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大传-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月,为尊重张良复韩之夙愿,刘邦支持韩信为韩王,统领韩国旧部,仍属于刘邦的汉军阵营。 

刘邦乃回到关中,建立新京城于栎阳。 

项羽仅灭田荣,刘邦整合河南

正月,项羽果然亲自率军北上,准备和宿敌田荣决一生死。 

田荣也集结大军在城阳,预备硬碰硬地与项羽进行会战。 

果然,项羽再度发挥巨鹿战役的指挥天才,一天之内便将田荣大军击溃。 

田荣兵败,退守平原郡,却为乱民所杀。 

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并率军北征到北海。 

为了报复自项梁时代以来齐人不肯积极协助楚国的旧账,项羽军队于是焚烧城郭、屋室。坑杀田荣阵营降卒,虏虐老弱、妇女,使军队所到无不残破。此外,项羽更准备以恐怖政策彻底压服齐国的反抗。 

但这次项羽又估算错误,齐国各部落及城市的反抗韧性极强——这可能与齐、燕长期作战对抗有关,各地区的齐国人民相聚组成游击队以袭击楚军,反而使项羽的楚国主力部队陷于齐地的僵局中。 

这种情况下最高兴的自然是刘邦了。 

他决定趁此机会袭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或许可一举击破楚军,赢得天下的掌控权。 

当然攘外也先需安内。 

雍王章邯败亡后,其弟章平仍率领残部据守北地。 

刘邦乃派遣偏将全力攻打北地,结果章平自乱阵脚.兵败被虏,刘邦也取得了关中的绝对控制权。 

三月间,刘邦亲率大军由临晋渡过黄河,进入中原地带。 

魏王魏豹首先率军前来投降。 

魏豹原有意联合田荣和陈余,自成第三势力但由于主将田荣已被项羽击破,陈余又采保过姿态,使一向能力和信心不足的魏豹大为惊慌因此他一见到刘邦大军开向中原,便立刻“西瓜靠大边地向汉军表示臣服了。” 

除了陈余支持的赵国,因位居北方而还未直接承受楚、汉的压力外,中原地区的诸侯就只剩下殷王司马印了。 

司马印原为赵国将领巨鹿战役后,司马印集结部分赵军在黄河流域打游击,给秦军很大的压力,对项羽日后扫荡函谷关以东的秦国守备部队帮助很大,因此受封为殷王。 

司马印在刘邦西征时,曾和他有过短期合作,所以两人多少还算有点交情。 

夹在楚、汉势力间,司马印实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如果他背叛项羽,可能会遭严厉报复,但和刘邦对抗,又是非输不可。 

无奈的司马印只好虚幌一招,表面上和刘邦硬拼,其实刚一接触便主动认输投降,这样总算给项羽一个交代,对刘邦也不至于太失礼。 

乱世中的小老板,夹缝中争生存,司马印的无奈可以说是最明显的案例。 

但对刘邦来讲,最高兴的倒不是这些诸俟王的纷纷投靠,而是他又得到一个得力助手——擅长智谋的陈平。 

萧何是最佳的管理部经理,做事条理分明。 

韩信是一流的业务主管,擅长规划市场的开展。 

张良可以称得上企划高手,提供全盘性的规划。 

擅长阴谋的陈平

陈平确是刘邦最好的私人智囊,头脑敏锐清楚,常有别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出身为平民的陈平,思考上和贵族后裔的张良常有不同,正好可以弥补张良善于阳谋却不善于阴谋的缺点。 

刘邦一向喜欢恶作剧,对陈平的鬼点子多颇为欣赏,因此他认为陈平的确是他个人最佳的“董事长特别助理。” 

陈平是阳武地方人士,家里贫穷,只有30亩左右农田,兄弟两人相依为命陈平的哥哥,《史记》记载为陈伯,显然只是称呼并非名字因此陈平和刘邦一样原本没有名字,其名字是他们自己努力争来的。 

和刘邦相同,陈平也长得高大英俊,相当体面,十足的一位美男子。 

不过在保守的农村社会,只靠外表便想出人头地并不那么容易但陈平却不自暴自弃,他非常努力读书,年轻时便立志以“见识争取出线。” 

