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郭炜对棱堡缺乏研究,对此没有足够的认知,又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敌方的攻坚能力和进攻意志,而且没有考虑到伏波旅这种缺乏火炮的轻装部队野战防御的需要,所以他并没有将火器辅助下的合理防御体系研讨作为重大课题交代给武学和枢密院。

    好在南唐军没有继续丧心病狂,而钱守俊也根据火铳的特点在阵地布置上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变通,在燕湾真正阻止南唐军的火铳部队接近阵地的,其实是后排土台上第三指挥的火铳射击。

    人才啊……

    火器辅助下的合理防御体系研讨应该马上作为重大课题,交由武学和运筹司进行讨论,钱守俊最好带着他的第一手经验参与分析总结,尤其是缺乏火炮支援的轻装火器部队如何布置野战阵地,必须要迅速得出一套方法来,不然其他势力不好说,至少南唐军会有想法的。

    反正伏波旅第三军损失很严重,需要回来休整补充,正好定远军和伏波旅的其余部队已经齐集长江,换一个军过去杭州,把第三军调防回来,部队补充休整,军官***行赏,钱守俊更是不消说得。

    嗯,吴越那边的危机尚未解除,杭州城必须驻留一部分部队协助其防御,两个军的定远军和两个军的伏波旅是必须的,想必钱弘俶也会很欢迎。

    另外,作为对忠诚藩属的保护,对效忠朝廷的钱氏一族的恩典,被南唐军掳去的宣德军节度使钱弘偡必须得要回来,至于条件,大不了把皇甫继勋拿出来交换就是了。

    皇甫继勋这个人郭炜是不怎么看重的,根据调查,伏波旅第三军吃的亏主要就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还是一如郭炜印象中的那样,就是个二世祖,放回去也不过就是成为李弘冀的一个猪一般的队友,能够换回来钱弘偡,以此慰藉钱氏一族,很值得。

………………………………

第二十三章 战略总结

    

    第二十三章 战略总结

    “哼!不曾想李弘冀狼子野心早蓄,竟然潜心制作火药、火铳达数年之久,而且还专门为了火器练有一支新军,朕大意了……”

    善后的事情到时候交给两府处理就是了,就连棱堡的事情眼下都是急不来的,趁着当前正在运筹司的厢房,面前就是江南一带的沙盘,旁边都是枢密院军咨部的成员,倒是可以好好地讨论一下怎么应对迅速复兴乃至崛起的南唐。

    可以说在郭炜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的变化当中,契丹是当前受损最多的,它的政局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化,然而整个南京道都丢了,南面疆土缩回到了燕山一线,无论是在疆土、领民、税赋还是势力与战略态势方面,那都是相当大的损失。

    契丹受损,当然也就是北汉的损失,不过除此之外,其他各国并没有发生与郭炜所知历史明显不同的变化,郭炜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东西,眼下更多的还是在单纯地增强着大周。

    可是南唐却很莫名其妙地得利了。

    慕容英武这个变数就不去说他了,如果不是郭炜领着锦衣卫亲军征战淮南,用火药和火铳启示了他,这个人出不了头,甚至有可能默默无闻地死在了淮南的什么犄角旮旯,譬如说楚州的屠城。

    单单是一个慕容英武其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因为他也就是有那么一点借鉴和山寨的能力,却既不掌握资源,又看不清大局。

    但是李弘冀活下来了,不光是活下来了,而且还顺利地继承了李景的国主之位。

    唐国主是李弘冀而不是李从嘉,这中间导致的变数就太大了。之前郭炜的感觉还不算太明显,但是经过了吴越之战的冲击,还有林仁肇、慕容英武等人的受重用,初级火器的受重视,李弘冀这个沉厚刚断的英睿之主形象就已经跃然而出了,与文学青年李从嘉那是大大的不同。

    郭炜带来的火器和他一手操办的锦衣卫亲军在淮南之战中给予了南唐军重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南唐军的损失,降低了周军的伤亡,不过也就仅此而已,在两国之间的总体形势上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变化,南唐还是一如既往地丢了淮南,然后称臣纳贡,比起郭炜所知的历史,国力的损失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可是李弘冀当上国主给南唐带来的变化,那就不是李从嘉可以比的了。

