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炜自己弄出来的那些棉花种植与加工业,以及军火工业,除了直接增强军事实力之外,其实还没有给这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略微增加了他的内帑,让他可以不通过宰相与三司而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而已。

    好在这条路目前看来大致上是对的,首先增强军事力量,自己能够带来的变革优先用于为战争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地兼并南方各国以直接增强国家的人力和财力,一方面也是在不断地培高自己的威望。

    等到完全扫灭各个割据势力之后,再通过北伐削弱乃至灭亡契丹,那时候差不多就是大刀阔斧地对内部进行手术的时候了。

    郭炜在穿越之前所知的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四大王朝——汉、唐、宋、明,这就是郭炜可以参考学习的“历史经验”。

    在这四大王朝当中,宋朝其实缺乏了一个荡涤旧制度的社会革命,明朝固然是社会革命与民族起义合二为一了,却继承了一个野蛮化了的华夏文明,只有汉唐两朝比较有特点,他们都是在前面有一个短命的王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且进行了比较激烈的社会变革,然后又有一场波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对社会进行重新洗牌,因此这两朝的各方面水平都特别突出。

    当年的郭炜作为一个军史爱好者,杂七杂八地看过不少飘天文学帖,他约略知道历史界是有人把秦汉和隋唐都连起来说的,前者被他们称作中华第一帝国,后者被他们称作中华第二帝国,这种归纳的根源就在于两者的这种路径相似性。

    秦和隋,两个短命的王朝,都是兼并列国结束了数百年的纷争,并且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制——譬如郡县制,譬如科举制,还搞了几个重大的工程——譬如长城和秦始皇陵,譬如大运河,但是兼并战争又没有对列国内部的阶级结构进行洗牌,结果积累的矛盾太多,几乎把上下阶层全都得罪了,于是一夫倡乱而天下景从。

    汉和唐,在秦、隋崩溃后的群雄逐鹿当中脱颖而出,迅速整合了各方力量,结束了乱世,并且还继承了前朝改制的成果,而前朝积累下来的那些矛盾呢,其中列国的上层势力基本上在战乱当中灰飞烟灭了,而下层则在多年的战乱之后人心思定,并且战乱洗牌又逆转了之前土地兼并极端化导致的困局,人口损失与土地贵族之间的倾轧让集中起来的财富和土地得以重新分配,整个社会系统得以恢复到一个较好的初始状态。

    这就是汉唐两大帝国长盛的原因所在了。

    明朝倒是和汉、唐两朝有着某种相似性,蒙元在某种意义上就起着类似秦、隋两朝的作用,但是蒙元的一些改制却不是秦、隋那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进步,而是野蛮部族奴役文明社会的倒退,这就是明朝不同于汉、唐的要害——比起宋朝来,明初的社会是极端退化的,蒙元一些制度的遗存让明朝从一开始就有一些野蛮和僵化的因素,这是汉、唐两朝所不曾有的。

    而在这四大王朝当中,宋朝的情况却是相当的特殊。

    宋朝像秦、隋一样兼并了列国,基本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也没有对列国内部的阶级结构进行洗牌,它甚至都不抑制土地兼并,它对唐末五代的制度也进行了一些刷新,但是宋朝却没有步秦、隋两朝的后尘,不过宋朝同样也不曾达到过汉、唐两朝的高度。

    也就是说,在宋朝这个时间点上,如果按照之前的“规律”,或许会出现一个中华第三帝国,也是一个短命的奠定数百年制度的统一王朝后面跟着一个长盛王朝,然而宋朝的社会基础和它的一些政策做法却改变了这个规律。

    宋朝既没有像秦、隋一样短命,也没有像汉、唐一样的强盛,单算北宋,它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如果把南宋算到一起去,那么它长达三百多年,差不多是隋、唐两朝加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它一直被北方草原势力压制,从未真正雄踞东亚大半岛。

