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以为天下会恢复安定,结果弘农朝廷来了一个八国分封,撕裂天下,荆襄士人听闻刘表有称公之意,群起反对,在学业堂大肆商议这件事情,引起舆论极大关注。
    诸葛亮没有参与讨论,不过刘表确实被逼无奈无法称王,可是紧随其后徐州变故,陶谦称公,引起徐州人的全面反抗,徐州陷入战乱之中。
    不久之后陶谦病死,车骑大将军魏公郭子凤入主徐州,自此,中原基本平定。
    当时得知徐州动乱的消息之后,诸葛亮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自己的家族会遭到不幸。
    随后得知徐州被郭鹏平定,之后不久得到了诸葛瑾的家书,诸葛亮才算是安心。
    也就是那个时候,诸葛亮得知诸葛瑾被郭鹏辟召入府,成为郭鹏的属吏,为郭鹏办事,诸葛氏安全了。
    诸葛瑾于是希望诸葛亮可以回家,不要继续留在荆州了。
    荆州很危险。

六百四十一 天下大势在魏
    荆州的确危险,但是北返,诸葛亮当时没有这样想。
    因为对于他而言,荆州的意义很大。
    诸葛玄把命都赔上了才为他在荆州打开了局面,结果诸葛瑾却让他回去,这对得起诸葛玄的呕心沥血吗?
    诸葛亮不想对不起诸葛玄的呕心沥血。
    而且天下局势未变,郭鹏大体上统一了河北、中原,但是局势并不明朗,战乱依旧,荆州还是很安全的。
    兄弟两人分散开来,对于家族传承未必没有好处。
    可是随后,天下局势再变,还是大灾变——
    天子罹难,不幸丧生,整个弘农化作飞灰,汉家天下摇摇欲坠,失去了皇帝,天下人迷茫不安,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种情绪也蔓延在学业堂内,学业堂内的数千名学者、学子为此感到惶恐不安,更有甚者为此嚎啕大哭当街狂奔以至于摔伤了自己。
    诸葛亮也是此中一员,在天下大势面前只能被动应对的芸芸众生的一员。
    其后,车骑大将军、魏公郭鹏宣布西征关西之地,剿灭使天子罹难朝廷崩溃的凉州人,为天子报仇雪恨。
    虽然功成,但是天子罹难已成定局,朝廷崩溃也成定局,天下大势该怎么走,依然没有一个说法。
    新皇帝属于谁?
    是哪位刘氏宗亲?
    没人知道,也没人敢说,因为天下事实上的分裂,使得这个皇帝想要得到天下人的认同,几乎不可能。
    没有一个大汉皇帝,难道还能有一个统一的大汉帝国吗?
    天下学术中心之内,云集各州学者、士子,却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结论。
    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真正用有这个资格和权力的人,不是他们。
    而是在北方,那个正在东征西讨威名赫赫的车骑大将军魏公郭鹏。
    中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基本上平定了,没有在荆州扎根成功的各州学者、士子们思来想去觉得荆州已经不是一个好去处了。
    他们当初来荆州,是因为中原还很混乱,还处在战乱之中,为了躲避战乱,躲避贼匪和黄巾贼,他们不得不逃到荆州来避难。
    这是主要原因,学业堂的建立是次要原因。
    现在中原平定,都在郭鹏的统治之下十分安稳,邺城学宫的名声也渐渐起来了,蔡邕和汝南袁氏唯一继承人袁嗣领衔的教育团队在邺城学宫坐镇,看起来还是蛮有希望的。
    于是学业堂内渐渐兴起了北上回乡的热议。
    大概是听说了这个趋势,刘表也觉得不安,在三位一体联防郭鹏的政策之下,又出兵北上偷袭郭鹏的后方,试图打一场胜仗给自己拉拉人气。
    结果败的一塌糊涂。
    不止是他,刘璋和孙策都败得一塌糊涂。
    以前大家没有交手过,不知道真实的水平对比,看着三方面联合起来,三位一体,感觉有盼头,让郭鹏四面临敌,看起来状态并不好。
    结果双方一交手,谁强谁弱立刻一清二楚,三位一体的兵败如山倒,四面临敌的尽显强悍本色。
    强者为尊,在这个时代里,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时代里,不管表面上被粉饰的多么好看,真正的规则都是强者为尊。
    兵强马壮,本身就代表着力量和正统。
    刘表留不住人心了。
    不断有人辞别学业堂,选择北返,想要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其后,郭鹏以魏公和魏国国君的身份昭告天下,说自己要在邺城举行论才大典。
    不问年龄出身籍贯和过往的功业,为魏国选拔优秀人才,他只看才华,组织大家一起比试才华,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可以直接进入他的幕府,为魏国工作,成为魏国的官员。
    消息传到荆州,荆襄九郡为之震动。
    当时正好是三位一体全方位溃败的时候。
    虽然还没有到郭鹏攻克汉中全面威胁荆州的时候,但是人们都看穿了江南三大诸侯的颓势和郭鹏的绝对强势,知道天命在郭。
    八国分封以后,凡是知道春秋战国那段往事的是人们都预测到了战国乱世的行将来临,汉室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
    弘农朝廷一把火覆灭之后,更是如此,当时,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天下将属于魏,而不再属于汉。
    弘农毁于兵灾,被一把火烧毁,就是明证。
    当时的流言都在传汉之将亡,必生灾厄,结果弘农大火一出,天子罹难,中央朝廷覆灭,正是印证了这个流言,流言顿时变成了谶言。
    好了,市场有了,什么都不用说了。
    这下子,还会有谁怀疑这件事情呢?
