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投奔和被动投降能一样?”关羽一句话怼了回去。不就是双标么,徐汉有本事也可以除国投降的嘛!陶谦有本事,就去说服徐汉皇帝投降,那还有得谈!
陶谦真没本事,不是没试过,可陛下显然不想听,那他也没辙。现在才明白,陛下到底错过了什么,朝廷那些官员,武将什么的,到底错过了什么。
真的某一天,北汉朝廷打过去,征服了徐汉,那么所有官员都要经过科考才能重新录用,而且还是从最底层开始录用。
武将管你以前是身居何职,都要从士卒开始当起,就问你们怕不怕?
“只是按照朝廷这样的做法,不怕别人誓死抵抗?”糜竺上前,他倒不怕科举,他之前去观礼,可是磨蹭到科举结束才回来的。
也自认参加科举的话,不说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没问题。从底层做起就从底层做起,这种凭着真才实学出仕的感觉,正合他意。就是,不知道这骄傲的弟弟,能不能吃得苦。
“我们怕什么?”关羽笑道,随即看向身后的众将,“对吧?”
“我们无所畏惧!”众将纷纷回应,巴不得对方死战到底,否则实在无趣。
这北汉的将领和士卒,都那么狂的吗?陶谦等人见状,不由得感慨道。随即想了想,发现对方真的有狂的资本,毕竟一封国书,就让徐汉认怂了。
有朝廷内部的原因,但北汉军队野战无双这点,显然不知不觉已经深入人心。
“子仲,既然如此,陶某真是亏欠你太多了。”陶谦少不得,到糜竺面前道了声歉。本身不跟着他走的话,留在徐汉至少也能身居高职。
“没什么,正好温习一下知识,正好也给两位公子补补课。”糜竺倒是豁达,毕竟就算他留下来,也注定会被排挤。更糟糕的是,过几年朝廷被灭,他还要重新去考科举。
再不然就逃出去,到其他势力当官,不过他更看好北汉的未来。
哦,已经不成成为北汉了。自己以后要在那里出仕,那毋庸置疑,北汉才是当今世上,最正统的大汉政权!
“也好,让他们这段时间好好温习一下功课,别到处惹事这次再惹事,可没有人为他们善后了。”陶谦感慨道。
“陶使君也请好好保重身体”糜竺觉得陶谦似乎老了许多。
“哈哈,我现在无官一身轻,无非守墓而已,反而还清闲。”陶谦大笑,倒是豁达。有些东西失去才知道珍惜,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能获得解脱。
不需要为了什么社稷安危,不必考虑什么民生政治,不如担忧外敌入侵,太轻松了!
糜竺能感觉到,陶谦的真的豁达,自然也不好说些什么。
再看看陶商和陶应,两人还在为了失去原本的一切而低着头,不由得叹了口气。
陶谦的选择是对的,现在不走,等以后真的老了,照顾不了这两个蠢货,到时候天知道两人会怎么作死。现在过去晋阳,就算没办法出仕,至少买一些土地,只要不那么挥霍,当个富家翁不成问题。
指望他们出息,还不如看看他们下一代,是否还能出息更稳妥一些。
少不得朝着车队里面一辆马车看了眼,原本还想说和陶家联姻,现在还需待价而沽了。
可惜的是以他的身份,也没那么容易见到刘韬,只能另做打算
第555章 武警构想
“这就认怂了?我们是不是亏了?”消息传递到刘韬这边,后者有些懊恼,应该多要一些好处的。
“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双方就真的要不死不休了。”荀彧擦了擦不存在的汗水,
并不是说便宜了对方,而是好巧的踩在了对方可以接纳的底线边缘。更主要的还是陶谦主动牺牲自己,否则出于稳定考虑,刘曜也没办法主动把陶谦丢出去。
到时候仗肯定是要打,好处就是可以狠狠捞一笔战争财,顺便抢掠一番粮食。可别人没有种冬小麦的习惯,所以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方面不可能有多少收获。
其实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对方才不得不妥协。
“也罢,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沛郡。”刘韬随口回道。
对方回复的第一时间,关羽就拿着回复迅速抢占各处,清点财产。同时,把官吏全部清退,暂时把沛郡各县列入军管,等待后方派遣官员过去接手。
也因为这样,徐汉那边的官员,甚至连动手脚的机会都没有。沛郡各县的物资和财产,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
同时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告诉全世界:你们的官员我们不要!
