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太师-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九鼎呢?”
  大禹划天下为九州,什么是具象化的神器?
  当然是九州鼎!
  没有九州鼎,陈云甫怎么进这一步,怎么泰山封天、重定九州。
  只不过,九州鼎不是早就下落不明了吗。
  “祥瑞已经出土,自全国各地已经送到咱们山东来了。”
  “那就行,那就行。”
  司马道祥这才松上一口气。
  九州鼎找到了?
  从哪找啊,压根就是假的,是这段时间赶制出来的赝品而已。
  不过,重要吗。
  当陈云甫泰山封天的时候,这九个赝品鼎摆到大典上的时候,权力,会赋予这九鼎神圣的正统性。
  祂们,就是真的!
  所以说,这次封天大典,没有九鼎肯定不行,但至于说九鼎是不是当年大禹留下的,并不重要。
  就好像皇帝的龙椅,谁去坐不重要,重要的是,坐祂人是谁。
  太祖太宗坐,这就是朱明的江山,现在谁去坐,都只是泥胎蜡像而已。
  山东官员们还在议论纷纷,视线的尽头,影绰绰的大队人马开始出现,只瞬间,刚还窃窃私语声不断的现场顿时一片寂静。
  司马道祥往前走了几步,站在迎候队伍的尽头,赶等看到陈云甫的车辂越来越近后,第一个躬下了自己的腰。
  一揖到底。
  “下官司马道祥,参见太师万福金安。”
  “参见太师万福金安。”
  移动的马上宫殿稳稳停下,随后马车里,陈云甫的身影走了出来。
  “诸位同工都免礼吧。”
  “谢太师。”
  司马道祥直起腰,三两步走到马车边,卑声道:“太师,下官等人为太师备了宴,恭请太师移驾省司落跸。”
  “有心了。”陈云甫也知道来到这里,总得给司马道祥等人一个尽地主之谊的机会,故而允了下来,不过也没望问上一句。
  “杨士奇人呢?”
  “杨行走自打来了山东之后,一直都在泰山实地都察封天大典的事,这次太师来,杨行走没能赶回来迎驾,特意嘱咐下官见到太师后要告罪一声。”
  陈云甫点点头:“士奇辛苦了啊,行,咱们入城吧,也别耽搁在这,妨碍百姓进出。”
  “是是是,太师先请。”
  司马道祥见陈云甫没打算让自己同车,也不好意思墨迹,赶紧让开身位,守在边上等到陈云甫车辂离开后才登上自己的马车紧随其后。
  几十驾马车组成的车队就这么浩浩荡荡开进济南城,最终在布政使司衙门前停下。
  这里同样有很多人在恭候着。
  都是山东当地有名的商贾士绅。
  当初陈云甫人在广东参加广州市舶司复市庆典,这个风便传遍了全天下,谁都知道陈云甫不仅劝耕农桑而且鼓励工商业,加之广东银行筹备开办当天就为中央筹措了三千万两的战争国债,谁都明白这是个什么信号。
  工商,将会在日后大明朝的政治领域中插上一脚了。
  这也是今天陈云甫到济南来,那么多商贾士绅敢来接驾的原因。
  要换以前,这种场合商人哪配露面。
  只不过让陈云甫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迎候的队伍中,还看到了孔讷。
  就是以前的衍圣公。
  早前陈云甫刚刚夺取全国政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旧爵,颁行新爵制,孔家衍圣公的爵位当然也没跑掉。
  不过老孔家没闹事,所以没必要特别去说。
  现在的孔讷不再是衍圣公、天下圣人,倒像是个大地主。
  陈云甫废了他的爵,停了国家的科举制,他这个桃李满天下的孔家家主,似乎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光环和神格。
  “太师。”
  “孔令公。”
  陈云甫还是给孔讷很多面子的,他笑呵呵的冲孔讷挥手打了个招呼:“孔令公从曲阜大老远来济南,真是辛苦了。”
  “能来接太师仪辂,是老夫三生有幸。”孔讷倒是毫不吝啬自己的谄媚和恭维,向陈云甫大表衷肠道:“此间,孔、孟、曾、颜四家共表老夫来济南接驾,可见山东士子对太师您的一片赤诚之心,大家伙伏望太师金体康泰、千秋无期。”
  千秋无期,不是应该盼着老陈早点死才对吗。
  陈云甫皮笑肉不笑,说了两句不敢当就要往衙门里走,又被孔讷拿话拦了下来。
  “太师,今日老夫来,给太师准备了一份薄礼。”
  “令公太客气了。”
  陈云甫本来是不打算接的,可孔讷已经拿了出来。
  一道本。
  碍于现场那么多人,陈云甫也算是给孔讷留一份面子便接过看了一眼。
  本以为是一份礼单,却没想到是一串串详实的数字。
  包括丁口、田亩、赋税,还有士子儒生的数量。
  当下不由的狐疑看向孔讷。
  “令公,这是什么?”
