何。
他想要坐稳这个荆州牧镇南将军的位置,离不开蔡氏的帮助,没有蔡氏的鼎力相助,刘表又能做成什么呢?
所以说,刘表已经是一个被架空的领导人了,面对拥有天下雄师的郭鹏,刘表脆弱的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
他留在这里的意义何在?
难道只是为了做一个沦陷地的士人吗?
诸葛亮哀叹不已,少倾,向徐庶出示了诸葛瑾写给他的信。
徐庶读完之后,很是惊讶。
“令兄已经在魏公麾下出仕了?”
六百四十三 诸葛亮的决定
这下子,饶是徐庶和诸葛亮关系那么好,也忍不住有点酸,恰起了柠檬。
在荆州有叔父,在冀州有兄长,怎么到哪里都有人给诸葛亮铺好了道路呢?
感觉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人提前为诸葛亮做好了准备,仿佛就是等着诸葛亮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样。
再想到自己一路坎坷的遭遇,徐庶忍不住感叹,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比人和猪之间的区别还要大,简直不能忍!
“既然令兄已经出仕,你更应当速速北返,去和令兄会合,孔明,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到的,你有如此境遇,更应该立刻抓住,不能犹豫,否则,你让我等这些还要自己寻找出路的人情何以堪?”
看到徐庶一脸沮丧的表情看着自己,诸葛亮顿时明白了一切。
一种不好意思、愧疚和爽夹杂在一起的感觉席卷了诸葛亮的内心。
于是在这一刻,时年十八岁的年轻人诸葛亮做出了要离开荆州北返的决定。
他清楚,在他看来还需要犹豫的事情,在好友看来,却是求之不得的机遇。
所以诸葛亮不仅决定自己走,也还不忘给自己的好友一点福利。
“我会带你一起去见我的兄长,此番论才大典我们都参与,若是不幸落选,说不定兄长可以为我等谋一条出路,元直,你以为呢?”
徐庶长诸葛亮四岁,现在已经二十二岁了,已经是正正当当的成年人,不过一直未能出仕,现在正是徐庶寻求出仕的时候。
可惜他出身寒门地主家庭,没有士族的出身。
虽然靠着一点际遇和本身过硬的才华得以进入学业堂和士族子弟们一起读书学习,但是身份上的差距不是才华可以抹平的。
早年刚来到荆州求学的时候,因为出身不好,他很受鄙视,没有人愿意和他往来。
后来他努力求学,努力读书,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然后才得到了少数几名并未眼高于顶,也并不歧视寒门出身的士族友人的友情。
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论才大典是有选拔和淘汰的,这一点徐庶知道,所以万一落选,而诸葛亮愿意摆脱诸葛瑾为他举荐,给他牵线搭桥找一条路,这在徐庶看来就是非常大的恩德了。
等于是双保险。
于是徐庶忍不住的有些激动。
“当真?”
“当真。”
诸葛亮果断点头。
“太好了!孔明,若果真如此,徐元直欠你一个情!”
徐庶满脸的激动。
直到此时,诸葛亮才更加深切的明白了自己的出身和运气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而随后所发生的事情也印证了这样的看法。
石韬和孟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十分惊讶,于是携手来找诸葛亮,带着开玩笑的意味说诸葛亮不可以厚此薄彼,大家都是好朋友之类的。
话虽如此,但是诸葛亮听出了几分真实感。
没有单纯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真实的成分,甚至有些玩笑比正经的话还要真。
这两人一个是颍川人一个是汝南人,都是士族出身。
但是战乱时代,士人赖以维持权势的关系网络被打散了,靠着姻亲、互相举孝廉和商业互吹结成的利益网络被毁首发
旧的被战争和郭鹏毁灭掉,郭鹏全盘洗牌之后所结成的新的关系网络已经初成规模。
而在新的关系网络构成的时候,他们并未身处其中。
现在北方安定,他们想要回到家乡新的关系网络之中,已经很难很难了,因为大家都不会愿意带着他们玩,他们甚至要重走诸葛玄的老路,重新进入那个圈子。
诸葛亮这边有现成的,当然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否则靠他们自己已经大为衰弱的家族力量,想要进入郭魏政权这个已经大成的统治集团,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于是石韬和孟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向诸葛亮玩笑般的求助,但是内心可是把这个玩笑话给当真的。
诸葛亮自然也察觉到了两位友人的真心,顿时就十分感叹,觉得自己好像忽然间就进入了一个可怕的名利场了。
在这个名利场内,还有真挚的友谊存在吗?
