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谋无双-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连善良的老大娘都对韩信持这种看法,可想而知,其他人对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韩信,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了。
  尽管韩信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却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和他说过的那句话:多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韩信确实爱读书,家族世袭的爵位虽然被剥夺了,也没什么财产可继承,但家徒四壁的他,仍然有很多祖上留下的书可读。
  韩信爱读书,简直可以用嗜书如命来形容,尤其是那些兵书。
  在读兵书时,韩信的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地理山川、实战的场景,以及排兵布阵的立体图像。
  这对韩信似乎就是天生的本能,有时,他甚至会将兵书上所描绘的场景,用草棍和石子,在家中的庭院里摆出来,一边复原书上的情形,一边思考。
  韩信尤其喜欢研究兵形势和对阵谋略,更愿意站在弱势的一方,替其设想各种不同的出路和办法。
  所以,每次蹭完了饭回来,韩信唯一爱做的事,就是埋在书简堆里。
  读书之余,韩信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挎上家里祖传的那柄青铜宝剑,从城东头,逛到西头,然后再按原路踱回家,边走边思考着兵书上的内容。
  每天这样一个人,低着头在街上直逛过去,没有朋友,没有伙伴,街上的人,也对他见怪不怪,没人搭理他。
  这日,韩信终于遇到一个爱搭理他的主。
  当韩信从城东,正低着的头一路闲逛过来,路过集市的十字路口,猛然间,眼前一双粗麻布鞋的大脚,拦住了他的去路。
  韩信抬起头来一看,认得是集市把头张屠户的儿子张三。
  张三仗着老子开了一间肉铺,有点小钱,长得五大三粗,好勇斗狠,身边时常聚着三五个闲散的后生,在这集市上也是横着膀子晃的主。
  韩信平素里不爱与这种人为伍,也不想招惹这些人,老远看到他们,总是绕着走。
  但今天,韩信脑补着刚才兵书里的情形,只顾低头走路。
  张三带着几个闲散后生,正无所事事地在街角晒太阳,远远地见韩信低头走过来,张三对几个后生说道:
  “你们看,那是谁过来了?”
  几个后生道:“不是韩信那个穷小子么?”
  张三道:“韩信这小子,整天挎着把宝剑在咱们眼前晃,看我怎么整蛊他一下。”
  “好、好,快去,看你怎么整蛊他。”几个伙伴在一旁怂恿道。
  于是,待韩信走近,张三上前一步,横身上前,挡住了他的去路。
  韩信见张三有意挑衅,试图避开。他向左边挪动了一下,张三就挡在左边,试图向右走,张三又挡在右边。
  韩信只好站在原地,看着张三。
  张三眉毛一挑,看着韩信道:
  “我说你长得也人高马大的,整天挎着把宝剑,在这晃来晃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什么勇士呢?”
  韩信依然没说话,站在那里。
  张三斜着眼睛对韩信道:
  “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什么货色。如果是勇士,有胆量就拔出剑来砍了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街上的人一见,这里有热闹可看,都围拢过来。
  大家都明知这是张三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但没人管两个大小伙子之间的事,都想看看韩信会怎么办。
  韩信一股怒火业已升起,直冲头顶。手不由自主地摸向自己的剑把手。
  张三心里一惊,但看见韩信伸向剑柄的手,停在了半空。心下又镇静起来,嚷道:
  “呦呵,看来你还真有点胆量啊,来,来,快拔剑杀了我,快!”
  一边说,一边把头侧过来,眼睛斜楞着,紧盯着韩信的剑柄。
  周围看热闹的人,一起跟着起哄,既紧张又好奇地看着韩信。
  韩信看着伸过来的张三的脑袋,又看了看周围围观的人群,心里盘算着:
  “如果自己将剑拔出来,就得砍下去,那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要坐牢偿命。”
  “而如果放下手,咽下这口气,从这无赖的胯下爬过,无非就是在众人面前丢了尊严和面子,但那毕竟不至于立刻偿命去死。”
  这样一想,对韩信来说,剩下的就是个简单的判断取舍问题了。
  韩信心里告诫自己:“对,不能因小事情做大决定。面子事小,生死事大。”
  取舍已定,韩信倒坦然了。
  只见韩信将伸向剑柄的手,放了下来,又环顾了一下围观的人群,一言不发,伏下身去,从张三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在场的人顿时哄然大笑,终于了却了看热闹的初衷。
  张三洋洋自得,看着从自己胯下钻过去的韩信,放声大笑起来。
  自此,淮阴城里,都知道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很多女孩,一见韩信都嗤之以鼻,觉得他是个窝囊废,没有男子汉气概。
  韩信经历了这样一次“胯下之辱”。


第340章 韩信的智慧
  韩信就是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在兵书和无所事事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随后,韩信终于等来了一个能吃饱饭的时机。
  时间进入到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引燃的起义之火,已经席卷华夏大地,项梁也在会稽起兵,挥军渡江。
  韩信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投军最起码能吃饱饭,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出人头地,实现封侯拜相的理想。
  在权衡了楚地的几股势力后,韩信决定投到项梁军下。
  除了世代楚将的威名,韩信更希望这样的将门,比其他统帅更能知兵,也能懂得自己在兵法上的献计。
  可令韩信失望的是,自加入到项梁旗下,吃饱饭是没问题了,但其所学却丝毫无用武之地。
  韩信参加了东阿和定陶这样著名的战役,尤其在定陶,韩信也向项梁献上了奇袭章邯大营的计策,但由于其官职太低,没有引起项梁的重视。
  直到章邯反其道而行之,偷袭项梁大营的时候,韩信在乱军中,侥幸捡得性命,连夜冒雨随败军逃回彭城。
  等到项羽回军彭城,韩信随项家军归属其帐下。
  项羽听过几次韩信给项梁提建议,认为他有些才能,就让韩信做了郎中,相当于护卫长或随从参谋一职。
  这样,韩信终于有了随时向项羽进言的机会。
  包括在漳河、在巨鹿、在洹河,甚至在进军关中的沿途,与秦军对垒时,韩信都不失时机地给项王以建议。
