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些勤快的也被打击积极性和懒的看齐,懒得更懒,那可好了,谁也别想吃饱饭,饿着吧。
  他们二队之所以还保持了活力,就是因为他一直想办法平衡人口和劳力的关系。
  口粮可以照顾人口,让你吃最低口粮,但是肉菜福利等,就要按工分来,这样也能鼓励大家多干活,不要怕工分没用,你多干的总有回报。
  这样分是最公平的,绝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所以周诚志威信才这么高,因为有大多数人拥护他。
  因为赵佩兰这么一闹,张翠花端回去一大盆肉,分给本家一些,还补贴了那些没请亲戚的低分户,结果还有一大半呢。
  一家子敞开了吃,干吃菜和肉都吃得直打嗝。
  周明原、周明光、周明林几个兄弟摸着肚子,打着饱嗝,笑哈哈的,“从来不知道,原来不吃饭也能吃饱啊!哈哈,要是天天有这么多菜肉吃,一年200斤口粮也够。”
  周明愈道:“哥哥们不用担心,总有一天可以这样的。”
  “这一顿就知足了,不用想多。”都笑起来。
  莫茹看着他们直乐,她觉得自己家人还是很可爱的,不管是不是有小心眼,是不是不聪明,可知足常乐、每天乐观向上,这一点就很好。
  张翠花喊道:“都记住了啊,这可是护棉英雄的功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拾棉花、收庄稼,可都离不开妮儿呢。”
  大家都忙不迭地跟莫茹道谢,“多谢小五媳妇。”
  莫茹连连摆手,“哎呀,你们不要谢我啦,多难为情啊。”
  张够今日难得的吃肉都没那么积极。
  晚上的时候周明光还说她,“你们在家天天吃肉啊,你咋不馋了?”
  张够心里想娘家没有兄弟,爹娘受气,还得看叔伯脸色,而自己在这里吃肉,爹娘是没得吃的。
  刚开食堂那会儿,他们村吃得还挺好的,敞开了吃,顿顿有油水儿菜,亲戚去了都给吃饭呢?
  结果呢没一个月就开始限量,后来就更紧吧。
  而自从大炼钢铁男人都去炼钢铁以后她也没时间回去看了,也不知道他们咋样,队里食堂有没有饭吃呢?
  会不会像三队那样食堂空了,就等着地里的米下锅呢?
  ……
  莫茹和周明愈两人离开大家往自己小家去,夜凉如水,他揽着她的肩膀,摸了摸,感觉现在微微圆润,比以前有点肉了。
  莫茹让他陪着她一起先去了一趟三队四队的棉花地。
  这俩队干活儿慢,加上磨洋工的多,棉花根本拾不过来。
  刮风下雨的糟蹋了一些棉花,还扔了一些,现在有几块地雪白一片也没人拾。
  她索性就去收一收,收回来放着,要是到时候他们交任务不够,就假装二队支援,要是他们无所谓,那她就留着卖或者支援需要棉花的人家。
  拾棉花回来,两人把闺女拿出来陪着玩一会儿,等闺女睡着了再玩点别的……
  ……
  十六日晚饭闹了一场,到了十七早上一个个都勤快得很,没人请假没人偷懒。
  今天晌午还有一顿肉呢,再也没有叫亲戚来的,原本还有家亲戚赖着不走也好说歹说请走了,因为要是不走就得留下干活!
  吃晌午饭之前,周诚志再敲打一下队员们。
  “上头必须让咱们去炼钢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儿,都得去。家里的粮食就指着妇女同志们了,跟着二婶子和护棉英雄好好干,别偷懒。你今日偷的懒,明日就得饿肚子!都别不给我当回事!麦子种不上不赖人,地里的粮食收不回来,那就是自己作孽,饿肚子的时候也别哭鼻子!”
  “以前咱们是按天算工分,现在男人不在家,收庄稼指望妇女们。工分是以前的两倍,另外还要适当的包活儿干,你们谁擅长干什么就包活儿。拾棉花厉害的就拾棉花,扒棒子厉害的就把棒子,刨地瓜立刻的就刨地瓜,擦地瓜快的就擦地瓜,保管工分都低不了!”
  “队长,俺们听你的,跟着二婶子好好收庄稼!”
