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阁臣小心汇总情况后,便决定一同前往乾安宫,向皇帝禀明此事。
当然了,他们三人都知道,即便今日拿出了最终推举结果,也不可能今天就把储君定下来。
但通过这些奏疏,他们也大概摸清了官员们的想法,这样他们也就可以亮明态度了。
三人走出内阁,沿途所经之地,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注视着他们。
很快,他们三人来到乾安宫外,经过通禀后才得以入内。
进入正殿,里面空空如也,在陈长河的带领下,三位阁臣被引到了偏殿内。
此刻的皇帝,正躺在摇椅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读着。
“叩见皇上!”
对皇帝行了大礼,在赵永铖的示意下,三位阁臣才小心起身。
这一次,赵永铖没有让人搬来墩子,所以他们三个只能站着回话。
“什么事?”
王庭鹤拿着折子,上面记述了官员们上奏的情况。
“皇上,这是百官推举太子的情况汇总!”
从王庭鹤手中接过折子,陈长河徐徐转身,将其递到了赵永铖面前。
赵永铖没有接过,而是示意陈长河放到一旁小几上。
“说说看吧,都推举了那些人!”
三位阁臣对视一眼后,最终王庭鹤答话道:“回禀皇上,大臣们上奏人数众多,各皇子皇孙都有人推举,但其中仅有四位脱颖而出!”
此刻赵永铖闭上了眼睛,让人无法捕捉他的眼神。
此刻王庭鹤只能继续禀报:“皇上,有九十八名官员推举皇次孙赵惟恒,五十六官员推举皇长孙……”
“另有四十三民官员推举十殿下,有三十六名官员推举十一殿下!”
这个结果,赵永铖通过辑事监,已经大致了解到,所以他并不感到惊讶。
支持立皇孙的人多,这说明赵延隽牵扯范围广,更展现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趋同性,这其实让赵永铖很不高兴。
但既然之前定下了调子,要因势利导定下储君之位,赵永铖也不会故意找事。
就在三位阁臣以为,皇帝该商讨究竟立谁时,却听赵永铖问道:“就没有推举其他皇子的?”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皇帝对以上这四位都不满意?
“这,确实还有推举其他皇子的,但人数实在太少……”
“都说出来听听!”
不明白皇帝什么意思,于是王庭鹤看向了身旁的谢陆二人,他本人已记不住具体情况。
这时谢孝方开口道:“回禀皇上,推举十二殿下的有七人,推举景王的有十三人,推举安王的有八人,还有推举十三殿下的有两人……”
十二十三两位皇子,年纪都在十岁以下,而景王和安王分别是老三和老六。
十二十三两位皇子年岁太小,属实不可能被立为太子。
老三老六早早就藩在外,年岁虽然足够了,但名声却烂大街了,也不适合立为储君。
谁知赵永铖又问道:“还有呢?”
没办法,陆朝文只能开口道:“回皇上,推举……雍王的有十六人!”
皇帝所有儿子中,就藩最远的就是雍王赵延洵,其他几个或者的儿子还能联系到,而与赵延洵的联系已经断了大半年。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赵延洵已经死了,所以当看到有人推举雍王,陆朝文都觉得不可思议。
仿佛赵延洵是个禁忌,此刻大殿内寂静无声。
“还有吗?”
三位阁臣对视一眼,最终王庭鹤开口道:“皇上……没有了!”
“百官都上了奏疏,你们三位又是什么意见?”赵永铖又问道。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也不得不表态了。
只听王庭鹤抢先道:“回禀皇上,如今天降灾祸,社稷不安,国赖长君……臣以为,两位皇孙皆可立!”
王庭鹤之前支持赵延隽,现在又支持赵延隽的儿子,也算是从一而终了。
但他没有说具体那位皇孙,算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也把选择的机会留给了皇帝。
“你们又是如何以为?”赵永铖平静道。
“皇上,历来都是子承父业,臣以为……当立两位皇子!”
说到这里,谢孝方露出微笑道:“十殿下和十一殿下,皆是英姿溢美,温良贤德之人,立为太子名正言顺!”
