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韬倒是希望调李典到军中任职,奈何李典天赋有是有,性格却不适合从军。他既然不打算弃文从军,自然也不好勉强他。
没有改革的几个州,臧洪经过考核,提拔为幽州刺史。原本就算考核完毕,也最多是担任郡守或知府,不过考虑到幽州是边州,可以破格提拔。姑且,也是看在臧旻的份上。
刘岱调任冀州刺史,他本人没什么意见。毕竟中原大战的话,兖州将作为重要的物资储放和输送州,稍有不慎会导致前线补给出现问题,他可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按照他的意思,在冀州优哉游哉三年,到三省六部里面任职更舒服。
青州刺史由阴瑜担任,之前在五原担任一段时间太守之后,阴瑜已经累积足够的治政经验,青州就是给他练习的。还是那句话,跟着刘韬起家的老人,肯定都会照顾到。
兖州刺史由陈逸担任,党人陈藩之子,陈藩因为灵帝而死,但和他刘韬无关。陈逸随着颍川那批人才过来,也算是刘韬麾下的老人。
另外就是他的年龄,也相对比别人大一些,履历也足够,可以胜任刺史职位。
豫州刺史,严格来说豫州目前就是颍川郡,陈郡,梁郡和沛郡,汝南郡还在袁术掌控中,不过已经可以设置刺史。
原本这时期是孔岫担任豫州刺史,奈何之前孔岫是投奔袁术的,那这个位置自然和他没什么关系。再说,一个喜欢清谈高论的家伙,能不能当好豫州刺史,刘韬也很怀疑。
最后任命了一个刘韬的熟人,上官煜担任雍州刺史之前,由王宏担任一段时间,后来改为治中从事。现在担任豫州刺史,也算是对他的一个补偿。
同时王宏还有一定的军事天赋,身处前线,就算袁术绕过前线军队偷袭后方,他也能配合武警和各县贼曹,做好防守工作。
至于原本的梁王,改封为辽西王。于是辽西辽东,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守,交给刘备和刘弥安排国相治理。相比刘备在朝廷任职,刘弥没有出仕,自然可以全力投入到建设封国的工作之中。
与此同时,大量进士和举人,也开始进入到各郡各县里面任职。原有的官吏,也适当有所升迁。期间少不得一番忙乱,不过一切都是为了秋后的大战做准备……
第601章 诸侯讨伪汉计划
自从开春以来,整个大汉就开始进行频繁的调动。
大量物资开始集结,并且运输到陈国和泰山郡,当然还有凉州……或者应该称之为甘肃省境内。通过安排在大汉内部的间谍,各国已经明显感觉到,大汉有大动作!
由于行动太明显的关系,袁术不得不向张超提出会谈,后者显然也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于是两人在广陵郡,第一次会谈。
“不出所料的话……”袁术拿起茶杯,最近喝茶已经成为闲暇时期的习惯,九江和庐江,也开始小规模的种植茶叶,并且寻找新的茶种,“秋后会有一场大战,大汉和你我两国的决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单独某一方面对的话,都打不过。”
“所以需要联盟,对吧?”张超点了点头,拿起一块糕点放入口中。
由于刘韬比较推崇口腹之欲的关系,大汉那边的糕点和饮品,其实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很多商人看到商机,于是在各地开了商店,请糕点师把东西烹饪出来进行销售。
自然而然的,张超最近也开始迷上了琳琅满目的糕点。甚至觉得,这是刘韬登基称帝后,唯一还算正确的举动……
“仅仅是联盟没用,孙坚已经横扫江东。名义上他现在还在南汉麾下,实际上距离登基也不过只差一步。至今没有登基,无非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袁术看向南方,一脸鄙夷的说道。
“也有可能是刚打下江东,还没有时间称帝。”张超回了句。
“不管如何,有他在江东,我们若是全力北上对抗,背后必然空虚。正所谓唇亡齿寒,这次必须要把他也拉过来,一起出手才行!最好,刘璋和刘表也都算上!”袁术回道。
“刘璋?”张超的消息显然有些滞后。
“年初的时候,刘焉似乎因为背疮发作驾崩了,继位者是刘璋。不过刘璋的上位,一样有些问题,他的几个兄长,都突然病故了。”袁术随口说道。