    导致这许许多多不同的原因,郭炜只是对军史和五代史尤其是郭威比较感兴趣,却不是专门的宋史研究人员,当然很难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但是在他看来,“唐宋社会变革”及其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两税法大概是一个原因,宋朝用厢军大量吸纳流民大概也是一个原因。

    比起之前的庄园制度和部曲制人身依附关系,宋朝以租佃制为主的土地关系配合按照田亩收税的两税法,土地兼并的危害应当是减小了不少,起码国家不会因为土地兼并而迅速地丧失税源,再加上工商业的发展,国家的财政能力并不至于快速衰退。

    而用厢军大量吸纳流民,则是一种变相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降低了流民起事的几率,另一方面又增强了镇压的力量,宋朝兼并各国之后只有地区性的民变,而无法波及全国,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措施了。

    当然,宋朝用这种措施防止民变,用官爵和厚禄收买原割据势力的上层,固然避免了自己步秦、隋两朝的后尘,却也使得自己深陷冗官冗兵冗费的泥潭,再加上一直都没有收回燕云,始终都被契丹压制,那么想要达到汉、唐两朝曾经达到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了。

    郭炜当然是要完成统一任务的,赵大赵二这种篡臣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没道理他这个穿越者与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反而会做不到了,而且他一样不愿意重蹈秦、隋两朝的覆辙。

    不过要像宋朝那样用冗官冗兵来收买各个阶层,确实是有些不值得,至少对社会上层,郭炜并不需要像宋朝那么收买的,他不是靠着欺负孤儿寡母起家的,他不需要进行那样的赎买。

    至于防止土地兼并给国家财政造成困难,租佃制和与其相应的两税法确实不错,郭荣在显德初年开始做的清丈田亩,本来就是服务于这个的,郭炜只需要把相关事务更加制度化就好了。

    只是郭炜还想做得更彻底一些。

………………………………

     '奇^书^网''q i'。's u''w a n g '.'c o m'
第十四章 温度计

    

    第十四章 温度计

    比郭荣之前的清丈田亩更为彻底的办法,自然不会是“打土豪、分田地”,也不会是“等贵贱、均贫富”,以郭炜的位置和政权基础而言,他要是这么干了,那简直就等于是在自杀。

    好在郭荣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郭荣的雷厉风行之下,就连曲阜孔家都不能免税,西京洛阳的那些致仕显宦家庭也不能免税,那么郭炜到一定的时候挟百胜之师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多半还是办得到的。

    满清的雍正依靠八旗武力可以做到这一点,自然是有八旗制度的特殊性这个因素在,但是张居正在中晚明都能强力推行“一条鞭法”,没道理仍然处于制度开创阶段的郭炜反而做不到了。

    当然,这事现在还不能干,现在弄这事,一旦引起了强烈反弹的话,很可能就是内忧外患一起来了。好在最近连续兼并后蜀和南唐都有得赚,军费总的来说并不算很紧张,官仓储备也是日益充盈,完全可以容许郭炜慢慢来。

    只有实行了“官绅一体纳粮”,政府的财政能力才能大大地增强,同时还不会加重小民的负担,因此也就不会加剧土地兼并的进程,同时土地兼并也就不会导致赋税的流失,流民也不会急剧增加。

    当然,从长期来看,土地兼并总是会愈演愈烈的,流民总是会越来越多的,小民的负担是一定会越变越重的,而政府的财政能力和行政能力也是会越来越低的,这个只要是科技不能快速更新的农业社会都难以避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情是一定会越来越严重的,哪怕后代一直都是守成之君,哪怕并没有什么昏君奸臣出现,这个系统总会发展到损耗大于盈余的地步,然后开始崩溃瓦解。

    如果在这个进程当中突然出现重大天灾或者外患,又或者碰上昏君奸臣与野心家,那么很可能就是“嘣”的一声,系统提前引爆崩溃。

    这就是农业社会的所谓周期律,在一个统一了整个文明区域的帝国,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门槛,又缺乏明显的外部资源和财富输入,稳定和平数百年之后是一定会发生的,这是由整个文明区域的资源、以这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开发资源的能力和这个社会的人口增长共同决定的。