哥哥希望弟弟如愿,自然没有什么怨言,所有农田方面的工作由他承担全部责任;但嫂嫂可不这样想,长得高大雄伟的小叔却只会读书吃闲饭,自然经常忍不住要埋怨一番了。 

有次,邻人开玩笑地表示: 

“你家小叔生活贫困,却仍然吃得如此肥壮,真是奇事。” 

想不到这句无心的话却引来嫂子满肚牢骚: 

“他是硬吃闲饭长大的啊有这种小叔,不如没有的好。” 

陈平倒没有生气,反而是陈伯暴跳如雷,并当场休掉妻子,把她赶回娘家。 

陈平到了适婚年纪时,富人家以其贫穷,不肯将女儿嫁给他,贫穷人家的女儿,陈平也不想娶;所以过了结婚年龄,仍是单身汉一个。 

同乡富人张负有位孙女曾经嫁过五次,娶她的人却都突然死了,因此有克夫传闻,没有人想娶她。只有陈平表现娶她的意愿,张负甚奇之,很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年轻人。 

有次乡邑中有人出丧,陈平知礼,家里又贫穷,便被选为侍丧者他在葬礼中表现得体,张负看在眼里,深奇之。 

陈平离去后,张负尾随其后,一直跟踪到他所住的地方。只见陈平住于陋巷中,连门都没有,只以布席遮之;但门外却有长者的车迹,代表有不少人到此来请教陈平。 

张负回家后,对其子张仲表示: 

“我想将孙女嫁给陈家小叔。” 

张仲很好奇地表示: 

“陈家贫穷,小叔又不事生产,全县人都在讥笑他,为什么反要把我的女儿嫁给他呢?” 

张负表示:“像陈家小叔这种外表好又有内涵的人,怎么可能长期贫穷呢?!” 

陈平娶得张负孙女后,利用她娘家的关系,得了不少财务上的协助,也扩展了其交游。 

里中有庆典时,分割祭肉的工作一向由陈平负责,而陈平在分配时非常公平,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于是连里中父老都称赞道: 

“善哉,陈孺子(小叔)之为宰。” 

陈平也自信满满地表示: 

“如果让我有机会为天下宰,也一定会分配得公公平平的。” 

陈平投效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不久,立魏王咎,陈平以擅长礼节,受任为魏王咎的太仆他曾以谋略游说魏王咎,却不被接受,反因好表现而受到谗言攻击,只好逃亡离去。 

这次出仕经验让陈平了解到找老板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不再急于想当官了,宁可在故乡赋闲一阵子再讲。 

巨鹿战役后,项羽势力迅速膨胀,陈平便前往投效;项羽以陈平深得礼仪,封为爵卿。 

但陈平仍希望争取参与军事策划之机会,不断地向项羽提出建议,倒颇得项羽欣赏。因此当刘邦平定关中、殷王司马印呈现极端不稳时,项羽乃封陈平为武信君,率领著在楚阵营中的魏王咎之宾客,前去威胁殷王。结果,他很快便击降了司马印而班师回营。 

项羽便令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赐金20镒,俨然已成为独立军团的将领。 

但不久刘邦再度逼迫司马印投降,这一次连魏国的长老们也纷纷向刘邦靠拢。 

项羽的主力部队正陷于齐地泥淖中,因此他对殷国的变局非常生气,下令严厉惩罚失职人员。 

陈平首当其冲,为了保命只好封其金和印,派使者归还项羽,弃职逃亡。 

由此可见,陈平仍是位不贪心又重名节的人。 

陈平只身逃亡,并打算渡过黄河,脱离楚国控制区。不料渡船夫见陈平一表人才,又独身一人在外,料想其身边必怀有金玉宝器,眼中遂露出凶光,准备杀害陈平。 

陈平由船夫行动中看出自身危机,立刻将衣服脱光并走到船头,表示想帮忙划船,藉此让船夫了解他空无一物,果然很惊险地逃过了危难。 

渡河后,陈平立刻投奔修武的汉军阵营,并经由魏无知的推介而晋见刘邦。 

于是中涓万石君安排陈平与其他七个人同时入内晋见,赐食后,刘邦便表示: 

“请先回预备好的宿舍吧!” 

