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暗暗叹了口气,自己莫非还要感谢刘韬的不杀之恩对吧?
第556章 恩科开始
随着夏收开始,大汉治下各州各郡,也按照人口数目,开始进行征兵。
人口少的地方少征收一些,人口多的地方多征收。征收标准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优先招募家里有兄弟的男丁,最好没有不良记录。
各州刺史,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么苛刻的征兵条件,好在只是优先征召这样的,并非一定要征召这样的。圣旨到达地方后,各州花费一个月左右,陆续把士卒征召完毕。
也没有打散,而是哪州招募的,就去哪支军队里面报到。
打散的话,就意味着需要提供这些士卒一路的伙食,这是笔不菲的开销。同时用这个时代的话来说,正因为是本州的子弟,所以别人打进来的时候,才会义无反顾去防守。
毕竟他们的家人就在他们的身后,他们若是逃走,那么他们的家人和宗族都要倒霉!
镇北和镇东两部,四安将军部麾下士卒,也开始把年龄超过三十五岁,优先选拔超过四十岁的士卒,安放到地方担任县尉或者都尉。
条件不够的,可以当什长或者队率。四十岁以上的优先转到地方,人数不够再从四十岁一下的选拔。以后一定程度上,每五年征一次兵,同时以后四十岁的士卒,也陆续退伍。
表现优秀的,推荐到地方担任贼曹或者武警序列。表现一般的,至少也存够了军饷,回去之后买点田地,娶个媳妇什么的。
也可以组队干点镖局什么的买卖,最近商业也开始活跃,商品押运各地都缺人手。
“陛下这是要藏兵于民啊……”朱儁感慨,这样一年年下去,全国成年男子大多可能都有从军的经历。以后出了什么变故,只需要吩咐一声,立刻拉起一支几十万的队伍。
同时服过役的士卒回到家乡,有了孩子,很大概率会把自己学会的传授下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长大后又是优质的兵源。
到时候‘泰山兵’和‘丹阳兵’之流,也不会那么突出了。
“主要是队伍年轻,敢打敢杀,就是每五年需要重新训练一次。”卢植感慨。
他很清楚朱儁很爽,毕竟武警建立,兵部相当于又多了一支队伍可以掌控。主要还是,这是兵部可以直接调动的队伍!
“不不,陛下说了,优秀的部曲,他们的士卒四十岁才退役。一般的部曲,入伍训练两年,二十岁差不多已经具备战力。各队各屯都是老兵,以老带新,打几场仗,很快就能变成精锐。”朱儁摇了摇头,向卢植解释道。
后续还有军官学校,进一步加强军官的军事素养,只要不是明显的实力碾压,又或者是犯了什么重大的战术错误,哪怕没有他的法术,各部依然能成为世界最强的军队!
精锐部队差别待遇,卢植觉得可以理解,也稍微放心一些。他真的担心,下面的士卒若都是以新兵为主,上战场真的没问题吗?