    这个周期律其实应该是人类农业社会的普遍规律,之所以常常被说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周期律”,只不过是因为在农业社会时期真正做到了长期统一整个文明区域的,就只有中国而已。

    封建邦国时期是根本不能和统一整个文明区域的大帝国相提并论的,因为在封建邦国时期,一个文明区域内部存在多个乃至数百个政治体,单独的一个邦国可以从其他邦国获得足量的资源和财富,这样强烈的外部输入足以明显改变周期,所以夏商周三朝延续数百年的诸侯国比比皆是。

    不过周期律固然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和官绅、豪强或合法或非法的免税避税比起来,这些农业社会系统崩溃的进程无疑会缓慢许多。

    仅仅是这样的结果,对郭炜来说都是值得追求的,就像从长期来看人都是会死的,但是大多数人仍然追求长寿和延缓衰老一样。

    只要能够减缓社会系统的衰退速度,延长一个周期循环的时间,那对中国来说就有机会升级,靠在数百年和平的积累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在没有郭炜的那个时空,中国都曾经两次摸到过这样的门槛,而在有了郭炜带入的一些变量之后,中国理应最早进入工业社会。

    一旦进入了工业社会,技术发展比起农业社会来会呈现一种井喷的状态,人类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和财富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长期困扰高级农业社会的周期律因为技术进步而不断延缓,至少在工业社会统一地球之前是不必担心这种文明系统总体崩溃的周期律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根源就在于初期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人类从大自然攫取资源的能力,以前在农业社会中并不构成资源的物品都变得有价值了,以前在农业社会中贫瘠不毛的土地很可能就变成了黄金地段,而且这种资源的扩展水平是指数级的。

    仅举一例,以人类社会利用大自然的核心能力——能源的利用方面来说,这种进步就是显而易见的。

    最早的时候,人类能够使用的只是天赐的火源,这时候人类可以利用的燃料完全要靠运气,地球生物每天转化大量的太阳能,其中能够被人类利用到的微乎其微;

    然后就是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由此人类逐渐发展到可以充分地利用可再生燃料,地球生物每天转化的太阳能都可以得到人类充分的利用;

    接着就是人类学会了使用化石燃料,地球生物在之前的成千上万年里面转化来的太阳能,原本是深埋于地底的,这时候却被人类大量地挖出来挥霍掉;

    发展到后来,人类甚至超越了辐射到地球的那一部分太阳能的局限,自己从原子核力之中直接攫取部分能量。

    以上的每一个进步,其能级都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自然是大为不同的。

    农业社会,尤其是中国秦汉以来的这种高级农业社会,能源的利用长期停留在植物燃料这个层次,不过到了唐末之后已经进入到挖掘使用化石燃料的阶段了,事实上距离工业社会可能就是差那么一口气,郭炜自我感觉自己就是来补上这口气的。

    要让中国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郭炜除了以自己带过来的那些工业技术助推一把之外,尽量延长这个社会的和平发展时间当然是更为重要的一件事。

    要做到这一条,增强军力扫平四夷当然是必须的,不过给王朝奠定一套合理的制度更为重要,而在这其中,赋税的结构无疑是一个核心问题,完善郭荣就开始做的清丈田亩只是一个最低目标,实现“官绅一体纳粮”则是郭炜追求的合理目标,而使用累进税制来抑制土地兼并则是郭炜的理想目标。

    以前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土地兼并会影响国家财政,造成大股的流民,那他们一般就会主张以行政手段抑制兼并,其中一些读书读傻了的甚至会主张恢复井田制,然后就会招致社会的强烈反弹,最终使得这种社会改造彻底失败。

    著名的穿越前辈王莽同学就是栽在井田制复古上面了。

    见多了历史教训的郭炜当然很清楚,以行政手段强行抑制土地兼并就很难做到了,而井田制则更是完全不用去想的馊主意,所以他打算使用财税经济手段,那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