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就是些废话,但这只是表面上如此,实际却是君臣之间相互试探。
而试探的结果,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动作,都被相互之间看在眼里,并以此做出判断。
这是非常玄妙的东西,需要君臣之间相互体会。
“三位爱卿,都起来吧!”
随后,赵永铖又命人给他们赐了座。
待这三人落座后,赵永铖便先开口道:“三位爱卿,太子病逝,让朕心如刀绞,治丧一事就得靠你们了!”
“皇上放心,此事臣下去之后,便督促礼部依制办理!”次辅谢孝方答话道。
这种事情,礼部其实早有准备,又那需要他亲自督促,这样回答不过是回应皇帝的问题。
“开春以来,诸事不顺,社稷倾颓,如今太子又逝,储君之位空悬,储君不定,国本不稳!”
说完这些,赵永铖语气地城,目光如刀看向三位大臣道:“诸位爱卿乃朕之肱骨,以为当立何人?”
在之前的夺嫡之争中,三位内阁大臣立场并不一致。
首辅王庭鹤坚定支持立长,次辅谢孝方则是个中间派,有时候还偏向立长一面。
三辅陆朝文资格最浅,是被赵永铖推进内阁的,所以他支持立赵延洵。
本以为半年之前,夺嫡之事便可告一段落,谁知眼下这问题又被抛了出来。
当立者何人?
左右不过立长,立贤,亦或者立皇帝所爱。
三种选项中,赵延洵已不在京城,自然可以排出立皇帝所爱。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众龙子龙孙中,谁能被公认为贤者?答案是没有,所以立贤也被排除。
那就只剩下立长了,结果显而易见,当立者乃皇十子赵延垣。
但这时,只听王庭鹤说道:“皇上,此等大事,非臣等所能言!”
事实上,现场三人各有想法,但都不打算说出来,话一出口就被动了。
赵永铖逐渐笑了起来,半开玩笑道:“王卿,之前朕欲改立太子时,你可是上了不少奏疏,怎的今日却不能言了!”
“当日有太子,臣可出于公心谏言,如今太子之位空悬,为臣者岂敢立君,所以臣今日不敢言!”
王庭鹤话说得漂亮,赵永铖也没紧追不舍。
“你们都不说,那就让百官来说!”
说完这话,赵永铖看向一旁的陆朝文,说道:“陆卿,你来拟诏,让百官上奏,推举太子人选!”
“臣遵旨!”
点了点头,赵永铖便道:“太子的事说完了,你们若无事,便可退下办差了!”
朝廷现在有很多事需要议,但现在却不是时候,至少今天不是。
三位大臣起身行礼后,慢慢退出了乾安宫。
但这三人里面后,赵永铖才缓慢靠在椅背上,神色间说不出的疲倦。
对于究竟立谁,赵永铖此刻也很纠结。
立子还是立孙,立长还是立幼,这些对立的因素,都需要他细细考量。
这次让百官上奏,推举太子人选,便是赵永铖的一次摸底行动。
看看官员们是怎么想的,然后他再因势利导,以最小的风波立下储君。
朝廷已到生死存亡之际,经不起太多折腾了!
再说三位首辅出了大殿,相互之间只有正常公务上的交流,对立储之事一个字都没提。
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他们不会亲自说,而是会让自己的门生故旧说。
混了这么多年官场,他们的意图要么顶着大义前行,要么隐藏在百官之中,从来不会独自出现。
皇帝这次广开言路,正好让他们各自施为。
三人一道回了内阁,王谢二人处理公务,陆朝文则开始拟诏。
参与朝政多年,很快陆朝文就写好了诏书,然后送给王谢二人过目。
“二位阁老若是无异议,此诏就即刻送往掌印监了!”陆朝文淡然道。
最终,王谢二人都没有异议,然后这份诏书就被送出了内阁。
一个时辰后,诏书正式颁布,京城各部衙全都得知了此事。
许多人正在感怀太子丧生,正准备着为太子戴孝,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举太子一事又到了。
陶阳伯府,后花园书房之内。
曹云辉坐在一侧,表情严肃道:“爹,皇上已经下旨,在京勋贵官员,皆可上奏推举储君人选,姑姑那边怎么说?”
