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尔泰双眼微眯,冷冷道:“不过死忠于黄台吉的人,还不能杀,这些都是本贝勒,不,是本汗对黄台吉谈判的筹码。
先控制住这些人,然后派人去辽阳、沉阳各地,本汗要用他们,换取愿随本汗征战朝鲜的将校家卷。
等到杀进朝鲜,灭掉朝鲜王室,本汗愿与追随本汗的勇士,共享整个朝鲜,等待杀回辽东的机会。”
“主子英明!”
“主子英明!”
屯布禄、爱巴礼当即磕头应道。
大势这种东西,不会永远倾斜于某一方,从崇祯皇帝提出泛辽东战略,并逐步的落实下来,以此牵制住建虏八旗对外扩张之势,随后又鼓捣出军备竞赛,这使得建虏八旗的战争潜力,其实一直都在被消耗之中。
或许这个消耗,是极为缓慢的过程。
或许这个消耗,是很难看出的过程。
可是建虏八旗的战争潜力,的的确确是在被不断削弱的,当建虏八旗的一些群体,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时,对黄台吉的怨气和不满,也会不断地增强。
身为八旗劲旅的汗王,如果不能领着他们夺取土地,获取利益,那就不是一个好汗王,既然是这样的话,就完全没必要在麾下受那鸟气了。
莽古尔泰是这样。
阿敏是这般。
处在这等态势下,面对过去种种的不公待遇,使得他们不想待在黄台吉麾下,受这种憋屈的区别对待了!
第七十章 天佑大明
“刘帅,末将是真羡慕你啊。”
左良玉面露笑意,接过刘兴祚所递卷烟,“从辽地出现战事后,就率领着东江军各部健儿,在定辽右卫、宽甸诸堡一带,积极与建虏展开交战。
不像末将。
自战事出现之际,就统率着麾下水师,做着转运的各项部署,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你们在前线与建虏拼杀。”
“行啦,别在本帅面前,抱怨这些了。”
刘兴祚点燃卷烟,神情有些疲惫,勐吸一口,摆手道:“出战的东江军各部,能够在前线与建虏展开攻势,确保辽东义军在该地的稳定,一次次击退建虏八旗的攻势,离不开你东江水师的支持。
何况你东江水师,还被抽调走一批水师战船。
现在还没有到战略反攻的时候,陛下的旨意是明确的,是英明的,我大明各军需要的是磨砺,是涅槃重生啊。”
“是啊。”
左良玉有些感慨道:“倘若没有陛下当初所提泛辽东战略,没有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我大明在辽地的处境,不会逐步扭转过来。
一个海陆协同作战,过去总觉得摸索透彻了,可是经历这一战后,却发现先前存在的很多不足。
海陆协同作战的精髓,并不局限于对战这一方面,如何确保前线军队的后勤保障,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啊。”
战争,是最磨砺人的地方。
特别是对军队而言,长时间处在战争状态下,只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是能够有着极大改变的。
过去大明军队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大明军队需要重新学习,以摸索出新时期下的作战形式。
“即便是这样,我军所处的战场,消耗掉的钱粮同样不少啊。”
刘兴祚双眼微眯,勐吸一口卷烟,轻叹道:“从驰援辽东义军算起,单单是和莽古尔泰所领建虏精锐,展开的十余次大规模火炮攻势,就耗费掉不少火药和炮弹。
特别是武备院研制的开花弹,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炮击过程中炸膛,就叫麾下炮兵折损数百众啊。
如果说在辽地这边,没有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在前面替我大明掣肘着建虏,想保持辽地局势的安稳,只怕是不现实的事情。”
】
“陛下的战略眼光,要比我等高明不知多少。”
左良玉感慨道:“不久前金州水师那边,移送去辽南前线一批战场利器,据说是能载人飞天的利器。
末将刚知晓这些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人,岂能飞天啊。
可是前几日,在赶赴金州卫转运火炮时,碰到曹化淳所领的厂番,您才怎么着,海州卫前线的战局,被彻底扭转了。”
“竟有这样的事情?”
