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宦海风月-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事再说吧!”孟觉晓没有表态,其实心里不同意这个建议,只是不想当面泼冷水。

    种师道的书房里,折家的官家折云站在种师道面前听着。折子霄派官家过来,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种家。地方上的权利好不容易到手。朝廷的奖惩迟迟未下,折子霄心里也很不安。联络种家,两家联合起来共同进退,将来自保也多点筹码。

    同样作为地方上的豪强,两家以前还是有点矛盾的,不过眼下折子霄认为两家联合起来还是很有可能的。

    “经略大人已经到了庆州,午后刚进的城,折管家还是即刻返回通报你家老爷吧。”种师道吩咐一声便端起茶杯来,折官家也不多留,当即告辞走人。

    折官家前脚刚走,后脚种师道的幼子种恒便进来道:“父亲!”

    种恒十六七岁,一身文士打扮,身负秀才功名,一度乡试不曾得中,却不肯放弃。种师道对这个长子还是颇为喜爱的,尤其是他喜文不喜武这一点。种家时代为武将,地位上一直不高,就是因为没有出过读书人。

    种师道露出笑容道:“我儿是不是听说六状元来到庆州,想去见识一下?”

    种恒被说中心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却有此意,只是孩儿身份卑微,不敢越稽!”

    “孟大人比你也大不了几岁,二十出头的样子,一个帅小伙子。不简单啊,年纪轻轻的就官拜三品经略,你要好好读书,以孟大人为榜样。”种师道对幼子颇为疼爱,当着他的面说话很有分寸。

    实际上种师道之所以把持庆州政务,对权力的执着有之,对前当今文官的不信任也有之。他是在本地长大的,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和贪婪见识了很多。好不容易有机会为地方上做点事情了,确实不想把权力放手。

    再者连成对于种师道的态度也不太好,文官看不起武将是很正常的。刚接任那会,种师道还是想配合的,可是连成上任伊始就提出打击土地兼并一事,这一点对于眼下的地方安定很不合适,至少种师道认为这么干会引起地方士伸的反弹。政见不合,种师道自然要设置障碍,在他看来眼下地方的安定是他辛苦的结果,不容他人破坏。

    儿子离开后,种师道一个人在书房里呆了很久。眼前的西北经略大人的权势,对于种家而言无法抗拒。即便是拉上折家,只要不想造反,对面要收拾自己的手段也很多。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毁了整个家族的未来,联想到孟大人当时虽然冷淡。但是也没有过分责备的话出来,种师道对此抱着一丝幻想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深的担忧。

    以其担忧,不如找孟大人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抱着这样的心态,第二天辰时刚过半,种师道便来到县衙门口求见经略大人。原本以为会等上很久的,没曾想刚报进去,很快有人出来请他进去。

    种师道心怀忐忑被带到县衙的后院,老远就看见孟觉晓在打一趟圈,虽然只是花架子,但是倒也熟练的很。想来是经常练习的,看见这一幕,种师道不觉心中的数张不见了,暗道这个孟大人似乎与以前见过的文官都不同。
………………………………

第五十三章

    六车道派人尖讨延安府打探相关的消息,自然晓得萧货晓口呛的万禁军军纪森严,对百姓秋毫无犯。(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也晓得孟觉晓在延安府做的善后民生的想干事宜。总的来说孟觉晓给种师道留下的印象算是良好的,不像一般的文官,虽然也做一些民生之类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务虚。

    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书生,由于时间的关系,渐渐展成几篇文章定终身,早就背离当初设立一些制度的初衷。一个刚丢下书本的书生到地方上任一县长官,可以说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也很容易被地方上一些小人盅惑利用,三年一任,到头来真正为地方做的事情其实少的可怜,坏事的也不少。

    种师道认为如此年轻的三品经略孟觉晓,就算手下有一些能吏在帮衬,最初进入仕途的时候,把个河间府治理的海晏河清,紧紧靠勤勉绝对是不够的。想来想去,种师道觉得只有天才能形容眼前这个年轻人,加之在战场上的表现,种师道面对孟觉晓的时候,还是不觉生出一丝敬畏。

    如果不是出于敬畏,种师道不会在城门口安排人手,为的就是孟觉晓一旦来到,他能第一时间知道。

    “见过大人,大人使的好拳脚!”种师道上前拱手见礼,孟觉晓当面第一次笑道:“瞎说,花拳绣腿而已。种将军,言不由衷哦!”