“刚刚你姑姑才派人传了话,让咱们暂时不要有所动作,这事儿暂时不要发声!”曹嘉盛平静道。
此刻,曹云辉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你就说!”曹嘉盛沉声道。
“爹……儿子以为,这次对咱家来说是个机会,咱总不能永远被姑姑推着走!”
说到这里,曹云辉压低声音道:“只要咱们站对了位置,到时候便有拥立之功,全家便可富贵无忧了!”
书房只能沉默良久,好一会儿后,才听曹嘉盛叹息道:“太子怎么死的,你忘了?”
好家伙,只这一句话,就让曹云辉偃旗息鼓,对家族摆脱端妃控制失去希望。
太子怎么死的,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端妃既然能弄死太子,就有能力弄死曹家“不听话”的人。
其二,太子怎么死的?是被曹家人设法害死的,这本身就是可以用来控制曹家的手段。
“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你姑姑她已经有了打算,咱们就别给添乱了!”
说到这里,曹嘉盛又叹了口气,他对未来还是挺悲观的。
第273章 东宫议
东宫,偏殿之内。
一众戴孝的官员,此刻全都在房间内,人数足足有二十多人。
这些全都是东宫属官,可以视为太子家臣。
既然是太子家臣,那么相对于其他大臣,他们就要更报团一些。
如今太子死了,他们伤心归伤心,但却不得不考虑更重要的事,暨选出新的代言人。
坐在主位上,詹事黄志成开口道:“今日皇上已经下旨,要在京勋贵官员上奏,推举储君人选!”
“在座诸位,都可上奏推举,不知诸君有何想法?”
黄志成虽官阶最高,在这种大事上,还是要和下面人一起商量。
“不知黄大人如何作响?”
黄志成看了一眼门外,靠近门外的官员当即领会,往外瞅了一眼之后,就直接把门给关上了。
“太子薨逝,皇上要立储君,能被推举的皇子只有那么几个!”
“但这几位皇子,和咱们有何关系?”
“咱们这些人,是太子多年的臣属,咱们难道不为太子多想想?”
听到这里,有人已经忍不住问道:“黄大人,有话你就直说吧!”
“我的意思是,储君不一定是皇子,也可以是皇孙!”
说完这话,黄志成看向在场众人,想听到一众同僚的认同。
“这自然是极好的,可是……历来储君之位为皆为皇子,少有皇孙能据此位,只怕此事难成!”
第一句听到的是异议,黄志成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这事儿确实很新鲜。
“虽然少见,但却并非没有先例,只要咱们多加游说同年同乡同门,未必没有成事的机会!”
“黄大人,拥立之功非同小可,只怕此事没那么轻松!”
费心费力推举已有僚属的皇孙,收益率实际上并不高,人家为什么要废这个力气?
如果一件事注定会失败,那么大家何必要去努力?
此刻东宫僚属们思想不统一,这是黄志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另一头,已故太子赵延隽的灵堂前,李素欣一遍烧着之前,一边听着侍女的汇报。
汇报的内容,自然是黄志成等人的动作。
得知这些人已经在讨论拥立谁,这让李素欣格外紧张起来,现在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挥退侍女之后,李素欣回头看向灵堂外,却还是没见到该来的人。
“恒儿,你出去看看,若是你舅舅来了,直接领他来见娘!”
一旁跪着的赵惟恒领命而去,时间才过了半个时辰,他从外面领进了一位中年男子,这人便是李素欣的亲哥李成安。
李成安此刻也穿着孝服,只见他小心翼翼跪到灵前,对赵延隽的灵位恭恭敬敬叩了头。
守灵之人虽多,但李素欣如今独霸东宫,把其他妃子和太子儿女,全都赶到了灵堂两侧偏殿。
所以此刻,两天内只有李素欣,以及在内侍奉的太监宫女。
“爹他可是进了宫?”
“没有,你嫂子去的!”李成安沉声答道。
“姑姑她怎么说?”李素欣连忙问道。
“姑姑说了,她会全力支持惟恒!”
