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一个桌子,而不是独立的单间。这意味着作弊会成为可能,前提是能瞒得过每个考场的十多个监考官的眼睛。
作弊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夹带被查出来也会被取消,上面已经明确表示,这次考试内容不难。且八十分就能成为秀才,没谁会和自己的前程过不去。
“也并不是那么严格或许是因为加考的关系。”士子们按照考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坐了下来。
这里被划分出好几个考场,每个考场一百个考生,由十个小吏监考。
不是吏部也不是礼部的,而是直接从刑部抽的人,还有一部分是从锦衣卫里面抽调。
每个士子都能注意到,这些监考官员的眼神,非常的锐利,仿佛要把自己看透一样。
试卷是一份,答题卷是一份,然后作卷一份,以及草稿纸三分。笔墨纸砚自己解决,当然考场有水可以提供。
原来如此,经义用在这种地方考生看了看考卷内容,现在还不能动笔,但可以提前阅卷。填空方面,明显就是出自某一段经,比如论语。
另外还有释义,摘选一句经,然后让考生去解答。这个时候句读划分就很重要,尤其对于不少人来说,原本是两句话的内容,如今居然变成了一句。
加了一段话,前后一看,仿佛看到了新大陆,对划分句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
当然,这是针对外来考生,以及传统士人而言。通过启蒙班和进修班上来的考生,看到这些,都是觉得理所当然的,毕竟他们一开始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之后之后就没有之后,下一阶段就是数算方面;再然后是两个案例分析,考的是律法;对于外来考生最不友好的地方,就是有大概二十分左右的思想政治考题。
这些蒙学和进修班的考生,几乎已经是耳濡目染的东西,对于其他的考生来说就是恶意满满。难怪说一百二十分只要靠八十分,原来这二十分外来的考生,只能靠猜的。
于是容错率从四十分下降到二十分钟,不是学霸估计未必能够考过原本还觉得加试容易的考生,不少额头已经流下了汗水。
随着远处传来“当当”的钟声,考官正式宣布:“开始考试!”
考生们连忙开始拿起纸笔,开始书写。之前还觉得有差不多十个小时,应该会很简单,现在看来估计不太容易了。
“禁止交头接耳,禁止作弊。”考官最后提醒一次,“试卷印刷不清楚的,草稿纸不够用的,需要上茅厕的,可以举手,等待监考员过去。”
这个级别的考试,换了现代最多三小时肯定要交卷。考虑到毛笔字写不快,六小时其实也差不多了。只是科举太重要,关系到考生的命运,最终确定是考八小时。
早上八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为了照顾学霸,允许提前交卷离场。
午时过半还有一个午饭时间,可以吃也可以不吃。每个考生两个馒头,一碟咸菜和一杯粗茶。也不求吃得多少,填填肚子,主要是不影响写字。
经义方面都属于大众的玩意,只要不是不学无术,基本上要回答出来没关系。只是语这玩意,批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考官觉得不妥,扣一分两分很正常。
就说作这玩意,字迹模糊都能被扣一分,有时候什么都好,考官觉得不能让考生太骄傲,也会习惯扣一分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无第一。
数算方面,考生们需要自带算筹或者算盘,于是考场上很快就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
算盘这玩意,四五年前就被刘韬拿出来,然后甄氏,张氏和苏氏商行用过后,都觉得比算筹好用,于是迅速推广出去。
于是大汉的商人,首先全面推广了算盘的使用。然后才是启蒙班和进修班,把算盘这东西,推广给了他们的学生。
也多亏君子六艺里面,数算也是其中之一,是以各地士人接触过这玩意的,也陆续开始学习怎么用这东西。到现在,扣除少数还不会用的,大部分考生已经能使用算盘运算。
上千人噼噼啪啪地打着算盘,这画面的确是震撼无比。
当然也有些考生没接触过的,现在还在用算筹进行计算,听着周围的声音,只觉得无比的吵闹。又不好发作,因为这样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作题目是晋阳见闻,这是什么意思?”直至作这边,大部分人对这个题目感到很陌生,不像策论,也不是经义,仿佛就是游记的感觉,“不会真的是写一份游记吧?”