  大家纷纷表态。
  周诚志见超过八成的人表态,就知道这事儿有指望,让大家吃饭。
  吃了晌饭也不歇歇,男人们又跑去地里帮着收了一下午庄稼,把玉米秸都割了囤在地头上。
  快傍晚的时候男人们才整队回钢铁厂去,各人还要带上自己的棉衣铺盖。
  一人一床铺盖是不可能的,基本都是几个人搭伙儿,毕竟很多人都是一家子盖一床棉被的。
  ……
  热闹了三天的周家村,又一下子冷清起来。
  男人们帮忙把玉米收回家,接下来女人们就刨春地瓜晒地瓜干。
  周诚志已经把几百亩地重新做了规划安排,实在忙不过来只能少种麦子,大不了来年多半种大秋地,高粱、春地瓜、棉花、谷子、花生、春玉米都可以在春天种。
  虽然公社要求尽量不种大秋地,要分两茬多种玉米接下来种小麦。
  可家里没有男人和牲口,女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耕地,形势所迫,只能退而求其次。
  晚饭的时候,张翠花道:“今晚上吃了饭,一拨人去地瓜地里拔蔓子,割回来掐掐碾碎了好喂猪。另一拨人就在家里扒棒子,赶紧扒一些砸砸脱粒,食堂也得吃饭,还得预备交公粮的。”
  莫茹就道:“那我们去地里薅地瓜蔓。”
  有力气的去薅蔓子,力气小的在家里扒棒子。
  剥玉米皮莫茹没有优势,因为这不是直接收进去,得一个个将皮剥下来,她剥得还不如老太太快,自然不去献丑。
  张翠花安排好了,她就领着人去拔蔓子,让何桂兰和王月娥带着老人孩子在家里扒棒子。
  看着张翠花的背影,孙婆子撇撇嘴,见王月娥看她,就笑着过去。
  “大嫂子,咱们继续扒棒子啊。”
  以前有男人的时候,孙婆子是从来不下地的,最多帮忙晒晒粮食。
  现在正缺人呢,如果孙婆子不干活儿,张翠花就敢不给她吃饭,所以她也来帮忙。
  队里也没逼着让她下地,反正干什么活儿拿什么工分,就让她跟着王月娥在家剥玉米皮、晒棉花。
  张翠花告诉王月娥,允许她挎回家去一边照顾老头一边剥,这样老陈头儿也能帮着剥点。
  孙婆子开玩笑似的,“哎呀,我可不敢,这再赖我偷队里棒子。”
  王月娥道:“这满坡满场的棒子,你就拿几个也没人说你。”
  孙婆子笑道:“还是大嫂子通情达理,不像有些人就会强梁,哈哈。”
  王月娥:“都是为收粮食着急,不是故意针对谁。队长也说了,今年大丰收余粮多队里的伙食补贴也多,保管人人都吃饱。”
  这时候口粮只有一年360斤,多了也不许超过440斤。
  没有油水、副食品、肉,一个成年人一天一斤粮食根本连半饱都混不上,他们还得下地干活。特别春种、夏抢、秋收的时候,出力多,吃得多饿得快,一个男人敞开肚皮一天能吃三四斤粮食,所以一斤好干什么?
  吃不饱肚子怎么种地?怎么交公购粮?
  为了让社员吃饱,周诚志也是想尽办法,尽量地找借口多留一些余粮,用余粮来补贴社员们的口粮,尽可能让他们吃饱。
  生产队除了交没报酬的公粮,还得卖更多的超低价的购粮,除此之外要求把余粮也卖给粮管所。
  队员口粮最高不允许超过440斤,超过的就是余粮。
  队里除了留下种子、应急粮、机动粮等,就是余粮,要全部卖给粮管所。
  可一旦卖了,你想买粮食,没有粮票那是别想的!粮票也需要拿家里粮食去粮管所换的,所以只有你交出去的没有你拿回来的。
  除非遭了灾,上头下来调查,认可,有可能给返销粮。
  返销粮也是按人口花钱买,根本不是白给的。
  如果生产队长不精打细算,队员们要想一年到头吃饱饭,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时候粮食产量又低,一年忙到头交了公购粮也没几个余粮,所以家家都不爱卖余粮。
  尤其孩子多的,除非公社、大队干部们带人来家里轮番“动员”才不得不卖。
  现在吃大锅饭,粮食不分给户都在队里囤着,那余粮就由队长说了算。
  队长总有办法和理由多留一些,这些就可以补贴在日常饭食里,让干活多的劳力多吃点,干的稀得搭配着尽量吃饱肚子。
  不过……王月娥看了孙婆子一眼,就算再没有粮食吃,她也能吃得白胖,可惜空有一身力气却懒得不干活儿,明明扒棒子速度快得很。