“只是臣不明白,明明可以先收拢那些人才过来,然后进行甄选。合用的可以继续用,不合适的有的是办法可以清退他们”荀彧尝试咨询问。
“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改了,既然以后已经决定以科举为主,那么自然要严格遵守。”刘韬摇了摇头,“这样才能凸显科举的重要,而不让他们有什么侥幸的心理。”
“人比起积极参加可靠,他们更喜欢投机取巧。”郭嘉附和,“我们在治下广泛开展教育制度,培养大量的人才。若是有人觉得科举太难,先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然后等着以后投降被收编怎么办?总不能,以后我们都给别国培养人才吧?”
楚有才晋实用之,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大汉就有点悲催了。每年财政开支那么多教育补助,去培养人才,结果一转眼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给自己添麻烦。
“若他们假意出仕别国,实则在大军到的时候,开城投降,这样岂非省事?”荀彧考虑更多的是战争成本的节约。
“倒是天下大定,各国已经都被我们平定了,那是不是有人会去鲜卑,去匈奴,去乌桓,去羌人那边为官?”刘韬反问。
这就隐晦点到了中行说,帮助匈奴变得强大,对付大汉的那个第一个汉奸。
的确,帝把他作为和亲随从派出去,不啻于流放人家。人家心生怨恨,然后投靠匈奴也可以理解。反正,那年头也没什么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说法。
就说刘韬穿越前,大概早个十来年的时候,国家花了不少教育经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转眼就领绿卡出国振兴别人的科技去了,过几年国籍都给换了。
刘韬有自己的怨念,不过荀彧和郭嘉却有些不理解。毕竟大汉那么强盛,生活那么好,谁会想不开,跑去胡人那边去受罪?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民族荣耀感和认同感。不过趋吉避凶还是会的,胡人那边生活条件那么差,语言又不通,放着大汉的花花世界不留着,跑去那边干什么?
只是隐约感觉到,刘韬似乎对这方面有很大的怨念,于是也不好劝说什么。
事情的正确性是一回事,政治正确性又是另外一回事。刘韬是皇帝,任何决定都自然围绕他来运转。当然他决定严重有问题时,两人自然也会力劝。
官员嘛,不仅要帮皇帝治国,关键还要学会给皇帝善后,才是合格的官员。
“陛下高瞻远瞩,臣惭愧。”荀彧连忙回道,也的确不想继续纠缠这个问题。
他在意的是经费开销,毕竟这样会让敌军的官员和将领,豁出去一切去防守,这样经费和物资开销都会提升。
相对的是,大汉的百姓会高兴,毕竟他们明白了科举的重要性,而且科举的公平性也进一步提升。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下面的军队会狂喜,因为如此一来,各地必然会大扩军,同时战斗起来更加凶悍。但这也意味着,战争的战功会更多,运气好真的能够凭着军功封侯,甚至封王。
就说这次,白捡了一郡,你说这到底算是战功,还是后面官员外交的胜利?哪怕算是战功,感觉也要砍一半,这点战功五千人分,怎么分?