    本来就对汉室不满的士人们心中产生了些许的期待,而对汉室还抱有感情的,则颓丧欲死,觉得一切都没了希望。
    荆州的北地流亡士人们集体意识到魏即将取代汉,成为天下正统,眼下不尽快北返,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前往邺城加入郭魏政治集团,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很多明白人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于是学业堂内自忖有些能耐的人大量北返,急急忙忙赶赴魏都邺城,卯足了劲儿要参加论才大典。
    与诸葛亮关系友好的同窗孟建公威是汝南人,另一位友人石韬广元是颍川人,两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一拍即合,立刻决定离开学业堂北返,目的地是邺城。
    欣赏诸葛亮、年纪较长的博陵人崔钧州平更是在此之前,在天子罹难的消息传来之后就选择北返,经过汝南向冀州前进,打算去投效郭鹏,混个魏官做做。
    之后,石韬说动了同乡友人徐庶元直一起离开荆州学业堂,去邺城参加论才大典。
    再之后,徐庶来找了诸葛亮。
    “近日,学业堂内诸多友人都选择了北返家乡,没有继续在荆州长远计划的打算,孔明家在徐州,现在徐州平定,孔明不回去看看吗?”
    徐庶笑了笑。
    “元直是决定回乡了吗?”
    诸葛亮为徐庶倒了一杯水酒。
    “是的,广元喊我一起回去家乡,回到家乡之后,再去一趟邺城,魏公要在邺城召开论才大典,优秀士人可以进入魏公的幕府,为魏公办事,魏公是天下豪杰,能在魏公麾下做事,自然是好事。”
    徐庶喝了一口水。
    诸葛亮也笑了小。
    “魏公权势滔天,乃天下第一诸侯,益州荆州江东合力都不是魏公的对手,眼看着魏公就要南下扫平乱局,天下大势在魏,学业堂内的人都是如此说的,此时北上,不也正好是最佳时机吗?元直,我说的可对?”
    徐庶愣了一下,张张嘴,随后脸上浮现出了苦笑的神色。
    “孔明,你这张嘴,真的是一点不给我们留情面,难怪广元和公威都不太愿意和你说话,你一张口,就把咱们的冠冕堂皇剥得干干净净,何必呢?天下大势就在眼前,谁看不出来?”
    徐庶摇头苦笑,诸葛亮却没笑。
    “我们是好友,我才这样说,你什么时候见到我对他人这样说了?”
    “嗯,因为你素来不同他人说话,想与你交友你都不乐意。”
    徐庶白了诸葛亮一眼,诸葛亮眨了眨眼睛,忍不住笑了出来。
    徐庶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六百四十二 亮不是看不清天下大势之人
    两人对着笑了一阵,才一起缓缓收起笑容。
    “真的要回去吗?”
    “嗯,荆州没有未来了,留在荆州和北上冀州,到底哪个有前途,孔明,你看不出来吗?”
    “看得出来。”
    “那你……是因为你的妻子?”