由于刘焉没有如同历史上,只是带了刘璋过去巴蜀,所以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也没有被李傕杀死,跟着父亲一起过去。
扣除三子刘瑁早两年去世姑且不说,刘范和刘诞突然去世就很有问题。
刘璋的继位,主要也是庞羲出面推举的结果,他麾下可掌控着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东州军’,都是关东地区逃难过去的流民组成。
同时巴蜀的世家,大部分也都支持刘璋,于是刘璋继位,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倒也是个狠人。”张超闻弦知雅意,对刘璋的为人有些不齿。
“自古皇位的争夺,本身就残酷。比起懦弱的人继承皇位,强者继承更好些。”袁术随口回道,“而且这种人,野心如果足够的话,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刘焉这种上世代的,或许对大汉还有留恋。刘璋这一代,难道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袁术觉得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若是让他们在汉中出兵,威慑凉州和司隶的汉军,让他们没办法轻易离开,也是不错的结果。
话说回来,那刘韬把凉州,并州和司州,分割成四个什么‘省’的,让人很不习惯。
“当年诸侯讨董,现在要共同讨伐刘韬?伐汉这种东西,刘焉和刘璋两人首先没办法参加吧?”张超戏谑的说道。
“他们也是汉,讨伐的不过是伪汉。不讨伐,他们本身的权势也会跟着消失。本人认为,人一旦享受过权力的滋味,就不会想要放弃。”袁术笑道。
“先联络他们看看吧!”张超显然也是认可这个说法,“但是你我两国,也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了,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留给我们。”
“这是当然的……”袁术举起茶杯,看向张超,“在讨伐成功之前,我们几国都应该是盟友关系,对吧?”
“是的,这个我赞成!”张超也举起茶杯,两人轻轻碰触之后,一饮而尽。
很草率的盟约就这样签订,到底有多少约束力,最终还是由利益的大小来决定。不过在面对大汉这个庞然大物时,除非一天解除其压迫,否则两人只怕根本没有能力反水。
就算反水,最终能逃到哪里?大家心里都清楚,不消灭大汉的话,那么只能被大汉消灭。当然还有最后一条路,那就是去过让位。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刘韬至今没有给他们发国书,表示投降至少可以保留他们的王位。
其实从刘韬的角度来看,刘表和刘焉,或者说刘璋还有招降的价值。看在大家都是汉室宗亲的份上,还有缓和的余地。
但是袁术,张超和孙坚,就基本上没有缓和的余地。识时务的乖乖投降,至少还能保留一些东西,比如生命。既然冥顽不灵的话,那也怪不得谁。
真正获得刘韬好感的,还是交州的士燮,名义上已经当了交州王,至今没有公开称王称帝,这点让他非常佩服。
而且就算路途遥远,也派人每年送来一些礼物,都是交州的特产。
没说投效,但至少善意是有的。刘韬觉得,讨伐孙坚之后,若南下到交州,他愿意投降的话,那么或许可以直接接受他的投降。
前提是,他那些儿子,没有什么想法才好。毕竟士徽在历史上,可是在投降孙吴的情况下,依然举兵造反的。士燮好不容易给他换取最好局面,最后就被他这样毁了。
袁术和张超达成了盟约,同时也给其他几个势力送去国书,约定一起对付大汉。
与此同时,收到消息的大汉,也正式向刘表和刘璋发出国书。告知如果愿意去国投降,那么可以保留王位,改封他处。
“叔父,您找我?”南阳太守刘磐,收到刘表的召见,于是急急忙忙来到襄阳。
“袁术和刘韬同时发来国书……”刘表很是为难的看向刘磐。
理智上,他愿意归顺大汉,问题是下面的士族并不同意。大汉那边对士族太苛刻,至今考中科举出仕的,大多都是接受过培训的普通人,又或者一些普通乡绅土豪。
士族出仕的比例并不高,有也多大都是原本就投靠刘韬的。
刘表随即看向刘磐,郑重说道:“事关我们这一脉的未来……叔父必须要有所决断!”
