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蜕变。”

    打出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毕竟原始工业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蓄势,都需要大量的倾销地和资源地,将财富和资源都汇聚到大明本土。

    如果说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其实大明想要持续推进维新变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想做成这些事情,就要先知道自己的斤两,就要清楚大明的短板,在没有妥善解决自身弊政和顽疾前,就贸然的打出去,这不是在拯救大明,而是在加速大明的倾覆。

    “不说这些了。”

    崇祯皇帝摆手道:“既然李倧愿意将济州岛租赁给大明,就叫朱聿键去就藩吧,算算时日,朱聿键也该去济州岛了。

    朕拟了几封密旨,你离京回归东江镇时,亲手交到刘兴祚、左良玉、朱聿键等人的手里。

    对了,朕给朱聿键也挑选了一批可靠的人手,这些人都是先前的遗孤,去济州岛就藩,没有可靠的人,忠诚的人,是不行的。”

    “臣遵旨。”

    金铉忙起身作揖道。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崇祯皇帝已经明确下来,先近海,再中海,后远洋,通过逐步的磨砺和发展,奠定前者的根基,再对外进一步扩张。

    这无疑是最稳妥的一条路线。

    朝鲜和倭岛两地,崇祯皇帝是必然要拿下的,哪怕是移藩控制,也要将这些地域给有效的控制起来,而非所谓的藩属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崇祯皇帝宁愿将这些地域,交给大明的宗藩群体,交给获封的勋戚群体,也绝不叫这些地域,让一帮异族继续把持着,等待他们蛰伏壮大之际,在翻过身来去撕咬神州一口,这等错误是绝对不能犯下的。



    第七十二章 大有所为(1)

    

没有万世传承的王朝,这是崇祯皇帝心知肚明的,纵使大明真的维新变法成功,能传承的周期也是有限度的。

    哪儿有什么千年的国朝啊。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思想,在发展到一定期限下,终究会有矛盾爆发的时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明能够传承多久,崇祯皇帝其实并不清楚。

    不过崇祯皇帝却清楚一点,如果能在他的手里,叫神州孕育的文明体系,能够扩大相应的影响力,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的汉文化圈,这就变得不一样了。

    哪怕是在今后的某一时期,朱家王朝落下帷幕,只要是以汉人为主导的王朝,能够继承大明的疆域和政治遗产,那汉文化圈的影响力,就会持续的维系下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罢了。

    乾清宫。

    “周延儒在山东那边,奉旨主审的衍圣公府桉,算是较为圆满的结桉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内阁诸大臣,面色平静道:“不过朕倒是想问问诸位卿家,对于衍圣公府桉的调查审讯,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吗?

    对我大明而言,这究竟只是个偶发的个桉呢?还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呢?

    这是最让人值得深思的。

    倘若轰动朝野的衍圣公府桉,没有给国朝应有的警示,那对于朕,对于你们而言,过去做的事情,都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类似于衍圣公府桉的侵占土地这类现象,其实在大明算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享有特权的群体,更是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尽可能多的兼并土地。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

    “启禀陛下。”

    徐光启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像衍圣公府桉这等现状,其实在我大明并非是偶发的个桉,而是较为普遍的事实。

    在一些地方上的不法者,用威逼利诱、行贿勾结、胁迫百姓等手段,干着违背律法的事情。

    而出于种种的缘由,这些较为普遍的事实,其实朝廷知晓的并不多,了解的并不全面,致使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还真敢说啊!

    温体仁诧异的看向徐光启,心里很是不平静,这等论调当着天子的面讲出,那肯定是要出大事情的。。。

    “卿家说的,正是朕想的。”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在大明上下啊,有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欺上压下。

    根子出在什么地方?

    就是吏治腐败!

    如果此事不能得到解决和根除,那就算朝廷做再多的事情,都是无济于事的。

    朕听过一句戏言,觉得可笑之余,却也感到后怕,是什么呢…嗯,叫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诸卿觉得可笑吧?

    可这就是事实!

    既然衍圣公府桉这等现状,并非是偶发的个桉,那对于朝廷而言,就要深查,把这等现状都查出来!”

    吏治问题,是一个国朝能否长效传承的关键。

    徐光启这个内阁首辅,除了肩负着协调和均衡新旧之争,妥善解决维新变法的诸多政策衔接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在他的任期内,辅左崇祯皇帝整顿好大明腐败的吏治。

    一届内阁,就有该要肩负的职责。

    像韩爌这一届内阁首辅,更多的是基于维稳,崇祯皇帝才叫这个韩爌,能够在首辅之位上坐稳。

    现在维新变法的诸多谋划部署,正在有效的推进落实中,单纯的为了维稳,而忽略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说吏治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有效的改善,那就算维新变法做的再多,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变法所带来的诸多红利,会叫守旧派的部分群体吞掉,同时又扶持起一批新的既得利益群体。

    等到那种态势下,新旧两派既得利益群体,一旦说合流的话,那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就会被彻底的架空,甚至是落水驾崩。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都察院的中央巡察制度,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除了过去肩负的职责外,还要增设一些新的担子。

    例如清查土地田亩。

    例如清查冤假错桉。

    例如巡察各地吏治。

    例如整顿各按察司。

    此事要重视起来,还是以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为主,先行展开各项巡察和清查。

    朕也知道,如此一来的话,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是不够的,那就从有司衙署借调,从历届科举新进官员抽调。

    这件事情,就交由徐卿主抓,叫都察院的韩继思协助,朕要看到相应的奏疏,卿家可能办好?”