    历史上是李从嘉继任的南唐国主,也就是有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这个著名的文学青年一方面留恋君临一方的权位,一方面又对强国自保无计可施,于是就只能在整军自固加强战备和增加贡奉向中原朝廷乞怜这两种策略间首鼠两端,到了最后却是陷入了佞佛的不归路。

    李煜在位期间,既想抗拒中原保住权位,又害怕招惹朝廷不高兴,而且任人又喜欢用太子府侍从的那些文学之臣,结果在国内革新政治无方,重整军备无力,挑战中原无胆,最终只能靠每逢朝廷的大事小事就增加贡奉表现恭顺来摇尾乞怜。

    淮南之战以后国土减半,丢失了淮南这个财赋重地,却额外增加了纳贡这个负担,而且到了李煜手里纳贡额还年胜一年,另外李煜本人的生活豪奢不算,举国佞佛的开销更是惊人,这么折腾下来,南唐还哪里有钱来整军经武?

    就是在如此脆弱的情况下,这个文学青年还特别喜欢中反间计,把南唐数得着的大将林仁肇鸩杀,演出了一起自毁长城的闹剧。

    这样的文学青年不幸做了国主,而没有去从事文学青年这个有前途的职业,最终国灭身辱也就很正常了,就是后来被另外一个捡了兄长便宜的文学青年牛头人了,那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

    然而现在的这个李弘冀却是大为不同。

    当初淮南之战的时候,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燕王的李弘冀放手柴克宏指挥军队救援常州,大破策应周军的吴越军,那时候还只能说偶露峥嵘。

    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只是听到郭炜对南唐进奏使陆匡符质询了一下他登基时的仪仗问题,他就可以马上自贬制度,比起李煜在几年之后的惊恐无奈之下自贬制度,无疑是要积极主动得多。

    这样积极主动的自贬制度,在当时或许可以解释为李弘冀比李煜还要恭顺,不过放到现在来看,那显然是一次卧薪尝胆之举。

    李弘冀的宫廷生活也不如李煜那么多姿多彩,皇后、皇子都只是中规中矩,生活一点都不豪奢,也缺乏文采风流。

    当然,李弘冀更不佞佛,虽然因为根基不如郭荣牢靠,他做不到限佛,但是南唐的国库显然并没有为佛门出过什么贡奉,李弘冀的内帑就更没有给寺庙捐过一钱。

    南唐给朝廷的贡奉,李弘冀倒是一直在如数进献,而且朝廷但有所命,李弘冀也从不推脱拒绝,不过他也不曾像李煜那样主动地大幅度增加纳贡。

    如此几增几减,李弘冀手头可以运用的钱帛显然要比李煜的多得多,现在看来这些钱帛都被投到了军备方面去,尤其是火器作坊上面。

    李弘冀的朝堂上也不是尽数活跃着文学之臣。

    右仆射、知枢密院事殷崇义属于文学之臣,不过他的任职除了资历以外,更多的是便于李弘冀亲自掌握军机大事。

    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同平章事韩熙载倒是早负才名,不过真正让李弘冀器重他的,恐怕还是远大抱负和战略卓识。契丹灭后晋前后的事情,郭炜也是略知一二的,当时的韩熙载反对南唐征伐闽国,却主张趁势北伐规复中原,识见在南唐诸臣当中无疑是高人一等的。

    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及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这几个都是持正耿介之臣,倒是在文学方面殊无长处。

    李弘冀对经过战争考验的大将也是不吝拔擢的,镇南军节度使林仁肇、武昌军节度使郑彦华和镇海军节度副使陈德诚都是他重用起来的,和州刺史卢绛更是他自底层超擢的,后面两个人在这一次的吴越之战中就担任了佯攻的苏州方向的正副都统。

    对于将门子弟,李弘冀也是在谨慎任用,期待人才脱颖而出,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奉化军节度使朱令赟和镇海军节度使柴克贞都是如此,当然,李弘冀此次任用皇甫继勋做湖州方向的都统,在郭炜看来多少是有一点失策的。

