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闲王-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说打仗,这个他们倒是一点也不担心,就交州这个地方,除了自身不安稳被朝廷收拾以外,周边那些弟弟们是绝对不敢给脸色的。
    就算戍边军天天睡大觉,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李元景的招兵规则是十八岁至三十岁,虽然朝廷规定二十成丁,但十八岁的身体其实已经算是长成了。
    李承乾觉得这个方案有些不太合适,所以很人性化的进行了部分条款的更改。
    首先更改的就是最低年龄,将其限定为十八至二十,并且给出了注释,若想在十八至二十岁之间报名参军,则需有后,否则便只能在二十岁以后方可报名。
    这年头十四五岁就完婚的人不在少数,像交州这里甚至会更早一些,十二三就完婚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是放眼整个大唐,二十岁还没有后代的,那也只是一小部分。
    所以,这个限制很人性化的保证了参军士兵不会因为死在战场而绝后,可以让他们更加安心的去训练,去作战。
    而他们参军所带来的收入,也能让家庭生活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年龄的上限则增加到了三十五岁,这样服完五年兵役最大的刚好四十岁,过了这个年纪身体什么的就逐渐的走下坡路了,也算是尽可能的照顾到了更多的人。
    李承乾再一次的重申了这一征兵硬条件,意为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主动离开。
    当然,作为补偿,每一个不符合条件离开的人,都将得到一两银子的补偿。
    计划是好的,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有计划就可以的。
    李承乾预料到了军改的过程中会引起边防的不稳定,所以他将带来的两万五千人(五千人被段志玄带去广州)分出去了两万,这两万人分别驻扎在边境各个军营,一是保证边境稳定,二则是同时进行军改,他们需要确定营区人数,以防吃空饷的现象。
    同时,他们还将直接裁掉不符合年龄,以及身体不合格的士兵。
    戍边军本来就是最苦的,没编制不说,还全部都是劳役形式,能够回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况且还能拿到一两银子的补偿,虽然不算多,但对他们依旧是一笔巨款。
    而事情初期的进展倒是很顺利,大多数四十岁往上的老兵是拿了钱直接回家,他们这个年纪都可以回家抱孙子了,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没多少人想继续待在这里。
    但凡事总有例外,就比如说现在……
    “王叔……”李承乾有些为难的看向李元景。
    事情顺利的时候李承乾是怎么玩怎么有,然而现在刚刚出现了一些问题,李承乾的不自信就直接表现了出来。
    这不是想掩饰就能掩饰的,在真正的事情面前,没有能力是根本掩饰不住的。
    李元景毫不为意的说道:“这么简单的事情也用本王来教你?自己去解决!”
    大唐第一闲王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六十五章:李承乾的应对
    李承乾这一次来算是动了士家以及岭南豪族的根基了,李元景不觉得以士家在这里的地位,会坐视不管。
    但不论士家怎么操蛋,李元景都毫不畏惧。
    不说他自身携带的两万五千将士,段志玄在广州也同样没闲着。
    江南道与剑南道的军改部队正在分批进驻岭南,段志玄这些日子可谓是忙的脚不着地,按照最初的计划,段志玄会先在广州队这些部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同时进行整编,一个月后才会指派去不同的地方进行驻扎。
    而且还有一个交接仪式,这些被派去驻扎的部队到位以后,会原地对原有部队进行审核筛选,符合人选则会去广州进行报道。
    这些去报道的人则会由兵部统一安排,跟在段志玄身边的兵部官员手中有一份详细的名册,哪个地方需要多少岭南士兵,这些都是有详细数字的。
    这些士兵将会被打散分散到各个不同的道,然后由段志玄身边携带的五千士兵进行护送到位,到了各道之后,分散在各道进行军改的将领以及兵部官员将会派人接收,剩下的就是各道自己的事情了,到这里岭南道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这些新整编的部队战斗力倒是不让人期待,但就算是比人多,李元景也毫不畏惧啊。