  但对于打仗极度自信的项王,任何属下的建议,有的是耳旁风,有的改头换面又成了他自己的决策,总而言之,项王没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听取属下建议的习惯。
  见自己在项**中言不听计不从,在诸侯分封并裁撤军队后,韩信转换门庭,离楚归汉,投到了汉**中。
  按照韩信的判断,当今天下,除了项王,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就只有汉王了,他期待着在汉王旗下,能够发挥自己所长,有所作为。
  但是,令韩信郁闷的是,当时一起投奔汉王的将卒很多,汉王刚刚裁减完军队,对项王阵营过来的郎中韩信,也只能降职安排做了一个治粟都尉,也即做了粮仓的管理员,相当于后世负责后勤事务的司务长。
  这样的司务长,在汉**中简直就像丢在沙滩上的沙粒,不仅不引人注目,而且毫无光辉。
  但韩信的才能,即使管理这极为平常的粮仓,也是无法遮掩的。
  韩信到任后,遇到两件本职工作中的事情,被他轻而易举地解决,就可以看出他的智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
  一件是“推陈出新。”
  当时在南郑,汉中这一富庶的谷地,盛产的粮食,堆满了谷仓。因仓储条件有限,很多粮食放到快腐烂生虫了,没及时消耗掉,而新的谷子又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如何保管和调度,是历任仓管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以至于粮食的损耗较大。
  韩信到任后,到谷仓转了转,随即下了一个命令:
  “以后不要再费时费力地倒仓了,将粮仓的一个大门,全部改成前后两个门,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领取粮食的一律从后门运出。”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粮仓不再有浪费的现象。
  韩信的这一举措,成就了后来“推陈出新”这句成语,引申为: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
  另一件事是“葫芦归罐罐归篓”的分油术。
  有一天,韩信来到军营的伙房,正赶上两个不同军营的伙夫,正在为分油发愁。
  这两个伙夫领用了一篓子油,篓子里面装了十斤的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七斤油,葫芦可装三斤油。
  现在要把这十斤油平分,每人五斤。但是谁也没有秤,只能用两人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
  两个伙夫一见韩信过来了,忙上前请教他,怎样分均匀油。
  韩信了解情况以后,看了看三个容器,对两人说道:
  “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营走。”
  说完了,扭身就走了。
  两个伙夫,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五斤,高高兴兴,各自回营。
  两个伙夫究竟是怎样用这三个容器倒来倒去的呢?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
  次序是这样的:
  一、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共装九斤,将七斤的瓦罐注满后,油葫芦里还剩两斤。
  二、然后将瓦罐的七斤再全部倒入篓,这时篓里是八斤油。
  三、再将油葫芦内的两斤油全部倒进瓦罐。
  四、之后用空葫芦在篓里灌满三斤油,倒进瓦罐,这样,瓦罐里正好五斤油。
  五、这样,篓里剩下的油正好是五斤。
  双方各拿一罐和一篓,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以上两件小事,足可以看出韩信的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这些还不足以使其在汉王那里熠熠生辉。
  甚至,这些事情,连到达汉王那里的机会都没有,韩信依旧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籍籍无名。
  如果是籍籍无名倒也没什么大不了,还不至于促使韩信逃跑,真正使韩信下决心离开的,是随后在他身上发生了另外两件大事。
  到了南郑后,很多关东的军士相约逃跑。治粟都尉的手下们也不例外,而且一跑就是十三个人,都是韩信的直接部下。
  结果,那些军士没跑出多远,就被巡逻的卫队给抓回来了。
  在汉王的军中,此时已经沿用了秦军的军律,遇到逃跑的军士一律处死,直接官长连坐。
  按照这个法令,逃跑的十三个人都要被处死,包括韩信这个官长。
  到了行刑的时候,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最后一个就轮到韩信了。
  刀斧手过来,伸手抓住韩信被捆绑的两只胳膊,将其架了起来,准备拖到行刑台上去。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41章 萧何夜下追韩信
  到了生死关头,任何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求生。
  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正在行刑台后面端坐的夏侯婴,急中生智,大喊道:
  “汉王不是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慕名而来的有智之士?”
  夏侯婴听到这声喊,定睛一看,认得是治粟都尉,虽不是什么大官,但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就走到近前问道:
  “这不是治粟都尉么?怎么,你也有智吗?”
  韩信见有门,就说道:
  “汉王既然想要得到天下,就不妨多听一个人的言论,若我说的没道理,再杀不迟。”
  夏侯婴此时受汉王委托监斩,听韩信这么一说,就示意刀斧手道:
  “先把他放开,随我到帐内来。”
  说罢,转身进了大帐。
  韩信随后被解开捆绑的绳索,带进帐来。
  夏侯婴此时已被汉王封为滕公,兼任太仆之职,也算是汉王身边的红人,在汉王面前说话有一定的份量。
  韩信急中生智的这一嗓子,使他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但现在的韩信,倒不担心生死了,因为他自信,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滕公不仅不会再杀他,而且还会转报给汉王,也许这是自己借以出头的机会呢。
  夏侯婴令人给韩信看座,随后,与其详细交谈。
  于是,韩信就从当今的天下形势开始,重点分析了项王和汉王的优劣势,强调了如果要想争夺天下,就不能称霸,而应该学始皇,从汉中出发,还定三秦,之后出关,统一天下。
  夏侯婴虽然不是谋士,但在汉王身边耳濡目染,多少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