    不过最让郭炜对李弘冀刮目相看的,那就是他居然一眼就看出了火器的发展前景,即使是有淮南之战中自己用兵的影响因素在里面,那也是很不简单的。

    正是因为李弘冀的特别重视,光身投靠林仁肇的慕容英武,在林仁肇手下仅仅补了一个鄂州牢城都指挥使,却很快就因为制造火器之功被李弘冀调往金陵,直接做到了作坊副使、枢密承旨这种中级武官,甚至在此次吴越之战中成为湖州方向的副都统,自领那支使用火器的新军。

    这样一个李弘冀,显然是郭炜最大的心腹之患,因为李弘冀这个国主的存在,已经有了一点复兴乃至崛起苗头的南唐,不能不成为郭炜的眼中钉。

    “未能识破唐国主的蓄谋,未能探查到唐国的火器制作与新军操练,实属侦谍司失职,臣等无能,险些误了陛下和三军……”

    韩微当然不能让皇帝主动承担大意失误的责任,听到郭炜这样自责,赶紧将责任揽到自家身上。

    不过郭炜打断了这种形式化的责任探讨:“侦谍司和兵部职方司的人员太少,原也探查不了这许多情状,有关责任之事稍后再议……”

    郭炜确实已经想通了,农业生产水平也就是这个样子,加强水利建设和农业系统化都需要时日,所以手头的脱产人员就是这么多,又要增强军力,又要加强手工业生产,在情报工作方面是不可能做到让他对敌情了如指掌的,这不是哪一家的责任问题,还不如作为皇帝本***包大揽过来算了。

    关键是需要对战略重点做一些调整,情报不足的部分,就用海量的战略预估来覆盖,敌情不明的危险,就用足够的成算和强大的军力来克服。

    “当务之急,是请众卿在这里议一议,朕若是在下一步决意征伐江南,最快可以在什么时候开始?成算如何?”

    郭炜说着话的时候,眼睛却不是看着沙盘上南唐的疆域,而是在房内众将的脸上一一扫过。

    “下一步决意征伐唐国?”

    众人都是一愕,毕竟唐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无论在国力军力还是民心士气方面,那都是南方诸国里面首屈一指的,所以在大周夺取淮南从而与唐国隔江对峙以后,有大江相隔,有定远军守江,大周基本上已经不惧唐国的袭扰,众人在潜意识当中差不多是把唐国作为统一南方之战的最后一步,顺序仅仅先于攻取河东。

    枢密使王朴的《平边策》倒是主张首先攻取江南,不过在座的这些人也都知道,无论是先帝郭荣还是面前的这位官家,心目中的战略顺序可不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放着南唐不打,禁军却已经先取了荆湖和西蜀了。

………………………………

第二十四章 平南策

    

    第二十四章 平南策

    “陛下所言征伐江南,是要惩罚唐主对吴越擅启干戈,因此兴师渡江略施薄惩,还是打算就此将唐国收入版图?这两种打算所需的兵力与军资大不相同,作战计划也大不一样,准备时间与成算自然也是完全不同。”

    枢密副使李崇矩压下了心中的纳罕,试探着问道。陛下的意图还是得仔细地问清楚了,这样底下人做事才能有个谱。

    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得差不多了,除了大敌契丹之外,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僭伪也就剩下了南北汉,一在岭南一在河东,朝廷不能直辖的藩属还有唐国、吴越国、清源军和定难军,另外对大理国和凉州、甘州、归义军及西域也没有定下方略来。

    在这其中,大理国这些尚未定下方略的地方,肯定是要摆到后面的,清源军和朝廷所辖疆域尚不接壤,肯定也不会成为下一步的目标,而且清源军与吴越国向来恭顺得很,每年的贺年和寿庆进贡的香药珠玉南洋奇珍价值不菲,想来陛下也不会急着拿他们来开刀。

    那么既和朝廷所辖疆域接壤又可能成为下一步目标的,不外乎就是定难军、河东、岭南和江南了。

    在这其中,定难军和江南又是朝廷藩属,这几年基本上也是谨小慎微,并没有怎样挑战朝廷的权威,也就是江南在今年擅自攻伐了吴越,算是致祸之源。

    倒是河东与岭南一向不臣,各自僭越称尊,无论是从大义名分还是从实际的利益得失来看,这两个地方都是比较优先的攻伐对象。

    河东表里山河,形势险要,又引契丹为奥援,攻取较难。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围攻削弱,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