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军士停了下来,议论纷纷。
“这栈道烧了,咱们还怎么回关东啊?”
“是啊,汉王难道不想带咱们回老家了吗?”
“谁说不能回,我听说可以沿江坐竹筏子东下。”
“竹筏子,有命坐也不见得有命回啊,那江水汹涌的很,十有八九都翻到江里去喂鱼了。”
“那我们这帮跟着汉王从沛县一直拼杀出来的楚魏之地的人,岂不是要老死在这儿?”
这些话,不时也传到汉王的耳朵里,汉王不屑一顾,催促众军继续前行。
在汉王的心里,眼前的烧毁栈道,与将来重蹈始皇的足迹,征伐诸侯夺取天下的志向,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对于这样的宏图战略,岂是军旅小卒们能了解的。
此刻的汉王,透过山谷中蔓延的烟雾,仿佛已经看到了不久的将来,漫山遍野的汉军,正在迎风招展的“汉”字旗帜下,逐鹿着中原。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本作品首发在塔读,有喜欢的读者,可来塔读一观,并在作者交流群内进行交流。至于在盗版网站看到本作品的读者君,希望也能来塔读看书,作者在此恭候您。
第337章 萧何逃跑了
汉王用张良计,率三万士卒入汉中,烧绝栈道,示无还意。
到了南郑,汉王拜萧何为丞相;封曹参为建成侯,周勃为威武侯,卢绾为侍中,三人俱升为将军;赐樊哙为临武侯,升为郎中,夏侯婴为昭平侯,升为太仆,任命灌婴为中谒者,升为郎中。
其余以下,各有封赏。
汉王听取了萧何的建议,沿用了秦的官职爵位,包括秦的土地和空间策略,秦朝的人力,秦朝制度,律法和军功等级,基本都完全照搬。
随后,汉王颁布命令,休兵养士,发展生产,补充府库,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
在汉王的计画里,通过对项伯的贿赂,得到巴蜀北边这个汉中郡,不仅仅是多了一块地盘而已,有了这块紧邻三秦的富饶之地,北向攻入三秦大地,就有了一块很好的跳板,自此至关中,也就是一座秦岭的阻碍了。
而当下,汉王觉得最需要的,是要多招揽人才。
张良的离开,使汉王感觉失去了智囊依仗。
汉王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张良的妙计,若想那么快地进入咸阳,简直是不可能的。
汉王期盼着张良能尽快摆脱韩王归汉,但在这件事上,他能做的实在不多,唯有耐心等待。
现在,地盘有了,兵员粮草有萧何做保障,今后的征战,汉王心里有了底。
随着军队的逐渐正规化,规模化,汉王急需一个统军的统帅,帮助他指挥军队作战。
所以,将来的东山再起,还应多聚拢一些人才,这是自从沛县起兵以来,汉王始终明白的一个道理:要想成就大业,人才是关键。
但自到了南郑,军队的稳定似乎也出了一些问题。
原来跟随汉王起兵的一些楚地、魏地的老卒将士,以为天下已定,都想早日东归回家,不愿意在陇西关中定居。
因此,近一个月来,军中总有将卒陆陆续续逃跑开小差。
这天,汉王的幕僚陆贾来见汉王。
陆贾见过礼后,开门见山说道:
“大王可知近来军中人心思归么?”
汉王道:“略有耳闻,怎么,卿有何见教?”
陆贾道:“项王分封的各位将领,统治地都在其家乡附近,唯独将大王封到汉中南郑,这与迁谪有什么区别呢?”
“何况军中的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这些人日夜盼望东归,大王何不乘此将兵锋东向,与争天下?”
“若等到海内已定,人心都安宁了,那时,恐怕就不可复用,只好老死此地了。”
汉王道:“寡人何尝不想如此呢?不仅是将卒返回家乡的问题,尤其这天下纷纷,岂能就这样四分五裂下去,但不知该如何开始呢?”
正说话间,忽有丞相下属军吏入报,言说丞相萧何,今日出走,不知去向。
汉王大惊道:“萧何跑了,不应该啊?寡人正想请他过来商议军国大事呢,怎么就跑了呢?”
随即吩咐道:“萧丞相往哪个方向跑了,立即派快骑给我追,就是追到天边,也给我追回来。”
一连二天,未见萧何的音讯,急得汉王坐立不安,如失左右手。
汉王继续加派人手,四下追寻。
到了第二天傍晚,门外有人报:“丞相大人回来了。”
话音未落,汉王见一人踉跄而入,进得门来,望着汉王行礼。
汉王定睛一看,正是两日不见的萧何。
汉王又惊又喜,不由得怒骂道:“你个混账东西,这两天跑哪去了?”
萧何喘息未定,看着汉王道:“汉王容禀,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汉王见萧何一身狼狈,容他喘了喘气,接着质问道:
“自沛县起兵,你萧何就一直跟着我,怎么,你也想家了,你就这么点出息,至于背着我逃跑吗?论道理,谁逃跑,也轮不上你萧何啊?”
萧何道:“汉王,我哪能逃跑啊,咱们说好的事业还没完成呢?”
汉王问道:“不是逃跑,这两天怎么找不见你?”
萧何说道:“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
汉王问道:“追人,你去追谁了?”
萧何答道:“韩信。”
汉王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道:
“笑话,逃走的将尉都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那个小小的韩信值得你去追?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道:“那些将尉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汉王嗤之以鼻道:“一个韩信被你说得那么玄乎。”
萧何道:“大王,这韩信确实不一般,我前几日和大王说过,希望大王能够重用他。”
汉王反唇相讥道:“我若是不用他呢?”
