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论语-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译文】子贡问执政的方法,孔子说:“粮食储备要足,保持军备,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子贡接着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去掉哪项?”孔子说:“那就把军队和粮食去掉吧。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没有公信力,国家就维持不下去了。”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还是公信力,当一个政权全然不顾公信力的时候,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孔子是一个反对战争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粮食的前面。

这是子贡赴任前的第二个问题,孔子给了答案之后,子贡紧接着给老师出了一个选择题,这让老师很费了一番踌躇。对于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见。不过,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从长远来看,公信力也许真是最重要的。

有个例子可以举一下。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上,大战之前,恰好是士兵轮换到期,前线的士兵该回家了,可是替补的士兵因为道路原因没有赶到,怎么办?诸葛亮决定按期让前线士兵回家。结果,诸葛亮的信用感动了士兵们,大家自愿留下来打完这一仗再走。由于士气高涨,蜀军大胜。

【现实解说】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拍脑袋决策,大话空话套话,凡此种种,都是失信于民。

7。20(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解析】其实这段话的意思也可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孔子的回答当然是正确的,就是要子贡多听些意见,不要偏听偏信。不过,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好人和坏人怎么分?而且,好人和好人之间,坏人和坏人之间的意见也未必就一致。

按照孔子的意思,好人不可能拥护坏人,坏人也不可能拥护好人。按照孔子的意思,一件事情如果好人拥护,坏人就会反对;坏人拥护的,好人就会反对。所以,当好人和坏人都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好话的时候,总有一方是被胁迫的,说明这个人一定不是个好人或者这件事一定不是好事。

这是子贡在做信阳宰之前或者期间,来向孔子请教。大致孔子的这个回答让子贡觉得当个官真的很难,整天还要去判断好人坏人。后来,子贡没有当多久的官,就辞职不干了。最终,他还是去经商了,并且成为一名富甲天下的大富商。

【现实解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全体通过”、“一致赞成”,往往不是好事。

7。21(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的,必须要明察;大家都喜欢的,必须要明察。”

【解析】这句和上一句是一个意思,大家意见太统一的时候,往往背后暗藏着什么。胁迫、诱惑,或者其他什么,所以一定要小心地考察分析。

【现实解说】大家意见太一致的时候,要么过于乐观,要么大家漠然。这个时候,尤其要冷静。

7。22(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解析】这是一个简单问答,子贡向老师请教谥法,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孔圉是卫国的卿,也就是卫国的头号权臣,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孔圉对孔子很关照。后来孔圉去世,家族为他谥号文,因此孔圉又被称为孔文子。周朝时候,贵族死后都会获得谥号,而获得什么样的谥号取决于后人对他的评价。文是个很好的谥号,孔子就解释为什么孔文子能够获得这样的谥号。

谥号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是一个人死后得到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往往是很公正的,即便是国君也是如此。

【现实解说】任何人的是非功过都应该是由后人评价的。

7。23(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做事的时候有尊严,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看上去固执己见,乍一看像是个小人,大概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解析】这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了,这时候子贡已经经商有成,并且经常被鲁国临时聘为特使出使各国,特别是出使吴国。孔子很以子贡为骄傲,而子贡也常常来看望老师。

耻者,羞耻心也,也就是自尊自爱。师徒二人闲谈,子贡问起来什么是士,孔子的回答就是:“你这样的就是士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子贡代表鲁国出使过几次,都是圆满完成任务,可以说不辱君命。所以孔子的回答没有点名,却是在表扬子贡。子贡有些得意,于是问起下一等,孔子则说是曾参这孩子这样的,人人都称赞他孝顺,能力可能不行,品行是没得说的。子贡接着问再下一等,孔子就说是高柴、樊迟这样的,很固执很不开窍,但是有原则并且心地不错。子贡没法再问了,于是岔开话题,问当政者,孔子气不打一处来,对当政者完全不屑一顾。