诸葛亮自然是应下了,于是孟建和石韬非常高兴的离开了。
结果不知道是谁嘴巴不严,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
于是学业堂内一部分出身中小士族且失去了家族关系网络、在郭魏政权内部没有任何亲属关系、正在为前途感到忧愁而四处奔波拉关系的学子们立刻就起了心思。
他们立刻就忘却了自己曾经是如何对诸葛亮进行言语上的暴力的。
也忘记了他们是如何逼的诸葛亮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甚至差点让诸葛家族身败名裂的。
官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也不是仅仅只求一个诸葛亮,也求了其他有关系的人,本着多求一个多一点机会的原则,多一个诸葛亮自然也是好的。
腆着一张脸,三三两两带着些礼品前往诸葛亮的居所拜访诸葛亮,然后言辞谦卑陪着笑脸希望诸葛亮可以向他的兄长美言几句,然后帮着他们在魏公麾下求一个职位。
他们这样的人其实还是蛮有前途的,因为不要脸,还会钻营。
诸葛亮一开始还应付得来,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访他,他不胜其烦,对这些人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不由得加快了离开荆州的准备。
他向自己的老师庞德公还有司马水镜告别,向自己的岳父、荆州名士黄承彦告辞。
庞德公和司马徽是真的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对于诸葛亮决定北返的消息,两人心中了然,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的向往。
但是他们的身份终究和一个没有官职的年轻人不同,他们要是现在就走了,未免太难看了。
诸葛亮还年轻,可以走,他们不行。
他们年纪大了,人设固定了,要面子,不能离开,否则一辈子营造出来的人设就毁了。
不过也无所谓,只要学业堂内的诸多士子们包括诸葛亮在内能混个好的职位出来,那么他们的将来也不会很为难。
于是司马徽和庞德公勉励了诸葛亮,说诸葛亮腹中的才华足以让他在人才济济的郭鹏麾下取得一定的地位,诸葛亮一定会得到郭鹏的赏识。
诸葛亮对此不置可否,拜别了两位对他有恩的长者。
然后,诸葛亮来到了黄承彦的府中,拜别自己的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觉得诸葛亮将来必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所以在很多人都不看好诸葛亮的情况下,答应了诸葛玄的求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诸葛亮。
现在看来,不说才华,这个运气就很不错。
不过说到底,诸葛亮也是一个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通病,所以为了避免他犯错,黄承彦觉得有些事情他必须要提前告诉诸葛亮。
“此番魏公主持的论才大典选拔的是魏官,不是汉官,你可知道?”
六百四十四 属于诸葛亮的美好未来
黄承彦的这个问题就问的很深入,诸葛亮也清楚这两者名分上的不同。
并且也隐隐能猜测到做魏官和做汉官在前途上有什么不同。
“小婿知道,兄长也是魏官,不是汉官,魏公是魏国国君,以论才大典这样的方式选魏官,自然没有人可以非议。”
诸葛亮如此回复。
“嗯,知道就好,那你可知道魏官和汉官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黄承彦看着诸葛亮。
“魏官效忠于魏公,汉官则不然。”
诸葛亮寻思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回答。
“那你可知道现在做魏官和现在做汉官有什么区别?”
黄承彦再问。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抿了抿嘴唇,低声道:“丈人的意思是,魏官比汉官更有前途?”
黄承彦嘴角微微勾起,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首发
“先帝崩于弘农已经一年有余了,魏公忙于征战四方,没有来得及立新帝,眼下魏公结束大战,这立天子的事情,怕是要提上日程了,而就在这时,却又要召开论才大典选拔魏官,这里头的意思,你可明白?”
诸葛亮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请丈人解惑。”
“孔明,你心里其实是明白的,这个事情,我就不和你说了,你自己慢慢想,你会清楚的。”
黄承彦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把话说到这里,诸葛亮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随后,黄承彦不顾诸葛亮的疑惑,又和他说起了另外的事情。
“你长期生活在荆州,对于很多从政以后才会知道的事情不甚了解,你兄长年龄也不大,有些事情我不告诉你,你兄长未必也清楚。”
黄承彦拉着诸葛亮的手,让自己的女婿和自己一起坐下,缓缓给诸葛亮传授一些珍贵的人生经验。
“你可知道魏公麾下,如今最受到宠幸,且地位最高权柄最大的一群人,是什么出身?”
“不知。”
诸葛亮摇了摇头。
黄承彦缓缓道:“都是当年魏公还是上谷郡太守的时候跟随他的一群人,有文士,也有武将,魏公最早是跟随先太尉卢公起兵讨伐黄巾贼,之后自己独立带兵就任护乌丸中郎将,有了最早追随他的人。
当时那些人都是魏公的亲族,魏公是颍川籍贯,但是生长在沛国谯县,与沛国谯县当地的豪强曹氏夏侯氏交好,魏公的正妻就是曹氏女,最早追随魏公征战的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现在都在魏公麾下身居高位。
将军曹仁曹洪和夏侯渊,魏国相曹操,汝南太守夏侯惇,他们都是魏公的亲信之臣,还有文吏,人数较少,颍川郭氏本家的人,还有江东人顾雍,徐州人糜竺,谯县人枣祗,他们都是最早跟随魏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