顺风顺水还好,若是面对的是硬战,可能就会出问题了。
也就刘韬不知道他们讨论这些,否则他会说,后续思想问题也会跟上。少不得委派一些‘监军’,专门进行思想教育什么的……
只是这类监军,肯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口才。很不巧的是,他这边现在士卒扩招了,开始不缺。但是官吏问题,还需要等到恩科考完之后才能补充。
到底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官员,补充到地方,这还两说的。监军的问题,刘韬不好说出来,反正这个也不是很急。
刘韬这边在扩招,其他地方何尝不也在扩招?只是他们要扩招,自然是要等到秋收之后,不过冬小麦这东西,至少袁绍已经开始考虑推广,多一些粮食也是好的。
他却不知道,一个技术的形成,配套技术完备才是关键。单纯的模仿,到头来只会是东施效颦。不过哪怕是刘韬知道,也不会善意提醒袁绍就是了。
袁绍不扩军,但他却还有足够的军队出兵。
趁着莒国被臧霸乱搞,民生越来越糟糕的时候,派遣朱灵率军三千杀了过去,成功击败臧霸部,占领琅邪郡。
臧霸失败之后,一路南下,倒没有恶意劫掠地方。最后张超出面,收编了臧霸部,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与此同时,在朝堂之上,没有了掣肘的他开始不断扩充势力。
刘曜按照陶谦的建议,一方面打算联姻臧霸,一方面派人向曹豹说媒。只可惜臧霸直接拒绝联姻,曹豹的态度也是暧昧。
陈氏父子对他若即若离,到八月份的时候,刘曜甚至都能感觉到,自己要完蛋了。
果然到八月中旬,张超带着一干文武,逼迫刘曜禅位。后者不甘心,最后被架着完成了禅让。张超顺利上位,登基称帝,建立齐国。
同时派人,与袁术和袁绍结盟。三人对刘韬都很痛恨,倒是爽快结盟,一直对外。
说到底,袁术目前的目标是庐江郡,所以暂时放过了张超。
袁绍正在试探燕汉,看看能不能打下来。不能的话,就拉上燕汉和鲜卑,连带张超和袁术组成联盟军,一起讨伐刘韬,至少也要合围北汉。
孙坚在丹阳击败张英和樊能部,一路高歌猛进,趁着秋季就食于敌,迅速打下丹阳郡。军势完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大军直指吴郡,也就是吴汉的国都!
这一战,孙策作为先锋打出了威名,民间相传此事,给了他一个‘小霸王’的诨号。
更是在泾县,击败刘繇麾下大将太史慈,突破宗帅祖郎的伏击,将两人收服。
刘表趁机对长沙用兵,却被黄盖防住,最后被刚刚加入孙坚麾下的周泰,蒋钦将领,率领水军将其击败,狼狈逃回江陵。
黄祖部将甘宁被俘虏,接受司马防的招降,投入罗王孙坚的麾下。
这些和刘韬关系都不是很大,或者说,他此刻的注意力,都放在这次恩科之中。
一个月前,已经陆续有考生汇聚到晋阳,和上次比起来,考生的人数至少多了三倍。大汉的正统性,以及权威性,逐渐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就算不满刘韬对士人的态度,也不得不乖乖派出族中子弟,过来参加科考。
“这就是晋阳……居然比襄阳还要繁华……”一名士子走在街道上,低声感慨到。
第557章 加考一场
这次科举考试,参加的人的确比去年要多了太多。
去年参加过的,经过一年的复习,肯定打算再拼一次,更别说还有许多自觉学有所成的,也打算过来碰碰运气。
另外这次恩科,提前了一年宣布,已经传递到天下各地。是以各地有兴趣科举的,不少人提前三个月过来,各地图书馆都为之爆满。
好在大家都没打算进入黑名单,哪怕两三个人看一本书,也不会闹腾起来。他们看书也并非真的是没看过,而是听说刘韬这边的句读划分不同,过来确认一下。
要来这里参加科考,那么经义的内容都以这边的句读划分为准。作为考生,当然必须要慎重对待,哪怕很多人已经收到消息消息,表示经义在科举占分比重并不大。
按照刘韬的意思,未来的科举应该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用律法和策论。
甚至后面把律法也去掉也可以,毕竟到时候会把审判权从地方官员那边分离出来,成立最高法院,归刑部管。
官员只负责治政,维护地方秩序;民间纠纷和刑事案件的判决,交给法院负责;地方暴乱问题,交给武警负责。如此官员的权力进一步分化,掌控一方军政大权的官员就会从此消失。
开考前三天,考生都已经聚集起来。毕竟官方已经提前宣布,提前三天交代考试纪律和考场须知。不想到时候被赶出考场,甚至取消考试资格的,最好过来。
“加试?”这次不仅宣布考试须知,还临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鉴于这次参考的人数过多,陛下宣布加试一场,并且亲自出题。作为补偿,这份一百二十分的试卷,只需八十分。”小吏宣布道。
人数比预期的超过太多,考场不够,同时也是被上次那种,一大堆人鱼目混珠的情况恶心到了,考官们少不得向刘韬抱怨,后者索性宣布加试一场,把这种人筛选出去。