孔子是个老愤青,提起当权者总是很不屑。

有出息的学生总是被老师喜欢,即使这个学生原本被老师说成是不务正业。

【现实解说】在学校的时候,听话的学生得到老师表扬。毕业之后,有成就的学生得到老师赞扬。

7。24(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的知识是学习得多了才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在一起的。”

【解析】一贯这个词,就来自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其实,一就是某种原理,或者思维方式,或者逻辑方式。掌握了这个“一”,就能一通百通,无师自通。很多人擅长于自学,就是掌握了这个“一”。譬如学力学,这个一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譬如学物理,这个一就是“能量守恒”。

人老了,回顾过去的时间就多了,就自恋得厉害。孔子老了也一样,他想把自己学习的经验告诉别人。

【现实解说】掌握了原理,就能以一贯之,这一点,在物理学中尤其明显。

7。25(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解析】老了,孔子到了老年,性格也变得比较怪癖,说话做事也比较极端。回顾人生,孔子大概觉得自己很失败吧。觉得自己很失败,觉得自己的学说很失败。这个时候他相信天道,相信自己这辈子的失败是上天注定的。既然一切都是天注定的,那么说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了。所以,他什么都不想再说了。

不过,孔子在这里说的理由是强词夺理了。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后来常常被引用,用来比喻某些默默工作、不计较名利的人。

【现实解说】当一个人觉得说什么都毫无意义了,他往往会选择沉默。后来鲁迅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不过,鲁迅所说的沉默,与孔子的“予欲无言”不同,孔子是自愿的,而鲁迅所说的沉默是被迫的。

7。26(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我是看到了;老师谈论人性和天道,我就没有机会听到了。”

【解析】孔子直到老年临终之前的几年,才开始研究人性和天道,从前他是绝对不提这些的。这时,子贡这一辈的学生早已经离开老师,就无缘听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解说了。

孔子一直不谈论怪力鬼神,因为他基本是个无神论者。可是到了老年,孔子无法解释自己的完美主张为什么总是碰壁,因此这个时候他相信命了,他全力研究周易了。所以,临死前的几年他喜欢讲人性和天道了。

子贡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孔子去世之后。

【现实解说】年轻的时候,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年之后,人相信自己的经验;到了老年,人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了,于是只能相信天道、相信命运了。

7。27(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解析】子贡所说的君子,就是指孔子。

孔子去世之后,有些人质疑孔子的学问和人品,子贡则竭力为孔子辩解。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孔子应该是有一些错误被别人抓住的,因此拿这些把柄诋毁孔子。子贡为老师辩解,说是君子也会犯错啊,人人都会犯错,不过君子犯错也是美丽的错误,君子犯错从来不掩饰,并且知错就改。所以,尽管老师也会犯错,这不能成为贬低他的理由。

子贡用了日月来来比喻孔子,说老师就像日月一样高明高尚,高高地挂在天上,因此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摆在大家的面前。而他改变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像大家仰望日食月食的消退一样,用一种用仰望的崇敬的目光。

应该说,子贡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现实解说】有的人总是吹嘘自己的功劳,却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是很愚蠢的。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如果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人们会更尊敬他。

7。28(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解析】对孔子质疑的一个方面,就是孔子学问的来路不正,因此很多是异端邪说。子贡予以反驳。孔子一生,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孔子的学问主要来自自学和钻研,以及向大量的人请教,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后来韩愈写《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根据记载或者传说,孔子曾经向这四个人请教关于礼和乐的学问。但是,孔子和他们并没有师徒的名分,只是请教过学问而已,而没有记载的恐怕还有很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态度是不耻下问的。

子贡是个大富商,常年来往于齐鲁卫宋之间,所到之处都宣扬孔子的学说,吹捧孔子的为人。因此后世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名望,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子贡的宣扬。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的质疑通常也对子贡表达。

【现实解说】学界常有门派之争,师承之争,看重出身,看重导师,却不看重学问和成就。殊不知祖师爷就没门没派,祖师爷就没有师承。至于那些出钱买文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