陈平立刻大声表示: 

“臣有事晋见汉王,所言之事不可以迟过今天。” 

刘邦很惊异地注视陈平,直觉上认为这可能是位相当不错的人才,乃下令特别约见陈平,与之深谈。他发现陈平的智略及见识有不少和自己很接近,只是陈平却能解释得很清楚,不禁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刘邦问陈平道: 

“你在楚国担任什么官职?” 

“臣曾担任都尉”。 

当天刘邦也立刻拜陈平为都尉,并令之为参乘,待在自己的身旁,出任典护军的官职。 

诸将闻之大惊,不少人向刘邦抗议: 

“大王对今天才投奔我们的楚国逃亡之人,还未知其能力及忠诚度,便将之放在身边,又让他们来监护我们,这不太过分了吗?” 

刘邦笑而不答,反而更加表示对陈平的信赖。 

陈平为此感激不已,恨不得马上为刘邦效死。 

其实,刘邦早看出陈平这种人自视虽高,但内心却极端不安,如不特加恩宠是无法收其心的,因此才安排了这段特别的“信任秀。” 

可见在用人方面,刘邦的确有大智若愚的才气。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经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制度化、正常化。一切成了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果光是在作“动员式的努力,管理体系迟早是会出问题的所谓暴风不会吹整个早上,下大雨不可能持续整天,即使以天地的力量犹且做不到,何况我们凡人呢?。” 

从事于道者,将得道,从事于德者,将得德,失道失德者,自然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得到道者,道也自然会乐于亲近之,得到德者,德也自然会乐于亲近之管理者不懂得主动争取部属相信他,自然也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了。 

以个人条件而言,项羽比刘邦要好得太多了。尤其是攻进咸阳后,他已成为天下实际领导者。 

但以身为一位管理者来说,他却显然地不胜任因为管理者必须包容被管理者,使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正常化,管理者的地位才能稳固而成功。 

项羽的作为却正好相反,他不但不去了解他所统有的天下,反而以个人意愿和这些已臣属为其部属的势力相对抗。他将天下炒得翻了天,又把各地方力量作大调动,所以才短短时间便同时和所有人敌对,难怪他要手忙脚乱了。 

其实当时真正对项羽有威胁的,只有刘邦和田荣,而且两人羽翼未丰,项羽若真有意封死他们并不困难但项羽却同时弄乱了周围足以阻断刘邦和田荣的旧有力量,让敌我都乱成了一团,自然让这两股力量更有可乘之机了。 

项羽和范增如果能一开始就全力围堵刘邦和田荣,先争取其他势力的信任和稳定,则天下大势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了。 

刘邦在这期间,表现得的确比项羽要像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该宽容时宽容,该豁出去时豁出去,该隐忍时隐忍,一切顺应情势的需要,反而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重大危机,而且开始转危为安,奠定了自己在争夺天下角色的稳固地位。 

也就在这个时期,刘邦得到了不少干才的信任,如张良的回归、拜韩信为大将、以陈平为私人秘书等。他的杰出表现,也使他真正获得大家的信任。

..



第二章 集结诸侯

?小|说网
刘邦向全国各地区发出檄文,以为义帝复仇作主题,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残杀义帝的楚国嫡系项羽。 

收编楚地的反项羽势力

刘邦的军队出关中以来,陈了陈余的赵国残部外,中原各诸侯纷纷归顺,伊然统有三分之一的天下。 

东方的齐国已成无政府状态,项羽的主力楚军则陷于齐地的游击战中,虽以项羽的善战勇猛,仍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这个地方的秩序。 

黄河以南的楚国势力,表面上仍在项羽的管辖下;但就如早年的楚国联盟体系一样,楚地各诸侯对项羽的忠诚度并不特别高,特别是原本支持义帝的楚国西半部部落长老更显现不安的情势。 

张良建议刘邦应迅速统合这股反项羽的势力。 

因此,刘邦下令进入中原和楚国交界的政治中心洛阳,准备向楚地进行政治喊话。 

为维持进入关中时的企业形象,刘邦下令军队所到之处不可扰民,遵守严格的军纪。这和春秋战国以来“因粮于敌的作风完全不同,因此地方长老对刘邦颇为感激和支持。” 

张良也顺势安排了一场强化形象的“政治秀”。 

他让洛阳新城区的三老董公遮挡在刘邦行进车队前,进言道: 

“顺应道德者昌,逆应道德者亡,而且师出无名,是很难成功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