听到这话,李素欣才安心下来。
作为一国之母,皇后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多年以来,不知和多少命妇结为了好友,这些命妇又可影响她们的丈夫,父亲。
这张网有多大,只有皇后本人才知道。
这些人联合起来,将会是很大一股声音,足可让自己儿子脱颖而出。
“对了,东宫的这些属臣,此刻也在商议推举之事!”
说到这里,李素欣理了理自己衣袖,而后淡然道:“你去告诉他们,皇后娘娘已经属意我儿,让他们好生决断!”
李成安点了点头,紧接着又向赵延隽行礼叩头后,才缓缓走出了灵堂。
看着身旁跪着的儿子,李素欣低声道:“恒儿,你的储君之位,娘一定帮你夺过来!”
经过大半天的接受,赵惟恒已经看清可现实,所以他明白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
“一切但凭母亲做主!”
…………
另一边的偏殿内,黄志成一番苦口婆心,已经大致说服在场众人相信,推举皇孙有很大可能成功。
所以接下来,就必须抛弃最实际的东西,给大家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于公,国赖长君,两位皇孙皆年长于两位皇子……”
“于私……你我是太子属臣,多年来深受太子恩惠,如今正是报恩之际!”
“于公于私,我等都该推举皇孙啊!”
众人接连点头,可见黄志成已经说服了他们。
正当黄志成要接着往下说,却听门外突然传来一道声音:“诸位忠心,当真不负太子殿下一片赤诚相待!”
屋外有人,众人顿时一惊,谈话之前他们已经命人在外望风,按道理说绝不该有人出现。
“谁?”
紧接着门被打开,只见李成安从外面走了进来,在场众人都认识他。
“诸位大人,既然已经决定推举皇孙,那么接下来……就该决定推举哪位皇孙了!”
众人面面相觑,尽皆一言不发。
见众人不说话,李成安紧接着说道:“惟恒公子,天子聪颖,仁义贤德,正合储君人选……诸位以为何如?”
一众官员还是没说话,但其实在心里已经骂开了。
你李成安算什么东西,也敢到此大放厥词,在场诸公那个不比你见识高明,用得着你来指点。
当然了,在座众人都有涵养,所以没有开口骂他,只是用看傻子的眼神看李成安。
这些文官傲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李成安不以为意,而是直言道:“诸位,皇后娘娘已经说了,将全力支持惟恒公子!”
“你们都是识时务的人,应该知道两位皇孙,推举何人更容易功成!”
最后这一句话,可算说动了在场众人。
不管推举谁,都是一场赌博,那为什么不选更可能赢的人?
这时有官员出言道:“此议倒也中肯,诸君以为呢?”
此言一出,紧接着便一人附议然后便是接二连三更多。
这时候,即便有人属意皇长孙赵惟隆,也只能随大流一起附和。
黄志成此刻十分憋屈,他其实想推举赵惟隆,却没想到被李成安带偏了方向。
刚才黄志成能说服众人,现在他却没把握扭转众人想法。
有皇后支持的赵惟恒,胜算确实要比赵惟隆大,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第274章 奏折如雪花
内阁值班房外,两名太监各自端着拖盘,急匆匆往值房内走去。
他们所端拖盘上,是摆放整齐的奏疏,加起来足足有近百份。
这两人进了内阁值房,与内阁官员交接完毕后,接下来便由官员们处置起来。
首先要做的是对奏折分类,以往的分类标准暂时被搁置,今日要分的主要是推举太子的奏疏。
每一份奏疏他们都要查看,然后仔细做好记录,其中不得有半点儿马虎。
三名官员交叉来看,最后三人一同核对结果,保证无误后再递交给当值的内阁大臣。
这些天情况特殊,所以三位阁臣都在,刚好三份情况汇报可以没人一份。
此刻已近下午,也是皇帝下诏推举储君的第三天,今天便是向皇帝禀告结果的日子。
三位阁臣小心汇总情况后,便决定一同前往乾安宫,向皇帝禀明此事。
当然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