    况且还有三万真正能征善战的老兵,三万人去打仗,十万人去呐喊助威喊六六六也能把士家给吓的屁股尿流。
    所以,有军事硬实力在这里撑着,李元景根本不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反倒这一次的目的是为了磨练李承乾,所以这一趟出行,李元景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的。
    不论李承乾提出什么计划,他都是看过之后就点头,不论对与错,均不提意见。
    “王叔,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的有上万人啊,这要是处理不好,恐会生变……”李承乾满脸纠结的说着。
    本来还是挺有自信的,但是这么多人站出来的时候,李承乾的底气瞬间没了。
    这次戍边军至少要裁掉一半还要多的人,安置办法也给了出来,但架不住一大堆人不满意啊。
    李元景摇了摇头,说道:“你要记住你是太子,是大唐未来的主人,你要考虑的是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更多人的利益首发
    ……
    道理谁都知道,可真要是操作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李承乾纠结了半天,打算听一听这些人的心声,同时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但这么多人李元景是不可能全部召见的,所以让围在衙门外的被裁老兵挑选了十个代表进来。
    李元景有些不太放心,所以也跟了过去,不过李元景没有露面,而是坐在屏风后面默默的听着。
    “这次军改乃是朝廷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也是考虑到诸位常年戍边在外,已是回乡颐养天年的结果,对此朝廷也作出了额外的补偿……”李承乾巴拉巴拉的开口说着。
    只不过刚一开口,屏风后的李元景却忍不住的摇了摇头。
    语气中不难听出李承乾的紧张,再一个则是这番话说的虽然没什么问题,但却用错了地方。
    无非就是告诉他们,这是朝廷的决定,这乃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结果,而朝廷正是出于你们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件事情,还给出了补偿,你们还有什么好不满的?
    这个时候正是这帮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李承乾这一番话虽然让他们不敢有所表现,但内心深处一定是无法接受的。
    “殿下,朝廷的旨意我们不敢有疑,对于朝廷能够给我们补偿,我等也感激不已,但也恳请朝廷体谅一下戍边军的苦。岭南,特别是交州,愿意来这里的人并不多,就算是朝廷,这些年也很少派遣劳役来这里戍边。
    我们都是岭南土生土长的人,保卫岭南,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没有去抱怨朝廷这些年来没有派人来替代我们。
    我十六岁开始戍边,如今已经三十九岁了,虽然没能混个一官半职,但也在这里守卫了岭南二十三年,外面这些人少则在戍边军待了六七年,多则二三十年。
    若真是年纪大了,提不动刀了,就算朝廷不说,我等也会自行离去,不会成为朝廷的负担,可如今我们正值壮年,还能提的动刀,只恳请殿下能够给我等一个机会,让我们继续守卫岭南,也恳请殿下能够给我等家人一口饭吃。”
    “这……”李承乾瞬间犯了难。
    戍边军的苦他当然知道,岭南这鸟不拉屎,人口稀少的地方,历来不受中原等地的待见,但军队还是要有的。
    中原等地的人来了这里受不了这里的气候,最早的时候倒是派过人来,但还没走到地方便有不少人染了病,后来又因为水土不服死了不少。
    所以之后岭南这个地方,戍边军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在做的。
    这里不像是北方或者西部边境,有整个关中,中原,河东等地作为支撑,就算一个壮年只需要服役三年,人数上面也是勉强够用的。
    但是这里不行,所以在岭南,执行的是轮换制,不是说一个人来三年就可以不用在执行正常的戍边劳役了,第一次戍边依旧是三年期,三年过后,每年需要回到军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戍边。
    这也是岭南开销大,每年都需要朝廷补贴的原因,让人每年都去戍边,短时间内倒是没问题,可年年如此,朝廷总要意思一下吧?