  后者便笑,近一步为陈云甫介绍道:“太师,这是我们孔孟曾颜四家所有的田产,以及这些年依附在我们四家耕活的百姓户册。
  至于这些士子儒生,除去我们四家本家的孩子外,基本都是我们四家这几百年来在山东开办学堂教出来的徒子徒孙。
  上到大儒付侗下到十几岁的娃娃,足足有三万九千多人,今日老夫代表四家,全部献给太师您。”
  田亩隐户读书人,这三样毫无疑问是孔孟曾颜四家赖以成为千年世家的根本所在,而现在孔讷说,全部献出来?
  陈云甫眯起了眼睛。
  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孔讷这种人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能那么好心?
  “老夫听说,太师要改革教育了,教育部。。。。。。”
  陈云甫瞬间就明白了孔讷的意图。
  孔家,还是想要把手伸进教育领域,就和当年蒙元当朝的时候一样,做国家的国子监祭酒。
  “晚宴之后,本辅再和令公聊。”
  陈云甫随手将这道本递给一直跟着自己,负责给自己写史传的杨荣,不再管孔讷,大步进了衙门。
  他得想想。
  怎么实现人尽其用。


第三百九十九章 稳定压倒一切
  山东布政使司官衙的后院,从宴会上吃饱喝足的陈云甫在这里接见了孔讷。
  两人一壶清茶,两盘点心,皓月下对面而坐,倒是有那么几分雅韵。
  “令公今天可是给本辅准备了一份厚礼啊。”
  孔讷谦卑的笑了两声:“不敢当。”
  陈云甫问了一句:“令公知道,咱们大明整个国家有多少读书人吗。”
  “这。”孔讷一愣,摇头道:“这一点,老夫还真不清楚。”
  “不到两百万。”
  虽然一直没有进行过第二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清查,不过陈云甫估计,此刻的大明差不多能有七千万左右的百姓,不到两百万的读书人,换言之,读书人还不到百分之三,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七。
  “这不到两百万的读书人,绝大多数还都集中在江西、直隶、浙江三个大省,山东、福建、湖广其次。咱们大明朝的文坛出现明显的南强北弱情况。
  令公四大家的门生,就高达近四万人,这个数字实在是惊人啊。”
  孔讷笑笑,一时间却不知道陈云甫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故而没敢随便接茬。
  “本辅这次要改革教育,目的自然是为了普及读书识字,为此,本辅调研过北平太极书院,发现这些年北平搞的以工济学的方式很不错,正打算进行大面积的推广,所差的正是读书人,令公今天帮了本辅大忙啊。”
  “能为太师效力,那真是老夫和山东士林的荣幸。”
  陈云甫嗯上一声,高高在上的姿态展露无余:“投桃自当报李,既然令公如此助国,本辅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就是不知道令公打算入仕否?”
  这不纯纯是废话,不是为了入仕掌握教育部,孔讷哪能那么大方把一切都献给陈云甫。
  陈云甫这么问,孔讷自然就明白了其意思。
  那就是你孔家可以派个人来入仕,但不能是你孔讷。
  孔讷毕竟曾是衍圣公,已经徒子徒孙遍天下了,现在再来接教育部,毫无疑问又会助长其声威。
  “太师真是抬举老夫了,老夫潜心圣人之学,并不打算入仕。”
  “是吗,那真是国朝的一大损失啊。”陈云甫叹出一口气道:“本辅本来是打算请令公出山,屈就教育部左侍郎一职的。”
  左侍郎。
  这是陈云甫给出的回报,一把手不能给,二把手可以让出去。
  孔讷沉吟起来。
  眼下的教育部尚书是黄观,严格来说也算是他孔家门生出身,自己这边再派出一个心腹去任左侍郎,倒也不算太亏。
  “太师,我孔家有子孔希邈素有文采美名,而且为人谦虚好学,为山东士林所推戴,不知太师意属否?”