  哎,这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吧。
  ……
  男人走了以后,这些天女人们白天刨地瓜、晒地瓜干。
  他们的地瓜分两种,一种是春天秧的地瓜。
  这种地瓜一般中秋后就可以收,淀粉多,非常面,吃起来很噎人。所以一般都是擦成地瓜干晒干储存。也可以把鲜地瓜磨粉面子可以做粉条、晒淀粉等,还可以磨煎饼。
  还有一种就是夏天秧的麦茬地瓜,要等霜降的时候收。被霜打过以后糖分高,煮着又软又甜非常好吃,所以都储存起来煮着吃。
  从现在就开始吃,一直吃一个冬天,等天暖和的时候地瓜开始坏,一边削坏地瓜喂猪一边煮好的吃。
  晒地瓜干也非常累,力气大的用大镢头刨,小孩子给捡成堆,手快手巧的女人擦。
  擦子是一块一米左右的木板子,一头大一头小。将镰刀头或者是开了刃的刀片钉在大头那边,刃口高一些,进料口底下钉上薄铁片,矮一些,这样就有高低差,可以把地瓜擦成片。
  妇女把擦子架在筐子上,屁股坐在擦子板上,一手扶着擦板一手摁着大地瓜,咔嚓咔嚓地擦,擦到最后手指头要翘起来,用掌根压着擦,千万不要扣着手指头,那样就会被擦伤。
  要是技术不好的人很容易擦到手,不是手指头就是手掌根被擦得哗哗流血。
  动作快的妇女,左右开弓,擦地瓜的时候手上下移动只留残影,随着咔嚓咔嚓的声音,很快一个地瓜就擦完,另一只手接上继续。没一会儿功夫,一大堆地瓜擦完,筐子里地瓜干也满了,拎起来在已经刨过地瓜的空地上撒地瓜干。
  小孩子们就赶紧一片片的摆开,趁着秋高气爽的时候赶紧晒干。
  秋天风大干燥,地瓜片几天就能晒干,再捡起来送回去用秫秸箔囤起来。
  如果碰到下雨被雨淋了地瓜干就要发霉所以秋天也要时刻关注雨云。要是下雨,哪怕半夜,全村老小也得赶紧去地里抢收地瓜干。
  ……
  莫茹趁着晚上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地里试了试空间新功能——收地瓜!
  剥玉米皮不行,但是收地瓜没有压力,她手拽着地瓜藤,意念一动就可以将一大堆地瓜收进空间里,而且光溜溜的没有什么泥。
  今年的地瓜长得格外大格外多,一棵就是一堆地瓜。
  简直不要太棒!

☆、第113章 出货

  发现自己可以收地瓜以后,莫茹晚上就去地里收地瓜。
  走几步堆一堆,这样很快就能收好多地瓜。
  收地瓜比拾棉花轻松,可能因为地瓜藤连着地瓜不算隔空收,而且泥土埋得也不重,收起来丝毫不费力,就不需要费脑子。
  她弯着腰用手摸过去,很快就能将一垄地瓜收完,还要间隔一下几步放一堆,等白天的时候让女人们擦地瓜片。
  她并没有收太多,免得惹人怀疑。
  就这样第一次看到地里的地瓜堆的时候,吴美英等人还是犯嘀咕,“这是什么时候刨的地瓜?”
  张翠花就道:“昨晚上刨的啊,天黑了看不清就没擦。”
  吴美英一想好像似的,天黑了张翠花说不要擦地瓜了,都借着月影刨地瓜,刨了第二天再来捡。
  吴美英笑道:“看我这记性,昨天晚上我还刨了一片呢,刨破好几个,今天捡回去烀着吃掉。”
  果然是晚上干活儿不累!
  有莫茹帮忙收地瓜,妇女们又轻快很多,就跟掰棒子一样,掰的时候不累但是往家挑累。收地瓜也是擦地瓜不累,刨地瓜、往家运累。
  很多人都心照不宣,觉得平坟的时候祖坟没被动真是有好处的,肯定是老祖们显灵帮的忙。
  甚至还有老太太晚上偷摸去西边的祖坟地里烧纸祭拜,没有好东西就供奉几个大地瓜和大玉米。
  反正老农民就是地里有啥就吃啥,祭祖也不例外。
  张翠花知道了还私底下敲打那几个老婆子,“现在管得严,要祭拜有那个心就行啦,不要随便去烧纸,免得治保主任难做。”
  周城铭当了治保主任,从不会像张德发那样管得鸡飞狗跳,反而更注重治安。他不多管闲事,大家自然也要多考虑他的立场。
  老婆子们都笑道:“知道了知道了,以后不去了。”
  ……
  莫茹一边收地瓜一边拾棉花,几日后迎来了一波棉花盛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