    所以,只要执行了每年的戍边任务,一家便可免掉两个课赋人口,如此以来,岭南各地的收入就更少了。
    对方说的很是动情,没有什么胡搅蛮缠的言语,别说是李承乾,就算是李世民在这里,这个时候也说不出什么硬气的话。
    李承乾甚至很想直接答应了他们,然后再单独设立一个补给部队,让这帮人去跑跑运输什么的,也算是对这件事情有了交代。
    不过突然间李承乾想到了之前李元景告诫自己的,要考虑到更多人的利益。
    一旦自己答应了他们,那么其他人呢?难道全部塞进去?这不是违背了朝廷军改的初衷了吗?
    但今日不给他们一个交代,这件事情怕是没那么容易解决,而且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李承乾惹不起,一个不慎惹的这些人恼怒,便有可能造成地方上的动乱,到时候问题可就大了。
    李承乾的脑子迅速的旋转着,飞速的想着解决办法,突然之间,李承乾眼前一亮。
    “诸位虽然目前来看身体没什么问题,但人不得不服老,再过几年,诸位的身体就不合适继续待在军中了,不过朝廷也不会忘了你们这些功臣。
    若是为了生活,诸位大可不必如此担忧,朝廷接下来会在岭南设立不少的工坊,到时候工坊会优先从各位之中进行招募,进了工坊能赚到的钱不比在军中少,而且还能与家人团圆,除此之外,朝廷也会在这里设立船队,到时候船员也可以从诸位之中优先选拔。”

第三百六十六章:这是个性情中人啊
    李承乾的承诺自然没什么问题,接下来朝廷会在岭南开设无数的工坊。
    到时候这里对应的就是南海各地,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有很多。
    例如说可以节约时间,节约各种资源,各个工坊不需要在派人把货物运到海州,船队也不需要平白无故的多跑近一个月的路程去海州装货。
    所有的货物都可以在岭南得到补给,从岭南出发去吕宋岛,跟从海州出发去耽罗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南海各国的人口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接下来会有大量的移民。
    就算是世家门阀,接下来几年的任务重心也是搞基建,而不是去搞一些工业,所以前期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都要从大唐运过去。
    所以,各种各样的工坊,加起来搞个一百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且目前的工业生产虽然更加集中了起来,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迈向机械化时代。
    所以,已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解决劳动力问题。
    好比长安的织布工坊,在进行了数次工艺改革之后,目前工坊的人数也还保持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在这里甚至可以不用那些最先进的技术,将淘汰的技术拉过来一些就足够用了。
    虽然这样会增加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力,但是无所谓,降低一些薪水就行了,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就业岗首发
    除此之外还有船队也需要扩张,这个毋庸置疑,海州船坊的规模已经扩大了,目前能够同时建造三十艘千石大船,不过这些船坊被李元景占据了一半。
    但随着工人的技术熟练,船坊也是会继续扩大的,一座海州船坊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了,所以接下来大概率会在岭南增设一座船坊。
    毫无疑问,这些被裁撤的士兵虽然之前不再李承乾的计划之中,但是在这些经济建设任务中,他们却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而李承乾现在也想到了这一点,有意将这部分加入进去。
    但是,好东西虽然是好东西,但是有人不觉得好,那就没用。
    “殿下,小人等一辈子都在军中,这突然间离开了军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去了工坊万一拖累了人家怎么办?而小人等现在还有一战之力,恳请殿下再给小人一次机会,契约甚至可以改为一年一签,只要能留下来,小的什么都愿意……”
    “这……”李承乾再一次犯了难,软的根本说不通啊。
    其实在李承乾看来,一年一签倒也不是不行,虽然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这些老兵就这么放走也实在是可惜。
    但李承乾也不敢立即答应下来,如此以来,整个军改就彻底的被打乱了。
    不过在他看来,这些人是真的有用处的,按照计划,军改完成之后,朝廷将逐渐的取消劳役,即租庸调中的庸,以及额外负担的杂徭和色役。
    因为随着军改的结束,现有的制度已经无法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