    “臣遵旨。”

    徐光启当即作揖应道。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都在倾向于北方诸省,而忽略江南诸省,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秉承这一决断。

    之所以这般做,是因为朝廷的掌控力度,其实出现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江南诸省治下,那掌控力其实是不断削减的。

    面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崇祯皇帝需要先明确一个构想,即增强对北方诸省的掌控,叫北方诸省能够发展和繁荣起来。

    只要能掌握北方诸省这一基本盘,当各项新政逐步取得成效,在朝廷根底得到增强后,那再去调转方向,对准问题更多,弊政更多的江南诸省,就算是出现大规模叛乱,崇祯皇帝也不至于说太过被动!

    有些事情,还是心照不宣的好。

    “对了,孙传庭在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朕觉得很好。”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个事情存在的争议不小,不过你们内阁,要多多的支持才行,想解决兼并土地的现状,就要适当的变一变。

    废除掉人丁税,将人丁税摊派到田亩中,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今后朕不希望内阁这边,再出现任何反对的声音,有争议的,就多讨论,不要上升到人身层面,这是不好的一种现象。”



    第七十三章 大有所为(2)

    

崇祯皇帝明确的维新变法,和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都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化改革。

    每一项领域的深化改革,又牵扯到很多单独的层面,关键是这些层面,又是彼此交错连接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就像政治这一领域的深化改革,就牵扯到土地、律法、税法等层面,关键是这些层面的谋改,又会牵扯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化改革。

    这也导致大明现阶段的国制,存在职权交错、权力分散的客观事实,毕竟有很多的事情做起来,是需要掺沙子的,不然根本就推动不起来。

    改革难啊。

    维新难啊。

    可不管是再怎样的艰难,崇祯皇帝都要朝着这条路走下去,不然半途而废的话,就会加剧大明的倾覆。

    “做大明的内阁首辅,真是辛苦卿家了。”

    崇祯皇帝坐在罗汉床上,看向神情疲惫的徐光启,“很多事情,朕都知道卿家背负了很多,承受了很多。

    不被理解。

    遭受质疑。

    忍受谩骂。

    特别是牵扯到吏治整顿,就更是这样了,朕能明白卿家的难处,可是有些事情还是要做的。

    如果说不去做的话,那朝廷存在的意义,几乎可以说是微乎足道的,毕竟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还是要去做的。”

    徐光启的心情很复杂。

    从坐上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后,过去很多不理解的事情,特别是对原内阁首辅韩爌的种种行为,表示很不能理解,此时的徐光启,却能明白了,也能理解了。

    难啊。

    真的是太难了。

    相较于表面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看不见的,却又不得不去考虑和权衡的。

    “臣是大明的臣子,是陛下的臣子,做这些事情,都是人臣的本分。”

    徐光启收敛心神,向崇祯皇帝微微欠身道:“臣做内阁首辅,不是想做官的,是想为大明社稷多做些实事,是想帮陛下分忧的。”

    “卿家能这般说,朕真的很欣慰。”

    崇祯皇帝感慨道:“风气这种东西一旦坏掉,想要有所改变,想要逆转过来,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土地兼并也好。

    官场吏治也罢。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利益之争,理念之争,这种争斗吧,不管是到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消散掉的。

    卿家先看看这两封奏疏,一个摊丁入亩,一个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看过以后,卿家就能明白朕的想法了。”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徐光启露出疑惑的神情。

    孙传庭在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他是清楚的。

    此事在朝野间的争议很大,纵使是到现在依旧很大。

    毕竟这侵犯了很多群体的利益。

    可是这个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又是什么?

    带着种种的疑惑,徐光启眉头紧锁的翻阅着奏疏,细细看着孙传庭和陈奇瑜二人,呈递到御前的奏疏。

    越看越心惊。

    越看越激动。

    心惊的是,摊丁入亩的试行,只是一个开始,藏在背后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才是一整套的组合拳。

    如果说上述两项试行的新政,能够妥善的结合起来,这对特权群体的打击和制约,将会起到有效的作用。

    激动的是,如果上述的构想真能落实,那能给大明带来的改变很大,像土地兼并、财政增收等,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陛下……”

    徐光启难掩激动,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卿家,你先听朕说。”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涉及到这两项新政的真谛,朕告诉的人很少,朝野间知道的就更少了。

    之所以将这些事情告诉卿家,是朕想叫卿家明白,朕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大明进行维新变法。

    不过想做成这些事情,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毕竟触碰到很多群体的既得利益,这也是大明上下,为何存在众多弊政和毒瘤的根源所在。

    吃到嘴里的肥肉,想要再让他们吐出来,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想促成维新变法的构想,就需要不断地转移矛盾,整顿大明官场的吏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转移矛盾,就是在嫁接风险。

    当然,整顿官场吏治一事,是国朝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崇祯皇帝谋改的思路,徐光启听明白了。

    就是大明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改的地方很多,但是鉴于此前所积攒的问题和矛盾,就需要一个看似混乱,实则平稳的秩序,去不断的转移注意,好叫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