刘兴祚眉头微挑道:“要真是这样的话,那辽南区域的战局,将出现逆差啊,黄台吉所领的建虏精锐,只怕撤离至辽阳镇了。”
“不错,已经撤离了。”
左良玉笑着说道:“据说李自成这个家伙,正在整军备武,打算反攻建虏,就眼前这形势而言,辽地的战局大不了多久了。”
没有便捷的信息传递,使得大明这一时期下,传播信息的手段相对落后,且存在着一定的滞留期。
像热气球这等划时代的产物,首次运用到战场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崇祯皇帝下旨绝对保密,以此确保对敌展开攻势时,遭遇到的建虏八旗不知怎样应对。
“刘帅,建虏乱了。”
在刘兴祚惊疑之际,朱聿键情绪激动,挎刀跑来,喊叫道:“据前线夜不收传回的情报,莽古尔泰所领建虏偏师,内斗了!”
这……
刘兴祚、左良玉听闻此言,相视一眼,有些诧异,这好端端的,莽古尔泰麾下建虏各部怎会内斗?
此时的朱聿键,和最初赴辽时相比,已经有极大的改变。
在刘兴祚麾下进修,到左良玉麾下进修,再被调遣到前线战场,这一段段特殊的经历,使得朱聿键沉稳很多。
特别是再度调遣到刘兴祚麾下,经历前线战场的惨烈战事,朱聿键适应的很快,已具备一名将校该具备的军事素质。
“这个时候出现内斗,只怕事情不简单啊。”
刘兴祚双眼微眯,丢掉手里的卷烟,开口道:“从泛辽东战略开始后,建虏八旗对外扩张的势头,就逐步被我大明限制下来。
而黄台吉这个家伙,是有野心的,想在辽地彻底击败我大明,继而窃据整个关外,以此积攒更浑厚的实力。
现在内斗,无不表明一点,莽古尔泰不甘心被黄台吉压制着,此人只怕是想造黄台吉的反啊。”
“这是好事情啊。”
左良玉眼前一亮道:“如果说建虏八旗分裂的话,那在辽地这边,我大明占据的优势只会更明显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所领大军,和黄台吉所领主力交战,那咱们能……”
“不,时下所处的境遇,莽古尔泰绝不会选择硬碰硬的。”
刘兴祚摆手打断道:“只怕这个莽古尔泰,想裹挟着麾下大军,脱离黄台吉的控制,同时摆脱我大明的威慑。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依着当前的局势而言,只怕莽古尔泰会领军离开定辽右卫,设法寻找安稳之地。”
“刘帅,您是不是想说,莽古尔泰会跑去朝鲜啊。”一旁的朱聿键闻言,下意识想到他今后会就藩的济州岛,顺着刘兴祚的分析,就讲出来了。
“朝鲜?!”
刘兴祚双眸微张,神情有些变化,随后笑道:“哈哈,朱聿键啊,你他娘的还真是够灵光的。
没错。
肯定是朝鲜,就当前的处境而言,莽古尔泰跑去朝鲜,去灭掉朝鲜王室,窃据整个朝鲜地域,那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这可真是天佑大明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真要这般做,那不仅建虏八旗的整体势力会被削减,我大明水师今后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走,随本帅一起回去,尽快探明这些情况,如果莽古尔泰真要跑去朝鲜,那我东江军就要适当的帮帮他!”