对此,皇帝仍旧不置可否,而是把目光扫向了陆朝文。
“皇上,臣以为……两位阁老所言,皆有道理,立谁不立谁,皇上自有明断!”
陆朝文的答话,等于说了个寂寞。
“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把所有推举奏疏搬过来,朕要细细查看,你们先回去吧!”
“遵旨!”
再度向皇帝行礼后,这次简短的汇报便结束了,但立谁为储君还是没有定论。
赵永铖从摇椅上起了身,徐徐走向了大殿外,随即问道:“掌印监和辑事监,都还没回话?”
一旁陈长河当即答道:“回禀皇上,想必已经在路上了!”
“那你说说,他们三个……心里想立的究竟是谁?
“皇上,奴婢那知三位阁老心中想法!”
“你连朕都想法都能揣摩,还猜不到他们的心思?”
好家伙,赵永铖这话一出,陈长河心都凉了大半截。
只听“扑通”一声,陈长河当即跪在地上,叩首道:“皇上,奴婢万死不敢揣摩圣意!”
现场一片死寂,隔了好几息后,赵永铖才平静道:“你我主仆三十年,朕还是相信你的!”
“多谢皇上信重!”
走到宫殿大门处,赵永铖转过身道:“行了,起来吧,跟朕说说实话,你认为……他们三个是怎么想的!”
第275章 想法变
“皇上,这事儿奴婢说了清楚,只有看了他们的奏折,理清上奏官员与三位阁臣的关系,事情也就清楚了!”
这种事情,陈长河确实无从揣测,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而这正好与赵永铖不谋而合。
“那你还不赶紧去催催他们!”
“是奴婢这就去!”
于是乎,陈长河一溜烟就跑了出去。
内廷十二监,掌印监和辑事监排名最靠前,自是因为其全力最大。
尤其是掌印监有批红之权,地位几乎与内阁并重。
此刻的掌印监内,十几名小太监正在翻阅奏折,把所有上奏人的姓名与推举者关联。
写好的名单立刻交给一旁辑事监的人,后者便按照名单查阅官员履历,搞清楚他们的人际关系。
正当陈长河走进值房,里面的工作已经完成。
“见过老祖宗!”
里面的所有小太监,都对陈长河这位老太监行礼。
没错,不管掌印监还是辑事监的管事太监,地位都比不上陈长河这位乾安宫大总管。
“都弄好了没?皇上还等着看呢!”
辑事监总管太监王安立马答道:“老祖宗,您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去跟皇上禀报!”
看了一眼旁边的掌印监总管刘正,陈长河继续问道:“大致说说”
“经过汇总,王阁老的门生故旧,有四十七人推举皇次孙,有二十九人推举皇长孙”
“至于谢阁老的门生,也多是推举皇孙子,推举十殿下的不过十三人!”
“陆阁老的门生,皇子皇孙都有推举,看不出有何偏向!”
得知这些,陈长河便大概有数,一会儿若是皇帝问起,他也该知道如何作答。
随即陈长河传了旨意,让王安刘正二人跟随自己一道,往乾安后禀报情况去了。
时间逐渐流逝,转眼又是一天过去。
关于储君的推举情况,慢慢向外流传出来。
后宫之内,静妃气得掀翻了桌子。
明明以为尽在掌握,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受推举的力度如此之低。
只有四十来人推举老十,不足赵惟恒的一半,这简直狠狠打了她的耳光。
三天时间已过,推荐情况已经结束,这下就只能看皇帝的取舍了。
若是不出意外,储君之位会落在赵惟恒手中。
可以说,在经过自己和娘家人全力折腾,最后还是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后静妃的心气儿完全被打掉。
此刻的她,已经没了再争的心思,因为她也明白什么叫大势。
和静妃的颓废不同,虽然十一皇子受推举的力度也不高,但王贵人还是没有放弃的意思。
此刻的她,再度带着二人来到了咸福宫外。
一路通行进入正殿,王贵人却没见到端妃。
“娘娘正在礼佛,若是贵人您不介意,便请稍待!”