大部分人不认为,朝廷要你写一篇游记,然后看看你的笔怎么样。
他们觉得,这晋阳见闻里面一定另藏玄机。如果点题失败的话,那么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后续再得再多也没用。
可一个见闻到底有什么可写,他们来到晋阳也有一段时间,长的三个月,甚至有些人本身就在晋阳。对这里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这里到底有什么值得写的见闻?
“陛下,这篇作的用意是什么?”荀彧向刘韬请教,这次他和陈群作为考官,但面对这篇作,他也有些想不明白。
大概是上次当考官吃了苦,老一辈的都倚老卖老,把他们给推了出来。于是这次的考官,由荀彧、张杨、贾诩、陈群和王匡五人组成。
“这些年我颁布了不少政策,比如图书馆,比如蒙学,比如公共厕所,比如重视道路建设这些政策都在改变晋阳,甚至可能影响大汉百姓的生活。
我需要的,就是看看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否注意到这些,同时明白这些政策,到底有什么用这样选出来的考生,至少能跟稍微跟得上我的思维。”刘韬回道。
荀彧连忙奉承,只是心里不免吐槽:陛下,其实你是最近几年,总被人说乱来和瞎搞,所以打算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已吧?
看破不说破,荀彧并没有多嘴,甚至表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只是有些忧虑:外来的考生还好,生活在晋阳的那些考生,能发现刘韬的意图吗?!
第559章 试卷批改完毕
晋阳的政策随时改变,只因为刘韬是属于那种想到就做,把官府的执行能力压榨到极限的存在。有时候当你觉得,应该不会有事情需要忙的时候,结果第三天新的任务来了。
关键在于,刘韬不是想了一天才有了新的主意,只是给大家喘口气,休息一天而已。
看着大汉,在自己这些人的努力下,逐渐充满活力,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荀彧虽然无可奈何,也是甘之若霖。
他们这些官员,无时不刻都在见证大汉朝变得更加强大,但是下面的百姓呢?
一项项政策下来,首先不适应,甚至觉得官府管得太多,直至最后的‘真香’。逐渐慢慢习惯这些,然后默默享受这些政策带来的福利。
当一切司空见惯,荀彧不敢肯定,他们是否还能发现,那些他们忽视的东西。
那么一想的话,刘韬给出的这篇文章,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并州的考生。他们享受过朝廷太多的福利,他们或许已经忘记朝廷为他们做过的事情。
所以这次,就让他们回忆一下,然后学会什么叫做感恩。
脑子秀逗或者不懂感恩的家伙,那么不必说,这四十分作文分,最多给个几分意思意思,甚至就是零分。
“唯独这一次……”刘韬想了想,“把优秀的作文,张贴出去,让他们看看。”
“遵旨!”荀彧点头,的确有这样做的必要,至少要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若是什么都不说,也不给别人改正的机会,这样说不定,那些士人心里只会有怨恨,而不会有惭愧。最后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官府,怒骂科考舞弊,故意刁难并州人什么的。
一天考试下来,结果考生们都没有一个中途退场。无法,就是这个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头痛了好久。
直至午休时间,他们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半,如果不能快点解决,那么这道题估计是真的要废掉。毕竟要打草稿,然后才能书写。
每一个字要慢,要写得准,同时写得漂亮,这就意味着很花时间,也很消耗耐心。好在打草稿的话,倒不需要那么工整。
眼看时间差不多,大家都忙着先写一份草稿……管它点不点题,再不写才是真的要完蛋!科举之前,进修班的老师,可没少传授他们这种应考的规则。
于是肉眼可见,或许还有一些考生在字字斟酌,已经有大量的考生开始龙飞凤舞。
根本不需要多么好看的字,只需要自己认识就好,缺笔少划都没关系。最后抄写的时候,工整一些就好。一份草稿不够,那么就两份,至少把这八百字的文章斟酌出来。