测试不会太难,但考到八十分就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考生们大多都知道,只有获得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乡试。现在朝廷确认,可以马虎一些,以后严格了,自己还要想办法去考童子试才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其实就算没有这个优待,朝廷要求他们加考,他们自然也不得不加考。现在还有额外的福利,考生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安抚了下来。
“也就是说,这次科举要考四天啊……”考生之中,有人感慨道。
可以的话刘韬倒想两三个小时一科,一两天时间就考完。奈何毛笔书写,外加还要打草稿的话,没有一天估计还真的够呛。
严格来说,从上午八点开始考试,下午六点收卷,算上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就十个小时。只是为了避免内外勾结,所以考试不准离开考场,待足三天才能出去。
“这次不是要考四天,而是首先要参加加考,三天后公布榜单。考中的考生,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吏员意识到考生想歪了,于是连忙纠正。
算上后续批卷以及出榜的时间,前后十天的时间。考中之后,休整一天,一榜的考生还要进入皇宫,参加殿试。
当然,眼看就要出仕为官,别说十多天,就算等几个月,考生们都不会有问题。
随着小吏解说,这次的加考,主要是少许文化功底,一部分数算题目,一部分阅读分析,以及一篇八百字到一千字的文章,就宣布解散。
八百到一千字的文章,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少了。好在小吏宣布,句读也算一个字,考生们才稍微松了口气。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句读太多,估计也会被扣分。
如果有人胆敢把全篇文章都写上句读,或者句读占据60以上,那么会被直接取消参考资格。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那么大胆吧?
“州平,看来这北汉皇帝,要逐渐废除经义啊……”离开的时候,几个士子凑成一堆,都是来自水镜书院的学子。
最初说是来看看世面,看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也没打算过来出仕,考完就回去。
后来听小吏说,如果考中之后不出仕,那么以后都会取消出仕资格。这个时候,有些人,心思难免开始活络起来。
说到底就是要不要赌,赌大汉(南汉)能够称霸,又或者,目前还有哪个势力有潜力。
只要这个势力,最终击败北汉,那么刘韬的禁令对他们来说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不行,那么最好早做打算。那个宣布规则的小吏也说了,北汉以后不管征服哪里,地方原本的官员一概不会再用,想要出仕只能考科举。
同时,考科举还有年龄限制,四十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举。
这些来自各地的士人,多少有些不明白,北汉那么缺人,为什么还要对科考要求那么严格。同时对于北汉意外的士人,如此苛刻。
但看到周围那么多的考生之后,大家心里大概明白了。只要北汉继续推广教育,再加上什么县学,郡学这些建立起来,以后参加科考的考生不会少。
现阶段窘迫,是因为推广的范围,以及入学的人数还少。以后人数多了,那么空余的官位,都还不够北汉本地的考生占的,怎么会便宜其他几国的考生?
“不是看来,而是他的确有这个打算。”表字州平的考生回道,“毕竟大多考生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所以考试内容,越直白对他们越有利。”
经学什么的肯定不会废除,只是会节选和简化到考试内容里面,文明底蕴可不能丢。
为此,以后还要编撰专门的教材。比如语文,比如数学这些,再加上一个道德教育,郡学改成政治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至少对这些事情,也能耳濡目染,张口就来。
至于纯粹的经学,以后就是学术圈的玩意。基础的教育大家都一样,在这个基础上,各家随便教导弟子,出仕之后,把自己的学术融入到治政之中。
毕竟基础放在那里,于是在逐渐在实践中,保其精华去其糟粕,学术只会变得更成熟。
或许,这也算是百家争鸣,在新时代的另外一种体现吧?
第558章 《晋阳见闻》
第二天,考生们陆续来到考场。由于人数太多的关系,原本设置的考场根本不够用,只能在露天设置大型考场,反正也就一场而已。
每人一个桌子,而不是独立的单间。这意味着作弊会成为可能,前提是能瞒得过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