第七十一章 朱聿键就藩
“朕为何这般看重朝鲜,甚至于将移藩首选定在济州岛,卿家真的清楚吗?”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坐到石墩上,伸手示意金铉坐下,“说起来,从东江平虏前指筹设,卿家也曾多次前去朝鲜,想来是了解朝鲜的吧。”
“臣…想到过一二。”
金铉先是作揖一礼,随后坐到石墩上,微微欠身道:“从陛下提出泛辽东战略,我大明于辽地的整体布局,就是围绕着掣肘建虏,限制建虏展开的。
这样能让我大明从战争泥潭中出来,不直接与建虏硬碰硬,毕竟从万历朝后期开水,我大明军队就一直惨败于建虏,这是不争的事实。
朝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扼制建虏对外扩张的一个战略支点,就像当初征伐努尔哈赤时,叫……”
听着金铉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感慨,与建虏的交战和对峙,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萨尔浒惨败。
就是从这一战算起,大明在辽地的处境,开始变得愈发被动,这背后掺杂的因素有很多。
一个党争。
一个腐败。
就这么两件事情,导致大明在辽东这一区域内,接连不断的出现战略失误,继而损失一批批精锐之师,战死大批能战将校。
贺世贤、童仲揆、戚金、秦邦屏……
数不清的大明武将,不是被坑死了,就是被害死了,这导致大明的军队嵴梁,被一次次的打断。
一个辽沉之战。
一个广宁之战。
就因为朝堂党争的影响,对辽地的战略失误,加之东林党人的咄咄逼人,甚至也要算上齐楚浙党等派,使得大明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继而叫建虏不断势起,天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崇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就是被这样一次次养肥的。
当然建虏固然可恨,可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家的确抓住一次次能壮大自身的机会。
在这场双方较量和博弈的格调下,大明受内部不稳的影响,导致建虏逐步变强,直到彻底在辽东站稳脚跟。
“卿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些地方没有想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金铉说道:“大明需要朝鲜,不过需要的,不是一个表面臣服的藩属,而是一个能给大明补充血液的朝鲜。
换源app】
卿家其实也不难看出,朕在辽东的种种谋划和部署,其实是在磨砺戍辽各军,以此培养出大批精锐,甚至是能征善战的勐将悍将。
包括军火贸易、军备竞赛等等,这都是在给大明回血,毕竟在过去的平虏之战中,国朝损失的元气太大了。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朕才不急着收复辽东。
反正辽东已经打烂了,早一些收复,晚一些收复,其实作用都是一样的。
可如果说国朝能通过这些谋划部署,恢复一些元气,增强一些精锐,这对于大明社稷而言,就不一样了。”
金铉沉默了。
其实在东江镇的这些年,他看到了这些本质,只是这些话却不能讲出来,毕竟说到底,辽地也是大明麾下的疆域。
天子能这样做,但对待世人却不能这样说。
“可是话又说过来。”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继续说道:“辽地的冲突也好,战争也罢,按照既定的谋划而言,只要能稳步向前落实,那终究是有结束的时候。
可大明想恢复元气,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毕竟国朝在此前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谁能承载辽地的战略意图呢?
无疑是朝鲜!
朕需要一个混乱的朝鲜,来持续落实所谓的‘泛辽东战略’吧,将先前成熟的这些谋划部署,转嫁到朝鲜这个地方。
如此一来的话,大明就能多一处财源,以此带动大明境内,新兴起来的各项产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大明戍辽的各军,大明戍辽的水师,都能围绕着朝鲜这一承载,继续的磨砺下去。”
崇祯皇帝是理智的,也是冷血的。
他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大明,处在怎样的境遇,也知晓现在的大明,根本无力对外大举扩张。
抛开国力不谈,单单是麾下军队建设,海上力量的筹建,都远没有达到对外进取的境界。
北上和蒙鞑打?
多半会输。
南下和西夷打?
多半会输。
西进和异族打?
多半会输。
有着广袤的战略纵深,这是大明的唯一优势,也使得大明在遇到区域战争时,能够掏空家底,确保边疆地带的安稳。
但是想真正打出去,大明还真不够格。
“朕想要的大明军队,是一个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新军。”
崇祯皇帝感慨道:“可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遇,所以朕需要可靠的人,统领着可靠的军队,去不断的进行磨砺,进行总结,处在这等相对安稳的局势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蜕变。”
打出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