    种师道没想到孟觉晓如此直爽,正尴尬间,其后的种恒上前拱手道:“学生见过大人。”

    孟觉晓判断种师道应该会来拜见,只是没想到他能把儿子带来,再看看种恒一身文士打扮,心里便有了计较。种师道这是认为自己有文武只见,所以带个读书人的儿子来。

    “好一个俊秀才!”孟觉晓夸了一声。种恒面露羞涩道:“大人过奖了,读书人还是要像大人一样,锦绣文章定前程。长相并不重要!”

    孟觉晓道:“这话有道理,但是不全对。一个人的长相其实对于一生还是很重要的,以貌取人虽不是好事,但世人大多如此。再者做官之人,只懂得写文章也是远远不够的,不然即便中了举人,到了地方上除了四书五经别的都不会,你能做啥?一州一县,那么人那么多事情,想管理好不是想当然的事情。眼下的读书人心里都有一股子傲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意气风,真的丢给他一个县来治理,十有**是眼高手低。”

    初次见面居然说那么多话,而且语气诚恳态度随和,这让种恒激动不已。种师道在边上听着心里另有想法,孟觉晓这番话未必是说给种恒听的,主要还是说给自己听吧。

    “听大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种恒喜不自禁,毫无作伪的夸了一句。

    孟觉晓笑着对种师道道:“种将军,党项来犯时,你能稳定庆州局面,与国与民都是有大功劳的。连知县来上任前,我一再嘱咐他。凡事都要尊重地方士伸的意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帮助。这一点他做的不够,我已经说过他了。但是种将军,朝廷的制度是军政一定要分开,你作为边军一脉,战时应急可以干涉地方,战争结束了,就应该还政与地方。这一点你做的也不够,本官也不遮掩。连知县有什么做的不妥当的地方,你大可以当面谏言。当然,连知县的态度或许也不够好,这点以后本官会批评他。”

    这时候里头出来连成,看见种师道便上前拱手道:“种将军来的正好,本县前些日子做事鲁莽,经大人批评,在此当面向将军赔个不是”

    种师道没想到孟觉晓如此坦诚,一番话说的他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连忙上前拦住连成道:“连知县切莫如此,种某是粗人,做事粗暴,也不懂什么道理。其实应该是种某向知县大人赔个不是才对。”

    两人见了面都要赔罪,你推我让一番。最后还是孟觉晓笑道:“大家都别客气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先民恩仇。更何况你们还没有仇,只是政见上有不同。本官到此,不是来帮谁打击谁的,而是来调节你们之间的关系。虽然说军政分家,可是边军驻扎在此,难免锅要碰着瓢。如果你们二位都搞不好关系,怎么让下面的人互相合作?”

    “大人教崔的是!”两人一起拱手称是。

    孟觉晓有道:“本官肩负朝廷整顿边军的重任,说实在的深感压力巨大。二十万边军每年耗费国家大量钱粮,战事一起糜烂败坏之,真是让人痛心。边军要重振,种将军、折将军这样的治军严谨的将领就该委以重任。此次来西北的路上,本官仔细的研究过西北廷报。环庆一线虽有环州之破,但党项人不敢过环州而深入,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啊。”

    说着孟觉晓顿了一下,面色郑重接着道:“党项人不敢,是因为深知折、种二位将军的威名,手下数万精兵。一旦深入成僵持状,他们担心朝廷大军开到不能全身而退。所以刚到西北,本官就上书朝廷,奏请由折、种二位将军出任环、庆军统制。考虑到西北物力,朝廷财力困顿,二位将军麾下暂定为各三万人。从延安府过来前,本官接到内阁行文,此事已经批准了。兵部行文不日可到,此事还请种将军代为转达一声环州方面。折种两家的根在西北,朝廷派来的一些不称职的地方官员心有余悸吧?”