萧何立即说道:“大王您若不用他,就请把他杀掉,否则,一旦被敌人所用的话,那我们就太被动了。”
汉王道:“没听说过,我看丞相你这年纪,还不到糊涂的时候吧。一会儿为了他跑出去两天追回来,让我用他,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萧何道:“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汉王说道:“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还会离开的,那大王就杀了他,以绝后患。”
汉王见萧何这样笃定,就说道:
“既然丞相说他是个人才,我怎么能杀他呢,你也知道我是素爱人才的。”
略一思索,汉王貌似下了决心,说道:“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摇了摇头道:“如果仅仅是让他做个将军,他还得走。”
汉王惊讶道:“到目前为止,我也仅任命了曹参、周勃和卢绾三位将军,那可都是浴血奋战打出来的,连樊哙也才是个郎中,我封韩信为将军,下边人不得怎么议论呢?”
萧何道:“大王有所不知,这个韩信,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可他绝不是那种率士卒登城的勇将,他胸中的韬略,正是可以指挥这群将领,为大王您攻城拔寨,夺取天下的军队统帅。”
汉王瞪着眼睛问萧何道:“真的像你说的那么厉害?”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本作品首发在塔读,有喜欢的读者,可来塔读一观,并在作者交流群内进行交流。至于在盗版网站看到本作品的读者君,希望也能来塔读看书,作者在此恭候您。
第338章 少年韩信
萧何见汉王终于认真起来,郑重其事地给汉王行了一个君臣大礼,说道:
“如果大王能重用韩信,那臣在此恭喜大王,您得到了一个无双国士,旷世奇才。”
汉王说道:“丞相既然如此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
萧何起身谢道:“很好。”
汉王道:“好,那你就去给我把那小子叫来,我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有些哭笑不得,说道:
“大王您就这样拜一个大将军么?”
汉王道:“那你还想本王怎样?”
萧何道:“大王您平时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可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
“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这样,才能树立大将军的威信,告知全军,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
汉王说道:“好吧,就按你说的,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
这个韩信到底是什么人,值得萧何如此大惊小怪,此事还得详细说来。
韩信,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的祖上曾是楚国贵族,后来没落了。到秦始皇统一后,韩信家族不仅失去了原来的爵位,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韩信的父亲早亡,与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他十五岁那年故去。
韩信没有钱厚葬其母,就将母亲埋在了一块高坡上。高坡顶上很宽敞,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周围可安置更多的墓冢。后世司马迁曾到过此地,以“良然”称赞,说明那是一块风水宝地。
韩信葬母后,孓然一身,家贫如洗。
但是韩信没有去干农活,他宁可去蹭饭吃,也不去做能养活自己的营生。因为他不屑于干这种活计。
更悲催的是,韩信无缘做官,又没有本钱经商,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到,典型的弱势群体中的一枚。
人一穷,朋友就不多,而韩信又不是那种吃喝嫖赌之人,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他,连最起码吃饭都成问题,只能厚着脸皮去朋友——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
南昌亭长与韩信自小相识,又常常来韩信家,借读韩信祖上留下来的书籍,两人经常在一起来往,韩信就常去他家蹭饭。
这种蹭饭,若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天天去人家蹭饭,就是这亭长哥们再仗义,这亭长的老婆也不愿意啊。
天天蹭吃蹭喝的,这亭长的老婆就对韩信厌恶起来。为了不让韩信蹭饭,这亭长老婆在深更半夜便起身做饭。
等到天一亮,韩信来了的时候,人家早就在那得意地刷锅了。
韩信看到如此情形,一气之下直接与亭长家断绝了来往,不再登门了。
韩信唯一蹭饭的地方也不接纳他了,没饭吃的他,只好去河边钓鱼。
可是韩信就连钓鱼技术也实在是弱的可怜,有时一天下来,都钓不到鱼。
这天,韩信又在河边,坐了一天,也没钓到鱼。正值黄昏时分,河边来了一位漂洗东西的老大娘,韩信一天也没喝口水了,见大娘水里拿着水袋,就想上前讨口水喝。
哪知他刚一起身,不提防一阵头晕,也许是几天没吃东西的原因,浑身虚弱至极,韩信只觉得眼前一阵金星闪过,一头栽倒水边,晕了过去。
第339章 从我的裤裆地下钻过…
等韩信悠悠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那个老大娘正用水袋给他喂水。
韩信连忙翻身起来,向老大娘下拜。
老大娘见他身体虚弱,脸色惨白,就问他是不是饿坏了。
韩信点点头,不置可否。
老大娘很是古道热肠,连忙把自己带的饭拿给韩信吃。
韩信早已饥肠辘辘,饿得前腔贴后腔了,此刻,也顾不上客气和体面了,接过饭,就狼吞虎咽起来。
老大娘见韩信吃得那般狼狈,忙叮嘱他吃慢点,一边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
韩信三下五除二吃光了老大娘带的饭,才不好意思的看着老大娘问道:
“大娘,我把您的饭吃了,那您吃什么?”
老大娘说道:“我哪有你们大小伙子那么饿,一顿两顿不吃,都不觉得饿得慌。”
韩信顿感无地自容,随即向大娘承诺:
“将来我发际了,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
哪知此话一出口,老大娘倒生气了,愤然道:
“我不过是看你可怜罢了,一份简单饭食而已,大丈夫自食其力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报答呢?”
就连善良的老大娘都对韩信持这种看法,可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