  陈云甫端起茶来啜上一口,哈出一口酒气来。
  “既然令公推荐,本辅自无不允之道理,等此番本辅自山东回京时,让他和本辅一道回京吧。”
  得到准确答复的孔讷顿时面露喜色,拱手道:“既如此,老夫在此先替希邈拜谢太师识拔。”
  道谢后,孔讷也很快报之以琼瑶。
  “此番太师驾幸泰山举行封天大典,山东士林上下闻之无不欢欣鼓舞,皆道太师之功绩旷古烁今,就想着能不能有幸伴太师驾跸左右亲身参与,好在之后为太师著书立传添些笔墨。”
  由四大家出面来为陈云甫著书立传,歌功颂德,这就意味着可以保证陈云甫千百年后在史书上的名声绝对是正面且光辉的。
  如果换成别的统治者估计早就欣然同意,不过陈云甫却摆了摆手。
  “著书立传这种事还是算了吧,真有心,那就等日后本辅不在了再说。”
  孔讷吓了一跳,起身作揖:“太师千秋无期,怎可出此言啊。”
  “呵呵。”陈云甫摇头,也跟着起身道:“行了,今日就到这吧,令公早些去驿舍休息,本辅失陪。”
  说完便走,丝毫不拖沓。
  该说的话都说了,该交换的东西也都换到了,陈云甫也不想继续虚伪的应酬下去。
  他得安排好孔讷送来的这几万读书人。
  一股脑全收入直隶来安置显然是最愚蠢的一种办法,至于送给蓝玉或者常茂,把这些人发配到边疆搞教化,那就更不行了。
  作为中央所在的中州,文盲率都还高达百分之九十七呢,援外?
  疯了吧。
  “过两年,蒲顺把孟买港给建好,大明的军队就能开进印度,从而驱使无数的奴隶从事生产反哺中央,大明的孩子就可以踩在奴隶的头上从而实现人人有书读。
  现在就需要提前布局,着手准备充裕的师资力量。”
  寝卧内,陈云甫摊开了一道空白题本,动手写下了四个大字。
  师范院校。
  “每个府必须要有一所专门的师范院校,用来培养更多的师资梯队,同时完善自幼童到及冠青年整个年龄段的教育学校。
  孩子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日后国家所需要的教师也会越来越多,援助教育才是未来几年中州作为九州中央的工作重心。”
  陈云甫挥毫间,将一份扶持教育的计划政策草拟好,又勾勾画画的梳理两遍后,满意的放下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十年三代人,起码要实现整体文盲率去半,第四代人时实现教育全覆盖、去文盲化的全面义务教育体系。”
  同孔讷之间的交换是陈云甫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曾经对明清时期的扭曲儒学嗤之以鼻,但现在却会熟练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喜恶。
  他不能把儒学一刀切,更不能搞连根拔起,完全取缔儒学所带来的文化空白,陈云甫需要用很多年才能填补上,那样会牵扯陈云甫太多的精力,而且会导致大范围且持续性的思想混乱。
  现在的中国国情,没太多时间再去经历一次百家争鸣。
  接纳孔家,儒学也就会去接纳新学说,这就是投桃报李。
  政权的过渡强调一个平稳,思想的过渡同样强调一个平稳。
  这叫什么。
  陈云甫合上题本,起身摇头一笑。
  “果然到了这个位置,才知道什么叫稳定压倒一切啊。”


第四百章 封天大典!
  “快,都准备好了没。”
  “乐班呢,乐班好了没有。”
  “九鼎,快把九鼎抬过来。”
  破晓的第一道曦光才刚刚穿透云层,天穹下的泰山,已经人满为患,处处忙碌作一团。
  这里最忙的毫无疑问是杨士奇,虽然早在前段时间,这封天大典的仪程他已经过了很多遍,但今日到了正日子,杨士奇还是不由会紧张一些。
  可是千万不能出岔子啊。
  好在前面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加上这一天老天爷也赏面,晴空万里,没有刮风更没有下雨,这让钦天监的一众官员们明显松出一口气。
  谢天谢地。
  繁琐的仪程前半段没有什么好说的地方,真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