于是后续军管的事情,也作为战功来算,直至恩科开始,新的一批官员陆续派遣到地方,然后一批新的官员提拔起来,填充到沛郡,这个时期才算完。
值得一提的是,在荀彧的建议下,那些被辞退的沛郡各县吏员,刘韬宣布可以由各县百姓公推,值得信任的就留任,不信任的就辞退。
多少保留了一下吏员,不至于让官府的职能完全崩溃。
“扩军准备得怎么样了?”刘韬现在最关键的,还是扩招的问题。
“已经有准备,夏收的情况不错,同时还在扬州,以及徐州购买了一批粮食。原徐汉大司农糜竺,把家里的存粮都献了上来,只是臣没有收,只是按照市价进行收购。从目前的粮食储备来看,完全可以扩招三万人。”荀彧回道。
严格来说就算扩招四万人都没问题,只是道理大家都懂的。
主要还是刘韬要求的训练强度,以及伙食的消耗过大,否则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扩招十万,二十万都不成问题。
三千人顶着几万人打,别说有法术加持,就算没有,顶着两万人打都没问题。
无论体格还是装备,都是真正的精锐,可以说是弱化版的陷阵营。刘韬还打算建立一个军官学校,专门让立功的,或者在军中表现出色的将领,先来这里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升迁,算是兰台看书的升级版。
到时候,高顺肯定是要作为教习官加入的,这种擅长练兵的将领,是稀缺资源。
“这样,这次扩招,以三万人为主,另外扩招五千人,补充到各部。一些服役五年以上的老兵,陆续转任到各县县尉,都尉手下”刘韬想了想,“同时,把各县县尉,都尉麾下的士卒统合起来,组建武装警察队伍。”
“陛下,哪有专门削弱己军战斗力的?”荀彧有些想不明白,这样掺水进去,全军的战力都会有些下滑。再说,那个武警队伍到底是什么鬼,陛下到底谋划这个多长时间了?
这玩意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荀彧百分百肯定,刘韬构思这个已经很久。
“现在我们在搞军政分离,但各县县尉和都尉麾下的队伍,他们的存在很尴尬。”刘韬提醒道,“他们是固定驻防地方,但也不会轻易被调动随军”
无法随军出征,但本质上是军队,既然要军政分离,总不能归地方县令和太守掌管。
“原来如此,另外建立一支军队,直属于兵部的话,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郭嘉最早反应过来,觉得这样的确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次扩军,为了让队伍迅速形成战力,扣除三四支主力军外,新兵都要融入到各军之中。他们有不少已经三十几岁,甚至已经四十岁。
正常来说还算年轻,不过身体情况已经开始下滑。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不能继续让他们去参战了,武警队伍,便是用于安置他们的。”刘韬解释道。
刘韬都不敢主动去说,这原因估计很私密,甚至可能会动摇全军吧?两人也不是傻瓜,真没必要让刘韬说得那么清楚。
这个原因,是否会导致一段时间后,这些士卒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当然会想到这点。
跟着刘韬打天下时期的士卒,两人大概也有印象。硬仗打了不少,不少士卒好几次差点就战死沙场,硬生生被刘韬用法术救了回来。
因为哪怕只有一口气,都能救回来,所以士卒们才越战越勇,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刚入伍的新军,成为悍不畏死的精锐。
也是,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没有不过本来就必死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那么多次,其实已经赚到了。这部分士卒,最低的已经混到队率,统御50名士卒。不少已经成为地方县尉,都尉还有些已经成为军候,甚至是校尉的。
入伍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位置。
“你们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要随便说出去。”刘韬提醒道。
“遵旨!”两人连忙回道,这件事情说出去,虽然不会动摇国本,但估计会让士卒战斗的时候,稍微有所顾忌,从而降低战斗力。
“武警的性质和贼曹一样,主要负责抓捕那些聚众手持武器作乱,或者占山为王,或者设卡抢劫的盗贼。甚至地方民乱,负责镇压他们的,也都是武警。
军队,以后只能对外,不参加对内军事行动。除非,贼人明确建立国家,称王称帝什么的,这样才能出动军队镇压。”刘韬也稍微规定了一下武警的职权。
也就是对内用武警,对外用军队,军队更难插手地方政治;而县令与太守,也无法直接调动武警队伍,手里能调动的只剩下贼曹麾下的队伍。
这样补充下来,军政分离也算是能真正的落实也就是说在军政分离的概念提出的时候,刘韬已经有组建武警的想法了?
荀彧暗暗叹了口气,自己莫非还要感谢刘韬的不杀之恩对吧?
第556章 恩科开始
随着夏收开始,大汉治下各州各郡,也按照人口数目,开始进行征兵。
人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