端妃不愿见自己?这是王贵人冒出的第一个想法。
但她并不放弃,而是坐在一旁椅子上,并命赵延菘坐下一同等待。
见王贵人母子如此固执,灵素本人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觉离开殿内。
为什么王贵人不死心?只因她已经了解清楚,陶阳伯府还没上奏折。
这意味着,端妃本人还没出手,所以王贵人不会放弃。
只要有端妃帮助,联合二三十官员上奏,可以说是毫无问题。
此刻在佛堂内,端妃正敲着木鱼,心思却在立储一事上。
虽然她知道,太子一方实力雄厚,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奏请立皇孙的人会如此多。
“看来在洵儿离开后,朝里那些骑墙的人,也有不少倒向了太子!”端妃低声念道。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是端妃还需要看清的现实。
到了如今,便是她考虑如何出手的时候了。
这时灵素在外禀告道:“娘娘,王贵人她们还在,说是要等您出去!”
“那就让他们等着吧!”端妃冷声说到。
帮助王贵人,在此刻看来耗力甚大,但却又很大可能失败,这对端妃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他的目的是让皇后难受,而不是替王贵人完成心愿。
如今,赵惟恒受拥戴最多,皇后肯定是出了大力的,此刻自然也是几位高兴的。
要让皇后不高兴,就得把赵惟恒拉下来,这已成了端妃新目标。
把赵惟隆拉下来,意味着还得推一个上去,否则这事儿做不成。
那该推谁呢?
肯定要推一个把握大的,老十一基本没可能,老十的亲娘是静妃,人家根本没求过来。
赵惟隆这位皇长孙,倒是可以推举的对象。
首先一个,赵惟隆的亲娘死了,而且还死得不明不白,天然便和皇后不对付。
其二,赵惟隆是皇长孙,天然便能团结一批大臣,虽然比不上赵惟恒势大,但其实也没差太多。
综合来看,推举赵惟隆可以让皇后难受,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最大,那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在合作的同时,端妃也会要到足够多的好处。
但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与赵惟隆联系。
端妃绝不会主动联系,一来这样面子上她过不去,二来她会丧失主动权。
所以接下来的事,还极其伤脑筋,偏偏他还不能拖太长时间,皇帝随时可能颁诏。
与端妃同样苦恼的,还有此刻在东宫守灵的赵惟隆。
他虽被李素欣打压,但在东宫内总有自己人,所以此刻他已知晓外界情况。
推举储君之位的结果,自己只排在赵惟恒之后,而且差得不是太远,这意味着他并非没有可能。
但问题是,他没有皇后扶持,差得虽不多但却难以翻盘。
原本他该在外奔走,可现在却只能待在灵前,什么事都做不了。
“殿下”
听到身后的声音,赵惟隆见是的太子詹事黄志成。
此人为东宫官员之长,也是赵惟隆和赵惟恒的老师。
“黄师傅,你怎么来了!”赵惟隆一脸颓然。
走到赵惟隆身边,看向周遭跪着的太子眷属,黄志成拉着赵惟隆走到角落处。
“殿下难道放弃了?”
这个问题很突兀,赵惟隆不明白黄志成的意图。
“黄师傅你都明白,学生有心无力,能有什么办法!”赵惟隆说得很隐晦。
黄志成点了点头,随即说道:“非常时期,非常手段臣倒是有个法子,可以助殿下翻盘!”
第276章 出手
听到黄志成这句话,赵惟隆等于抓到了救命稻草。
虽然他内心激动澎湃,但还是保持了表面的平静,同时压低声音问道:“黄师傅有何指教?”
见赵惟隆这份表现,黄志成满意点头,暗道自己没看错人。
正因为做过两位皇孙的师傅,黄志成才对他们知之甚深,认为赵惟恒比不上赵惟隆这位长孙。
看了看左右,黄志成声音更低:“端妃娘娘还未出手,你可求助于她!”
听到这话,赵惟隆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黄师傅,这……怎么可能!”
黄志成表情严肃,说道:“没什么不可能!”
“端妃和皇后势同水火,皇后立挺二殿下,想必端妃很乐意让皇后失望!”
这句话,黄志成的声音更低,但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