    说到这里时,种师道已经是满面愧色。当即单膝跪下,高高拱起双手称:“种某之心,大人一览无余。”种恒见状连忙跟着跪下,孟觉晓这次不拦他,而是淡淡笑道:“起来吧,昨日本官对你冷淡,就是想让你知道,虽然你是为了地方好,但你也有错。时间长了你就晓得,在本官麾下,没有文武之见。”

    一番开诚布公的谈话,乃是孟觉晓昨夜思虑良久的结果。同时也做通了连成的工作,告诫连成不要存了文武之见。西北不必京城,没有得力的武将,单单靠文官根本不可能对付党项人的侵扰,更别提反攻河套。

    孟觉晓可是在皇帝跟前许了诺人,五到八年之内,彻底扭转西北颍势。军政不合,这些话就是废话。
………………………………

第五十四章

    讣夜孟觉晓兰四兰后把连成叫到书房内做了番长谈。公糊忌切的对连成解释,西北不必别的地方,这里正经是天高皇帝远。以前地方势力就很强大,现在党项人扫荡过后,地方势力就更强势了。

    要搞好西北,光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身为一个地反官员。如果与地方势力的关系搞不好,想做一番事业就是一句空话。种师道在党项人进攻时没有逃跑,而是出兵安定庆州局面,环庆一线因此没有崩坏,是有功于朝廷的。如果把他调走不是不行,但是地方上的人肯定会有意见,日后的反弹肯定小不了。因此反而更加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城门之际,孟觉晓冷淡种师道,个的就是给连成抬面子。

    让种师道感受到孟觉晓对连成的重视后,回头再由连成出面放低姿态一番。这样以来面子里子都有。

    之所以把何解的地方选在后院,就是不想搞的太正式,免得双方都紧张。连成这些日子也是吃了亏了,加之孟觉晓一番话的分析,连成跟种师道没有仇怨。就是政见不合。孟觉晓一说,便有了早晨见面时的一幕。

    愁云散去种师道当即表示地方父老想为孟大人吸尘,孟觉晓欣然答应时间定在中午。种师道也不多留心情不错的告辞离开,之所以只是不错。原因是折子霄居然也得了一个统制的位置,对此种师道心中有点看法,只是当面没说。

    种师道去后,连成也有点迟疑的欲言又止,孟觉晓见状便笑问:“有话只管问,又不是在正式场合,本官的习性你还不知道么?”

    连成道:“大人,种师道稳定庆州有功,为何折子霄也能与之平起平坐。朝廷的安排,下官有所不明

    孟觉晓笑道:“不是朝廷的意思,这是本官的意思。”

    连成听了更迷惑了,按说折子霄没有立多大的功劳,党项人打破环州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不是?孟觉晓笑道:“本官家里就一个孩子,小时候有好吃的也没人我抢。看见别家好多孩子在一块吃饭,你争我抢的叫一个香,本官羡慕的紧。”

    这个比噙其实并不太恰当孟觉晓原本打算用养猪来做比喻的,养一只猪嘴巴往往比较刁,养一群猪就得抢食。只是觉得连成这种书生不一定其过养猪,同时用来比喻种师道也有不尊重的地方。(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不管明里暗里,对地方势力的手段可以用。但是该给予的尊重还是要给的。免得连成从话里胡乱揣摩。

    “大人的意思是制衡?,小连成一点都不笨,很快就想明白其中的缘故。

    孟觉晓点点头道:“一家独大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扶持另外一家与之平行。折子霄得了便宜,日后对于地方事务,想来也不好再把持。他要是识趣,本官收拾他的手段也是有的

    庆州城同样也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难民不少。种师道采取的对策是把难民安置在城外,请城里的富户搭粥棚赈济。应该安置的还算得利。不过单纯的赈济不是长久之道。对此连成才提出了打击土地兼并,尽快被难民分地,让他们有地种有盼头。

    种师道走后,连成便道:“庆州周边土地本来就不多,最近一个月的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天灾兵祸。都是地方豪强上下其手的好机会。”

    中国人对土地的执着,不是一般的民族可以想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