    徐庶倒也知道诸葛亮的处境,他们一群北地友人里,只有诸葛亮家族是成功在荆州打开了局面首发
    这多亏了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钻营的本领一等一的强,北方还在战乱的时代,不断有人南逃到荆州的时代,很多人都羡慕诸葛亮有个好叔父。
    诸葛玄给诸葛亮打下了底子,让诸葛亮可以进入荆襄士人的上层交际圈子,拥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
    这个关系网络是他在另一个时空的日后得到刘备的青睐以及为刘备谋夺荆州的重要依靠。
    有了这个网络,诸葛亮就是有价值的,就是有能量的,才能在赤壁之战后荆州那般诡异的局面中为刘备打开局面,先取了荆南四郡,又取了南郡,站稳了脚跟。
    但是风云突变,北方被郭鹏快速扫平,从袁术称帝以后,北方被郭鹏一套组合拳打得七七八八。
    河北,中原,淮南淮北,关西之地,没有谁可以和郭鹏抗衡,纷纷败下阵来。
    很快,全大汉的精华地带都被郭鹏扫平,除了凉州和辽东这两块蛮荒之地以外,精华之地都被郭鹏控制了。
    北方恢复了安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
    随后郭鹏大兴屯田,大兴建设和恢复,各项大工程接连上马,民生繁荣,贸易昌盛,各地都在恢复元气之中,渐渐有恢复到黄巾之乱以前的趋势。
    与之相比,江南之地曾经具备的『安全』这个吸引人的第一要素已经不复存在。
    北方也开始恢复安全了。
    在荆州又要受本地人的气,又没有发展前途,刘表拉不起来那么多人的需求,无法顺应外地人对他的期待,那外地人当然只能对他失望透顶了。
    北方地域广大,也更发达,文化更昌盛,经济更繁荣,也更加开放,他们回到原籍也有更多的机会,那选择就是一定的,绝对不是没有根据的。
    于是乎,大家纷纷北返,不再犹豫,徐庶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都不像诸葛亮这样有个好的叔父为他铺路,为出身徐州的诸葛家族在荆州铺了路,让诸葛亮在荆州有路可走。
    他们都是没有路可走的。
    其实徐庶也很明白,很多人不喜欢诸葛亮,不和他来往,甚至鄙视他,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嫉妒诸葛亮有个好叔父,能为他铺路。
    为此,他们甚至造舆论,说诸葛家族就是用联姻来抬身价,卖女儿换尊荣,居心叵测,心思深沉之类的。
    以此逼的诸葛亮甚至都不能在荆州得以举孝廉入仕,不得不以潜心读书为理由久居隆中以养望,做出相对应的姿态以维护诸葛家族的名望。
    诸葛亮走的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了一步路,诸葛氏在荆州的布局就完蛋了,甚至在士族群体之中都没有路可走了。
    人心啊……
    徐庶不停的摇头叹息。
    “也有妻子的一部分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叔父。”
    诸葛亮眉头紧皱,语气不善。
    “叔父为了诸葛氏能在荆州立足,呕心沥血,才有今日的诸葛氏,如果我放弃一切离开荆州,叔父的牺牲不就没有意义了吗?家姐嫁给蒯氏和庞氏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
    在徐庶面前,诸葛亮不说假话,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那些人说的都没错,诸葛氏就是在卖女儿求尊荣。
    诸葛玄就是在通过牺牲家中女儿给诸葛亮和诸葛均这两个男丁换来在荆州的出路。
    因为牺牲了两个姐姐,才换来了诸葛亮和黄氏的结亲,诸葛氏才被纳入了荆州上层社会圈子。
    就这还是运气好,会钻营,是诸葛玄的本事,那么多流亡士族家庭,想卖女儿都没有门路。
    这本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也是一直以来为了求取上位的家族都会做的事情,本身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这种事情在做的时候是需要遮羞布的,儒门士人们是需要遮羞布的,办事是要讲究一个名义上的合理的,现在有人不讲游戏规则把遮羞布给掀开了,这还玩什么?
    那些人自己没有了出路,也就不管不顾,来一手损人不利己,年轻的诸葛亮又能如何呢?
    只能隐居隆中摆出一副耕读传家的姿态,浪费大好青春养望以渡过危机。
    深明此道的徐庶叹息不已。
    “孔明,我们是违逆不了天下大势的,天下大势就在眼前,过去,荆州是难得的净土,为了生存,家中长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并不难以理解,但是风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