第602章 家教的重要性
公元194年,维新三年秋,这一天对于大汉帝国来说,非常的重要。自从188年刘韬以并州牧的身份入主晋阳,至今已经六年。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刘韬继承大汉帝国的皇位,并且带着这个,只有并凉两州的帝国,一路到现在,已经占据天下五分之二的版图。
当然,如果不把江东武夷山以南那片区域算进去的话,那么五分之三都到了。
今年,对于新生的大汉帝国来说非常重要,那就是刘韬已经在半年前,正式宣布迁都。新生大汉的都城,要从晋阳,迁回洛阳。
对于这一天,大部分人都早有预料,相对来说,还觉得稍微晚了一些。最失望的还是晋阳的百姓,毕竟他们是最受迁都这件事情影响的存在。
只是大家都清楚,晋阳这种小地方,怎么也不适合作为国都。
就说刘韬,上衙进皇宫,下衙出宫回外面的宅子,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过得那么寒酸的皇帝。只是就晋阳行宫的格局,如果要扩建,那么整个晋阳都被波及。
这个开销,会非常巨大,是以刘韬维持这样的生活好几年,大家对他都很佩服。
“父皇,我们要去哪里?”南下的路上,刘琮少不得问了句。因为迁都的关系,班里暂时放假,好在这时间点,也刚好可以作为暑假。
“我们要去洛阳,那是原本大汉的国都,皇宫比晋阳的行宫大得多。”刘韬笑道,“大到分成南宫和北宫,南宫办公,北宫作为我们居住的场所。”
“那我们为什么要搬过去?”刘琮问道。
“因为办公的地方不够了,需要换一个更大的环境才行。再说入住北宫,禁卫保护我们也更方便一些,也不会打扰到周围的邻居。”刘韬少不得慢慢解释。
引导教育就是这样,你不能生气,要耐心去解释,甚至要想办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孩子出现不满,要询问理由,然后去引导,去说服。
这意味着首先不能摆谱,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学问上去引导。这对父母的耐心,以及化素质要求非常高。
这也意味着,如果父母双方的化层次不够高的话,玩引导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你无法引导孩子,甚至还被他说服的情况下,那么孩子会看不起父母。忍得住还好,忍不住最后还是转会暴力教育,可这个时候,越用暴力,孩子越看不起父母。
也就这个时代,孩子还没有接触网络。在后世那种随时接触网络,学会杠精技巧,祖安方言的情况下,父母的引导教育难度不知道提升多少。
先贤就说: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没有这个教育水平和条件,就应该寻找一个合适的教育方针。盲目追求最优秀的教育方法,有时候真的是自讨苦吃。至少,刘韬在这几年里,对此是深有体悟。
“嗯!”刘琮听明白了,他每天上学的时候,也注意到周围的百姓,在禁卫的驱赶下,匆匆离去那种惶恐的表情。每一次上学,禁卫军们,其实也非常辛苦。
不出意外的话,身为嫡长子的刘琮,很大概率会成为太子,然后继承这个帝国。只要没有内心腐化,那么保护好他,是所有禁卫义不容辞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这几年下来,每次保护刘韬、太子和长公主出入皇宫,禁卫军的士卒,每一天都是绷紧了神经。
他们必须要审视街道上的每一个人,任何胆敢靠近的,都有可能是刺客!
刘琮和刘琼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们自然注意到这些细节。或许不明白,他们会询问刘韬,或者蔡琰。然后在于父母的沟通中,一点点建立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开始明白什么是善恶,认知到自己身份的不同,就是缺乏一两次危机,让他们了解到这个社会的恶意。
“北宫里面的环境更大,有更多可以游玩的地方,洛阳附近甚至有专门的皇家园林,秋季的时候可以去狩”刘韬慢慢讲述那边的美好。
“父皇,如果那边那么好的话,为什么之前我们不去?”刘琮好奇问了句。
“因为前几年,有坏人把它给烧了。烧毁了好多东西,这两年才修复回来,不过还是有不少的东西,毁于火海之中,要回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刘韬解释。
“那他们为什么要烧?”刘琮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