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风云-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穷无尽的战火当中!想到这里,永乐忧心如焚!

“方卿家!”强捺心中忧虑,永乐沉声问方宾道,“值此危难之际,尔身为本兵,可有应对之法?”

方宾浑身一哆嗦。方宾本是兵部左侍郎,原尚书刘俊在交趾殉国后接任其职进位本兵。虽然以前已在兵部摸爬滚打多年,但甫为主官,方宾知自己资望不足,故在任上也是小心谨慎,绝不多言。这次北巡,本轮不到他扈驾,但另一位老资格的兵部尚书金忠突然告病,他这才被永乐带来了北京。丘福北征,方宾作为本兵,负责调度运筹,本还想着趁此机会捞上一功,为自己攒些资历,谁知竟撞上永乐登基以来的第一大败仗!本来,前方惨败至此,他这个兵部尚书多少也得担个“运筹不力”之责,故方宾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永乐一发问,更让他胆战心惊。

“回陛下!”方宾尽全力按捺住心中慌乱,拱手道,“事已至此,朝廷已无退路。唯今之计,只有发举国之兵,再伐鞑靼,以雪前番奇耻!”方宾已算计好了,若朝廷就此罢手,那秋后算账,必然得有人来承担十万大军覆没的罪责。虽说这事主要得怨丘福这帮武将,可他们都已成了鞑子的刀下鬼,朝廷再寻替罪羊,多半就只能找自己这个兵部尚书了,到时候自己纵不至于罢官下狱,但这苦熬多年得来的兵部尚书职位则肯定被夺。要想自保,唯有兴师再战,如此一来,自己多半可以“戴罪立功”,只要下一次打败鞑靼,自己也就算是将功补过了!

方宾的建议,虽有为自己前途考虑的成分,但也的确是大明眼下唯一的出路。若此仇果真不报,那不仅阿鲁台,大漠的其他部族也会从此轻视大明。到时候阿鲁台登高一呼,必然会有无数胡虏应声云集。既然大伙儿有能力到中原这个花花世界烧杀抢掠,那谁还会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为几个牛羊奴隶拼个你死我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局势将崩坏得不可收拾!故,就算明军实力大损,就算朝廷眼下用度紧张,可只要中国没有分崩离析,就得拼出吃奶的劲儿,找鞑子兴师问罪!唯有如此,才能打消漠北胡人觊觎中国之心,才能确保中原得以安宁!这一点,方宾明白,满朝文武也明白,永乐本人心中更是一清二楚!

“以何人为帅,以何人为将?”永乐紧逼着又是一句。

“这……”方宾一时犯了难。明军这一败,不仅丘福被杀,连带着火真等四人也身首异处,换句话说,朝廷在北京的大将已全部阵亡!将军还好说,五府中还有一些可以独当一面的靖难名将,可这统领三军的主帅就真不好选了!此次兴师,必然声势浩大,而朝中公认有能力统驭数十万之众的,就只剩下英国公张辅一人。可张辅眼下正在交趾平叛,且已到关键时刻,此时将他召回,万一交趾局势因此变得不可收拾,这责任谁又负担得起?左思右想,也没个合适人选,方宾头上顿时冒出一层细汗。

“方卿家?”永乐又开始催问,且语气较方才已略有些严厉。方宾急得相热锅上的蚂蚁,无计可施之下,他只得把心一横,沉声道:“回陛下,微臣以为,放眼天下,可以统驭数十万大军者,唯英国公一人耳!”

“张辅?”永乐尚未及说话,序班中一直未吭声的赵王朱高燧忽然眨眨眼睛笑道,“方本兵糊涂了吧?张辅现正在交趾剿贼,这时让他回来,交趾那头可怎么办?这不是顾此失彼么?”

“并非如此!”方宾话既出口,思绪也随之活络起来,当即挤出一丝笑容跟高燧解释道,“眼下已过中秋,马上便要入冬。即便朝廷定议北征,真要出塞也得等到明年开春了!如今交趾局势已经改观,贼寇主力覆没不过旦夕间事,纵然拖得久些,到年底应也就差不多了。到时候英国公先班师回朝,再北上履新,时间上也是来得及的!”

“话说得好听!可纵然皆是贼寇主力尽没,但简定、陈季扩二酋能否擒获却是难说!退一步说,即便张辅抓住此二贼,可要铲除乱军顽部却绝非数月便可做到!除恶未尽,便撒手北归,必将遗患无穷!”