在草稿修改一遍,润色完毕,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到作文卷上。
并州学子和其他地方的考生,差距就就出现了,毕竟别的地方,可不会教导这些东西。
尤其是襄阳来的那一批考生,他们自负学富五车。对,或许是这样,但他们接受的显然不是应试教育,于是在正式科考的时候,开始严重的不适应和速度严重滞后。
直至最后好不容易把试卷写完,离开考卷,还是担心自己是不是点题。
“元直,这次的作文,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来自襄阳的士人,找到了唯一一个不合群的。大概也就是这种极度不自信的情况下,才会想起有他那么一号人。
毕竟以前这位是作为旁听生,进入水镜书院的。说是旁听,实际上就是打杂的。而且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他一直用的是假名。
进入书院的时候,用的是单福的名字,来到这里,才坦白告诉他们,他叫徐庶,来自颍川郡。之所以化名,是因为早年为乡人报仇杀人,不得不化名遁逃。
行侠仗义之人,倒不会让人讨厌,甚至有些人更喜欢这种义士。只是襄阳这群士子,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出身,自然就不太愿意和徐庶扯上关系。
再说,他也不是荆州人,本身大家就不是一伙的。
与此同时,考官组的五人,此刻才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千多份的试卷,三天内必须要看完,不加班加点还真的没办法。
“该说这种试卷,优点还是有的……”荀彧看了看,前面那些题目的答案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一眼扫过去,大概就知道这份试卷前面这八十分,大概可以给多少分。
“毕竟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这样批改起来的确容易许多。唯一可惜的是,那些答题比较优秀的,却没办法额外加分。”陈群感慨,不少考生,数算和政治不太好,但经学方面很扎实,甚至很出色。
只是这样没用,上面已经交代过,想要参加科举,得八十分以上。
“按照这个评分标准的话,到底有多少人能考过八十分?”王匡有些头痛。
“不过这份题目出得的确有意思,对于并州的考生来说,那些政治题目完全就是送分题,但是反而作文题目会被扣掉不少的分;相对的,那些外来的考生,反正很容易发现这到底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政治题目方面会被扣分。”张杨感慨。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试卷,也算做到了相对公平。
“优秀的考生,自然会在正式的科考里面好好表现。可一个官员,数算和行文都有问题,甚至连政治正确性都不知道的话,那么知识再多,也不堪重用。毕竟我们要的是官吏,而不是做学问的学者。”荀彧回道。
从头到尾,贾诩都默默的看着试卷,一句话不说。甚至四人谈论半天,估计都差点忘记这个考官五人组的最后一人。
这次批改试卷,就没有糊名可誉写,全程直接批卷批阅。相对的,贾诩这个锦衣卫副统领,率领一大堆的锦衣卫就守在考场周围,谁营私舞弊,自然会第一时间送到刘韬那边。
荀彧和陈群不需要担心,但张杨和王匡,却没办法保证。贾诩甚至考虑,要不要趁机找借口把两人革职,这件事情刘韬肯定已经想做很久了。
毕竟两人在任上,多多少少都有混日子的感觉。刘韬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第二天傍晚,阅卷已经完毕,超过八十分的试卷,被送到了刘韬那边。榜单这边已经做好,作文方面可以吃一些再张贴。
“还真是颇为意外,居然能钓到不少的人才过来……”刘韬翻了翻试卷,淡淡一笑。
第560章 意外的考生
前面那些看看过了八十分的,刘韬甚至都没怎么看,看个名字籍贯差不多了。
不出所料,大部分都是并州,至少也是他势力范围内的考生。都是应考出身,就算没有考过,也大概知道科举是什么东西。
关键不是学富五车,而是要押对题。刘韬甚至怀疑,再过两年,他治下估计会出现专门针对科考的补习班吗,甚至出现各种科举的补习资料。
活字都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的现在,很多人也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