方宾本不善言辞,但此刻已被架到刀刃上,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道:“其实张辅回朝,实乃势所必然。此番王师战败,接下来若要再征,则必举倾国之兵。以朝廷财力,实无余力同时应付南北两地开战,故无论北征主帅为谁,交趾战事都必须尽快结束。交趾既已休战,朝廷置张辅不用而另选他人,似也无此道理,何况朝中眼下也无其他合适人选。退一步说,交趾于我大明不过癣疥之疾,鞑靼则是心腹大患,张辅既为眼下朝中无二之良将,则当以其才用于漠北,如此方符正理!”

“那也未必!”高燧一哂道,“天南与漠北风土迥异。张辅虽为良将,但在交趾日久,讨蛮自轻车熟路,然要突然出塞击胡,恐非旦夕间可以胜任。且北征大军自以北军将士为主。张辅往日所驭,皆南方士卒,对北军多不熟悉。《尉缭子》云:信在期前,事在未兆。今突命其接任北军主帅,恐有将不识兵,兵不认将之虑!此正为兵家之大忌!故即便仅就北征一事而言,张辅亦不当为帅!”说到这里,高燧忽然话锋一转,冷笑着对方宾道:“而且照方本兵刚才的意思,那便是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不成方本兵是要借此机会,劝朝廷就此放弃交趾么?”

方宾吓了一跳。其实自交趾复叛以来,朝野间的确有认为交趾得不偿失,不如放弃的呼声,而且声势还颇不小。但方宾对永乐的心志还是很了解的。交趾光复,是朝廷厉行开拓以来所取得的最为显著的成就。若就此放弃,那不仅意味着朝廷之前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更意味着开拓振兴这一重大国策的破产!就连永乐本人的威信,也会因此大受损伤,将来再难有所作为。有这么些计较,别说永乐本就心志甚坚,就算他是个优柔寡断的性子,被逼到这一步,也得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故此等情事,若是士子们清谈倒也罢了,方宾身为兵部主官,名列九卿的朝廷重臣,若也被永乐认定持此论调,那他的仕途就算走到头了!想到这里,方宾又惊又惧,情急之下,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辩驳,只得眼巴巴地望着永乐。

“尔既言张辅不宜为帅,那何人可以胜任?”永乐没有理会方宾焦急的目光,只冷冷地继续问道。

“儿臣举荐二哥!”经过长篇幅的铺垫,高燧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二哥靖难时便多次为父皇之副,武功天下皆知。今丘福惨败,国难将至,二哥身为我大明亲王,正当效父皇当年故事,慷慨出塞,为国分忧!儿臣敢以王爵作保,但有二哥出马,必能大破北虏,封狼居胥,彰我皇明无上之威!”

“汉王领兵!”高燧话音一落,殿上众人纷纷露出惊异之色。在场文武大都经历过靖难之役,无论他们当年归属于燕藩还是建文,都对藩王领军之弊深有体会。今让汉王领军,一旦其趁机坐大,将来太子登基,又如何控制得了?一时间,除了铁心拥护高煦的燕藩旧将外,几乎所有文臣、乃至那些不偏不倚的武官都面露忧色。

永乐面沉如水。当年他通过长期领兵,在北军中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威望和广阔的人脉,并依靠着这份家底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皇位。可是斗转星移,如今自己身份已经发生了巨变。作为大明的皇帝,他当然不希望别人依葫芦画瓢,把自己当年所做的事再做一遍,即便是深受宠爱的高煦也不行。这几年来,虽然他出于对高炽的极不满意,故有意无意地纵容高煦,甚至允许他滞留京中、干预朝政,但只要涉及到军权,却绝不许他插手。至少在自己下定决心废储另立之前不行,这是永乐心中的底线。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驳回高燧之议。

但如果撇开高煦,现在朝中的确无人可当此任。有了丘福这次惨败,下次出征,明军兵力最少也需二十余万、甚至有可能达到三十万乃至四十万之巨!将这样一支大军贸然交给一个等闲将军,永乐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

在统兵方面,能让永乐放心的只有张辅和高煦。可张辅短期内的确难以脱身,而且正如高燧所言,即便不顾交趾战局调他来燕,也未必就适合统兵。北军将领大都出自燕藩,当年也都参加过靖难之役,张辅当年不过是燕军中一普通裨将,资历深浅,后虽在天南大放异彩,但征讨南蛮远不能与抗击北虏相比,故北军将领一直对交趾将帅眼红且不服。永乐本人虽然丝毫不怀疑张辅的能力,但要让他镇住这帮子骄兵悍将,恐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而换做高煦则无此顾虑。较之于当年不过是燕军裨将的张辅,高煦有着天然的优势:他在靖难中光芒四射,而且贵为大明亲王!由他出面统领三军,绝无将帅不和之忧。只是高煦为帅,虽可解近虑,却要埋下藩王坐大的远忧。在如何取舍方面,永乐一时陷入两难。

殿上正襟危坐的永乐犹豫不决,殿下垂首肃立的杨荣也是面露疑惑。正如其事先所料,汉王果然是想借着领军北征重振旗鼓,但让他稍感到意外的是,首倡此议的居然是赵王朱高燧。高燧虽然一直在汉王与东宫之间偏向前者,但像今日这般亲自跳出来为高煦吆喝还是头一回。经过今天这事,将来他与太子面子上肯定会更加不好看。高燧明知如此,又为何还要出这个头呢?难道他真就铁了心跟汉王走到底?他就不怕将来太子顺利登基后秋后算账?杨荣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很快杨荣便把放飞的思绪重新收了起来。眼下最关键的是这统帅人选。汉王那边已经亮出了底牌,要是不能阻止他出任主帅,那东宫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又将化为乌有,并且会埋下大大的隐患。想到这里,杨荣果断地抬起头,口中不轻不重地一咳。

听得杨荣咳嗽,站在序班最前的小瞻基立刻昂首出班,仰望着小丹墀上的永乐赳赳道:“皇爷爷,主帅之事,孙儿倒有个主意!”

“哦?”永乐顿时有些惊讶。本来廷议除非有特旨,像高煦和瞻基这些皇族本不当出席。到行在后,不必像在紫禁城时那多规矩,故高煦也可参会,但也轮不到瞻基这种十一岁的孩子。不过永乐十分器重这个聪慧过人的小皇孙,一直对他精心培养。故当小瞻基提出也要上朝时,永乐也就一口答应。不过永乐的想法也就仅限于让他能直接接触些军国大政,长长学问见识,却没料到这小娃娃居然还有自己的主意!

不过虽然诧异,但永乐很快便有了决定:不管瞻基的主意正确与否,但他既欲言,自己即便是从培养爱孙的角度说,也要给他这个机会!就算他所言不当,也不过是一孩童戏言,对瞻基本人也不至于造成什么不好影响。想到这里,永乐哈哈一笑道:“难得基儿小小年纪,竟也能为国分忧了!但讲无妨!”

“阿!”见永乐应允,瞻基信心大振,当即一揖,坚声道,“孙儿以为,皇爷爷当亲率六师,出塞讨胡!”

“御驾亲征!”瞻基话一出口,殿内君臣皆是一震!天子出征,自古有之,但那大多是在王朝草创之际,或者国家面临重大危难之时,身为君王者为了江山社稷,才会披挂上阵,这其中多少都带着些不得已的意味。一旦江山一统,海内升平,天子身负国家社稷之重,通常便不能再亲冒锋矢,而是端坐朝堂,运筹帷幄即可。譬如太祖当年戎马征战以得天下,但一朝称帝,便也只窝在宫中,老老实实地上朝祭祀、批文下旨,轻易不出京半步。故方才大家尽管对主帅人选莫衷一是,但谁也没想到御驾亲征上头。

瞻基话一出口,高煦与高燧二人便大惊失色——瞻基这个建议明显是冲着他们来的。若是果真说动永乐御驾亲征,那高煦借统兵北征给自己翻盘的希望就将彻底化为乌有!高燧反应快,赶紧奏道:“父皇虽然善战,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天子之尊亲历兵戈之险,万一有所闪失,社稷危矣,天下危矣!”说到这里,高燧瞄了一眼身旁的瞻基,转又面向永乐诚恳禀道:“基儿年小,不通国家之事,方有此无知浪言,父皇万不可采纳!”

“三弟言之有理!”高煦此时也不再稳坐钓鱼台,忙不迭地跳出来慷慨激昂道:“儿臣不才,愿自荐为帅,率王师出征漠北,荡平鞑靼,为父皇分忧!”

瞻基一脸镇定地道:“《六韬》云: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则乱。故主帅合适与否,事关战局成败。”说着,他竖起三根手指,侃侃道,“今御驾亲征有三大理由!一则朝廷无合适大将可以领军,二则即便有人担纲,但亦无出塞经验。漠北风土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若主帅不识彼处天文地理,则有重蹈前次覆辙之忧。而放眼当今大明,唯有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